|
秦伯益针砭应试科研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4-08-14
作者
秦伯益
毒理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应试科研,现在也无处不在。大学的教育已经是应试的,毕业之后,你做硕士、博士,不一路都在应试吗?哪一步都有它的规范、要求、程序,差一点都不行。而且要定时定刻地让你做完这件事,一路都是按照鼓点在走。
硕士期间都是导师的思路,导师的工作要求;博士稍微宽松一点了,但仍是在导师总的方向下;博士后,应该更宽松了,但是你还离不开研究室的总背景。从科研人员的发展来说,实研、助研、副研、正研、硕导、博导,一路都在应试。一路都要汇报,在任职期间你做了什么。于是你总要考虑,三四年期间能出几篇论文,能出几个成果,能做几次报告。做课题,从执行人开始,到负责人,到领导人,一路都在应试。申请基金,从论证到申请、答辩,最后总结等等。做工作3年,你干这些事情的时间,大概半年还不够。最后,写论文了,撰写、投寄、审稿、修改、刊登,都有规范,都要你就范,都要你按照规矩做。接着,成果申报,从院里审,到省市审,部里审,国家审,一个国家级的奖励,这些路都要走过来。申请专利,从申请、咨询、审批、公告、应用,一路都是规范,一路在应试,非照它做不可。等到像我这号人,这些路都走完了,有点自由了,一想年纪70多了,筋疲力尽了,不想再做研究了,也力不从心了,就是这么回事。尽管有些老教授主观上还“志在千里”、“壮心不已”,但毕竟已经是“老骥伏枥”、“烈士暮年”了。那么,中国的创新到底靠谁?
应试对科研人员的压力是很大的,要应试,就要规范管理。但是规范管理和创新空间是有矛盾的。科研管理需要规范,不然没个准头,瞎搞一气也不行。越规范越不会出格,但是自由探索的空间就越少。大家申请基金时,评委们总要求大家说清楚“创新点”,其实待创新的是说不清楚的,能说清楚的就不是创新的了。
由于社会的、政治的、教育的、科研体制的种种因素,中国近现代出不了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大文学家、大工程师,出不了有世界影响的大师级的学者,这话是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潘家铮在一次大会上讲的,我同意这种观点。就是这样。因为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太多了,真正的大学者出不了。我们看世界上那些大学者们,都是在自由探讨空间比较大的情况下产生的。[中国青年报]
|
anbaoe@public3.bta.net.cn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public3.bta.net.cn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public3.bta.net.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