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6-05-20
特约通讯员:马松尧
首席:王涛时间:2006年4月29日
地点: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编者按
进入五月,漫卷北方广袤大地的滚滚黄尘似乎渐已落定,但一场场沙尘暴带给人们的震撼却难以平静。专家指出,人类活动对地表结构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沙尘天气的严重性。尽管经过多年来的治理,我国土地沙化防治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局部地区沙漠化仍在扩展则是不争的事实。四月底,迎着兰州仍然肆虐的黄沙,我们的记者走访了“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治理研究”项目组,话题从“沙尘暴”展开。
记者:近几天的沙尘暴让久居西北的兰州人都有些吃不消。目前,社会上对我国沙漠化的形势说法不一,您认为应当怎样正确评价我国沙漠化发展的形势?
王涛: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荒漠化,特别是北方沙漠化的研究和治理,先后实施了全国防沙治沙工程、“三北”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京津周围风沙源治理等重大工程,特别是上世纪末投巨资推行的“退耕还林(草)”工程成效显著。
记者:那么,是否可以说我国沙漠化趋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逆转?
王涛:2001年8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从2002年1月1日起执行。到2004年,仅内蒙古自治区就退耕土地3504万亩,对缓解土地压力,恢复人与自然和谐起到重要作用。但是,不少专家指出,在土地的生产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情况下,沙漠化的全面性逆转是不能令人置信的。同时指出,用“人海运动”的方式搞沙化调查监测,其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难以信服。
记者:您所掌握的我国沙漠化发展态势是怎样的?
王涛:事实上,根据“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治理研究”项目的动态监测结果,我国北方沙漠化的态势,一是农牧交错带由于施行“退耕还林(草)”,注重调整人地关系,沙漠化发展趋势得到抑制,出现区域性逆转;二是北方草原牧业地区,草畜矛盾加重,草地严重退化,沙漠化呈现加重发展趋势;三是西北绿洲农牧业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也在继续发展,沙漠化从内陆河下游向中上游发展。
记者:这些是不是表明我国目前的治沙情况并不乐观?问题出在了哪里?
王涛:尽管我国沙漠化研究与防治的成效显著,进入21世纪后农牧交错带的沙漠化获得区域性的逆转,但沙漠化的发展和治理十分不平衡。综观全国的情况,仍然没有摆脱“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态势,形式依然严峻。除了没有实现农牧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国家还处在发展阶段、投入力度有限等因素外,沙漠化逆转机理不清楚、生态修复技术体系不完善也是重要的原因。
沙漠化逆转中许多科学问题的解决,需要以沙漠科学为主,生态环境、生物分子学为基础的多学科交叉与综合集成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各区域具体情况的生态修复理论体系———沙漠化生态修复学,以使沙漠化治理逆转获得基础理论的支撑,发展沙漠科学理论,促进相关学科的交叉和边缘学科的发展。
记者:您所主持的973计划“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治理研究”项目取得一致好评,在这里,您能不能对沙漠化研究的新进展进行简单的总结?
王涛:总的来说,这个项目是我国有关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对策的一次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创新性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并已取得巨大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对推动我国沙漠化治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我国沙漠化过程及其治理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通过这个项目的开展,使我国沙漠学科理论体系和方法论更趋完善,提升了我国沙漠化防治的科学水平,推动了沙漠学科的发展,对国际干旱区开发研究有重大贡献。
记者:能不能说说沙漠化科学研究领域下一步的重点?
王涛:就我所和重点实验室来说,下一步的研究工作紧紧围绕影响我国北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沙漠化问题,监测沙漠化的动态过程,尤其是研究沙漠化逆转和生态修复中的一些科学问题。
记者:您曾反复提到的“沙漠化监测”在这项研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王涛: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完成了过去近50年以来不同时期、大范围(300万平方千米左右)的沙漠化土地动态监测和定量评价(包括空间分布变化和发展速率变化)的国家。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土地沙化监测体系,科学开展监测工作。土地沙漠化监测工作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及时掌握沙漠化发展真实情况,调整完善防沙治沙战略部署和措施的必要工作。沙漠化的监测工作要提高科学性,首先要建立健全符合实际情况的、完整的和统一的监测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由中国科学院原兰州沙漠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在我国沙漠化监测中实际运用和不断完善,由中国科学院系统单位对沙漠化开展动态监测和评价,可以提高成果的科学性,做到客观公正,免除行业偏见。
记者:就像您所说的,我们经常在各类重要政府文件中看到“防沙治沙”的内容,那么沙漠化研究的政策性指导方针是什么?
王涛:沙漠化地区生态修复事关国家区域生态安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2005年9月8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就明确要求“加强防沙治沙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科学开展土地沙化监测工作”。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温家宝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治理风沙和水土保持,治理生态环境。
沙化地区的生态修复要把握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协调沙漠化地区自然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建立既能防治沙漠化又能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体系的沙漠化防治的战略和“保护优先,重点治理,合理利用,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实行全面动员、全民尽责、全社会参与,加强保护和建设力度,改善生态环境,在北方地区建立和巩固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打好生态建设相持阶段攻坚战,促进农牧民增收和经济协调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