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2月25日,在京举行的“第八届国际干旱区土地开发大会”上,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专家宋怀龙关于京津周边地区的盐碱尘暴源的影响及防控研究引起了与会者和有关部门的关注。记者近日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宋怀龙。
宋怀龙向记者介绍说,盐碱尘暴又可称化学尘暴,是一种比普通沙尘暴危害大得多的尘暴。实际上,影响北京的沙尘暴是普通沙尘和盐碱粉尘混合而成的尘暴。普通尘暴的主要影响是能见度、大气质量等,而化学尘暴的影响则要复杂得多,除具有普通沙尘暴的共性影响外,还具有化学污染、化学腐蚀和化学毒性三种危害。科学家通过对卫星遥感资料和图片分析以及对2002年京津地区沙尘暴正北路径样品分析研究后认为,北京地区盐碱粉尘尘源主要是沙尘暴路径沿途的干涸盐碱湖盆、退化草原盐渍土等。以影响北京最大的北线沙尘暴为例,2001年末至2002年初春,距北京直线距离约300~400公里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原上有数百个湖盆干涸,形成了一个个干涸的盐碱湖盆(斑漠),总面积约有150万亩。而在对2002年3月下旬北京特大沙尘暴样品的分析中,研究人员发现了有常量的盐碱组分。更为紧迫的是,2004年12月22日新华社在播发的通稿中宣布,位于北京直线距离仅100多公里的河北坝上地区就有200个左右的大小湖泊干涸,形成了与2002年初春锡林郭勒盟草原一模一样的盐碱斑漠。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从2003年初开始关注京津地区盐碱尘暴源治理问题,实施了“京津地区盐碱尘暴源治理预研究”项目,并开展了综合治理的研究与试验。其指导思想是,借助当地的地下咸水和风力,利用海洋生物技术——种植耐盐碱先锋经济植物碱蓬、滨藜、茵陈蒿等,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与养殖海水经济动物结合,将裸露的草原盐碱斑漠覆盖,以达到固尘压碱目的。该试验经过两年半的探索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内蒙古锡盟阿旗查干诺尔,在2004年人工种植200亩试验的基础上,2005年的碱蓬覆盖面积已扩展到了13000亩以上,其中覆盖度超过85%的有900多亩;平均株高约为60cm;平均株重为225g。在这13000亩的碱蓬覆盖区域内,可以初步判断已大体具有固尘压碱的功效,即已表现出遇强风少起盐碱粉尘或基本上不起盐碱粉尘的生态治理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只要采取措施和技术得当,完全可以利用风力和地下水位等条件,使耐盐碱植物获得迅速生长繁衍,从而使干涸的盐碱湖盆有可能得以治理、生态得以恢复。(廖振远)
[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