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科学家产生于什么样的时代?——范良藻谈黄昆科学人生带来的启迪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5-07-24
“黄昆先生走了,我很难过。听黄昆先生的课的时候,我才十八九岁,那时候对事物只有接受的能力,没有评价的能力。现在年纪大了,看问题的角度与年轻时不太一样。”范良藻说,黄昆先生的科学人生给我们带来很多启迪。
范良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1951年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56年在中科院读研究生,师从钱学森。此后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1980年后创建千帆公司;1985年参与创建深圳科技工业园。由于比较了解科技界和企业界,范良藻一直为科研体制的改革鼓与呼。
黄昆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所长郑厚植院士(左一)和夏建白院士(右一)在讨论工作(2002年)。
纪念黄昆,纪念大科学家纷纷涌现的时代
黄昆先生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41至1942年任昆明西南联大物理系助教,1942至1944年就读于西南联大北大研究院,1945至1947年在英国Bristol大学物理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理论上预言了“黄散射”的存在,1947至1948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1948至1951年任英国利物浦大学理论物理系博士后研究员,建立了“黄方程”,提出了声子极化激元的概念,并与夫人A.Rhys建立了多声子跃迁理论。1947至1952年与导师玻恩教授合著《晶格动力学》。
“黄昆先生的中学和大学时代都是在战乱动荡中度过的,不光是他,那时还有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诺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郭永怀……杨振宁先生和钱学森先生都是从中国本土出去的,杨先生从小就住在清华园,钱先生年轻的时候是在北师大,后来到上海交大,他们出国之前已经是人才了,只不过到了美国有更好的氛围,能够做更前沿的研究题目。”
为什么中国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照样可以孕育出一大批杰出人才?“毋庸置疑,除了自由探索的创新空间和学术民主的校园氛围,最重要的就是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科学的执著与认真!纪念黄昆先生,也就是纪念大科学家纷纷涌现的时代!一个国家不怕落后、不怕贫穷,就怕青年一代由于生活富裕安定而不能居安思危!正是因为爱国心,更加激发了这些大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和认真研究,不管身处国内还是国外,都一步步向大科学家的行列靠近。”范良藻指出,现在客观物质条件比过去好得多,科技队伍也壮大了,但科技大师的产出率却比民族危亡时期要少得多。
大学基础课需要大科学家讲授
黄昆先生抱着投身于新中国建设事业的热忱,1951年回到了祖国。至1977年一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其间从1954年起任北大物理系固体物理专门化教研室主任,1960至1966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副主任),教授“普通物理”、“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等。
“黄昆先生认为,在中国培养一支科技队伍远比个人在学术上取得成就重要,因而,尽管“普通物理”是大学物理系学生的入门基础课,但他一遍又一遍地认真备课。1952年,黄昆先生给我下一届同学讲授“普通物理”,我偶尔也去听,他讲得深入浅出、重点突出,而且还津津有味。而不是照本宣科,不给学生讲清楚物理学的基础知识是怎样得来的。”范良藻说,“普通物理”等大学基础课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是经过千锤百炼提炼出来的精华,是最普遍的科学真理,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记者之前采访的很多科学家也称,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学的很多知识都已陈旧,但基础课的知识永远在用。
历史总是惊人地巧合。1951年,年轻的物理学家黄昆选择北大物理系教授基础课;2004年,82岁的杨振宁回国在清华教授“普通物理”,他希望在他的课上,大一学生不单单学习物理,还要学微积分和英语。2000年,90高龄的陈省身在南开给本科生上课,在讲课中体现出对数学的挚爱,让学生明白数学不仅是一个学科,其实是一种由复杂到简单之美。在大学基础课的讲台上,科技大师都不吝赐教,反映了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引带后进的愿望。
“彭桓武老师在和我散步时说,我有两个学生,一个是周光召(中科院原院长),一个是于敏(中国的氢弹之父),他们都比我强,我这辈子值了!这是有良知科学家的品格和心声。大科学家一枝独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后继无人,再辉煌也如天上的流星,一闪而过。子不嫌母丑,老师不嫌弟子不才,化不才为有才,这才体现老师的爱心和功德。”范良藻呼吁越来越多的大科学家走近本科生,走进课堂,让毕生难得的宝贵经验和感悟的香火代代相传。没有继承,怎有发展?没有前辈的铺垫,怎会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登高平台?
科学技术水平绝对离不开教育水平,但近年来大学教育水平频频遭到质疑,曾有学者指出有些老师没有做好教好学生的本职工作。数学家丘成桐曾经举过一个很经典的例子:“哈佛大学数学系有一年录取了一个全北京大学最优秀的学生,当我们向北大核实学生的身份时,北大数学系26个最资深的教授都不知道,最后一直问到副教授才能确定这个学生的身份。”丘成桐说,有些老师教学生,原来从未见面,也不相往来,这倒是闻所未闻的稀奇事。
范良藻还补充说,黄昆先生教书的同时还做科研,两者相辅相成。“黄昆先生用四五张纸,把表面张力的分子模型示意图画出来,送到苏联给科学家看。他在教基础课的同时钻研一些仍未弄懂的基础科学领域,不做教书匠、留声机。”
能在黄昆身上看到爱因斯坦的影子
黄昆先生1977至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1983年后至今任名誉所长。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0年被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5年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范良藻说,科学家分三种,能在黄昆身上看到爱因斯坦的影子。
“第一种,很聪明能干,对自然科学很有兴趣,从兴趣产生爱好,投身于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雄心壮志。这种科学家不多。”
“第二种,同样也很聪明能干,也做出了相当杰出的贡献,但是追求的还有人世间的荣华富贵,仅仅把科学当成一种职业,甚至向上走的跳板!这种科学家不少。”
“第三种,是爱因斯坦、普朗克、居里夫人这样的科学家,贡献卓著,淡泊名利;我们能在黄昆身上看到他们的影子。爱因斯坦把《狭义相对论》的手稿卖给图书馆,并把卖得的100万美金捐出来抗击法西斯。居里夫人在马房里炼沥青,受到放射性伤害,无偿把科学发现献给全人类。黄昆在文革时期,穿着一件实验工人穿的蓝大褂在实验室洗瓶子。一位世界著名科学家,为什么要受这样的羞辱?黄昆先生是以牺牲个人的尊严换取科学力量的保存!黄昆先生总是平易近人,从不以势压人,所以他身边总是有很多年轻人!黄先生淡泊名利,科学研究是他的神圣事业,而不是一项职业,丝毫不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的影响。”
“爱因斯坦、普朗克、居里夫人是上帝派到人间传播‘火种’的使者,他们只追求自然界最困惑人类的最基本的问题,从不计较物质享受和功名利禄。黄昆先生虽然在学术成就上稍微逊色于他们,但也为我们作出很多表率。科学家就是以默默耕耘、默默奉献、造福人类为己任,一个热衷于名利的科学家,至少是不能获得很大成就的!而造福人类,绝不是仅仅靠几篇论文,绝不是仅仅靠将来教科书上出现名字来实现。现在我们国家缺水、能源紧缺、风沙大、‘三农’问题,这些战略性问题都亟待我们科学家来解决!解决了问题,人民不会忘记你!”
[科学时报]
|
anbaoe@public3.bta.net.cn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public3.bta.net.cn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public3.bta.net.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