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6-07-16
瞬间出现跳楼、溺水、刀割等意向并不可怕
你曾经有过从高处跳下的冲动么?曾经想投身飞驰的车流么?曾经不可遏抑地想到自己被溺死、被刀割的场面么?你可能会觉得这些极端的做法太“BT”,非“正常人”所为;但“咬指甲”、“想文身”这类的想法是不是很常见呢?至少,“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句话应该主动说过吧?但你是否知道,在心理学专家眼中,这三类完全不搭界的情况其实毫无差别,至少从产生的心理原因来看,它们都是源于同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死亡本能。
尽管如此,我们常被自己的突如其来的极端想法吓一跳。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公布的数字,全国平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为28.7万人。我们脑海中刹那的死亡冲动是否有一天真会转化成自杀的行动?而上帝造人时,为什么非要留这样一个“自我毁灭”的“后门”,然后又把开门的钥匙留在我们这些经常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痛苦徘徊的人手中呢?
死本能与生俱来 且有积极作用
“几乎所有的人在潜意识的底层都有死亡本能。它与生本能相对应,构成人类心灵底层最重要的两种本能力量。”听完记者的讲述,四川南岛心理咨询研究所所长、首席咨询师向程非常平静地解释了这一现象。“几乎所有人”这个令人瞠目的比例在记者采访著名心理学家朱建军教授和北京市回龙观医院心理病房主任郭蓄芳时,也得到了证实。
人往往对于头脑中转瞬即逝的东西难以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恰恰是这“一闪念”泄露了人类生死的秘密。第一个发现它的人如果活到今天,已经150岁了,而我们的生活却始终在他的理论框架下重复着。这个人就是弗洛伊德。
瞬间浮现的跳楼、溺水等死亡冲动是死本能的表现
弗洛伊德在1920年的《超越唯乐原则》一书中提出了“生本能”和“死本能”这一组相对的概念。“生本能”包括人的自卫本能和性本能。“死本能”指的是每个人都有一种趋向毁灭和侵略的冲动。
“新闻报道中那个想从楼上往下跳的年轻人的案例只是死本能导致的死亡冲动中的一种。”向程告诉记者,像人在极度开心时会哭出来、极度幸福时刻会希望死去,极度绝望时会焕发出强有力的生的力量,这就是生本能和死本能的转换。“死本能表现为攻击、破坏和毁灭。死本能向外表现,就体现为伤害他人,而以人类战争的最高形式达到顶峰;死本能向内发展就表现为对自我生命的否定、自毁和自杀。而生本能和死本能的转换构成了人的生命过程的全部内容。”
“人有很多本能,死亡本能是从一出生开始就有的。和人生存的本能一样,死的本能也是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之中的。”郭蓄芳主任在回龙观医院心理病房工作多年,对于生和死这一人生永恒的话题有着更深入的认识,“有些人可能不承认或者意识不到自己的死亡本能。只要一个人想到过死,这就是死本能的表现”。
人的死亡本能是人放弃和逃避的防御心理。很多人常说,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当人们这么说的时候可能仅仅会感到内心的一股悲凉,但实际上这正是死本能的表现。
情感达到一定强度时,希望用想象的“结束”的方式来把这种体验定格
和严重的抑郁症患者极度渴望死亡的病态心理不同的是,瞬间的死亡冲动更接近于一种人类特有的情感。
“死亡冲动是人在原始情感中所共有的。当人面对美丽的景色,觉得特别高兴的时候,都可能会有种希望个体消失、消融在景色中的冲动。在爱情关系中,情侣在做爱时达到了高峰体验,也会有种‘如果死在此刻就好了’的感觉,人们内心中爱的本能达到一定强度值会希望用死亡去定格它,就像用照相机定格一样。爱的本能就是人生的本能最重要的表现。这与神经症患者的自杀是不同的。神经症抑郁患者的自杀行为和自杀念头表达的则是生与死的较量与矛盾。”向程说。
