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深度撞击彗星”的两大成果和三个出人意料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5-08-28
新华网南京8月23日电(记者蔡玉高) 今年7月4日,“深度撞击号”宇宙飞船撞击彗星,轰动全球,至今已有50天。这次撞击取得什么重要成果,有什么出人意料之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对此进行了“盘点”。 王思潮指出,这次撞击彗星已取得两项成果:一是显示出远程精确打击的能力,这对于将来人类避免彗星、小行星撞击地球意义重大。不过,这种导航控制技术也可能转换为“杀手卫星”(即反卫星卫星)等太空武器。而对于美国有关专家声称“撞击点与预期点距离不到1米”,王思潮认为这可能有些夸张,因为发动撞击前并没有取得坦普尔一号彗星彗核的精细地形图,因此无法判断到米级精度。 第二项成果是对该彗星彗核进行了空前的精细探测,并有重要发现。坦普尔一号彗星的彗核形状就像一个马铃薯,长约14公里,宽约4.8公里,与直径1万多公里的地球相比,这个小星球就像一个袖珍的世界,它同样也有山脉、高原、平原、盆地。与地球不同的是,彗核表面散布着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有的直径超过1公里,估计是以前大约30层楼高的小行星猛烈撞击留下的撞击坑。 王思潮介绍,原来天文学家预测彗核表面颜色相当黑,但实际拍摄到的彗核主要呈现深灰色和灰黑色。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在彗核表面还发现不少神秘的白色斑状物,其长度从20米至500米,宽度从10米至100米,表面光滑,反光能力强。 最令人吃惊的是,彗核表面的尘埃十分厚。当初天文学家预测彗核表层主要是冰物质(水冰及二氧化碳冰、甲烷冰等),是一个冰封的世界,但撞击后在抛射物质中并没有发现明显的水、二氧化碳、甲烷等物质,主要的抛射物质是比面粉还要细的尘埃物质,仿佛是炮弹击中了面粉仓库,看来彗核表面是一个亘古至今的尘封世界。1969年人类登上月球时,发现月面上也有几厘米厚的尘埃,但坦普尔一号彗星彗核表面的尘埃比月球表面要厚得多,王思潮估计可能超过5米厚。这点很重要,将来一旦发现有彗星要撞地球,人类发射的登陆彗核表面的爆炸装置必须选对地点,否则“炮弹”深陷尘埃,有可能失灵。
相关报道 “深度撞击彗星”的两个未解之谜 新华网南京8月23日电 (记者 蔡玉高) “若能将这两个未解之谜揭开,人类对彗星的认识就会向前迈上一大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王思潮研究员介绍,截至目前,炮轰彗星后尚有两个未解之谜:一是炮轰所产生的撞击坑的大小;二是在彗星表面发现的白色斑状物。 “炮轰彗星”引起全球公众的强烈关注,美国宇航局网站上撞击前后拍摄到的彗核电视画面,吸引了亿万公众。据统计,该网站上“深度撞击”的点击率超过10亿次。 王思潮说,这次炮轰产生的撞击坑到底多大多深?撞击前美国天文学家预期撞击后不久就会烟消云散,可拍下新坑的清晰照片,没想到撞击产生的大量微尘长时间遮住了整个彗核。为此,国际行星协会向全球公众征集对新坑大小深度的科学猜测,猜测与实际大小相近的将获得特制的纪念章。 美国深度撞击的科学家估计这次撞击猛烈,新形成的撞击坑直径将高达200米-250米,深度为40米-50米。王思潮根据对撞击前后观测数据的综合分析,预计新坑直径小于100米,估计为50米左右,深度小于20米,估计为10米左右。如果这次撞击不够深,就难以探测到彗核内部的原始物质,这关系到对太阳系起源和地球生命起源的深入研究。届时有可能要策划用更重的探测器和更高的撞击速度作第二次冲击。 第二个未解之谜是神秘的白色斑状物。这些白色斑状物的长度从20米至500米,宽度从10米至100米,表面光滑,反光能力强。王思潮认为,在阳光的直照下和真空的太空环境中,一般的冰物质容易被升华为气体,难以长期暴露在彗核表面。据此,王思潮推测这些白色斑状物可能是升华温度较高的冰物质。 宇宙飞船所拍摄到的深度撞击的大量图像数据,需要一两个月时间才能陆续发回,而数据分析更需数月时间,估计到那时上述两个未解之谜有可能被揭开。(完)
|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Tel:010-62063238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