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华裔物理学家高锟:光纤怎样将世界缩为村落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9-10-13

 

  北京时间2009年10月6日17点45分,英国华裔物理学家高锟获得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消息,在他预言成真的“光通讯”作用下,瞬间传遍全球各地。

  在颁奖词中,评委这样描述他的成就——“1966年,高锟的一项发现实现了光纤应用的突破。他精心计算如何通过光导纤维远距离传输光。用纯度极高的玻璃纤维在超过100公里的距离以上传输光信号成为可能,而在上世纪60年代,普通的纤维只能传输光信号20米远。”

  1966年,那时才33岁的高锟发表“光通讯”基础理论,提出以一条比头发丝还要细的光纤代替体积庞大的千百万条铜线,用以传送容量几近无限的信息,当时被人笑为“痴人说梦”,但这个“梦”于上世纪90年代被广泛利用,造就了今天互联网的大发展,高锟因此被誉为“光纤之父”。

  谁也无法否认光纤对于人类的意义,那么,光纤究竟是怎样被发现的,它是如何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在光纤之后,会不会出现更为先进的信息传输材料?

  天上有颗“高锟星”早已闪耀多年

  在高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前,这位出生于上海、生活于香港、深造于英国伦敦的华裔物理学家,就已经蜚声海内外。在他提出“光通讯”基础理论30年后的1996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在“高锟星”的命名典礼上致词:“今天以后,我知道每次我和小孙女看夜空的时候,将会告诉她,其中一颗是‘高锟星’。我还会对她说,就在那一刹那,数不清的光纤,正在传递着数不尽的数位(bits),把人类世界推进高速信息的新纪元。”

  而在美国西部凌晨三点被电话吵醒的高锟夫妇,睡眼蒙眬地得知获奖消息的时候,那颗徜徉天际的“高锟星”已熠熠闪耀了多年。为何距离“光通讯”基础理论提出43年之后,瑞典皇家学院方才把物理学界这颗耀眼的明珠交给高锟?

  “1966年,高锟发表了一篇题为《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的论文,开创性地提出光导纤维在通信上应用的基本原理,描述了长程及高信息量光通信所需绝缘性纤维的结构和材料特性。简单地说,只要解决好玻璃纯度和成分等问题,就能够利用玻璃制作光学纤维,从而高效传输信息。”解放军理工大学郭道省博士告诉记者,“高锟的设想提出之后,虽然有人认为匪夷所思,有人对此大加褒扬,但在争论中,高锟的设想逐步变成现实——利用石英玻璃制成的光纤应用越来越广泛,全世界掀起了一场光纤通信的革命。四十多年过去了,整个社会生活都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换句话说,如果没有高锟的这一基础理论,今天的这种广泛依托光纤技术的便捷生活,可能会推迟出现。”

  光纤到底是什么,它是怎样被发现的?

  光线为什么会顺着水流弯曲

  1870年的一天,英国物理学家丁达尔到皇家学会的演讲厅,给人们讲解光的全反射原理。他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在装满水的木桶上钻个孔,然后用灯从桶上边把水照亮。结果使观众们大吃一惊!人们看到,放光的水从水桶的小孔里流了出来,水流弯曲,光线也跟着弯曲,光居然被弯弯曲曲的水俘获了。

  而实际上,在弯曲的水流里,光仍沿直线传播,只不过在内表面上发生了多次全反射,光线经过多次全反射向前传播。

  后来人们造出一种透明度很高、粗细像蜘蛛丝一样的玻璃丝——玻璃纤维,当光线以合适的角度射入玻璃纤维时,光就沿着弯弯曲曲的玻璃纤维前进。由于这种纤维能够用来传输光线,所以称它为光导纤维,简称光纤。