“人在美景面前的死亡冲动实际上是用‘结束’来定格此刻的美好。在情感达到一定强度时,希望用想象的‘死’的方式来定格体验。这与自杀完全不同。我觉得人希望‘幸福地死去’,实际上并不会真正地去死,只是对人类生命有限性的无可奈何的颠覆。”
由此,古今中外的许多文学泰斗都曾在作品中表达对死亡的态度,也就可以理解了。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在他的笔下,死亡和生存一样美丽;莎士比亚也曾在《安东尼和克利奥佩特拉》中写到“死的震击似爱人的技巧,它似伤害者,也是被欲求者”。他们往往不是消极抵抗和悲观的,而是将死亡赋予了许多美丽的令人向往的色彩。
危险情况也容易唤醒死本能,而情感乃至身体上的自残自虐能部分抑止死亡冲动
“那个年轻人有想跳下来的死亡冲动是很正常的反应。”朱建军教授也这样答复记者,“而且死亡冲动的表现形式和危险的存在形式是相对应的,有任何一种形式的危险存在,就有相应的死亡冲动的表现形式存在。比如有的人手里拿着一把刀,可能会有拿刀将自己划伤看着血汩汩流出来的冲动,甚至是拿刀将自己扎死的冲动。有的人手里拿着枪,可能也会产生对着自己的脑袋来一枪的冲动。”
“危险的情况、甚至有时候自虐和自残的行为,会使死亡本能受到生存本能的压制而减弱。”郭蓄芳主任认为具有非主流性格的人,可能会撕扯自己的头发、拿刀割伤自己,“但有时候刺伤自己,让他们感到疼,其实反而避免了自杀,”她举例子说,比如有的人为了惩罚自己拿刀割自己,当剧烈的疼痛产生时,这种疼痛会让他觉得一方面惩罚了自己,因减轻了自己的愧疚感而感到释放,另一方面让他觉得疼痛,反而觉得生命的可贵,从而避免了自杀。而有的人会通过某种轻度的自虐来满足自己潜在的死亡冲动和本能。
-文/本报记者 冯静
-图/几米
新闻背景
瞬间跳楼冲动被众多网友理解
据7月2日京城一家媒体报道,一福建小伙在北京游历两天后,登上国贸附近高三十层的富尔大厦顶楼俯瞰京城全景,随后突然产生从三十层纵身跃下的冲动,幸好被及时赶到的警察和大厦工作人员救下。而当小伙被救下后告诉记者,他在顶层看到美丽的景色,顿时很想融入其中,于是迸发了跳下去的冲动。
这一则消息同样出现在北京多家平面媒体上。当日在网络上也被几百家网站和论坛转载。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上,网友纷纷跟帖。奇怪的是,平日里毁誉参半、甚至以骂居多的跟帖风格这次出现了“大逆转”———近92%的人态度“一边倒”,对该男子纵身跃下的冲动表示了响应。
新浪网的一位网友留言道:“我有这种感觉,而且尾椎骨处还会有某种感觉,可能是进化过程中猿人时代下树的记忆残留”,更有网友说:“不过说句实话,我每次站在高一点的楼上向下看的时候就有一种错觉,想感受一下跳下去的感觉,所以我一般不敢向下看,那种感觉很可怕,真的,好像有魔力吸引我一样!”也有人觉得“太夸张了吧,还需要被‘救下’,刚搬到高层时,我常有这种感触,后来习惯了就没了。”
记者在小范围内组织了一个微型调查,结果几乎全部被调查者都有过类似的死亡冲动!其中5人有过从高处跳下的冲动,2人想过冲入车流,1人曾有过拿刀割脉的冲动,1人有冲向火海的冲动,1人曾经想将自己溺死在游泳池中。不过参与调查者也都表示仅仅是冲动,不会付诸实施。
记者对话
“我也曾想从20层跳下”
记者设法联系到在新浪网留言,谈到自己的死亡冲动经历的一位网友张东旭,与他进行了对话:
北科报:看到这条消息,你的第一感觉如何?觉得震惊吗?
张东旭:没觉得什么,因为我自己也有这种冲动。我对他的想法表示赞同。
北科报:那你会像他那样往下跳吗?
张东旭:不会,我仅仅是有冲动,只是冲动,转个身儿就忘了的那种。
北科报:你在什么样的场景下会有这种冲动?
张东旭:我以前没这个冲动,就是最近才有。我以前住在2楼,最近刚刚搬家到了20楼。每天下班后就喜欢在落地窗前看外面的景色。看的时候就会有这种冲动。
北科报:景色美吗?
张东旭:美,在我家正好能看到西客站的塔楼和北京电视塔,尤其晚上的时候特别漂亮。楼下都是霓虹灯,远处鳞次栉比的楼房里忽明忽暗的灯光,有种置身曼哈顿的感觉。挺不错的。
北科报:当你发现自己有这种瞬间的死亡冲动时觉得惊恐吗?还是觉得很正常?
张东旭:一开始挺害怕的,觉得自己突然有了死的念头是不是脑子出毛病了。后来和同事、朋友聊过,发现大家几乎都有这种冲动,只是想到的内容不同罢了。就觉得这应该是人的正常反应。
北科报:他们是怎样的表现形式呢?
张东旭:也有和我一样有冲动想从楼上跳下去的。有的想从桥上跳下去,有的甚至说想跳井,反正五花八门的,什么样的都有。
北科报:对你来说,有死亡冲动是一件严重的事情吗?
