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0-03-21
“搞垃圾分类,全市90%以上的人都赞成,实际操作垃圾分类,90%的人都嫌麻烦。”
——— 市城管委主任李廷贵
本报讯 昨日(3月17日),广州市城管委举行新闻通报会。据悉,《关于全面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意见》已经获批,下发施行。目前,城管委正组织起草《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并争取今年8月份出台。今年,垃圾分类工作将在全市铺开。垃圾分类推广期,将给全市各家各户居民免费配发垃圾分类容器。据悉,广州市首座餐厨垃圾处理厂正在筹建,预计本月23日试运行。
有口号没政策垃圾分类难推进
“说句实在话,自从上任以来,我至少一半精力都花在垃圾分类上。”昨日的通报会上,提到“垃圾分类”,李廷贵多次称“真难”,“搞垃圾分类,全市90%以上的人都赞成,实际操作垃圾分类,90%的人都嫌麻烦。”
李廷贵称,这段的工作经历给他的启发是,提出口号没有政策支持很难推进。所以今年的垃圾分类要从建章立制入手,争取今年8月份出台《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让市民养成分类的习惯很重要,这工作就好像种树一样,有个推进过程,不可能一下子看到效果。”会议结束,李廷贵再三拜托媒体对垃圾分类多加宣传,“你们的支持就是给我信心啊!”
分类推广期免费发容器
据悉《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已列入我市2010年度政府规章制定计划正式项目《关于全面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意见》已经获批,下发施行。
目前,市城管委正组织起草《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广州市生活垃圾处理“三化”考核办法》,修订《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建立健全监督和问责机制。
今年的垃圾分类工作将不再提试点概念,而是在全市铺开。届时不仅要在市政主干道、次干道、社区配置垃圾分类设施,还将采用政府投资和企业赞助相结合等方式,给全市各家各户居民配发垃圾分类容器。在垃圾分类推广期,居民不需要承担任何费用。
分类垃圾桶各区已采购
今年1月25日,市城管委在越秀区东湖街举行全面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启动仪式“东湖街已经安装了100组分类收集废物箱,今年1月,该委还投放了1300个适应社区设置、不同颜色的塑料垃圾分类桶,”李廷贵称,各区已根据本区域实际,采购、配置了一批分类废物箱和分类塑料垃圾桶。如番禺区今年1月已完成了建城区和辖内学校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配置。
广州已经成立由市政府领导牵头,市直27个部门、12个区(县级市)政府和省政府办公厅、广州警备区参加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各职能部门、各区(县级市)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实行例会制度,建立协调机制,统筹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切实做到任务明确、目标清晰,责任到位。
■热点问答
问:番禺拟建垃圾焚烧发电厂引爆广州全城关于“垃圾焚烧”话题的热议,今年2月底,32位专家羊城讨论,得出绝大多数专家“主烧”的专家意见,番禺要建垃圾焚烧发电厂可否成为定论,坊间流传的焚烧发电厂迁址是否属实?
城管委:番禺区建何种垃圾终处理设施以及在哪里建,由番禺区讨论决定,目前讨论还在继续,结果也将由番禺区发布。宗旨就是垃圾本区处理,并要达标。
问:兴丰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位于白云区太和镇兴丰村,距离市中心38公里,填埋场投用至今数年间,村民关于填埋场臭味扰民问题投诉不断,周边臭味怎么处理?
城管委:填埋场的污水处理很重要,兴丰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重要配套设施之一就是渗滤液处理厂。
目前,广州市城区每天进入兴丰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垃圾已超过7000吨,产生的垃圾渗滤液近2000吨。原有的渗滤液处理厂每天只能达标处理渗滤液不足600吨,还有近1400吨渗滤液需要转场处理,运输和处理成本很大。
因此,兴丰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厂扩容工程2009年11月开工,计划今年年底建成投入试运行。其垃圾渗滤液处理规模达到1400吨/天,渗滤液处理后的出水标准将达到国家规定的一级排放标准。
另外,2号调节池加盖是渗滤液处理扩容工程的子项工程。2号调节池容积10万立方米,具有储存渗滤液并调节渗滤液处理水质、水量的功能。但由于没有加顶盖,约1 .6万平方米面积的渗滤液水面长期裸露,成为该区域臭味产生的主要来源。
同时,雨水也会变成渗滤液,每年因此产生渗滤液2万多吨,增加处理费用80多万元。为此,渗滤液处理扩容工程开工后,首先就实施了2号调节池加盖工程,该工程已于2月底完工。加盖完工后,该区域臭味得到明显改善,并有效降低了今年雨季渗滤液管理的难度。
问:反对填埋场和焚烧厂建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垃圾运输车沿线滴漏污染周边环境,有何治理举措?
