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6-06-10
本报北京6月7日讯(记者刘英楠)“经济发展的‘长波周期理论’认为,自1780年至1980年,世界经济发展先后由纺织、钢铁、电力以及石化与汽车4个引擎所主导,而1980年至2030年这第五个长波周期的经济引擎是信息。”北京大学王阳元院士今天在京作“科学与中国”学术报告指出,我国必须抓住这一难得机遇,通过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来为信息引擎增加动力,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高速发展。
王阳元指出,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集成电路产业,从而占领科技、经济和军事制高点,正在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专家预测,2020年全球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将达5000亿~6000亿美元。
王阳元介绍,无论在应用市场、技术发展还是产品生产上, 集成电路产业近30年都呈现出以10年为周期的阶段性发展规律。因此,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路线提前10年进行战略部署。也就是说:2005年~2015年的自主技术开发应该立即启动;2015年~2025年的纵深部署预研,亦应纳入科技规划日程尽早安排。
数据显示,我国2005年集成电路市场规模占世界第一,市场总额为3803亿元,占世界市场24%,预计到2010年将扩大到7000亿元,占到世界市场的31%。可以说,我国目前尚处于集成电路“消费大国”的历史阶段。
集成电路的技术发展自身有其规律可循。王阳元介绍,20世纪30年代诞生的量子论和能带论,是集成电路技术的理论基础;20世纪50年代晶体管和60年代集成电路的发明,使微电子技术沿着“小型化”的道路飞速前进;而21世纪的集成电路技术,则由“纳米科学”及“纳米电子学”引领持续发展,主要方向是低功耗、高性能和系统集成,主要标志则是纳米工艺和SOC设计。
“集成电路技术发展方向有两个途径。一是自上而下不断缩小加工尺寸的‘Scaling down’途径,另一个是自下而上基于自组装方式的‘Bottom up’途径。二者的交汇点,将有可能为集成电路技术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王阳元认为,我国应结合这两条路径,从信息处理、存储、传输的基础问题出发,突破目前信息加工的载体,提出新的工作机制,同时结合硅基加工技术的优势,发展新的信息器件和集成系统,为10纳米以后的集成电路发展奠定基础。
王阳元、吴德馨、侯朝焕等24位院士及专家今年2月刚刚完成的一份咨询报告——《关于建设微电子强国的建设》,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设定了两个阶段性目标,分别设立了明确、详细的发展目标。即:第一阶段,到2010年前后,逐步成为集成电路的生产大国,成为世界集成电路的工厂。第二阶段,到2020年前后,成为集成电路产业强国,全世界将成为中国集成电路的市场。
王阳元认为,为达成上述战略目标,我国应制定如下举措:
首先,应优先发展设计业,到2010年培育出20~30家年产值1亿美元以上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打造2~3个年销售10亿美元的设计企业,设计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左右,产品设计水平达到65纳米;
其次,应完善产业链,建设制造产业群,控制技术研发、产业化的进度,统筹规划生产线建设,保障制造业销售额目标的完成,培育芯片加工服务等企业;
第三,纵深部署,建立国家集成电路研发中心,建立以国家集成电路研发中心为核心,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密切结合的集成电路产前联盟;
第四,建设“十一五”国家微电子研发体系,提前10年部署未来工艺技术发展的专项、专题和课题;
第五,着重培养人才,从机制上要保障人才按智力要素参与分配,同时应设立科技创新风险基金,允许探索,允许失败;
第六,针对封装、测试、设备、仪器、材料等相关企业,在增值税、所得税、关税等方面予以适当优惠,制订鼓励成建制海归人才回国加盟集成电路产业的人才政策,鼓励投资、上市、兼并与重组,引入风险基金的投融资政策。
[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