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6-04-28
周忠和打开抽屉,小心翼翼拿出用棉纸包裹着的化石,“这可是宝贝,是1.2亿年前的鸟的化石”,“这是爪子,这是头,这是一个即将破壳而出的雏鸟”,“这个鸟是在水边行走的类型”。
那是一个需要冥想的、清晰却又混沌的世界,于是,我的思维随着周忠和的描述被迫迅速跳回到1.2亿年前的白垩纪。
1990年,硕士论文做鲟鱼类研究的周忠和,在辽宁西部的朝阳地采集鱼化石标本的时候,发现了长江白鲟最早的祖先的化石。回来后,周忠和“不死心”,念念不忘朝阳的那个化石地点,希望在那儿能有更多的发现,于是,他只身前往,结果想要的鱼类化石没发现,却意外地从坚硬的泥岩里,找出了两块保存得相当完整的鸟类化石,这是研究人员首次在辽西地区发现鸟的化石。
1992年,周忠和在德国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古鸟类会议上报道了他的发现,引起了很大轰动,与会专家认为,这一发现填补了白垩纪早期鸟类演化史上一个长期的空白。周忠和一下成了新闻人物,他还生平第一次用英文接受了媒体的采访。这个不经意的发现改变了周忠和的一生,从此,周忠和果断地“弃”鱼“从”鸟。
之后,周忠和的研究进行的很顺利。1999年,周忠和学成回国,中科院的“百人计划”为他搭建了事业腾飞的舞台。2000年,周忠和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1年又获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基金(学术带头人)。对自然基金委的资助周忠和一直很感激,他说,只要你想做事,而且能安心做事,自然基金就会支持你,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被称作“白垩纪的庞贝古城”的热河生物群,目前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辽西和相邻的地区。1923年美国著名地质学家葛利普在这一地区工作时,将产出狼鳍鱼等化石的地层起名为“热河系”。1962年,我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顾知微,发展了葛利普的观点,提出了“热河生物群”,指的就是这一套地层里发现的所有的动物和植物。
公元79年,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喷发,瞬间有几百年历史的古城被埋葬在火山灰底下。公元1784年,考古学家在火山灰层里面发现了这座古城,那些人和那些动物丰富的表情全部停留在历史的瞬间。之所以被称作“白垩纪的庞贝古城”,就是因为热河生物群那些保存完整的化石,为我们揭开了在白垩纪这个久远的年代不同物种生活的种种概貌。
从脊椎动物的鱼类,到两栖类、爬行类、鸟类、一直到哺乳类,爬行类又包括龟鳖类、翼龙,恐龙等多种门类,另外还有很多原始的被子植物都在这里找到了“踪影”,这些保存完整的化石给了我们充分遐想的依据,那个时候气候比较温暖潮湿,雨水充足,植被也十分的发育,水里边有鱼,空中有鸟、有昆虫,还有凶猛的翼龙,完全是一个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和谐相处的世界。
化石成了连接历史和现在的媒介,它们是埋在地下的宝藏,等着有心人去发现和研究。周忠和说,能找到这些宝藏是自己运气好,而且,中国具有得“地”独厚的地质古生物资源优势。撇开这些天赐的因素,我却觉得这更像是一种缘分,是冥冥之中注定要相遇的一种缘分。
这个“连做梦都梦见找到化石”的人,认为自己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所以可以安心地做科研。每天与看似冰冷的“石头”亲密接触,周忠和从不觉得枯燥。他说,在野外发现化石的乐趣、在研究室内研究化石的乐趣,足以让他开心地忘掉一切。当那些在传说和假设中存在的动植物突然“跃入”眼帘,还有取样回来,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和研究化石身上携带的信息,都是很愉快的享受。
周忠和认为,发现虽然具有偶然性,但要想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就不能靠运气了。你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还需要具有挑战权威观点的勇气。在热河生物群,还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即带羽毛的恐龙化石。针对这种长着翅膀的恐龙,和大多数的学者一样,周忠和认为这是鸟类起源于恐龙学说的重要证据,但也有少数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这些所谓的“带羽毛的恐龙”或许本身就是不会飞的鸟类,只是一些鸟不再需要飞行了,出现了翅膀和飞行的退化等现象,被我们误以为是恐龙。周忠和说,类似这样的争论在古生物学界司空见惯,有科学依据的争鸣很重要,他很喜欢。
周忠和语速很快,这是他思维活跃的直接体现,我不得不偶尔地打断他,因为我需要努力地去想,而他则可以很从容自如地在跨越上亿年的时空中自由穿梭,这让我羡慕不已。
周忠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热河生物群研究”项目负责人。1999年获美国Kansas大学古鸟类学专业博士学位,是最早从事辽宁早期鸟类化石研究的学者之一。通过对热河生物群的综合研究,提出了热河生物群是若干生物进化摇篮的假说。200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1年获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基金(学术带头人)。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