张东旭:我觉得没什么。反正只是想想,想想还不行吗?本来人就是挺冲动的动物,偶尔有个死亡冲动也很正常,干吗非要上纲上线的。
专家观点
不必恐惧死本能
如果死亡冲动经常出现,是否更容易导致自杀
“生本能和死本能有两种关系,”向程说,“一种是相互斗争、相互矛盾关系。这在想自杀的神经症患者身上体现更多。往往体现为一种生存本能是否能够压制住死亡本能的较量;另一种是最自然也是最原始的相互转换关系。生是死的原因,死是生的原因,二者互为因果,这是生本能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这种死亡冲动与神经症患者根本不同。”而普通人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死亡冲动应该属于第一种,是很自然的情况。
像本报记者所作调查中描述到的一些死亡冲动还并非是生存本能压制了死亡本能的现象。向程认为,生死本能在这些案例中不是对抗的关系,而是转换、协调、统一的关系。
(小标题) 如果死亡冲动经常出现,需要怎样进行心理调节
“我觉得人们没有必要对偶尔出现的死亡冲动感到害怕,就像人没有必要对噩梦感到恐惧一样。”向程对于人们某些过度的担心表示了否定,“人会潜意识地用令人恐惧的场景和想象表达一个并不令人恐惧的、甚至是美好的愿望。也许,我们只需要充分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死亡本能和死亡冲动所表达的意义,揭示表象背后的真相,不要总是怀疑自己有这样的死亡冲动就是有毛病,就是非要自杀不可。”
“现在的心理治疗,医生也习惯于用疾病的眼光去看关于死亡的现象,这是需要注意的。我觉得应该从精神分析视角、存在主义视角、现象学视角来看待一些问题。”
郭蓄芳也劝告大家,“我们不用太刻意关注自己的死亡本能,把它当作自己偶尔冒出来的一个小想法就行了,就像人会感到饥饿和困乏一样,这是个很普通的本能,顺其自然就好。但是如果是病态,就不是死本能造成的死亡冲动的问题了,就必须及时求助专业医生。”
延伸阅读
文身、咬手指都是死本能的表现
很多年轻人喜欢文身,认为这是一种时髦的表现,但郭蓄芳认为:“时髦只是借口,这群人中有的可能是具有边缘人格特质的人。”他们会通过自伤和自残获得快感,并且有抑止不住的冲动。死亡本能的冲动正是通过自残和自虐得到了释放。他们用一种较轻的伤害来稍稍满足一下对死亡的向往。
咬手指的行为,可能也是死亡本能的一种隐蔽体现。咬手指的成年人,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儿时被父母忽略缺乏爱,而延袭了用大拇指替代乳头的快感,但另一方面咬手指同样是一种自虐,分不清咬手指是痛感多还是快感多。也许他们是通过咬来避免孤独,获得满足。也许他们是用咬手指这种轻度的自虐来满足自己潜在的死亡本能。
专家简介
郭蓄芳,回龙观医院心理病房主任。专业领域:心理障碍的森田治疗及家庭治疗。主要成果:《精神分裂症病人归因与记忆的研究》、《7例强迫症患者的结构式家庭治疗》、《现代医学模式中心理诊断的意义、分类和原则》等。
向程,高级心理咨询师,四川南岛心理咨询研究所所长、首席咨询师,知名心理咨询与治疗专家。专业特长:婚恋情感亲子关系咨询、各类神经症治疗、性心理障碍及变态性行为矫正、短程精神分析、催眠与意象引导、人生发展咨询、职业心理指导与营销心理训练。
名词解释
“死本能”和“生本能”:这是佛洛伊德在1920年的《超越唯乐原则》一书中所提出的。“生本能”包括人的自卫本能和性本能。“死本能”的概念与“生本能”相对,指的是每个人都有一种趋向毁灭和侵略的冲动。
死亡冲动:死亡冲动(death-wish)指的是人自毁的欲望。生命冲动与死亡冲动是本能力量(力比多)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体现。
弗洛伊德认为死亡的本能驱使人走向死亡,那样才有真正的宁静。只有死亡,人才能完全解除紧张和挣扎。
容易产生死亡冲动的10大场景:
1、在2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向下俯瞰美丽的景色时。
2、在一望无际的大海边看着潮起潮落时。
3、手中拿着锋利的刀时。
4、站在大桥上向下看滚滚流过的河水时。
5、站在大马路边看奔流不息的车流时。
6、屏息着沉在游泳池底时。
7、情侣在做爱时。
8、在面对一桌美味的食物时。
9、在险峻的山顶向四处远眺时。
10、当车疾驰在高速公路上,人在车内时。
[北京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