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廼松确认故宫所藏三羊尊为真器。
通过比对司母辛方鼎铭文和司母戊鼎铭文(图),
结合两鼎纹饰的分析,杜廼松对司母戊鼎进行了重新断代。
司母辛方鼎铭文
骑着车或者步行,年过70的杜廼松还是会经常到故宫西北角楼附近的研究室,钻进“小屋”继续研究。对他来说,故宫的一草一木都已有感情,“这院子的小花还不错,自然美。我告诉他们不要当野草给锄了。”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青铜器研究和鉴定,杜廼松凭借对几件青铜国宝的鉴定,被称为“青铜器鉴定第一人”。一谈起青铜器鉴定,他声音洪亮,侃侃而谈。也有放缓时,那是对现在文物鉴定鱼目混珠现象的担忧,“文物鉴定要为历史负责,为文化遗产负责。”
1 初显身手 没有脚的墓主人
杜廼松出身在知识分子家庭,父母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学毕业生。小时候父母所藏的平装书、线装书就吸引了杜廼松,“影响最大的是《史记》、《汉书》,虽然难读,但还是会看。”
后来,杜廼松如愿所偿进入了北京大学历史系。“大一时,我们都属于历史系,但到了大二开始分专业。我是坚决要报考古专业的,当初奔的就是考古。”
当时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是北大历史系的主任。还是十八九岁的杜廼松,突然冒出想要拜见翦伯赞的念头。尽管心里满怀不安,但他还是走进了教师宿舍楼,来到翦伯赞家,轻轻叩响了门。“现在想起来也是年轻人的那股劲儿,我当时就是想问问我应该怎么样学习。”
翦伯赞得知这个年轻的历史系学生是专程来向他请教学习方法时,就亲切地传授了经验:“学习上不要着急,现在系里设置的每一门课都是重要的,都要认真打好基础。”
大学期间各地考古实习,更是让杜廼松认定了一生要走的路。“考古实践的收获是很大的,特别是对一生从事考古研究工作都有帮助。”大三时,杜廼松与同学主要到洛阳搞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实习。
参加这次实习的共有20多名学生。实习中,杜廼松等人用探铲探测,偶然发现了一个西周古墓。“挖了有七八米之深,发现了西周的陶器、玉器,还有墓主人的骨架。”杜廼松等人住在当地农民的窑洞里,而挖出来的尸骨就放进竹筐,塞到了床底下,“当时也不感到害怕。”
仔细观察这具骨架,杜廼松发现这个人没有脚。“我就想到了《左传》上讲到的西周刑法上的断足,或许墓主人就曾领教过这种刑罚,不过墓主人还是有一定身份的,因为有玉圭随葬。”这种寻找历史答案的推理过程让杜廼松过足了“侦探瘾”。
2 锋芒毕露 “鉴宝”故宫青铜器
毕业后,杜廼松被分配到了故宫,从事青铜器和古文字研究工作。
唐兰是杜廼松的另一位良师。他时常陪同唐兰到各地考察文物。1976年,他们一起赶到陕西扶风,鉴定刚发现的“庄白一号”青铜器窖藏,这批青铜器共103件,其中74件都有铭文。
在这段日子里,杜廼松渐渐摸清了故宫馆藏青铜器的底细。作为明清两朝的皇宫,故宫不仅有着巍峨壮观的古建筑群,也保存了上百万件文物,其中的青铜器就有1万余件。乾隆收藏了不少青铜器。他还命大臣据此编订了几本专著。不过,由于年代久远,再加上溥仪出宫前后的混乱局面,宫中的很多青铜藏品已经没什么头绪了。
整理的过程也是鉴宝的过程,多件藏品由杜廼松确认为真器。上世纪50年代故宫收购了一件传世三羊尊。“当时仅仅认为是一件后作器,作为资料保存。”不过,杜廼松发现这件三羊尊与1977年北京平谷刘家河出土的小型三羊尊类似。“这两件三羊尊除大小有别外,造型、装饰等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再核对其他资料,更进一步确认故宫三羊尊为真器。”该器为二次铸造,即先铸好器身,在器肩上留下相应的孔道,接上羊首范,然后再与器身浇在一起。从实物观察,还可清晰地看到羊首压住了器肩上的花纹。
在这个过程中,让杜廼松记忆犹新的是商代其卣。故宫的三件分别为商末纣王时期二年、四年、六年所铸。三件卣均属商代长铭器,其中四祀其卣42字。
对这三件卣的真伪历来有不同看法。杜廼松通过几件器物的造型、纹饰、铭文、铸造等多角度研究,认为器与铭均为真。后来有人又提出四祀其卣为伪器、伪铭。他指出,四祀其卣铭文中有“文武帝乙”一词,而1976年陕西岐山西周遗址出土的先周甲骨文内有“彝文武帝乙宗”句,“彝”是祭祀之义,“宗”是宗庙,“帝乙”是帝辛(纣)之父。这是周人祭祀“文武帝乙”的卜辞,与四祀其卣上的“文武帝乙”的称呼完全相同。“我们认为,再高超的作伪者也杜撰不出古人的语言。”此后,有人利用现代科技方法辨别三卣的真伪,也验证了杜廼松的鉴定结果。
3 名满天下 为“司母戊”重新断代
尽管为故宫内万件青铜器掌眼,杜廼松在鉴定界的杰作还是要属国宝“司母戊鼎”、“马踏飞燕”等重器的鉴定。
司母戊鼎出土于1939年3月。出土后,为了避免落入日寇之手,当地官员将此器藏了起来。抗战胜利后,司母戊鼎“再次出世”。当时专家推断这是商代晚期的作品。
1976年春,中科院考古所在安阳殷墟小屯发现妇好墓。这里出土的两件大方鼎和兕觥等器物都有“司母辛”三字铭文。
这三个字引起了杜廼松的注意。“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风格。‘司母辛’三个字的书法,属于殷墟第二期武丁、祖庚、祖甲时期。”在将司母戊鼎、“司母戊”三字铭文以及该鼎的铸造纹饰等,与司母辛鼎进行综合考察后,杜廼松断定两者属于同一时期。司母辛鼎属于出土文物,时代明确。而司母戊鼎又与之是大致同一时期的作品,我们就可以重新判断司母戊鼎的年代了。“‘母戊’是武丁的配偶,作器者应是祖庚或祖甲为其母而作。司母戊鼎应是殷墟前期作品。”
长达近半个世纪的青铜器鉴定奠定了杜廼松在青铜器鉴定的地位,他亦因此被海内外誉为“青铜器鉴定第一人”。也许在外人看来,青铜器鉴定只在于铭文、器形等方面的研究,然而在杜廼松那却整整下了一辈子的工夫。现在,只要说出故宫一件青铜器的名称,他就能立即说出该器的器形、特征、出土地点。独乐乐不如与众乐,杜廼松有个心愿:将青铜器铭文记载的故事通俗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尘封的往事。
■ 人物名片
杜廼松
青铜器与金文鉴定家。196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供职于故宫博物院至今。主要从事古代青铜器、古文字和商周秦汉考古的学术理论研究与文物鉴定等工作。研究内容涉及到史论结合、古文字考释、器物考证、考古类型学、青铜器的分区分期与断代,文物保护,科技考古等多维层面。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李健亚 人物摄影/本报记者 孙纯霞
[新京报 2009-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