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9-12-10
4位重量级作者撰文,在“中国模式”争论中发出主导声音
最近国外舆论谈到“中国模式”比较多,有的较为客观,也有的有着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甚至于无端地担心中国要推销“中国模式”。
——— 全国政协外事委主任、原国新办主任赵启正
本报讯 (驻京记者彭美 实习生李文)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为在“中国模式”争论中发出一种主导声音,给国内外的“中国模式论”者敲警钟,近日发表4篇重磅文章,对“中国模式”这一提法表示不同看法。
4作者均为知名学者或前高官
4篇文章的作者身份均属重量级,包括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党校前副校长李君如,全国政协外事委主任、原国新办主任赵启正,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施雪华,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邱耕田。
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党校前副校长李君如在《慎提“中国模式”》中提出,现在就讲“模式”,既不符合事实,也很危险。虽然改革开放成就斐然,但中国的体制还没有完全定型,提升到“模式”就有定型之嫌。
而“危险”在于,一会“自我满足,盲目乐观”;二会转移改革的方向,在旧体制还没有完全变革、新体制还没有完善定型的情况下,说我们已经形成了“中国模式”,以后就有可能把这个“模式”视为改革的对象。
所以,李君如认为,现在讲“中国特色”更好,因为“特色”包含了不断探索的含义和要求。
全国政协外事委主任、原国新办主任赵启正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他在《中国无意输出“模式”》中写道,“模式”一词含有示范、样本的含义,但是中国并无此示范之意。这个模式或案例处于现在进行时,它还在发展中。
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施雪华的文章题为《提中国模式为时尚早》,文章认为,“中国模式”如被其他国家成功模仿、形成了某类概念时,再提“中国模式”可能更显科学合理。
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邱耕田的文章题为《当务之急是注重科学发展》,他认为,中国的发展是一种高代价的发展,这种高代价说明了中国发展道路的不成熟和不完善,所以,我们不要忙着人云亦云地谈论“中国模式”,而是应该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我国目前及今后的科学发展上来。
接下来将推政治民主化进程专题
《学习时报》理论部主任刘学侠昨天说,组织这些稿件是想在“中国模式”争论中发出一种主导声音。他说,虽然“中国模式”的说法是国外最先提出的,但不难看出,这是他们对中国的“捧杀”。西方国家看到,中国这30年来发展迅速,就拔高中国经验的地位,进而提出,中国应该在许多国际问题上负更大的责任。而在国内,许多人也被“捧”昏了头脑,忽视了发展付出的高昂代价,和体制制度中的种种问题。这对正在进行的改革是不利的。所以,报社向几位持同样观点的专家约稿,组织了这样一组文章,给国内外的“中国模式论”者敲一敲警钟。
刘学侠介绍,自文章7日刊发后,报社已经接到了电话、网络上的不少反馈。接下来,他们将趁热打铁,组织一系列关于市场体制改革、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专题。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原国新办主任赵启正昨晚受访时说,“这篇文章是我最近的一些思考,我的观点之前在一些媒体陆续发表过。最近在一些国际论坛上,与会者也都对此话题感兴趣。《学习时报》也约我写这个主题,于是,我撰文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赵启正说,最近国外舆论谈到“中国模式”比较多,有的较为客观,也有的有着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甚至于无端地担心中国要推销“中国模式”。其实,中国从来没有对外强行推销“中国模式”。在全球化的时代,对于某些经验的相互学习是很自然的,不能将此等同于推销自己的模式。我们也没有推销自己模式的必要。
赵启正进一步表示,中国目前的情况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只有到了21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是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我们当前要做的,就是应该坚持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赵启正同时表示,作为一个大国,文化的输出,打造“软实力”也是很重要的。“并不是报纸、电台多了,就有软实力了。”赵启正向记者回顾,他曾在多个场合进行演说阐述自己的这一观点。他此前曾提出———必须冷静地看到,如今中国对外的文化影响远不如外界对中国的文化影响。一个强国必然是政治、经济、文化三强的国家,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持,单靠经济的发展是不行的。
(作者:彭美)
[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