城管委:由于生活垃圾中易腐性有机物含量高,垃圾含水率高达50%以上。为此,要解决滴漏问题,必须在运输前尽量排尽垃圾渗滤液,并采用密封性好的垃圾压缩车厢,尽量将残留的渗滤液存放在厢体内,当垃圾车厢密闭性减退时,则采取途中将外泄渗滤液收集到污水箱中存放的办法。
在车厢增开排水口,利于压缩时排水;在车厢料斗和厢体间加长防水胶条,增加胶条强度,利于将污水密封在厢体内部;在厢体和料斗下部分别加装污水箱,储存运输途中外泄污水,根据车型不同,可储存2.2-2.8立方的污水。
此外,加大监管,制订《广州市生活垃圾收运操作细则》,严格垃圾运输过程中操作规范;建设环卫作业车辆智能监控系统,对全市垃圾运输车辆安装G PS实时监控系统,并在垃圾终处理场、环卫车场、垃圾压缩站、垃圾运输途中重点地段等位置架设光纤,采用G PS和视频监控结合的方式监督车辆及作业人员,解决目前仅采用管理人员现场抽检而造成的管理空当等问题。
采写:本报记者 裘萍 通讯员 穗城管
摄影:本报记者 李向新
[南方都市报]
相关报道
广州将向全市家庭免费派发分类垃圾桶
南方日报讯 在东湖街最早开展垃圾分类实践的五羊南社区,最初将垃圾分为食品垃圾、非食品垃圾和有害垃圾3类,取得不错的效果。在今年初正式在全街推广垃圾分类时,广州市城管委为街道新配置了100组分类垃圾桶,分别收集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桶身呈蓝、绿、灰、红四色,设置在每个单体楼的底层处,让外人非常容易可以看到。
据悉,目前广州已更换了部分区域市政道路的生活垃圾收集容器。广州各区也将根据本区域实际,采购、配置一批分类废物箱和分类塑料垃圾桶,目前番禺区已完成了建城区和辖内学校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配置。
此外,垃圾分类在全市推广后,除在全市街道设置分类垃圾桶以外,还有望向全市家庭免费派发用于分类的垃圾桶,这笔费用可能由政府出资与引入社会赞助相结合。亓欣欣
垃圾分类在国外
在全球一些特别注重环保的国家里,处理垃圾最有技术含量的环节是垃圾分类,垃圾分类甚至被看作是一个外国人是否融入该国的标志。
日本日本有家用分类垃圾箱,人们在家就可以轻易地给垃圾分类。同时,扔垃圾还要分日子:每户都有统一发的表格,写着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玻璃、罐头、电池等十余种。如可燃垃圾(包括果皮、菜渣等)是每周一、三、五扔;每周二可扔旧报纸;每月第四个周一可扔不可燃垃圾,如电池等。日本垃圾袋是半透明的,所以扔了什么垃圾一目了然。
英国每个英国家庭都有3个垃圾箱:一个黑色,装普通生活垃圾;一个绿色,装花园及厨房的垃圾;一个黑色小箱子,装玻璃瓶、易拉罐等可回收物。社区会安排三辆不同的垃圾车每周一次将其运走。普通生活垃圾主要是填埋,花园及厨房的垃圾用作堆肥;垃圾回收中心则回收42种垃圾,如眼镜、家具等。
[南方日报]
广州首座餐厨垃圾厂23日试运行
南方日报讯(记者/亓欣欣通讯员/城管委)广州首座餐厨垃圾处理厂将于下周二投入试运行。据悉,该厂试点成功后,将向全市推广,广州老6区将按照各自情况筹建小型餐厨垃圾处理厂。这是笔者昨日从广州市城管委了解到的。
广州市每天餐厨垃圾上千吨
今年1月25日,越秀区东湖街举办了全面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启动仪式,标志着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进入全面推广时期。昨日广州市城管委主任、党委书记,市城管局局长李廷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目前广州首座小型餐厨垃圾处理厂将于本月23日投入试运行。
据介绍,该餐厨垃圾处理厂位于天河区燕岭路473号,占地面积约165平方米,建设有处理车间、库房、分拣区等,其中处理车间面积约102平方米,拟设置3台生化处理机,日处理餐厨垃圾2.4吨。经过处理,餐厨垃圾将会产出蛋白饲料和菌群制剂。
笔者昨日前往厂区时看到,目前该处还只挂了越秀区环卫车队的牌子,设置成餐厨垃圾处理厂的部分正在进行车间装饰、燃气施工、设备安装等工作。
