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9-12-05
核心提示
长江变暖!重庆变暖!
近日,中国科学院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全球首个“河流全流域气候适应性”调查报告———《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报告称,长江流域未来50年气温将升高1.5℃—2℃,并出现极端气候频发态势。
那时,人们将看到:广袤的湿地破碎、大量农作物减产、河流水位下降……种种现象都可能一一出现!
面对挑战,探寻出路迫在眉睫。
11月16日,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市民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葬礼”。
现场,天主教徒扛着红色棺木走向墓地。棺木中,安睡的并非一个人,而是这座饱经沧桑的城市!市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唤起世界对全球变暖的重视,保护这座被大海包围的古城。
过去百年,这颗亚得里亚海明珠受全球气候变暖困扰,海平面不断上升。气象学家发出警告:威尼斯将在92年后变成第二个沉入海底的亚特兰蒂斯城!
或许,故事有些遥远。那么,把镜头拉近,回到我们居住的城市。
2004年,开县遭遇150年一遇的洪水袭击;2006年,百年难遇的干旱降临山城……它们,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这些极端气候,无一例外地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如今,这种影响已非一城一地,而是绵延千里的长江。
长江流域陷入“亚健康”
———四川盆地玉米减产25%—50%
四川,天府之国,富庶之地。
自古以来,这里以土地富饶、物产丰富而著称。然而,未来受长江流域气候变暖影响,富庶土壤也会面临严峻现实。
11月14日,刚刚出炉的《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报告称:四川盆地玉米将减产25%—50%,冬小麦也会大面积减产……
对此,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项目首席科学家徐明给出的解释是:气候变暖导致农作物成熟期缩短,产量随之下降。
我们以玉米为例。
“玉米成熟期是90天,温度上升后,90天可能缩短为70天。”徐明说,“这让农作物生长时的能量消耗加大,活力降低,产量随之下降。”
此外,他还认为,气候变暖致使病虫害增加,这也是农作物产量降低的因素之一。
然而,让人揪心的还不只于此。
研究发现,未来数十年,发生农业减产的地区并非只有四川一省。“其他城市也会出现类似的状况,包括玉米在内,冬小麦等农作物也会减产。”徐明认为。
时间拉回2007年3月,中国科学院与世界自然基金会联手实施“长江全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
在此期间,数十位科学家赴长江沿线,对各地区气候变化、农业生产、水资源变化等方面展开调查。不同以往,此次研究同时利用全球气候模型与区域气候模型,使调查覆盖区域、分析数据较过去更广袤、精确。
期间,长江流域被划分为无数个100平方公里大小的“模块”。“整个研究,专家主要是对模块数据精确采集与分析。”徐明说。
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帮助研究取得诸多重要发现———
近10年,长江流域极端天气数量持续增长,气温不断上升,农作物开始减产;气候变暖导致湿地破碎化程度加剧;极端严重的洪灾、冰雪灾害及干旱事件有增加趋势……
徐明认为,种种现象已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持续的背景下,长江流域已进入了“亚健康”状态。
变暖潜藏着更大破坏
———重庆最高气温或达46℃
重庆,中国三大“火炉”之一,历史上,最高温度曾达到44℃!
此次,中科院报告称:长江流域未来50年内气温将上升1.5℃—2℃。那么,重庆的气温是否还会升高?如此高温又会对山城带来怎样的影响?
