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6-06-07
“希望大家承担起培养和提携人才特别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重任,建设好学术梯队,为年轻人奋勇创新提供舞台,为年轻人加快成才铺路搭桥。”6月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这番话,引起了院士们的思索。
“胡总书记为什么要对科学家们谈创新型人才这一问题?我的理解就是,他希望科学家们引领发掘创新型人才,而在创新型人才中,青年是最大群体。”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文采对本报记者说。
杨文采说,现在青年人才创新面临很多问题,一是申请不到研究项目,很多大的项目都是所长、主任通过行政方式成为负责人,青年人在给他们打工。由于自身收入与项目经费成一定比例,一些青年人才往往把精力都花在争项目上,为拿到项目搞关系,这种做法偏离了科研的宗旨,也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杨文采说,“评奖是按照申请项目时的排序来评,年轻的科学家,可能做了最关键的工作,但评奖的时候,他可能只排在第十位、第十一位。更有甚者,一些领导出书,全由年轻的博士代笔,最后这个博士可能只得到点儿劳务费,连署名的机会都没有。如果创新型人才得不到社会承任,他们就缺乏创新的动力与激情。”
“这些问题的背后,说到底还是谁来引领科学创新的问题,是科学家还是官员?”中国科学院一名女院士尖锐地指出。
杨文采认为,科学家要引领年轻人创新,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而不是逼着科学家们想要做官。
中国科学院院士苏纪兰说:“现在什么都和行政级别挂起来。比如说,非要给教授定个处级待遇,这其实很荒唐。”
“科学技术说到底是非常具体的工作,年轻同志应抓住精力充沛的时候多做具体科学工作,而不是学而优则仕。”中国科学院院士甘子钊强调,创新不能一窝蜂,更不能用搞运动的方式来做。任何创新都要建立在知识积累上,从这个角度来讲,“学习、学习、再学习”这个口号永不过时。但现在一些青年科技工作者心态浮躁,把精力过多地放在抱怨体制、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上;还有的学者一个暑期要参加六七场会,出几次国,真正花在做学问上的时间很少。
[新华网]
相关报道
院士建言砍掉一半会议 让学者科研生命延长
“会议让一个人的科研生命缩短一半”
本报北京6月6日 (记者潘圆 原春琳 李健)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国雄今天说,现在是老院士开会,年轻人也开会,中年人也开会。会议扎堆的情况比以前更严重。他昨天向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建议,中国科学院应该带头砍掉一半会议。
吴国雄院士被开不完的会议搞得很苦恼:不少会议是熟人组织的,不去会得罪人,去了浪费时间。他反感开会,能逃会就尽量逃会。对一些不得不去的会,他就是到了会场也心神不宁,干脆带着东西做自己的“作业”。
他说,SARS暴发时,各式各样的会都没了,他埋头做学问,3个月他与合作者在美国的杂志上发表了3篇论文。但此后好长时间,都写不出好文章来。
吴国雄院士算了一笔账:一个人如果30岁拿到博士学位,65岁退休,本来有35年的时间搞科研,现在却有一半的时间要去开会,“会议让一个人的科研生命缩短一半”。
“并不是开会越多,管理效果就越好。”吴国雄院士曾担任过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任,他坚持一个季度开一次主任工作会议。有人对此表示质疑:一个季度开一次行吗?事实证明,效果很好。他所在的实验室还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实验室。
吴国雄院士说,有些会是有必要的,比如评估会议。但是开会多不是好事,我们不能把开会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其实很多事可以通过网上处理。
[中国青年报]
两院院士选举放开社会监督
候选人被举报将严格调查处理,直至取消已经通过的第二轮的评选结果
本报记者 季谭 发自北京
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5日在北京召开。按照议程,今天下午中国工程院各分部内部将座谈“院士队伍建设”,内容涉及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这一重要议题,明天将交流研讨“院士队伍建设”的有关情况。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在5日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要正确对待院士荣誉,反对获取不当名誉和利益,抵制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行为。坚持严谨治学,保证科学研究成果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反对急功近利,杜绝学术剽窃欺诈行为。”
《第一财经日报》从本次大会上了解到,中国科学院学部在2005年制定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违背科学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此次中科院院士大会还将修订《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进一步改革、完善院士增选制度。
与会的一位中科院院士告诉本报记者,此次会议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修改中科院的院士章程,其中特别提到一位院士只能推荐一名候选人。据了解,此举旨在改变院士的推荐权力过大现象。