据悉,该厂运行后,广州市委、市府、人大、政协等党政机关将首先将其餐厨垃圾运去处理。试点成功后,将制订标准并向全市推广。“广州市每天的餐厨垃圾上千吨。”李廷贵说,“这座小型处理厂试运行效果好的话,我们会鼓励有条件的饭店、食堂、小区使用,让餐厨垃圾可以就地处理资源化”。
垃圾分类管理规定有望8月出台
目前,广州日产生活垃圾超过1.7万吨,其中,餐厨垃圾4000-5000吨。“如果能把这部分分离出来,经过综合处理再利用,既减轻了广州面临的垃圾处理能力不足的压力,也实现了节能环保。”李廷贵表示,全面推广单独处理餐厨垃圾的前提在于垃圾分类,尤其是在住宅小区。
“在调查中,90%的人赞成垃圾分类,但到实际操作中,90%的人嫌麻烦。”李廷贵表示,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一定要有政策的支撑。据介绍,目前《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已被列入广州市2010年度政府规章制定计划正式项目。《关于全面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意见》已经市政府批准,近期将下发施行。
目前,城管委正组织起草《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并争取今年8月前出台。同时城管委还将起草《广州市生活垃圾处理“三化”考核办法》,并修订《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建立健全监督和问责机制。
●链接
北京研究对混放垃圾者多收费
南方日报讯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17日报道,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总量和处理设施严重不足的矛盾,北京今后有望对混合投放垃圾的行为多收费,以此提高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
据统计,目前北京一年的垃圾生产量高达672万吨,形象地说,垃圾堆积起来每年就是一座景山。
北京市政市容委主任陈永说,现在北京有垃圾处理设施23座,总的处理能力只有1.04万吨。我们所有的垃圾处理措施都在超负荷运行。
陈永表示,目前,世界倡导的垃圾收费原则是谁污染、谁排放、谁付费。而北京对居民进行垃圾收费的政策目前也正在调整中,今后可能通过收费的杠杆作用,控制居民减少混投、混放垃圾,如果垃圾减量或分类比较好,还会返还或补贴费用。使市民能够自觉减少垃圾的产生。
陈永说,把家庭当中湿的垃圾和含有机物的垃圾分出来,我们在末端有餐厨设施的建设,居民前端分出来的湿垃圾,通过专门的收集设施和运输设施送到餐厨垃圾的处理厂,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南方日报]
城市垃圾处理走出新路 梅州再获国家级人居环境范例奖
近日,记者从梅州市城市综合管理局获悉,该市龙丰垃圾场清洁发展项目最近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这是该市在“一江两岸改造工程”、“公厕模式”之后拥有的第3项国家级人居环境范例奖。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我省共有15个项目获此奖项,梅州占据1/5,在广东21个地级市中居首位。