  光纤与光缆这两个名词,通常会被混淆。多数光纤在使用前必须由几层保护结构包覆,包覆后的缆线即被称为光缆。光纤的中心是传播光的玻璃芯。在多模光纤中,芯的直径是15μm-50μm(微米),大致与人的头发粗细相当。而单模光纤芯的直径为8μm-10μm。芯外面包围着一层折射率比芯低的玻璃封套,以使光信号保持在芯内传播,再外面的是一层薄的塑料外套,用来保护封套。光纤通常被扎成束,外面有外壳保护。

  “光导纤维可以用在通信技术里。它的作用到底在哪里?大家都知道,在光缆用于通信之前,都是采用电缆或微波来通信的,受电磁干扰影响大。由于电缆衰减大(相比光纤),成本也高,传输容量小。许多上了年纪的人,作为中国通信技术发展的体验者,可能对此深有感触。”北京大学现代通信技术研究所所长、光纤通信系统研究专家徐安士教授说。

  在光纤通信没有发明前的那些日子里

  市民林英武先生对自家18年前装固定电话的那一幕记忆犹新。“先是找人,也就是开后门,然后去登记。当时队排得老长,好不容易拿到表格,又听到传言,就算登记上了,也不一定会安得上。”林英武记得当时不包括电话机,一共交了初装费等在内共3800多元。这个数目相当于他当年近十个月的工资。半年之后,电话才装了起来。“我这还算是幸运的了,还有许多人交了钱,等了快两年才装上电话。”

  ■链接

  诺奖为何总是“姗姗来迟”

  许多人对诺贝尔奖的印象是,它经常颁发给老者,而不是正值创造力巅峰的中青年科学家和学者。其实诺贝尔奖的颁奖原则就是要保证获奖成就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因为,基础性研究成果由提出到被广泛认可,往往有一个过程,需要很长时间的检验。此外,将奖项颁给取得了让人们心服口服的成就的人,可以避免急功近利、“立竿见影”的科研获奖心态。

  比如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并证明该细菌感染胃部会导致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这一成果打破了当时的许多医学教条,但也经过了20多年,人们才渐渐发现这一成果的巨大价值。因此在2005年,两人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诺贝尔奖也并非总是“姗姗来迟”,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从发表论文到1957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只有一年时间。但他们的成果属于可以马上验证的开创性成果,而大多数诺贝尔奖成果都经过了长时间的考验,许多发表成果的年轻科学家或学者到获奖时已经成为老者。

    【现代快报】 

诺贝尔物理学奖:神奇物件改变看世界的方式

  伴随着数码相机、带有摄像头的手机等电子设备风靡全球,人类已经进入了全民数码影像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随意地用影像记录每一瞬间。带领我们进入如此五彩斑斓世界的,就是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在1969年发明的CCD(电荷耦合器件)图像传感器,而他俩,也正因此而获得了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评委手持一部数码照相机,这样形容他们的成就——“数字摄影已成为许多研究领域不可替代的工具。电荷藕合器件使先前不可见的物体成像成为可能。它为我们提供了遥远的宇宙深空和海底深处的清晰图像。”

  电荷藕合器件图像传感器CCD,听上去如此专业拗口,它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呢?当诺贝尔获奖者创造了它之后,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没有CCD前我们怎样用影像记录世界

  “咔嚓”,在一声脆响声中,现代数码相机就将我们需要的优美画面真实定格并展示出来了,前后不到一秒钟的时间。而且拍摄完之后,摄影者可以立刻观看到自己的摄影作品。可是当我们沉醉在自己拍摄的各种优美画面之时,可曾想过,为什么在这一声短暂的“咔嚓”之后,原本流动的画面就可以定格在照相机中了?在这一秒背后,都发生了哪些事情呢?

