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6-05-17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研究员5月16日做客新浪。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研究员5月16日15点-15点45分做客新浪聊天。就他所研究的课题,如,热河生物群、恐龙、化石等相关话题与网友交流,并回答了广大网友相关问题。以下是聊天的实录。
主持人:网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到新浪嘉宾聊天室,今天做客新浪嘉宾聊天室的嘉宾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青年科学家周忠和研究员,今天的话题是关于古生物、恐龙的话题。希望网友踊跃提问,除了通过电脑参与,您还可以通过手机访问新浪网在移动中关注聊天全程。手机新浪网的网址是:3g.sina.com.cn。
欢迎周教授。
今天我们聊天的话题是关于您所研究的领域——古生物。我知道,您在您所研究的生涯里面有过一次转折,您以前是研究鱼类的,我知道您再一次偶然的先中使您研究的方向发生了转变,请您给我讲这个过程。
周忠和:我是科班出身,在南京大学学的古生物学。后来到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就是现在研究的单位读硕士研究生,当时选择的专业是古鱼类,在野外工作中发现了鸟类的化石。因为鸟类的化石发现相对来说比较罕见,所以发现这个化石以后考虑到其他因素,后来研究所也同意我改行,研究鸟的化石,这可能更符合研究所的工作,也更符合我个人的兴趣。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机遇,按照传统的观念你学什么就一辈子研究什么,某种意义上这拓展了学科的事业。实际上我后来研究了很多工作跟鱼类、鸟类都有很大关系。
主持人:看来,之前的鱼类的研究对您现在的研究很有帮助。我所了解到,您在研究转折的过程中有一次偶然的发现,在辽西这块地区关于发现鸟类化石的时候,当时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能否给网友进行介绍?
周忠和:我当时比现在年轻很多,89年毕业以后我跟我们所的几个同事,都还比较年轻的同事,我们开设了这样一个课题,就在辽宁西部朝阳地区做中生代的鱼化石的研究,当时我们采集了大量鱼化石,当时我的论文做的是北票鲟的化石,现在大家熟悉的中华鲟是我们国家的保护动物。在我们研究过程中,我们在野外工作中发现一种叫白鲟的化石,跟现在的长江白鲟很像,有这样的祖先,很近的关系。所以我对这个很感兴趣。90年秋天之后,有了这个线索之后我一个人回到化石地点去做进一步发掘,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
主持人:为什么一个人想着去那个地方?
周忠和:因为这是我研究的领域,而且是我的兴趣。比如我发现化石比较好,就会找到长江白鲟的最早的祖先。因为研究古生物化石总希望寻找它的祖先,这是我们研究的一个不变的兴趣。偶然发现了鸟的化石,其实之前我对鸟化石知道很少,因为从古老的时期,中生代时期离现在很远,很少有人能够发现好的鸟类化石,所以当时发现时也不认识。
网友:周研究员终于来了,您是我们的偶像。
主持人:据我了解,很多青少年朋友,特别是很多学生对古生物的研究,包括恐龙、易龙等等这些古代生物非常感兴趣。我想请问,您对这些现在处于学生时代的学生,从专业角度来讲,给他们一些研究和学习的建议。
周忠和:也这么多人感兴趣也是我来这里的原因之一。我们做科学研究的人时间很宝贵,我觉得做古生物研究最重要的特点是我们离不开这个社会,广大的青少年,还有很多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古生物化石充满了好奇。我在国外学习过几年,感受很深,家长经常带着孩子去博物馆参观,我觉得这非常重要。我回来之后花了不少时间用于这方面。正好我研究的这个领域目前也是一个相对比较热点的,包括我研究的辽西热河生物群,发现了很多大家感兴趣的化石,比如哺乳动物,恐龙化石等等,我们有很多机会和老百姓交流我们研究的心得,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学习,这是最重要的。我们在那个时期忙着学课本,所以课外的东西学的很少,这是很大的遗憾。我也经常对比国外的学生,他们的知识比我们广的多,我们后面的一代就有条件弥补这个不足,现在有电视、网络等等很多渠道,所以了解知识的方式很多。大学也好、中学也好积累你的知识,学习你感兴趣的东西,另外一点要学习好外语,这很重要。
网友:我了解恐龙或者侏罗纪这样一个场景的时候是通过电影,特别是好莱坞的电影,比如侏罗纪公园,从整个的学术来说我把握的并不多,甚至弄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年代,以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
主持人:我替网友问一个问题,您刚才提到热河生物群的概念,这个概念是怎样的?能否给我们具体描述一下?