据了解,梅州市在原有的龙丰垃圾填埋场基础上实施清洁发展机制(CDM)模式———通过收集垃圾沼气发电、沥出液倒灌循环净化处理、垃圾场绿化美化后再利用等工艺流程,实现了垃圾污染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城市垃圾处理方面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梅州市委书记刘日知告诉记者,梅州在去年7月荣获“中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今年2月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如今又获得第3项“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真可谓宜居城市建设捷报频传!梅州将以此为新动力、新起点,进一步推进生态、文化、平安名城建设,推动“世界客都”城市品位与人民居住环境的同步发展,不断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
昔日垃圾场变身一片生态绿洲
如果有人告诉你这是垃圾场,你可能无法相信。这里的环境与肮脏、臭气熏天等字眼并无任何关联,而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环境优美。通过成功实施CDM清洁发展机制,对生活垃圾进行综合治理,梅州不仅成功地将城区的垃圾场变成了一片绿洲,而且收集垃圾沼气进行发电,具有环保治理和循环经济示范效应。
但以前,这里并不是这幅光景。梅州市城区现有城市人口约40万人,梅州市龙丰垃圾场位于东郊龙丰村,离市区6公里,分为老场和新场,总占地面积160多亩,分别于1984年和1998年先后建成使用至现在,已填埋生活垃圾190多万吨。现每天进场填埋的垃圾约400吨。在2004年未引进综合治理项目以前,梅州市龙丰垃圾场和全国城乡许多垃圾填埋场一样,既缺少足够的治污资金,也没有先进的治污技术,每天进场的垃圾,只是作简单堆放处理而已,成千上万只苍蝇叮在垃圾堆上,周围空地上,使人不敢靠近;垃圾散发出来的一阵阵臭气、腥味、馊味令人作呕,熏得作业工人头昏目眩;垃圾场排放的气体包括甲烷(又称沼气)、氨、氢气、氯化氢等,属于易燃易爆气体,容易引起自燃。
梅州市城市综合管理局以实施环境保护国策和市委、市政府“生态梅州”战略为己任,积极寻求解决垃圾场治污的技术和资金。梅州通过努力,2004年5月与中加合资相控科技有限公司携手合作,并于当年5月26日正式签订了《关于中国梅州市龙丰垃圾场温室效应气体综合治理合作协议书》,2006年1月,CDM项目建成投入使用。从此,梅州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水平翻开了新的一页。
3R循环利用技术成就清洁工程
梅州市龙丰垃圾场综合治理项目总投资7000多万元人民币,其中相控科技有限公司投资6000万元,梅州市财政投资1000多万元。该项目主要是引进加拿大先进的垃圾场填埋综合治理3R循环利用环保技术。
R1模式主要包括填埋场气体回收和利用两个方面:一是对垃圾填埋场内产生的气体的回收,主要是借压差流向特定的气体收集井,从收集井通过气体收集管引至集气柜,气体由集气柜输往气体收集站,再根据废气的不同用途进行净化处理;二是对收集到的气体经过处理后的沼气是一种绿色燃料,梅州市龙丰垃圾填埋场就是利用这绿色燃料进行燃气发电的。
R2模式是采用在填埋场下游地势最低位建污水收集池,将整个垃圾场产生的沥出液全部收集至池中,收集池用防渗材料进行处理,用水泵将收集池中的污水泵送到填埋场上游,通过横向连接的多孔管使沥出液污水再次进入填埋场,通过填埋场自身的过滤功能进行循环达到净化处理。同时,这种循环还可以使填埋场保持一定湿度,以便提高沼气产量,起到双重效果。
R3模式是在对填埋场臭气和污水进行处理的基础上,对垃圾填埋后封场的土地进行绿化美化处理后再利用。为了防止填埋气体直接散发进行高黏土覆盖,覆土厚度为1米左右,有害气体不再渗透在大气层中。然后在高黏土的表层铺上一层营养土,再种上花草、栽上树木,形成美景公园。
用3R技术模式对龙丰垃圾场进行综合治理极大地提升了梅州市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为我国垃圾场综合治理提供了示范作用。该技术项目荣获2005年被联合国“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最具投资价值技术蓝天奖”。
垃圾场蝶变,年入千万元
老大难的垃圾场,现在消除了对环境的隐患,群众都说这是花小钱办了大事。然而,更令人欣喜的是,据相关资料显示,该垃圾场每年的收入有过千万。这个经济效益是如何体现的呢?