  为了能将画面定格,科学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说到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发明CCD的两位科学家,南师大美术学院摄影与媒体技术系教授罗戟表示:“CCD确实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发明创造。”

  罗戟说,在CCD发明之前,人们都是用胶片来记录影像,胶片成像的技术应用了化学方法来成像,就是在胶片上涂了一种叫银盐的感光物质,这种物质在见到光后会变色,人们记录影像就是利用了它的这个特点。

  用胶片拍摄照片时,胶片上的银盐感光后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把感受到的光线记录到胶片上,拍摄完之后,胶片不能见光,否则整个胶片都会曝光,原有的图像也就没有了。这时再把胶片拿到冲洗房,也就是俗称的“暗房”,在这里,用特殊的药水浸泡胶片,使得胶片上记录的感光部分显现出来,然后再将显现的图像放大到相纸上。相纸的显像原理也跟胶片一样,上面也涂有特殊的银盐物质,感光后发生变化,然后再用药水冲洗相纸。

  不难看出,这种技术在制作图像过程中比较麻烦,从胶卷到照片,中间要经过很多道工序,花费很长时间,而且拍完照片后,还不能马上查看拍摄的图像是否达到要求,一大意让胶片曝光就前功尽弃了。

  而现在,有了配备CCD的数码相机,一切都不同了。拍照片变得简单又快捷,在拍摄时不仅能从显示屏上看到要拍摄的画面,拍完后还可以立刻检验拍摄的效果。而且如果想立刻跟人分享,还可以马上传输到电脑或其他储存器上上网传给别人看。

  为什么CCD有如此神奇的本领?

  爱因斯坦为CCD的出现帮了大忙

  罗戟告诉记者,CCD是一种能直接将光转变为数字电信号的装置,就跟电脑记录数据的方式一样,也是用“0”和“1”来记录信息,有了这种转换,一切摄影就变得简单了。

  为了实现这一步,科学家们付出了很多努力。要知道,在过去,大家还都认为把光转换为电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幸好,出现了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他就是爱因斯坦,他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理论,这个理论就证实了光是能转换成电的。在爱因斯坦解释成功光电效应之前,已经有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了这一奇怪的现象。

  首先发现这一现象的是赫兹。1887年,赫兹发现,两个锌质小球之一用紫外线照射,则在两个小球之间就非常容易跳出电花。

  为了解释光电效应,1905年爱因斯坦在普朗克能量子假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光量子假说,圆满地解释了光电效应。按照光量子假说,光是由一个个光量子组成的,光的能量是不连续的,每个光量子的能量要达到一定数值,才能从金属表面打出电子来。

  这个伟大的发现,给CCD的发明作了很好的铺垫。

  这两个美国人怎样发明了CCD

  CCD图像传感器的发明,实际上就是应用了爱因斯坦有关光电效应理论的结果,即光照射到某些物质上,能够引起物质的电性质发生变化。但是从理论到实践,道路却并不平坦。科学家遇到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每一个点上因为光照而产生改变的大量电信号采集并且辨别出来。

  上世纪60年代,博伊尔和史密斯都在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工作,当时贝尔实验室正在发展影像电话和半导体气泡式内存。

  利用这两种新技术,博伊尔和史密斯得出一种装置,他们命名为“电荷‘气泡’元件”。这种装置的特性就是,它能沿着一片半导体的表面传递电荷,于是他们便尝试用它来作为记忆电荷信号的装置,但此时的装置中的电荷不能长久保持,从而无法保存记录数据。

  就在这时,博伊尔和史密斯想到光电效应能使此种元件表面自动产生电荷,从而组成数码影像。经过多次试验,博伊尔和史密斯终于解决了这个难题。他们采用一种高感光度的半导体材料,将光线照射导致的电信号变化转换成数字电信号,使得其高效存储、编辑、传输都成为可能。

  神奇的CCD带来一个全新的世界

  那么,CCD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呢?罗戟说,CCD是一种半导体器件,半导体物质一般是硅,也有的可能用硫化镉等物质,它们都是感光物质,这些物质被植入光敏二极管里,然后一个个地排成一个方形阵列。其中一个微小的光敏物质就称作“像素”。

