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成都10月31日讯(记者王莉萍)“水土保持就等于抢救存量有限的土壤资源。”10月30日于成都举行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专题考察组和专题研究组第二次组长工作会”上,与会专家们通过科考调查肯定了这个观点。
今年7月正式启动的“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是一次全国性的以水力侵蚀为主要对象的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由水利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共同组织国内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及其他相关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著名专家、学者进行。
这次综合科学考察有7个分区考察组,目前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和长江上游区的实地考察工作基本完成,北方黄土区、南方红壤区、西南石漠区和北方农牧交错区的实地考察工作也进入后期补充阶段。据初步统计,本次科考工作目前总计实地考察308天,行程将近10万公里,足迹遍及全国24个省市区,参与人数达500人,共有270多个单位直接参加此项工作。通过这一系列的考察工作,专家们感触很深的一点就是,水保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加强国民意识、加大投资力度。
该次考察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孙鸿烈院士说:“水土流失是我国重大环境问题,与生态安全密切相关,也是全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组织这样一次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对我国今后的水土治理、生态安全等问题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据介绍,该次考察活动主要任务是:1、系统考察不同区域的水土流失及生态安全问题,分析原因,客观评价我国生态的现状;2、系统总结建国以来各地防治水土流失的成功经验,科学评价现有的技术路线和工程实施效果;3、系统提出不同区域防治水土流失的目标、标准和主要技术路线、方法,以及加快水土流失防治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4、系统提出今后我国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为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宏观战略对策和建议。
孙鸿烈院士说:“这次考察对数据等进行分析和总结后,最终要给国家交一份卷子——提交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并且要针对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状况有评价有对策。”
(王莉萍)
[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