周忠和:刚才说侏罗纪公园这个电影很著名,这个电影播出以后提起了很多人对古生物的兴趣,所以对古生物发展也是一个很大的推动。我研究的这个热河生物群恰恰也是,当然也有不同的观点。我硕士毕业以后最早在辽西地区做研究工作,根据我们最新的了解和地质测量的工作,我们研究的这套是埋藏在淡水层中的,就是在湖泊中沉淀下来的沉积物,生物死亡以后留在了湖里面,经过长时期的地质作用形成了化石,那叫海象化石。我们研究的是一亿多年前,我们现在更多见到的化石,包括鱼类、鸟类、易龙也好,恐龙也好,从辽西地区发现的化石大部分在1.25亿年左右。
在这个时期里面,这些生物大部分都生活在淡水的环境中,在水边,或者生活在森林的环境,由于某些原因,在死亡以后来到了湖泊里面,所以有了埋藏的机会,变成了化石。实际上从一九二几年开始,国外学者在这个地方就进行过研究,后来我国的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也在这边做了大量工作,所以也很多基础性的工作,没有基础性的工作也没有我们最近一二十年从这个地区发现那么多精美的化石,比如带毛的恐龙等等。
主持人:现在我们所说的热河生物群地理概念就是属于辽宁西部?
周忠和:实际上不是这样。热河生物群我刚才没有完全讲清楚,由于当时古地理的因素,具体来说就是我们国家的北方地区,比如蒙古、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日本、朝鲜,这样一些东亚或者中亚地区,有这么一个相对局限的范围,当时因为这个地区早期的时候和世界各地是相对隔离的,地理上存在一定的隔绝,包括和中国的南方。所以由于地理的隔离,这个地方的生物面貌有一些特殊性,到了生活演化的中期和后期又和世界各地的大陆广泛交流,比如世界性分布的恐龙化石,青龙化石等等也在辽西发现,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主持人:各位网友,我们今天要和周忠和教授所要谈的就是1.25亿年这么一个长时间之前的事情,离我们现在时间非常遥远的情景。今天希望能够通过聊天给网友讲述那个时代、那种情景下是什么样的状况,以及那个时代可能会发生的事情。
网友:在1.25亿年前,在那个年代中热河生物群领域有哪些我们现在认识的比较有名的恐龙?
周忠和:实际上熟悉的恐龙化石有很多,辽西这个地区我们发现了鸟类化石引起了国际上广泛的关注,后来热河生物群在国际上引起轰动还是里面发现了身上带有羽毛的恐龙化石,因为在过去一般存在这样的争论,就是说鸟类是不是从恐龙起源的,有的说是,有的说否。如果发现和鸟类相似的羽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证据。过去一直支持鸟起源恐龙的国外一个著名的学者,耶鲁大学的一名教授就觉得在恐龙中可能发现长羽毛的证据,他当时把希望寄托在德国的一个发现始祖鸟的地点,但是一直没有发现证据。96年以后,在我们国家辽西地区发现了这样的化石,发现了很多,所以这是另他感到非常欣慰的一件事情。
这其中比较著名的恐龙化石比如中华龙鸟,过去人们把它误以为是鸟类化石,以为和鸟有相似的结构,比较专业一点说是兽脚类,这些恐龙个体比较小,我们认为鸟起源于恐龙,主要是指起源于兽脚类的恐龙。在德国有一个很相似的化石,叫美河龙,它是被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恐龙之一,大小和鸡很相似。我们还有一种比较有名的恐龙,叫做尾翼龙,更通俗的名字叫窃蛋龙,实际上是冤枉它的,因为最初研究的时候这个恐龙是偷吃另外一种恐龙的蛋的,后来发现这个蛋是它自己的。他们在蒙古发现了这样一些化石的证据。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就不一个一个去举了。
主持人:刚才很多网友也提到了关于化石本身,在这里周教授也谈到了关于鸟类的化石。实际上鸟类的化石是非常难以寻找到的化石,因为我们主要了解到化石形成的原因和原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为什么鸟类化石如此难发现,始祖鸟的发现为何有如此大的影响。这里不妨请周教授给大家讲一讲化石的形成是什么样的过程?
