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和各学科研究的快速发展,为国家发展决策提供科学建议、力担政府部门决策“思想库”重任,已成为众多学者、各类学术机构报国酬民的重要方式。那么,究竟怎样的政策研究才有意义,怎样才能建成高水平、高价值的思想库?
近日,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十周年院庆暨发展战略研究与思想库建设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教授在会上作题为《就业与发展研究——思想库开展政策研究的一个案例》的报告,根据亲身经验强调:思想库的政策研究必须“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主动为国家发展和改革事业提供宏观性、战略性的决策支持,努力坚持研究的前瞻性、多样性和独立性。
决策研究的政策影响何以体现?胡鞍钢表示,这要看研究是否发掘新数据,并将其引入公共政策辩论中;是否被政府部门采纳,改变当前政策或制度结构;是否改变相关问题的用语,丰富了过于简化的政策辩论;是否总结大量情况,为后续研究提供辩论框架和事实基础。他介绍,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过去10年组织开展教育、科技、工业、能源、环境、交通等领域的系统性战略研究,发表论文近1000篇,出版编、译、著作77部;2000年以来相关研究成果被国家领导人直接批阅的近90件,部分成果被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作为政策与规划制定参考,发挥了较好的“政策影响”效果。
据悉,胡鞍钢领导中科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有关研究人员,从1997年开始着手的中国失业问题与就业战略研究,为过去几年我国就业政策的调整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信息和决策依据。上世纪90年代中期,胡鞍钢就认识到中国已经出现高失业率,就业形势不是“压力增大”而是“十分严峻”,今后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是国有企业改革而是扩大就业,他们将国家面临的挑战视作自己必然解决的挑战,毅然投身就业战略研究。
多年的呼吁和建议逐渐得到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认同,成为决策制定的依据。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文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更大的精力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目标是扩大就业,首次提出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胡鞍钢与决策研究同行“分享”成功经验:首先应以政府决策者为主要“客户”,保持与政府和决策之间的良好互动;其次研究应把握时机、坚持前瞻性,例如2002年政府开始关注就业问题时,国情研究中心利用独立的研究储备迅速提供相关知识和建议,使决策者及时获得参考信息;第三应参加政府决策座谈会,利用特有渠道主动对决策者进行“知识投资”,积极推广研究成果,引导政策方向;最后,在经费来源、团队组成、成员学科背景、成果发布等方面应坚持多元化,在选题、研究、成果发表上应力求独立,尽可能避免利益集团的影响。
[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