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正在为我国的防灾减灾事业构建起一道绿色屏障。日前,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届全国灾害史学术会议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森林在灾害防御上具有重大作用,现阶段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开展生态保护,创建绿色家园。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生态平衡的主要调节器,不仅可有效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在防灾减灾中还具有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副司长黎云昆说,“红树林在东南亚海啸中的保护作用,再一次证实了林业在防灾减灾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此次会议由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与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等7家单位共同发起。围绕“生态和灾害”的主题,来自北京、天津等8个省市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专家分别从林业、生态、灾害、历史经济等多个角度,分析阐述了森林与灾害、清代移民与生态、中国防灾减灾的对策研究等六个方面问题。专家们一致认为,森林在灾害防御上具有重大作用,尤其在现阶段,我国人口总数大、生态底子薄弱、灾害损失巨大,必须坚持不懈地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黎云昆说,我国耕地少,但山地和沙地资源丰富。在广大山区和农村,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种木本粮油和推广农林间作,实行多层次的林业复合经营和综合开发,大力发展林业,不仅能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立体开发、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防灾抗灾能力的保障,还可以促进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经过两天的讨论交流,与会专家梳理了我国灾害史发展历程。他们认为,通过在古籍中探索,发现大量中国灾害的史料记载,以及历代君王对生态治理的举措及成就,有利于对生态灾害史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些专家还提出,我国的灾害研究正趋向系统化。他们建议,今后的灾害研究不仅要包括成因分析还包括监测、预警、灾后救援等,而且还要重点研究多行业统一协调、强化灾害系统工程等工作。
有关专家建议,今后需继续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强化公民思想意识;积极加强多学科综合性研究,形成全面、系统、功能强大的防灾减灾学术体系;将灾害研究工作充分融入到政府管理工作中,使灾害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促进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本报记者 王学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