  “像素”这个词对现代人来说肯定不陌生,去商场买手机或数码相机时,往往人们第一个问的就是像素多少。而且大家都知道,在同样的配置下,基本上像素越高,商品的价格也就越贵。这是因为一块CCD上包含的像素数越多,说明光敏度越好,画面分辨率也就越高。

  通过这些光敏物质感光并产生光电效应后,CCD上装置的模数转换器芯片便会将感应到的电荷变化,换成电脑中所用的“0”或“1”的数字信号,从而记录保存下来。

  不过,仅仅只有感光的光敏物质还不够,要知道现代的数码相机大多是彩色的,但CCD半导体记录到的只是光的强弱,而光线的色彩还不能表达。所以彩色数码相机还需要在CCD前加装一个三原色滤镜。通过滤镜将不同颜色光线分解,再通过CCD半导体器件产生光电效应,一副色彩缤纷的画面就通过不同的信号呈现出来了。

  除了数码相机它还可以窥视人体内部

  如今,CCD图像传感器除了大规模应用于数码相机外,还广泛应用于摄像机、扫描仪、天文仪器等。此外,在医学上为诊断疾病或进行显微手术而对人体内部进行的拍摄中,也大量应用了CCD图像传感器及相关设备。

  罗戟说,在CCD发明之前,我们所看的电视、电影都是用胶片录制的,电视机比CCD要早出现几十年,当时所看的电视节目,都是事先用胶片录制好,然后再转变为电视信号,传输到千家万户的电视机里。直到CCD出现之后,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各种摄像机。

  一位做过胃镜的陈先生就非常好奇,为什么拿一根管子伸到自己的胃里,就可以把胃里的情况清清楚楚在旁边的电脑仪器中显示出来?

  南京市中医院消化科主任金小晶告诉记者,现在最先进的胃镜技术就是电子胃镜,又叫光导纤维胃镜,陈先生所好奇的管子就是用光纤制作的,在管子的头部有个镜头,管子连接到了CCD上,通过CCD就可以把胃里的画面呈现出来,道理和摄像机是一样的,只不过普通摄像机的镜头是固定安装在机身上,而胃镜的镜头是用管子连接的。而在没有CCD的时候,医生就只能通过镜头直接观看胃部情况,每次只能一个人看,就跟用显微镜或放大镜直接观察物体本身一样,而且看到的图像还不能转换到电脑上保存或记录下来。

  CCD更能看到人眼看不到的光线

  而CCD最伟大的用处,莫过于引起了天文设备的一场大革命,使人们的视野不仅仅停留在地球上和可见光范围,而是超越了普通光学天文望远镜,伸向了太空的深远之处。

  南大天文系教授严家荣说,CCD是现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装备。而天文上所使用的CCD,要比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更精密复杂,因为地面上我们要拍摄的影像大多在可见光范围内,用普通的半导体材料就可以感光,而太空中大多是不可见光线,所以对CCD的感光材料要求更为复杂。所以判断现代天文观测设备的好坏,主要就是判断CCD的制作精密度,谁家的CCD制作最好,谁就走在天文界前端。

  中国的CCD研究发展到哪一步了

  可惜的是,我国在CCD研制领域进入较晚,所以这项技术还比较滞后。特别是民用CCD方面,大多还是依靠进口,没有自己生产。

  不过,南京大学微电子设计研究所的潘红兵副教授告诉记者,虽然我们在民用CCD制作方面不如国外,但我们在制作高端CCD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一些高端CCD都是自己设计研发的。民用CCD技术也不是说研发不出来,只是生产成本较高,没有人家发展得早。如果潜心研究,也是能够研究好的。

  CCD的发展方向在哪里

  CCD发展到今天,技术已经日臻完善,并且还出现了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传统的CCD技术,还有一个是CMOS技术。罗戟说,这两个发展方向的工作原理其实还都是一样的,都是将光转换成数字电信号,只是生产工艺上有所不同。CMOS使用的半导体材料跟CCD有所区别,CMOS的全称即“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此外,两者设计工艺也有所差别。