原来,2005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了梅州市龙丰垃圾填埋场沼气回收与能源利用项目,作为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并授权本项目实施单位作为中方的实施机构开展项目活动;同意本项目向奥地利政府授权的奥地利市立信用公共顾问公司转让该项目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转让7年,转让总量不超过20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转让价格不低于每吨5欧元(1欧元约相当于10元人民币)。
梅州市龙丰垃圾场综合治理工程根据现场测定的沼气产量同步安装4×500千瓦发电机组,项目配套工程有垃圾沥出液沉淀过滤收集池、水泵、覆盖高黏土、建筑雨污分流沟、场内水泥道路、照明设施、办公室用房、垃圾场建设等。2006年1月,4×500千瓦发电机组成功实现并网发电,每度上网电价为0.689元,同时其它综合治理项目全部按设计要求依时完成。据悉,该项目运营发电可达30年,竣工运营以来,每年实现收集沼气约2317.66万立方米,共发电334万多度,累计减排CO2气体总量约16.1万吨,实现经济效益1404万元,其中发电收入279万元,温室效应减排转让补助金1125万元。
梅州相关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
一江两岸:集防洪、灌溉、发电、交通、休闲观光为一体
梅城“一江两岸改造工程”被评选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联合国人居环境项目“优秀范例奖”。该市通过先后对梅江南堤、西堤、北堤、东堤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按照百年一遇防洪标准改造堤围20多公里,增强了梅州城区的防灾抗灾能力;在城区下游的西阳罗乐兴建了西阳水电站,在有效利用水资源发电的同时,解决了枯水季节梅江河道干枯、只见沙滩少见水的状况,并通过建设如淡长廊、文化长廊、梅江公园等,使梅江两岸变成了优美的人居环境、游憩通道,实现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一江两岸”工程被国家水利部誉为城市堤防建设“梅州模式”,被国家建设部授予2002年度“人居环境范例奖”。2004年7月,联合国人居署技术指导委员会召开会议,对全球700多个项目进行了评选,梅城“一江两岸改造工程”获得了联合国人居环境项目“优秀范例奖”。
城市公厕:
以人为本的多元创新
公厕是城市文明程度的象征。城市公厕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世界性难题。如何破解城市公厕这个难题?2004年以来,在梅州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敢想敢干的梅州市城市综合管理局坚持以人为本、实惠百姓的原则,大胆推行以厕所建筑、厕所卫生、厕所文化、用厕文明、卫生洁具革新为主要内容的“厕所革命”,提出了“以店养厕”和“附属式”公厕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理念,成功开创了城市公厕可持续发展的5大新模式。
“公厕+店铺”模式。在新建或改造公厕时,临街有条件建店面的公厕,均建起了一间店面,门店租金抵减公厕管理费用。
“公厕+饭店”模式。大胆地提出了把公厕与饭店建在一起,两者融为一体的建设管理理念,并付诸实践。如在市中心的文化路公厕与饭店建在一起,敞开对外,市民与顾客兼用,资源共享,确保清洁卫生,达到顾客满意、市民满意,努力打造公厕和卫生间的新形象。
“公厕+办公楼”模式。这种模式集公厕、办公楼一体,底层是公厕,楼上是办公房。
“公厕+中转站”模式。这种模式因地制宜把公厕与中转站合二为一,底层建垃圾中转站,二层建公厕。
“公厕+老人活动室”模式。扩宽建设思路,利用社会力量,多元化建设,实现双赢。由社区无偿出土地,环卫部门出资建设。底层公厕,二层建老人活动室。
梅州市城市公厕可持续发展新模式项目荣获2008年度“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
城市发展的“梅州模式”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梅州除了获得3项“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外,近年来在创建生态、文化、平安名城(三名城)方面同样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先后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等荣誉称号,成为广东省首个、也是山区市唯一的“宜居城市”示范点,一种不同于珠三角城市化的发展模式,一种关于幸福指数的深度解析悄然浮出水面。
人们不禁要问,地处粤东北山区,属于广东相对欠发达的城市,梅州是如何支撑这一发展呢?建设“三名城”的钱又从何而来呢?记者通过深入了解梅州近年来的一批城建项目,发现梅州敢于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探索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城市发展新路。