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也在昨天介绍,对于院士的增选工作,近年来改革力度加大,主要是加强了院士科学道德建设,加强院士的自律。并进一步完善增选制度,规范增选程序。
据本报记者了解,2003年和2005年相继减少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名额,同时减少了各类渠道提名候选人的数量,加大社会监督。
徐匡迪说,选举院士,实行对社会进行开放监督,并处理各类的投诉信和举报,组织院士到相关单位听取举报人的意见,对于被举报的候选人进行严格调查处理,直至取消已经通过的第二轮的评选结果。
路甬祥强调,各院士和候补院士应高度重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问题,严格按照规定处理学风道德的投诉,并在院士评选会上公开调查内容。他并指出,院士们尤其要防止在推选候选人中的“被动推选”现象,要遏制院士增选过程中的不正之风。
对于呼声比较高的院士制度改革,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勤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过去发现院士候选人有问题,就取消了他的候选人资格。目前在医学界发现好几名,据我所知,在我们机械部也有五六个了,所以要加强制度约束,讲求公正、公平、透明。”
武汉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昨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当下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院士的自律是关键,同时,还需要他律机制,做好互相监督。”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汪应洛也向本报记者介绍:“外在的惩戒机制很重要。”
[第一财经日报]
科技领军人物需要开放式培养
本报北京6月6日电(记者 向杰 李大庆)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论述,中国科学家朱熹平、曹怀东破解世纪难题“庞加莱猜想”的新闻,这两天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成了热议的话题。
什么是创新型人才?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夏建白院士即以朱熹平为例,显然他对这个刚刚破解了经典难题的年轻科学家比较了解。“他中间学术转行,有5年没有出论文。而为了庞加莱猜想,他又花了好长时间。”言下之意是,在现行科技评价体系之下,在没有获得成功之前,一个寂寞的年轻科学家在漫漫探询的长路上,所承担的压力常人难以想象。“创新型人才最关键的是要耐得住寂寞。”夏建白说。
耐得住寂寞更多的是对一个科学家个人科学素养的要求。而作为院士———这一我国科技界最高学术荣誉的获得者应该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尤其是中青年领军人物?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认为,要对创新型人才特别是中青年领军人物进行开放式培养。“在世界科技水平总体领先于我国的形势下,不采用开放式培养,难以培养造就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开放式培养是加快造就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和领军人物的有效途径。”他说,“看看我国‘两弹一星’元勋,很多都是在国外接受过教育的科学家,他们回国后都带回了国际上领先的科技,对于我国科技的发展发挥了很大作用。”
这一点得到了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裴钢院士的佐证。“我们院里有100位年轻人被列入了中科院‘百人计划’,而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达到了50名。”裴钢认为,这是他们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对人才进行开放式培养的结果。“我们现有的8个研究所中,有6个所的所长是非中国国籍,其中有外国籍的华人,也有外国人。我们相信,在这样一种国际化大环境里培养造就的人才,能够把我们的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但目前,我国在对人才的开放式培养方面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不少科研经费的申请只面向国内的科学家,那些有志报效祖国但国籍已更改的中青年科学家很难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陈宜瑜院士谈到,在去年的调研中,基金委发现,一些优秀的年轻科学家由于取得了美国或者英国国籍,回国工作后,按有关规定不能申请基金委有关的课题经费支持,这让他们无法很好的开展甚至是启动科研工作。
为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今年出台了新的政策,“尽管你现在保留国外的国籍,只要你已经全身心回到国内工作,而国内的工作单位又是唯一的受聘单位,那同样可以得到基金会的支持。”陈宜瑜说,去年调研之后,基金委试验性的支持了4位拥有英国和美国国籍的华人科学家,给他们和国内青年科学家一样的待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今年马上又有一批青年人会从国外回来……”陈宜瑜说。
[科技日报]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