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孙鸿烈院士提出今后沙尘暴研究的科学方向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5-08-28
“2000年及随后几年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灾害的加剧,引起各界对我国生态状况的广泛关注,这也是政府增加生态建设工程投入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在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的一番话切中要害。“近几年,沙尘暴的加剧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或者在多大程度上与荒漠化有关?又在多大程度上与气候波动有关?学者们的观点莫衷一是。” 孙鸿烈长期从事农业自然资源及区域综合开发研究,由他主持的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为国内外关注的成果。他倡导并领导建立了中国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把资源环境的研究推向深入阶段。 孙鸿烈表示,党中央提出以“五个统筹”和“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统筹和协调”就是要解决矛盾、化解冲突。我国西北干旱区生态脆弱、经济落后,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都牵扯到资源、环境、生态及发展方面的许多矛盾,这些问题错综复杂。每个方面矛盾的统筹和协调都需要科学工作者提供准确的信息、有据的判断以及可靠的知识。 据孙鸿烈介绍,学者们关于沙尘暴争论的焦点是沙尘来源和沙尘暴的发展趋势。关于沙尘的来源,“人类活动成因说”认为,沙漠中的沙尘含量百分率低,流沙的风沙流中,只有5%的粉砂和黏土,从而推论说沙尘天气的物质来源为沙漠边缘的沙漠化土地。“气候波动说”则认为,流沙中沙尘含量低并不能否定沙尘天气的主要物质来源是沙漠,况且沙漠景观中并不都是流沙,存在大量的细物质。沙漠和戈壁在不断产生细物质,其机理并未搞清楚。 孙鸿烈说,关于建国后沙尘天气的发展趋势,“人类活动成因说”主要依据媒体报道的强度沙尘天气在20世纪50~90年代间有增加的趋势;而持“气候波动说”的学者则认为这一统计不够全面,根据北方681个气象站的记录显示,1954年到1998年的45年间,沙尘暴、扬沙、浮尘三种沙尘天气都呈现减弱趋势。 孙鸿烈指出,对沙尘来源和沙尘暴形成机制的认识,决定到底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和措施来应对这一自然灾害?今后需要重点研究的科学问题包括:沙漠中细物质产生的机理、粉尘来源的定量监测、统一标准的沙漠化土地变化定期制图等。 [科学时报]
|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Tel:010-62063238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