众志成城,齐心合力打造城市文化名片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名片,来过梅州的人相信都会对东山教育基地、中国客家博物馆、叶剑英纪念园等留下深刻印象。不少人难免会带着这样的疑问,财政并不宽裕的梅州,竟然会有这样的规模庞大,格调高雅的文化名片?据不完全统计,该市这3项工程建设总投资10多亿元,主要靠梅州海内外乡贤、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齐心合力、众志成城。
坐落在梅江边的东山教育基地占地总面积约1000亩,是一个集教育、城市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教育基地,一个传承客家崇文重教优良传统的载体,一个展示客家文化底蕴的平台,一个集教育、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城市新亮点。而在该项目总投资7.8亿元中,有三分之二来自海外华侨、乡贤捐资和上级支持。承载客家人骄傲的中国客家博物馆,是收藏、研究、展示客家历史文化的综合性博物馆,总投资1.3亿元,社会各界人士的捐资就达到1亿多元。
目前,该市正在筹建的世界客商会馆位于梅州城区江南东片,拟建成具有“世界客都”特色的标志性建筑,是“崇商论道、彰显卓越、联谊合作、共谋发展”的重要平台,计划投资约1.5亿元,目前世界各地客商捐资达1.1亿元。
记者采访过程中了解到,梅州在创建“三名城”过程中,坚持市县镇村四级联创,合力攻坚克难,全面统筹推进,使“三名城”成为最亮丽的品牌,成为梅州绿色崛起的重要基石。
招商引资,开发生态文化旅游产业
在“三名城”建设中,梅州市委、市政府坚持招商引资,充分利用生态文化优势,开发旅游服务产业,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中国首个旅游产业园地的客天下旅游产业园,由梅州民营企业广东鸿艺集团始建,2009年吸引广东中旅集团投入5亿元,加快项目首期开发,建设客家小镇二期、绿野仙踪主题公园、婚礼广场等。计划五年内投资30亿元,将客天下旅游产业园打造成国家旅游产业园示范区。目前一期工程已建成并正式向公众开放,客天下全面建成之后,预计年接待境内外游客300万人次,园区内居住人口达到万人规模,实现年总产值5亿元、年税收达5000万元以上。
与此同时,梅州市梅县麓湖山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去年初已全面动工。该项目总投资15亿元至20亿元。园区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联合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文化部网络文化研究中心、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国际动画教育联盟等中央所属文化单位与广东新金基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五家国家文化单位已将14个国家级文化项目落地“麓湖山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去年6月,该园区引入梅州投资最大的专业动漫企业———广东新金基梦幻动画发展有限公司进驻,开发创作客家风土人情、传奇典故等系列动漫。目前,整个园区建设顺利推进。
最近,由深圳主升浪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规划总面积约2000亩,计划投资约10亿元人民币的锦绣客家旅游项目也是这样一个代表。该项目位于梅州大埔县城,建成一个浓缩客家知名景点的国家AAAA级锦绣客家旅游景区。
“三旧”改造,以地生财改善人居环境
在“三名城”建设进程中,梅州通过“三旧”改造,对土地进行集约化、市场化运作,以地生财,推进人居环境改善。如梅州城区江南东片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就是一个成功范例。改造范围面积1.58平方公里,是梅州市建设宜居城乡、打造世界客都、推进绿色崛起的重大城中村改造项目。
原来的江南东片这一地带,是一个城中村。这里地势低洼,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建筑杂乱,道路狭窄。通过整体改造,建设截流输污工程、市政道路、安置小区和完善防洪、排涝、消防、供水、供电、通信等市政基础设施,建成4公里长,集客家文化、滨水、休闲的城市绿道———归读公园等新景观,彻底改变了区域内地势低洼、污水横流、建筑杂乱、道路狭窄的状况,改善了2000多户、上万群众的居住环境。据了解,该工程项目在以高标准对群众进行征地拆迁补偿的基础上,通过土地集约和市场运作,取得建设用地1300亩,出让土地881亩,预期收入13.94亿元,减去工程总概算13.58亿元和融资利息1.7亿元,政府只投入1.34亿元,就把整个江南东片的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改善,梅城的城市品位得到有效的提升,达到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财政基本不出钱,政府基本不负债,群众利益不受损”的要求,成为我省“三旧”改造的成功范例。
南方日报记者翟永鸣通讯员罗伟章刘海祥
[南方日报]
相关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