对于这个问题,徐明没有丝毫犹豫:“毫无疑问,‘火炉’重庆的气温在未来会呈现总体上升趋势。”
在他看来,重庆的“体温”可能突破44℃,达到46℃。同时,夏日高温天气持续的时间有可能更长。
研究表明,气候变暖给城市造成的最大伤害并不仅仅表现在气温升高、天气炎热。
“更为关键的是由此引发的各种极端天气现象。”徐明认为,各种极端天气现象造成的直接或者间接破坏力远远大于气温升高本身。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类似例子已屡见不鲜。
上世纪,由于气候变暖,英国遭遇60年不遇特大洪灾;西班牙遭遇40年未遇的大旱;欧洲其他地区的干旱与热浪所引发的森林火灾,使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国深受其害……粗略统计,其所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超过百亿欧元。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重庆近年来的极端气候现象也出现增加迹象。
2004年,重庆开县遭遇150年一遇的洪水;2006年,重庆多数地区又发生百年大旱……研究证实,这些灾害都与长江流域气候变暖无不关系。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潘家华说:“极端天气所造成的破坏力会逐步拓展到社会整个经济系统,从而制约一个地区的整体发展步伐和水平。”
他提醒,重庆这样的城市的确需要提前做好应对变化的准备。
“一旦放松警惕,变化来临的时候就会追悔莫及。”潘家华说,“对于城市而言,可以加快城市森林建设,这对改善城市小气候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
全球变暖已不可阻挡
———来自世界各地的紧急呼救
10月17日,马尔代夫政府在4米深的海底召开了世界首次水下内阁会议。如今,这个美丽的海岛之国面临举国迁移的命运。
研究发现,近50年来,全球变暖促使海平面上升,平均海拔仅1.5米的马尔代夫将在本世纪被淹没并消失。
其实,受到气候变暖威胁的岂止马尔代夫一个国家。
或许,正如徐明所言———
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人类无法阻挡这种趋势。“多年来,各国科学家不断努力,试图减缓变暖步伐。但实践证明,这样的目标很难实现。”
在美国,由于气温升高,阿拉斯加地区风暴增加,人们被迫迁往高地居住;而西部山区的积雪减少,给捕鱼、水力发电、工农业用水等都带来了负面后果。
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指出,如不积极采取行动减缓全球变暖,该国西部和中西部的淡水短缺现象将更加严重,大片农场和葡萄园可能在本世纪消失。
在欧洲,2001年,百年不遇的强风暴降临法国;阿尔卑斯山冰川在过去150多年里消退200米;南欧葡萄种植园无法生存,农民不得不考虑到海拔更高的地区开辟新种植区。
在非洲,旱灾和涝灾频繁发生,造成粮食产量严重不足,许多人不得不靠救助为生;气温升高还导致了疾病流行以及生态平衡被破坏。
潘家华说:“马尔代夫只是一个例子,从欧洲到非洲,到亚洲,还有很多国家都面临类似难题,如果马尔代夫沉入海底,真正的‘凶手’就是人类自己。”
他和徐明不约而同地表示,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全球变暖的步伐还会继续加快。“摆在我们面前的惟一出路就是了解变化,并找到有效的应对办法。”
应对气候变暖的公民责任
———少吃一斤肉,少开一天车
现在,一个名叫“气候变暖脚印”的活动正在全球范围内推动。
组织者介绍,参与者根据每天所采取的应对变暖办法计算自己节约了多少水、多少木材,从而得出在气候变化过程中留下的足迹。
11月14日,来自丹麦的阿林顿和迈德普抵达上海。
他们此行是来参加一个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电视节目制作。徐明介绍,二人早在3年前便参加了“气候变暖脚印”活动。
2006年,他们开始尝试少吃肉,少出门,出门也尽量步行或乘公交车。
3年后,研究发现,他们每天所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水资源消耗量大幅减少,对气候变暖的影响日益降低。更令人关注的是,他们所做的一切并没有让他们感到生活的舒适性受到影响。
这说明什么?
“我想告诉大家,应对气候变暖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潘家华说,“地球变暖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每个人都应当肩负起一份责任。”
生活中,应对气候变暖似乎总是各国领导人去解决的问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专家表示,“简单地说,你甚至从餐桌上就可以做起。”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比如,你可以少吃一斤肉,这就等于节约250加仑水,它们能够供一个三口之家使用30天;小汽车少开一公里,平均可少排放二氧化碳220克左右;放弃一次2000公里的飞机旅行,则可以减排278公斤;家庭室内空调冬天调低2℃,夏天调高2℃,一年的减排量就将近一吨……
今天,还有一种被称为“乐活”的生活方式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追捧。
潘家华介绍,其含义就是———吃天然食品,买当季水果蔬菜,避免过多的农药和化肥;购买本地产品,降低运送燃料和多余包装消耗;出行尽量步行或搭乘公共交通工具;购车只选混合动力新型燃料车……
无疑,它们都是生活琐事,难以引起人们注意,甚至被忽略。
然而,我们必须承认———全球气候变暖也正是人类在点点滴滴、日积月累中演变与形成的,因此,面对挑战,每个人、每个国家都有义务承担一份责任,回到点滴,回归自然,保卫我们共同的家园。
新中国成立后长江流域重大自然灾害记录
1、1955年4月14日,四川康定折多塘地区发生7.5级地震。
2、1973年2月6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雅德发生7.6级地震。
3、1976年8月16日22时06分,四川省西北部的松潘、平武地区发生7.2级地震。8月22日05时49分和23日11时03分,该地区又相继发生6.7级和7.2级强烈地震。
1、1982年7月17日至18日,位于长江河谷中的四川省云阳县鸡扒子段发生滑坡,体面积约0.77平方公里。