周忠和:所谓的石头,一种是火山岩、一种是变质岩,还有沉积岩。很多情况下有水体的情况在湖泊里面,生物死亡以后很快堆积下来,有大量的矿物和颗粒,很快把生物埋藏起来,处于与外隔绝的环境,这样的环境中有机体生物才不至于完全腐烂掉。如果外界环境沉积的条件越好,比如有大量的沉积颗粒,如果有快速的沉降,很精美的化石如果在死亡之前埋下来之前没有经过很多的破坏,比如一个动物死了之后很快埋到水底下去,而不是飘在水面上腐烂。如果有这样很好的埋藏条件,那我们就可以见到很完美的化石。
很多爱好者不太知道这个过程的人觉得化石怎么会跑到石头里面去?实际化石和石头是同时形成的过程,并不是一个动物钻到石头里面去,如果知道这是一个共同的形成过程的话就比较好理解。比如辽西地区是化石宝库,之所以称为宝库,除了有大量生物存在,还要有很好的条件把它保存下来。我们研究生物群做野外工作会知道,在2000万年的时间,在全球都属于地壳运动很活跃的时期,火山喷发等等,在辽西就有大量的火山喷发的证据,具体来说在沉积物里面见到很多火山灰,这些火山灰就形成了非常丰富的沉积颗粒和沉积来源,有了这些沉积来源,由于火山喷发生物快速死亡,由于有大量的颗粒把它埋藏起来,所以我们就很容易保存很多很精美完整的化石。不光骨骼很完整,经常会看到化石的软躯体,比如羽毛、皮肤印痕,肚子里面吃的东西,这些也可以保存在化石里,这就是辽西之所以成为宝库的另外一个原因,有了特殊的地质环境和背景。
当然,生物演化本身和这些背景也是密切相关的,什么样的环境中生物演化的方向往往存在很密切的关系。
网友:周教授是跟化石打交道的人,在您目前发觉的过程中碰到的或者是印象最深的一次发现化石的过程是哪一次?你有没有发现非常精细、保存完整的化石?是什么样的情景?
周忠和:这当然很多。和化石打交道也有相当长时间了,印象最深的一次,就是导致我转行的那一次。就是90年那一次,一是因为我那时候比较年轻,而且我一个人去野外化石地点,住在一个农村的小旅馆中,那样一个环境非常好,回想起来非常美好,因为有着目的去的,冲着这块化石去的,抱着很大希望,只要下了工夫就会发现什么,而且不知道会发现什么。像一种探险一样,充满了很多未知的东西,通过发掘的过程,可能会发现这个或者发现那个,突然发现那样的化石本身是一个非常惊喜的过程,对我当时来说,见过的化石还比较少。
还有,前年我们在甘肃进行野外发掘的时候,偶然在一起寻找的过程中发现了恐龙的化石,偶然会发现很多的恐龙骨骼散落在山包上面,这也是很难得的经历。因为过去我做的很多工作是在岩石中进行刨、挖的过程。在山里面有时候有雨水、风沙,有时候在表面也可以见到一些化石,是另外一种宝藏的环境。在那样的环境中,因为天气很炎热,条件很艰苦,可能走了好几个小时什么都见不到,突然发现那么多化石,这是一个非常激动的过程。
网友:我国目前所在的国土范围内有哪些地方是化石非常多的地方?我怎么就不容易找到化石?寻找化石是靠运气还是有它特定的方法?
