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0-01-22
本报记者 游雪晴
为将全球气温上升值在本世纪末控制在2℃以内,哥本哈根会议上各国政要为减排“温室气体”而争论不休。然而,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钱维宏教授则质疑——本世纪末全球气温上升2℃证据不足。
1月20日,大寒节气,又一股强冷空气大范围横扫中国,让北半球多国深陷严寒的论调又多了一个论据。近几年全球性冬季酷寒不仅与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两次报告显示的多年暖冬不符,也让人们对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疑惑。
上个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为将全球气温上升值在本世纪末控制在2℃以内,各国政要为减排气温上升的罪魁祸首“温室气体”而争论不休,然而,本世纪末气温真的会上升2℃甚至更高么?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钱维宏以其最新研究成果对此结论提出质疑——本世纪末全球气温上升2℃证据不足。
气候变化曲线:“曲棍球杆”与“湿面条”
钱维宏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指出:“本世纪将全球气温上升值控制在2℃以内,是基于IPCC在2001年的第三次和2007年的第四次报告中给出的结论,并预测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在未来百年将持续上升1.4℃—5.8℃。事实上,最近10年来,自然界出现了与IPCC的预测完全不同的温度变化。”
钱维宏介绍说,西方国家科学家对百年尺度的气候变化早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我国科学家也认为这两个长的温度变化事件在中国发生过,但不能肯定是否具有全球普遍性。
这些研究中,最著名的就是西方学者曼(Mann)等根据全球仪器测量记录及从冰芯、石笋、珊瑚、树木年轮等自然资料中获得的历史气候数据,建立的近千年北半球温度序列。强调近千年来北半球温度处于缓慢下降的过程中,到20世纪才突然上升,并把这条曲线形象地比喻为“曲棍球杆”,这个结果被 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所引用。其中心思想是,20世纪变暖是近千年来前所未有的,所以20世纪变暖是人类活动影响造成的,也就是说是温室效应加剧的结果。
然而由于这根“曲棍球杆”,扭曲了很多科学家长期研究认识到的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的显著差异,因此IPCC的报告引起了很多科学家对这一序列的争议。2008年曼等又给出了近两千年的全球温度序列,这次的序列不再是“曲棍球杆”了,而像一根“湿面条”。
钱维宏认为,由于前期温度只能用树木年轮和冰芯等代用资料,所以历史千年温度序列存在不确定性。但尽管千年温度序列中前八百年的资料存在不一致,但近百年来的全球温度上升是公认的,因为工业化开始后有了仪器测量的准确资料。
最近的暖平台是千年一遇的共振现象
那么到底是什么驱动了过去百年的增暖和1970年代以来的强烈增温,又是什么让这几年的温度变化改变了趋势?持续增加的温室气体浓度是否会驱动全球温度在本世纪末上升达2℃的阈值?这个结论科学吗?
钱维宏介绍说,曼等一批科学家在获取长期历史环境序列资料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是预测未来的基础。气候预报同天气预报一样,首先要依靠观测获取可靠的以往气象要素,再通过分析得出变化规律,最后用各种方法做出可信的预报。因此,需要对曼等给出的不同序列做出详细分解分析,才能为未来百年的温度预报打好基础。
针对曼等人的千年“曲棍球杆”温度序列,钱维宏研究组先后在2004年的中英、中德气候变化会议上和2006年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这一序列中具有“长期趋势和短期振荡”的结论。去掉前八百多年的长期降温趋势和近百年的增暖趋势后,留下的序列中存在一个60—70年的规则振荡。据此,钱维宏指出,2040年代前后和2070年代前后先后会出现一个冷、暖期,1998年开始全球平均温度会有所下降。
2009年国际上有两条比较公认的全球温度序列:一条是英国Hadley中心从1850年以来的观测温度序列,另一条就是曼等人的“湿面条”温度序列。钱维宏的研究组首先用观测序列做了分析,通过分析,他们得出结论,1850—2008年的温度长期趋势是每百年增温0.44℃,1910— 2008年期间每百年增暖0.74℃,1976—2008年期间每百年增暖1.70℃,但1998—2008年期间每百年降温0.10℃。这条观测的温度序列中还存在年际的、准20年和62年的周期振荡——年际的温度变化落后于赤道太平洋年际的海温变化,20年的温度振荡落后于太阳辐射的变化,62年周期的温度振荡落后于北太平洋的海温变化。这些周期变化就是短期振荡。
钱维宏研究组又用“湿面条”温度序列去掉中世纪暖期、小冰期和全球增暖期的基本气候态,发现余留序列中还存在准21年、准65年、准115年和准200年的多时间尺度振荡。这4个自然振荡中,除了准65年的振荡与海洋变化有关外,其他3个振荡是太阳辐射强迫的结果。准21年的振荡形成了10年际的暖期和10年际的冷期。本世纪的10年形成了过去千年中首次上述4个振荡暖位相的叠加,即共振现象。这也就形成了国际社会关注的全球增暖以及在峰值附近的10年际温度暖平台现象。
2℃阈值证据不足
根据全球增暖期的长期趋势和多时间尺度周期振荡,钱维宏研究组的近期分析认为,目前全球平均温度的下降会持续到2030年代的冷期,而在 2060年代再次出现一个暖平台。如果保持每百年增暖0.44℃和多时间尺度振荡不变,本世纪的全球平均温度最多上升0.6 ℃,不可能达到2℃的阈值。
过去几百年和近百年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没有出现温度变化中的这些周期振荡。钱维宏认为,这些温度周期性振荡不但是有规则的,也找到了对应的强迫源,它们不可能是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强迫,也不可能是火山活动滞后位相的影响。全球气温上升2℃来自多模式在多个排放前景下的模拟结果,但21世纪模式结果中没有体现温度的多时间尺度振荡。
“唯一不解的问题是每百年增暖0.44℃中有多少是人类活动的贡献?是否还包含有自然强迫和自然变化的成分?虽然近百年的增暖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关系还不清楚,但减排仍然是必要的,因为人类生存需要清洁的空气和环境。”钱维宏强调。(本报北京1月21日电)
[科技日报]
相关报道
美航天局称过去10年气温为气象记录以来最热
新华网华盛顿1月21日电(记者任海军)美国航天局21日发布新闻公报称,该局研究人员对全球地表温度进行的分析显示,过去10年是188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
美国航天局戈达德航天研究所研究人员的分析显示,尽管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全球温度变化不大,但从1880年至今全球气温明显呈上升趋势,而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
分析还显示,2005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尽管北美大部分地区去年12月出现异常严寒天气,2009年仍与1998年、2002年、2003年、2006年、2007年一起堪称第二热年份。
研究人员发现,过去30年中,全球地表温度平均每10年上升约0.2摄氏度。整体而言,1880年至今,全球气温约上升0.8摄氏度。
他们认为,北美地区去年天气异常严寒的原因在于,来自北极地区的高气压减少了大气喷流的东西向流动,转而增加了南北向流动,导致北极地区的冷空气向北美地区移动,而中纬度地区的温暖气流则向北移动,最终使北美地区气温低于正常年份。
上述研究结果与此前世界气象组织公布的研究数据基本一致。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研究,近10年来只有北美地区的气温比过去平均气温有下降,其他地区的气温则都在上升。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