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6-06-10
本报北京6月7日讯(记者刘英楠)“我国走科技自主创新之路,有自身独特的途径和优势。中国的科技人员有信心、有志愿、有能力自主创新;应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各尽所能、发挥优势、团结协作、克服失败挫折、坚持取得最后的胜利。”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闵恩泽院士今天在京作“科学与中国”学术报告,以亲身经历的研发案例,与听众交流探寻自主创新的宝贵心得。
在1月9日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我们这一代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闵恩泽首先以获得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成果——“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剖析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的规律;然后回顾己内酰胺绿色成套技术的开发情况,阐述了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美国科学家Murray Raney1925年发明的金属骨架镍合金催化剂被命名为雷尼镍(Raney镍合金),广泛用于医药、农药、化纤、石油化工等多种行业的有机合成的加氢反应中,世界年消耗量巨大,我国年消耗量达1万吨。经过几十年不断改进,这种催化剂的活性已趋稳定,制备方法已趋成熟,作为粉状催化剂一直在釜式搅拌反应器中使用。闵恩泽等开发的“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恰恰通过自主创新,改进了这一“经典”试剂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方式。
闵恩泽指出,实现原始性创新的途径之一,是把现有技术的科学知识基础,转移到全新的科学知识基础上。对“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来说,这项成果把原有的晶态Raney镍合金和釜式反应器的科学知识基础,转移到全新的非晶态和磁稳定床反应器的科学知识基础上,终于实现原始创新;同时为实现这一科学知识基础转移的工业化,实现新催化材料与新反应工程的集成,自然又会形成一些集成创新。
闵恩泽介绍的另一创新案例,是己内酰胺绿色成套技术的开发。己内酰胺学名ε-己内酰胺,是生产锦纶6纤维和尼龙6工程塑料的单体,广泛应用于纺织面料、地毯、汽车部件、包装薄膜等制造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是一种紧缺的重要化工原料。自2001年以来已连续四年进口数量超过30万吨,产品自给率仅约35%,预计未来消费量年增长率为7.1%左右。
为满足生产需要,中国石化巴陵分公司引进一套以苯为原料生产己内酰胺的5万吨/年装置,耗资25亿元人民币;中国石化石家庄化纤股份有限公司引进一套5万吨/年以甲苯为原料的装置,耗资35亿元人民币。2000年,由于国外己内酰胺倾销等原因,两套装置年亏损近4亿元。中国石化为使这两套装置扭亏增盈,除采用一系列财务政策、人员培训、加强管理等措施外,还走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线,组织科技攻关,利用近年来已开发的新催化材料和新反应工程,为两套装置制订了成套绿色技术开发方案。
针对巴陵石化苯法引进装置,科技人员利用新催化材料、新反应工艺,建成新的14万吨/年苯法己内酰胺装置,设备投资仅为3亿元。与之相比,引进的5万吨/年装置的设备投资达12亿元。并对石化纤甲苯法工艺也进行了消化、吸收、再创新,完成了己内酰胺装置由6.5万吨/年扩建到16万吨/年的工艺包设计,工程总投资仅为4亿元,而原引进5万吨/年装置总投资为35亿元。
闵恩泽强调,对引进装置成套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要实行整体规划,分期实施,不断提高创新水平,努力追求原始创新。由于新催化材料是新催化剂和新工艺原始创新的源泉、新反应工程是开发原始性创新工艺的重要途径、新反应是形成新工艺的基础,必须在新催化材料、新反应工程和新反应的科技前沿开展导向性基础研究和开拓性探索,寻找和积累“新式武器”。
[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