周忠和:这要看找什么化石,随便找什么化石找对地方的话很容易。我们国家是地质资源的大国,刚才说到化石主要保存在沉积岩里面,有时候把含化石的岩石统称为地层,我们国家从20多亿到30亿,一直到现在,几万年的沉积非常丰富,但早期化石比较稀少。比较典型的是,到了5亿多年,这是我们古生物研究的另一个亮点,在云南、贵州有很多5亿年前的化石发现,在国际上影响也很大。那时候正是动物的各个门类开始出现分化的时期,所以生物演化的最奇妙的一个地方对我们古生物学家来说,你时刻都在见证生物演化的证据。这不像一般的观众对净化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书本上和别人的讲解中。
我们天天遇到这样的实际证据,生物的演化有一定的时间性、方向性,在越古老的地方就可以见到越古老的生物面貌。到了一定时间出现了鱼类化石,到了侏罗纪出现了鸟类化石,恐龙化石主要生活在2亿多年到500万多年之间,过了这个时间新的生物门类不断出现,比如哺乳动物在一亿多年开始出现以后,到了新生代的阶段,鸟类哺乳动物、被植植物有了一定的发展。
比如说要了解文明的历史某一个阶段,你就可能需要找到这个时期的一些证据。比如说书籍等等,从这里面找到那个时期的证据。我们化石就一定要找到保存化石的实体,这个实体就是地层或者是岩石,我们找化石不是孤立地去找,实际有很多前辈的地质学家做的大量工作,我们要看资料,要看前人做的工作。
有很多资料告诉你,比如找一亿多年前的化石沉积,在我们中国北方地区保存很好。在南方浙江也有很好的保存,到了这个地方你就可能找到相应的化石,比如说在四川侏罗纪的地层里面保存了很多恐龙化石,所以自贡才出现了世界恐龙的王国。
主持人:我国是地质大国,保存化石的地方非常丰富。当然了,寻找化石不是盲目上山挖山就可以找到的,还需要一些特定的方法,并不是那么简单。网友们如果想找到化石的话也必须有一定的知识,或者说要有一定的资格。
网友:关于化石的发掘过程,首先我们找到化石,然后要把化石进一步处理这么一个过程能否给我们讲一下,怎么才能把化石弄到博物馆里边,或者进一步利用?
周忠和:这也要看不同的化石,有些很微体的滑石拿地址锤从岩石上敲一小块,就可以带回去,就是膜片的过程。比如个体很大的化石,比如恐龙化石,通常情况下恐龙骨骼很巨大,有时候一个人搬不动,有的时候是几米长的化石,这种情况下要在野外做简单的处理,目的就是防止它破碎,带到实验室以后再做进一步修理。在野外我们通常会采取很多措施,比如用石膏、夹板把化石,包括化石周围的围岩,用套箱把它固定下来,用吊车等等把它运回来,之后很重要的一块工作就是加固和修理,修理业是一个很耗时的过程,需要专业技巧来修理。
还是回到辽西热河生物群来说,这个地方发现了很多很精美的化石,比如见到了恐龙的大腿骨,这修理起来相对不是很困难。有时候碰到带羽毛的化石,它上面保存了毛发等等,这样修理起来比较复杂。所以我们很多研究人员都是在显微镜底下进行修理,一块化石有时候要修理一年多。所以并不是说业余爱好者或者采集者,看到一块化石就想看到里面有什么东西,就用自制的东西去挖,这样是很不科学的,比如化石里面肚子里面吃的东西等等就会被破坏掉,所以修理的时候要小心。
主持人:今天我们跟周教授谈了这个问题,很多都会讲到化石问题。因为周教授就是和化石打交道的人。要了解一亿两千多万年前的信息,我们只能通过化石来了解。
网友:你们在发现化石的时候,有没有从化石的发觉中看出当时的情景?为什么这个化石会变成这样,当时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周忠和:这样的事情是很多的。通常情况下,我们讲一般化石的埋藏情况,生物体有死亡的过程。有时候会看到生物死亡前的挣扎过程,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更复杂的知识去理解它,需要一定的想象力。比如这个生物死亡是怎么死亡的,因为我们有时候见到生物集群的死亡现象,大量生物堆积在一起。我们推测它可能就是同时死亡的,也可能是外部因素,而不是自然死亡。还有的时候我们会见到生物之间,比如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或者见到生物在它的肚子里面还保存了其他生物的情况。就是说有种种不同的现象,从生物本身所埋藏的姿势可以做一些推测。