  关于这两种技术哪个更好,罗戟说,一般来说,CCD的成像品质要比CMOS更好,所以在专业数码后背相机中,都是用的CCD技术。相比CCD而言,CMOS的制作成本要低一些,所以近几年,也有很多厂家开始研发CMOS技术。CMOS的成像技术虽然现在还赶不上顶尖的CCD,但对普通用户来说,已经足够了。

  不管是CCD还是CMOS,电荷藕合器件图像传感器的发明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本版主笔 快报记者 戎丹妍

  ■链接

  诺贝尔奖为何选择了他们

  2008年诺贝尔奖

  物理学奖 获奖者为美国籍科学家南部阳一郎和日本科学家小林诚、益川敏英。南部阳一郎的贡献是发现了亚原子物理学中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而小林诚和益川敏英的贡献是发现了有关对称性破缺的起源。

  化学奖 获奖者为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他们因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作出贡献而获奖。

  生理学或医学奖 获奖者为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及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豪森发现了人乳头状瘤病毒,这种病毒是导致宫颈癌的罪魁祸首。巴尔-西诺西和蒙塔尼的获奖成就则是发现了艾滋病病毒。

  2007年诺贝尔奖

  物理学奖 获奖者为法国科学家阿尔贝·费尔和德国科学家彼得·格林贝格尔,他们因发现“巨磁电阻”效应而获奖。

  化学奖 获奖者为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因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而获奖。

  生理学或医学奖 获奖者为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基、奥利弗·史密斯和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他们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为“基因靶向”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6年诺贝尔奖

  物理学奖 获奖者为美国科学家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他们发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和各向异性。

  化学奖 获奖者为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他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作出巨大贡献。

  生理学或医学奖 获奖者为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他们发现了核糖核酸干扰机制,这一机制已被广泛用作研究基因功能的一种手段。

  2005年诺贝尔奖

  物理学奖 获奖者为美国科学家罗伊·格劳伯、约翰·霍尔和德国科学家特奥多尔·亨施,他们因为“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和对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而获奖。

  化学奖 获奖者为法国科学家伊夫·肖万、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格拉布和理查德·施罗克,他们因在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领域作出贡献而获奖。

  生理学或医学奖 获奖者为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他们发现了导致人类罹患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罪魁——幽门螺杆菌。

    【现代快报】

 

 

相关连接

重视应用研究正当其时

  文/徐玢

  瑞典时间10月6日,200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光通信和CCD图像传感器两项应用研究成为主角。这使人们纷纷议论应用研究在当今时代的重要地位。杨振宁更是表示,整个世界的发展,整个人类的发展方向,以及科学自身的内在趋势,都是越来越重视应用。

  科学研究是为了认识自然,更是为了改造自然。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入,科学愈来愈具有改善人类生存条件的力量,科学的显示度也越来越高。拿今年获奖的华裔科学家高锟来说,其获奖论文《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发表于1966年,尽管当时由于缺少符合要求的材料被认为是“天方夜谭”,但时至今日,光纤已经遍布全球,更成为互联网兴盛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石。另一项获奖成果CCD传感器同样如此。不断积累的科学研究使人类掌握了更多改变世界的手段,也使科学更具改变生活的可能性和力量。在这样的基础上,重视与改善人类生活直接相关的应用研究,恰逢其时。

  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再到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科技日益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内生力量。而发挥科学对提升生产力的作用,更重要的还在于使其成为可应用的生产力。在这样的需求下,让科学服务人类、重视应用研究,不仅可行,而且必需。

  当然,重视应用研究并非意味着基础研究光环不再。正如光通信和CCD的发展历程所揭示的,科技的进步是一条环环相扣的探索之路,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产品研发,缺一不可。只有在三者的相互促进的循环中,科学才能真正发挥认知自然、改变生活的力量。

    【科技日报】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电话:010-62063238  E-mail:welcome@sciencehuman.com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