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6-05-11
“极地考察、探险是一种强人的事业和强国的象征。”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日前举行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著名地质学家刘嘉麟院士畅谈极地科考与全球变化。他说,全球200多个国家中,能在北极和南极都建站的也就10来个国家,其中就包括中国。
刘嘉麟曾经担任我国南极考察队首席科学家,对南北两极都进行过广泛的考察,对于极地科考的艰辛深有感触。但他强调,多个理由促使中国人必须去极地。
首先,南极、北极都是科学的殿堂,“自然科学提倡创新,一个很重要的创新源泉就是探险或是考察、发现”,而作为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南北极是气候环境的航向标,全球变化的很多问题都要从南北极找答案。
据刘嘉麟介绍,从气候变化来看,近20年全球升温很快,而北极、南极的记录是非常敏感的。在现场,他向听众展示了北极冰川后退的对比图片。“从冰量的变化来看,假设以1955年为100%,到了2000年,只剩下79%;到2050年,将仅剩下54%。”而冰融化后,大量淡水注入到大洋里,改变大洋的盐度和洋流暖流的速度和方向,就会引起气候的变化。
刘嘉麟还指出,通过对冰芯和海洋沉积物进行研究,可以帮助科学家找出气候变化的规律。“我们掌握这些变化规律后就可以预测未来,比如未来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气候将怎样变化,人类就有思想准备。”此外,在极地还能够观测到地球臭氧层的破坏情况。
在全球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南北极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它吸引各国科考队的第二个原因。刘嘉麟说,两极的矿产资源、淡水资源和生物资源以及旅游资源都相当丰富。比如,现在已经发现南极有200多种矿产资源,而且那里的石油、天然气含量都很大。虽然根据《南极条约》,目前世界各国对那里的资源不能开发,也不能采集;但《南极条约》毕竟“只管50年”。
此外,到极地进行考察和探险,还有经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各国都希望掌握更多的极地空间资料和海洋资料。刘嘉麟说,其实现在世界各国已经在两极划分势力范围。“人家建站我们不能撵别人走,而我们建站的地方别人也不能撵我们走。”
刘嘉麟认为,在极地科考上,我国尽管起步比较晚,但这几年由于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并对极地事业非常重视,也有一些具有奉献精神的科学家去极地探险。他谈到秦大河院士1990年极富勇气的横穿南极之旅,“7个多月,6000多公里,完全凭走”,“当时一共6个国家参加,影响面很大”;去年中国科考队成功登上南极冰穹A区最高点也令他非常激动,“冰盖最高点是4093米,就是我们测的”。 (肖洁)
[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