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普所研究员李大光:没有科学素养也能活着,但不能好好活着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4-12-18
和李大光约了几次,他总算腾出了时间,原以为可以踏踏实实地聊一会儿,没想到他在办公室如拉锯般忙活,不是被人叫出去,就是把人叫进来,桌上脚边到处堆满了资料。那些日子,他正准备赴巴黎,参加在那里举办的世界科普大会,行程在即,把他忙得团团转,我只好在他出去进来的空当抓机会提问。
李大光是本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课题组副执行组长、报告主要撰写人,每次答记者问,最后兜底的问题都由他来回答,我们的话题就从“没有科学素养能不能活着”说开了。
记者:现在,你随便找个人问,科学素养是否重要?恐怕没人否认,但有多重要呢?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公众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仅占人口的1.98%,绝大多数的人都不具备,不也活得好好的吗?
李大光:没有科学素养确实能活着,但不可能活得很好。在今天的社会,不了解DNA的人,是无法读懂有关生物学方面的报道的。不知道“纳米”是长度单位的人,也无法分辨商品广告中信息的真伪,那么多人因无知上当,就足以证明这一点。这次调查体系的设计者米勒认为:“公民是否能够有足够的科学素养参与国家科学技术政策讨论和公共政策讨论,是实现国家民主制度的保证。”“公众有权利参加公共政策和科学技术决策的过程”在国际上已经形成共识,如果公众对科学技术达到的程度缺乏了解,不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参与讨论和决策是不可能的。公众对科学术语无知,就无法读懂媒体所报道的各种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无从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无法识别政府科技政策的对错,无力进行意见的表达和参与,一个公民缺乏科学素养的国度,它的前途是不言而喻的。
记者:像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国家,能使98%以上的人口逐渐具备科学素养,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李大光:其实各种传媒就是最好的科普通道。这次调查显示,86.2%的中国公众相信从电视上获得的科技信息,其次是报纸,达到67.3%。这样高的一个受众群体相信电视和报纸上的科技报道,媒体是可以做很多事的,这点中国和美国不同。美国公众只有6%依靠电视、4%依靠报纸获取科技信息,他们从图书和因特网上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都大大高于中国,达到24%和44%,美国人靠亲友传递科技信息的比例只有1%,而中国人达到29%。
记者:据我所知,中国公众依靠电视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高达93.1%,几乎接近100%,但中央电视台在去年8月作的一次收视统计显示,在全国44个频道中,央视的频道占了25.5%,其中科教频道(CCTV-10)的收视份额只有0.4%,仅高于9频道的英语节目。这是否说明,虽然电视是科普主渠道,但大多数公众是不看的。
李大光:在我国各级电视台的科教频道中,科普栏目的比例不足1/3,中央电视台的大型科普谈话节目“公众与科学”在2003年第二季度的末位淘汰中被淘汰出局,大型科普节目“走近科学”也因收视率不佳,面临着生存压力。科普节目“叫好而不叫座,普遍而不普及”的现象确实值得研究。我想,任何形式的科学普及要想获得成功,都必须把观众或者说读者放在第一位,了解他们的文化取向,思维方式和实际需求,没有这个前提,就会出现“普遍”存在,而不能“普及”公众的局面。从这次调查的分析看,西方发达国家具备科学素养的人在年龄段的分布上差距不大,我国这种差距却很突出,媒体和社会非正规教育体系在传播科学知识时的对象化问题方面需要改进。
记者: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在我国已进行了5次,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是否有所提高呢?
李大光:2003年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水平达到1.98%,比2001年的1.4%增长了约0.6个百分点,比1996年的0.2%提高了约1.8个百分点,出现了逐步增长的趋势。但与发达国家比,我们仍然落后。美国在2000年时,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人就已经为17%;1992年,欧共体公众科学素养水平达到5%;1989年,加拿大达到4%,1991年,日本达到3%。这点我们应该非常清楚地看到。
[中国青年报]
|
anbaoe@public3.bta.net.cn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public3.bta.net.cn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public3.bta.net.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