当时埋藏的环境可以通过化石的围岩,就是化石沉积物来推测当时化石保存在湖泊的中心还是湖泊的边缘,还是在河流里面,这样不同的沉积环境里面。当然我们还可以做一些其他地质的分析,来推测当时水体的环境,当时的大气温度等等,有很多不同的方法,研究的手段越多恢复当时的环境可能会得到更多。
主持人:化石是连接历史和现在的媒介,我们通过化石可以了解以前的一些事情。这是一个探索性非常强的科研话题。
网友:我们所说的最热门的问题就是恐龙的灭绝,恐龙灭绝的原因说法非常不一致,我想问一下周教授,您认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
周忠和:我本人并不是研究恐龙的专家,很多网友可能对这个问题都很感兴趣,我也说一点我的看法。实际上恐龙是大家最喜爱的一种灭绝的生物,所以大家都很关心它怎么灭绝的,实际上在中生代的末期,6500万年的时期,地球上确实出现了一次大的生物灭绝事件,不仅仅是恐龙,还有很多其他的陆生生物,包括一些鸟类都灭绝了,当然不是所有的鸟类,否则就看不到今天的鸟类。
在地球整个历史上,至少已经发生了五次比较大规模的生物灭绝,所以灭绝是多次发生的,并不是一次。每一次生物灭绝都导致了生物类型的更替。很多生物灭绝了,新的生物又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在地质现象中出现了很多。
具体说恐龙的灭绝,现在流行很多的观点,说慧星撞击说,也有很多证据,比如说找到了在这个地层中化石的异常,这都是其中的一些证据。从我的理解来说,我更倾向于这种灭绝可能并不是说特别人为的因素造成的,因为当时还发生了其他的现象,比如火山喷发、地壳运动,这种现象在地史的时期好多次灭绝过程中都有共性的东西。火山喷发很大程度地改变环境,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我觉得气候因素是最终导致生物因素变迁灭绝的,这是一种直接因素。我们知道恐龙灭绝了,但很有很多生物没有灭绝,比如鸟类。实际鸟类灭绝是比较原始的,或者说不是恒温的这些鸟类。很多人觉得恐龙灭绝是因为气候的变化,恐龙没有恒温的特点,很难适应变化的气候。一些恒温的动物,比如鸟类,可能经过了这道门槛,所以生存了下去。新生代很多不适应气候的生物灭亡了,所以又有了新的生物。我倾向于说气候导致了生物的灭绝,不太慧星撞击这个因素。
网友:恐龙灭绝了吗?会不会像电影《金刚》里面,在某个山里或者某个岛屿发现恐龙?
周忠和:因为现在比较流行的观点,大多数学者认为恐龙是从鸟类的一部演化来的,兽脚类恐龙演化来的。我们平时所指的恐龙是指那些灭绝的恐龙,否则我们把所有鸟类称为恐龙也不符合通常的认识。恐龙是灭绝了,至少我们通常理解的恐龙,我觉得像刚才网友推测的现象可能性不是很大,因为现在人类的交通非常发达,我觉得人的生活范围、活动的范围已经触及到各个角落,海洋里倒是有一些生物,也许会在将来发现,像生活在陆地的恐龙这种生物,还有世外桃源的可能性我比较怀疑,人类导致了很多生物的灭绝,发现这样一些地方的可能性比较小,甚至说没有了。
网友:国外的科学家也都在尝试用新的技术,比如DNA技术,有没有可能复活古生物?包括恐龙?比如猛犸象。
周忠和:实际DNA保存还有很多未知的地方,据我了解比较可靠的化石DNA保存一般不超过十万年。恐龙很多都是6500万年之前的了,从那么古老中找到这样的DNA本身是一个困难,因为分子很难保存。另外一个问题是污染的问题,也许人们找到一些更老的DNA的东西,能不能复活存在更多的技术困难。比如最近一段时间灭绝的一些生物,像蒙马象也许将来会实现,随着技术的提高,但是像恐龙这些生物的复活,目前还停留在想象的阶段。
主持人:猛犸象也有可能,因为有报道说有科学家在做这方面的项目,我们试目以待。刚才在介绍周忠和介绍的时候,我们介绍说您是古脊椎和故人类研究所的研究员。
网友:人类起源地一直争议不断,我想问一下周介绍,关于现代人的起源到底是在哪里?在非洲吗?
