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任黎明)原水利部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在近日召开的中国首届水文化高峰论坛上指出,我国水利创新的方向是通过建设高效、节水、防污和防洪安全的体系,达到人与河流的和谐发展,这就需要转变过去工作中的一些传统思维方式。
“在过去的水利工作中,研究节水的措施一般限于灌溉工程。事实上,社会经济节水的指标,应当首先表现在每立方米的GDP产出。”钱正英认为水源应涵盖包括大气降水的广义的水资源,对非传统的水资源要进行开发,“因此,节水措施应涵盖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并考虑如何充分利用大气降水和合理利用土壤水,以及微咸水利用、污水回收等非传统水资源”。
在防治污染方面,钱正英指出,水利工程过去往往限于监督污水的达标排放,而清除河、湖底部的污染淤泥,在河道两侧和河泊水库周边采用水生生物和生物膜等技术手段,至今只是在北京、上海等省市个别试点,而且多数是小规模试验。为此,钱正英建议各级水利部门要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重大专项“水体污染的控制与治理”的要求,积极协作,广泛开展试验和建设,并逐步制定相应的规程规范。
钱正英特别指出要防止对社会经济需水增长的认识误区,“现在有一些误区,如以为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社会经济用水必须不断增长;以为水利部门的职责就是以增加供水来保证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随着经济的增长,用水效率和效益也在不断提高,社会经济用水总量应从微增长到零增长再到负增长;水利部门的职责也应是在加强需水管理的基础和保证生态与环境的前提下,合理配置和指导社会经济用水”。
“与过高预测社会经济用水相反,过去对江河生态与环境需水量的考虑明显不足。”钱正英指出当年对黄河、淮河、海河、辽河的流域规划,只考虑如何满足社会经济的用水要求,根本没有想到为维持河流本身生态与环境需要保留的水量,以致造成当前的困境,这个偏向如不改正,将使其他江河继续受到损害。
“我们不仅要正确认识社会经济需水增长的规律,准确预测,做好水利规划,还要主动运用需水增长的规律,加强对社会经济需水的指导和管理。”钱正英最后指出,“为了保证人与河流和谐发展,必须审慎研究确定每条河流的生态需水量和流量的时段分配,相应规划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
[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