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科学家》16日报道,机器人产业正从研究和生产领域时代向智能化家用时代过渡。据估计,再过十多年,机器人将承担起护理老人、打扫卫生等家务。而实际上,日本的一些机器人已经试验性地做起接待员的工作,比如最新型的“阿西莫”(Asimo)智能机器人。但许多专家也对家用机器人的安全性表示质疑,呼吁制定家用机器人使用安全标准。
机器人安全问题一大堆
家用机器人时代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你步入等候室,准备参加一个重要会议,此时,接待员——微笑的类人机器人——会引导你来到椅子旁,然后递上一杯饮料,一旦你接过来,它又会返回,端来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然而,就在机器人递给你咖啡那一刻,它的手臂忽然抽搐起来,滚烫的热水溅到你的身上。
越来越先进的所谓新型智能机器人的问世容易使人忘记机器人的本质:它们其实就是一堆行动快速的用软件控制的金属,一旦其中某个零件出现问题,它们就有可能对人类安全构成威胁。工业机器人目前已有数十年历史,而与其有关的事故一直就未曾间断过。第一起由机器人引起的死亡事件发生在1981年,当时,日本川崎某工厂的一名工程师被机械手臂推入磨床,结果活活被绞死。据英国健康与安全局(HSE)的统计数据,英国2005年一年就发生了77起涉及机器人的事故。
为了降低人员伤亡,一些公司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一条就是将机器人置于人们不会进入的受限制的“工作间”。一旦有人进入,传感器就会检测到他们的存在,截断向机器人输电的电源。如果机器人能安安静静地呆在“工作间”,这种安全措施还能奏效,但问题是它们不会再这么受到局限:在未来十年,类人机器人将陆续出现在我们的家居和办公室。
家用机器人时代来临
日本企业最热衷于研制家用智能机器人,本田、丰田、东芝等一批日本大公司就是引领这种潮流先锋,它们均计划推出各种家用机器人,承担起诸如接待员、保安、演员、搬运工、导游和清洁员等角色。尽管它们不会具备同工业机器人一样的力量和速度,但律师和工程师认为,家用机器人仍会带来众多新的安全风险。工程师们正想尽办法,试图将这些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
去年12月,日本本田公司推出了最新一款“阿西莫”(Asimo)智能机器人,用作接待员。据本田公司英国分公司发言人威廉姆·布拉克勒介绍,阿西莫身高1.3米,不仅能在门口迎接客人,将他们引进会议室,端上咖啡,而且还能推着放满邮件和三明治的手推车在大楼内活动,为客户提供服务。不久,阿西莫机器人将成为位于东京附近的本田研究中心的接待员。但布拉克勒表示:“我们起码不会在未来十年将其推向市场,原因是这种机器人还需要更多理解外部环境的智能。”
然而,当我们开始与移动机器人分享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空间时,许多法律问题可能会应运而生。譬如,如果有人正好踩在机器人上面,一不小心滑下楼梯,此时应由哪一方来承担事故的责任?英国一家法律机构的律师乔安妮·巴克指出,机器人主人必须充分认识到他们对其他人的责任:“机器人此刻就如同你的宠物,自己能做各种事情,但你应该为它的行为负责。”
自动化机器人将会操作来自超声波、视觉和红外线传感器的信息,利用身上智能去绘制其所处环境的地图。但律师斯蒂芬·斯德金认为,机器人必须拥有更多功能:“设计者必须确保机器人软件能学会如何避免各种问题出现,譬如像热饮溅出此类事一律杜绝。机器人生产者必须承担起让它们加聪明的责任。”斯德金是英格兰与威尔士律师协会高科技产品责任问题的发言人。
制定安全标准迫在眉睫
实际上,并不只有律师担心机器人对人类安全构成的威胁,日本政府就授权进行一项长期研究。该研究旨在建立家用机器人使用的安全标准。这一标准预计将在2010年之后实施,同时还会成为三月初在美国犹他州盐湖城举行的人类-机器影响大会的主题,这也是人类有史以来首次召开此类会议。
然而,如果针对机器人的安全要求过于严格,那么这种家居帮手的市场前景可能永远黯淡无光,没有出头之日,原因就是相关软件的开发费用过于高昂,令人望而却步。美国乔治亚技术研究所教授罗伯特·阿尔金(Ronald Arkin)指出,期望设计出消除家用机器人所有潜在危险的软件是不现实的。阿尔金教授还是日本本田P3及索尼最近提出的Qrio类人机器人开发计划的顾问。
他表示:“它们将会让机器人面临比人类接待员更高的安全标准?就连人类自己也无法应对抛向他们的一切问题。”然而,某些简单、基础的安全程序还是可行的,比如防止非故意冲击的故障排除程序。科学家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三个领域:传感器、更聪明的控制战略和身躯更柔软的机器人。
专家称,机器人对周围环境了解得越多,它们的性能就越优良。阿尔金说:“如果你开发一种更大型的类人机器人,此时你可能更关心其安全性。”例如,如果机器人手臂或腿正在快速移动,它可能会接触到预料不到的东西,此时一种称为“Go Limp”的安全措施就应发挥作用。机器人四肢的触觉传感器可测量任何接触物体的力量,然后做出反馈,如果对方的力量超过安全极限,手臂或腿就变得柔软起来。为避免因伺服电动机等关键控制系统突然失灵所引起的摔倒等意外情况,机器人应装备备用发动机,在必要时启动。
真正推广使用尚需时日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机器人技术工程师达娜·库里表示,只有当机器人能像汽车和司机一样相安无事,我们才能说机器人真正“安全”。库里和同事伊丽莎白·克罗夫特正在开发有助于机器人寻找最佳通行路线的软件。如果所有这些努力失败,那么在机器人关节处贴上黏弹性材料会使得机器人无论遭受任何碰撞,也不会感到“太痛苦”。
也许,我们所有人都希望机器人出现意外的几率微乎其微,但这种期望是不切合实际的。南丹麦大学研究移动机器人行为的科学家约翰·哈拉姆就反问,机器人为何应该比汽车还要安全?哈拉姆说:“我们用各种方法建立了汽车的安全标准,比如,保险公司间接地保证了适当的技术标准,以及司机驾照制度。”
考虑到日本本田和丰田两家公司始终处于类人机器人研究领域的前沿,阿尔金认为两家公司的汽车制造业宝贵经验的价值将是无可估量的:“它们总是受到安全标准、诉讼和产品召回制等问题的束缚。这种经验对它们发展机器人大有益处。”
拥有家用机器人虽让人兴奋不已,但机器人公司仍需要从事大量工作,才能让人们相信这种办公室助手是个完美构想。尽管斯蒂芬·斯德金的律师事务所“Fox Williams”差不多每天都在与众多高科技领域的客户打交道,但他认为其律师事务所不会马上就让机器人接待欢迎客户。他说:“如果我们决定让机器人从事接待工作,那么我们大脑可能出现了问题,应该到医院检查一下。”(杨孝文)
[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