2、1985年6月,湖北省秭归县新滩镇,先后发生两次达3000多万立方米的土石滑坡。
1、1954年长江出现百年来罕见的流域性特大洪水。
2、1981年7月16日,嘉陵江、长江爆发特大洪水。
3、1983年8月,汉江上游特大洪水。
4、1998年,长江上游一共出现了8次洪峰,中下游也爆发洪水,最终成为全流域大洪水。
1、1959年7月初~8月下旬,四川旱灾。
2、197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夏秋三季连旱。
3、1999年夏天,中国长江以北地区罕见的大旱。
4、2006年夏天,重庆发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干旱时间部分地区持续了100天以上。
现状
过去46年,年均气温上升0.14℃
“在过去46年,重庆的气候变化还不是很明显。”看着《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的报告内容,市气象局科技减灾处处长李锡福表示,也许报告预测的是一个未来发展的趋势,然而,不可否认的现实是,未来气候的变化还有可能大大超出现阶段人们的意料。
李锡福之所以这么说的理由,是根据2008年公布的《重庆市气候变化公报》统计数据。公报显示,从1961年至2007年的近46年来,重庆年平均气温整体上呈小幅度的上升趋势,上升了0.14℃,上升速率为0.03℃/10年。
公报还显示,近46年来,我市四季平均气温变化的特点有所不同。重庆大部分地区的秋季和冬季平均气温都呈上升趋势,冬季上升趋势更显著,而夏季平均气温却呈下降趋势。春季平均气温处于过渡期,在中西部地区气温呈下降趋势,东北部和东南部呈上升趋势。
“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如今极端气候极易形成。”李锡福举例说,在重庆,2006年夏天出现的干旱、2007年的洪涝,以及2008年末2009年初的冰冻雨雪天气,无不向人们昭示出一个信号:是该关心关心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气候环境变化了。
“从气象意义来说,应对气候环境的变化,一方面是‘减缓’,另一方面是‘适应’。”李锡福表示,减缓就是采取一些补救措施,减少极端气候的发生。适应则是在气候变化之后,采取一些人为措施来顺应气候的变化。
重庆反响
应对:1已在长江流域段设200个气候观测点
上海海平面上升,青藏高原生态退化……在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谢德体看来,从源头到入海口,长江流域温度上升带来的后果显而易见。他认为,要研究长江流域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影响,需要建立一套长期的监测系统。
三峡水库蓄水至175米水位后,其最高水库库容为393亿立方米,谢德体将其形容为一个“水空调”,因为它能为重庆带来“冬暖夏凉”的舒适气候。
谢德体认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要研究长江流域地面温度升高对沿线环境的影响,需要长期的监测,“因为气候变化对土壤、植被、水系等的影响不是短期就能看得出来的。”他透露,目前,我市已经在长江流域段设立了200个气候自动观测点,用于气候预警与监测。
在谢德体看来,“人类可以通过水利灌溉、节能减排、种植绿地等人为管理措施来弥补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从局部应对出发,谢德体表示,农业方面需要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森林植被方面则需要退耕还林,防止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应对2: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布局沿江工业
气候持续变暖,灾害增多,防灾减灾成为紧迫任务。相关专家针对长江流域未来50年地面气温将上升指出,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今后20年至50年间,长江流域农业生产和沿江工业将受到严重冲击。
市气象科研所高级工程师高阳华认为,农业作物受到气象制约比其他行业可能要更大一些。例如,小麦、玉米和水稻三大传统农作物产量都会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原因是在农业生产系统中,存在的都是些有生命力的物种,这不同于能源、交通、城市建筑等其他行业的非生命化特征。农业种植对象品种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比野生作物脆弱得多,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对它们的影响非常明显。
高阳华建议,应根据气候变化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避开或减轻不利影响,如开展精细化的农业气候动态区划,改革耕作制度,调整作物布局。同时要尽可能利用气候变暖对部分地区、部分时段带来的有利影响,这对气候复杂的山区尤其重要。
市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勇表示,我市现有长寿、涪陵、万州三个沿江布局的化工产业园。过去,依江而建确实为工业布局提供了物流、排放等优越条件,但按照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今后长江流域沿江工业的布局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德国莱茵河附近工业园区的布局与建设就有值得借鉴的经验。
李勇透露,按照新的规划布局,我市针对长江流域沿江工业园区建设提出,要建设一批生态型企业和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水—电—矿资源开发;淡水养殖业开发;天然气、盐业和医药化学工业;生态环保产业及竹、林、麻资源开发;畜牧及农副产品深加工和旅游产品链等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和生态工业。记者杨 帆 李志峰 实习生 杨 洲
[重庆日报]
相关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