周忠和:这也争议比较大,因为我本人不是研究这个领域的,虽然生活在这个研究所里面。我听到了很多事情,关于这个也有很多说法,非洲起源一种说多地区的起源说,所谓非洲起源说就是大概20万年的时候,现在的人类从非洲逐渐扩展到世界各地,十多万年的时候来到了亚洲,变成了今天的各种人员。多地区起源说,这个学说主要是应用了化石的证据。比如说我们国家研究古人类的权威,有一些学者支持这个看法,主要是指亚洲或者非洲,就是说人之间存在很多连续型,比如说黄种人可能从亚洲起源,其他的种类可能从不同的地区起源。还提出了一种叫附带杂交的学说,这个我也不是太懂,我觉得这些反映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现在研究不仅要结合化石的依据,分子生物学的很多工作都和化石研究结合到一起,可以相互吸取。
主持人:可以通过DNA或者基因的研究来跟化石研究相互促进。
周忠和:对,研究不同地区人类的DNA,研究系统的关系。所以有很多问题不是我们现在都很清楚,在古生物研究上跟古人类一样,经常在不同时期某种学说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我们千万不要认为是是或不是的问题。比如鸟起源的问题,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是相信的,后来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大家又否定了这个学说。而现在大家又发现大家支持鸟类起源恐龙这个学说,所以有些问题还有待研究,这种争论本身就是提高。
网友:关于恐龙进化的问题,咱们人类的进化是从猴子、猿来的,这有没有值得探讨的地方?
周忠和:这没有怀疑的,对生物净化本身我毫不怀疑。生物本身就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古生物学最大的优点和好处就是说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不同的门类,净化这样一个现象过去很多宗教界的人士都否定这个现象,他们现在都承认,只是用其他一些方法辩解,但生物净化本身这个问题是没有疑问的,只是我对化石掌握的程度多少。因为化石实际上永远不完整,地球上生活的生物里面只有极少数能够有幸保存为化石,那个化石还要依附岩石,并保证它没有风化掉,人类又要从岩石中把化石发现出来。我们所掌握的过去生物硬化的信息非常局限,所以我们的理解,对净化数的理解永远不完整。有时候我们比较幸运,某一个阶段比较好,知道的多一些,有时候了解很有限,所以要做很多的想象和复原,但净化的本质是非常清楚的。
主持人:最后的时间还是回到刚才的问题上来。周教授是跟化石打交道的人,在野外发觉化石的时间非常长。关于化石本身的走私、盗掘、贩卖,这些问题现在严重吗?
周忠和:这个事情很严重,非常遗憾说出这样的话来,因为本人是研究这样的化石的,所以对化石格外珍惜,又有机会到国外的一些博物馆学习过,我知道别人怎么珍惜化石,因为这种化石作为人类共有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刚才讲到化石,人们保保存化石,我们见到化石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我们国家地大物博,但是我们在化石保护方面所达到的程度只能倒过来说,所以是非常遗憾的事情。我们在化石馆里面,包括我们对化石的保护意识跟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可能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化石的真正意义,很多人可能停留在观赏的意义上,实际上化石资源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去理解,一块化石并不是简单研究,发表一个名字,这个研究工作就完成了。
国外对化石的研究需要一个很长期的积累,所以他们非常重视自然的教育、博物馆的教育,我们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也希望跟化石打交道的人,我们的管理者能够更加认识到化石的珍贵性,否则的话如果我们现在不重视,践踏我们的资源,只能留给子孙后代很多遗憾。
主持人:如何来了解远古时代白垩纪、侏罗纪、寒武纪,一亿、两亿、五亿多年前古生物的情景和情况,所依靠的大部分都是化石,如何来保护化石成为我们目前所关注的问题。因为聊天时间有限,我们就到此结束,非常感谢周教授能参与新浪网的聊天,以后我们将有更多的机会能够来关注古生物的研究,与网友进行探讨,谢谢周教授。
周忠和:谢谢。再见。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