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6-07-02
早报记者 陈怡
“西方人往往用西方的观念看待中国,要想真正了解中国,必须在中国里面了解中国,要回到起点和基础上来。楚简就是这个起点。这就是我研究的原因。”来自美国夏威夷大学的安乐哲教授日前在“新出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这样发言。今天在武汉大学落幕的这一会议由哈佛燕京学社和武汉大学共同主办,来自世界各地的120余位汉学家将目光聚集于近年出土的楚简,从第一手材料中找寻先秦智慧。
1970年代以来,我国大量简帛古籍的发现,使得简帛学成为国际汉学的一个分支,形成了文字学、考古学、简牍学、哲学思想史和文化史诸领域交叉研究的特点。
据研讨会组委会介绍,上世纪初以来,我国出土的34万余枚简牍中,荆楚一地就占18万余枚。1993年,湖北省荆门郭店出土了800支楚简,内容包括道家《老子》及儒家《五行》、《六德》等典籍。上海博物馆近年来从香港购藏了1200支战国楚简,内容包括《易经》、《孔子论诗》等古籍。楚简这两次大规模的发现和购藏成为国际汉学研究的重点,也是本次会议的背景。
会议上,对中国战国楚简已进行了8年研究的美国达特茅斯大学教授艾兰说:“战国楚简就如同记录了西方文化经典的《死海古卷》一样,充满了古代的智慧和思想。”
武汉大学哲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认为,出土楚简有利于探求古书真伪、时代和源流等方面的问题,补齐学术史上的断裂,从而为荆楚文明的研究提供一个普适性标准。武汉大学哲学院教授丁四新代表哈佛燕京学社的杜维明教授表达了“楚简对思孟学派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观点。
[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