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0-04-12
专家亲尝转基因水稻 5大证据力证安全
专家举证:
一、百年来,世界上无例子说Bt基因对鳞翅目昆虫以外的其它动物产生危害;二、Bt基因在碱性环境下对昆虫有毒杀作用,而人的胃是酸性环境;三、在60℃的温水里一分钟,Bt蛋白就变得没毒了;四、用Bt蛋白喂了三代小鼠,证明安全……
转基因水稻将收获
4月5日。海南省三亚市陵水县光坡镇青山村。华中农业大学海南南繁基地。备受争议的转基因水稻的大本营。
2003年,华中农大张启发团队在这里买了几十亩耕地,开始进行转基因水稻的种植试验。每年11月播种,次年5月收获。然后,将筛选过的转基因种子,运至武汉,在华中农大校园的试验田里再次播种。
清明节,在南繁基地,正是水稻“开花”时,花粉在微风中传送。空气里,散发着浓重的稻香味。放眼望去,三十亩转基因水稻正长势凶猛。
它们被围在三米高的围墙内。围墙,是“待遇”,也是一种“隔离”。有严格要求:它们须与非转基因水稻隔开,避免花粉飞出界外而产生不正常接触。
已经有两亩转基因水稻提前收割。
5 月,经过精心挑选的稻谷和种子,都要被运往武汉。其余的,连同稻杆和稻茬,“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要销毁———铲掉、焚烧。所有科研人员,随之离开基地。
基地的科研人员
4月5日,还剩下十几位科研人员在基地。中午,他们跳上三马车,到镇上吃饭。三马车上,放着塑料小凳子。他们挤在一起。皮鞋对着皮鞋。皮鞋上布满灰尘和泥巴。在大风里,他们说:“我们就像农民。”
他们住在基地大院的二层小楼里。每间房两张床。雇了一个村民来做饭。
其中,高冠军和袁震春节没回家。他们都忘了4月5日这天是清明节。
在三亚,全国各地的农科院都设有自己的南繁基地。三月份是高峰期,大量的科研人员聚集在这里。“可是,你知道,育种这一行,竞争相当大,大家很少来往。”他们说,呆久了会想家。
今年撤离的最后期限提前了。4月底,带着关于转基因的重要信息,他们就可以回到武汉。
专家亲尝证安全
华中农大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导师何予卿教授,作为张启发团队的核心人物之一,20多年前就开始做水稻研究,1999年转向转基因。以他为组长的课题组,负责转基因水稻的分子育种。
何予卿说,基地的三十亩转基因水稻,包括抗虫和抗旱等多个品种。获得安全证书的是抗螟虫的品种,通俗来讲,就是把细菌的Bt基因转入水稻植株,Bt基因蛋白在碱性环境下起作用,螟虫吃了会导致胃穿孔而死。
在一片稻田里,他拔起一株非转基因水稻,剥开杆,“看看,螟虫已经将它的营养吃完了”,颗粒无收。又拔起一株转基因水稻对比,杆和颗粒都正常。
“水稻种下地,螟虫防不尽;每周一遍药,肩膀磨破皮。”这四句民谣,据说是专门形容杀螟虫之苦。久而久之,螟虫对农药有了抗性,杀不尽,又浪费农药。大量使用农药,当然既不环保又不安全。何予卿说,转基因水稻就显得十分必要,且是唯一选择。
在基地,科研人员很关心外界对转基因水稻的争议。转基因水稻到底安不安全?到底能不能吃?何予卿提出五点证据证明其安全性:
一、Bt基因对鳞翅目昆虫具专一抗性,而对其它昆虫如蜘蛛等没有任何影响。假如对人有影响,就应该对蜘蛛等昆虫也有影响。事实上没有。
二、人、动物,胃的酸碱性环境是不一样的。Bt基因在碱性环境下对昆虫有毒杀作用。而人的胃是酸性环境。
三、在60℃的温水里,一分钟,Bt蛋白的毒就变性了,没毒了。
四、Bt基因的发现已经有百年之久,世界上还没有例子说对鳞翅目昆虫之外的动物产生危害。
五、用Bt蛋白喂小鼠,喂了三代,还没发现它对小鼠致癌、致畸形、致突变、致血异,对精子、卵巢、体重等也没有影响。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生李新兰说,这一实验,老鼠吃了就相当于人吃了,老鼠吃了三代就相当于人吃了三代。
何教授说,他们在筛选水稻品种时,不知吃了多少转基因稻米。说着,他剥开一粒转基因水稻,放在嘴里嚼。
本报记者 牛亚皓 海南三亚 摄影报道
【成都商报】
复旦大学教授:转基因水稻的环境风险很低
去年底,农业部向两个抗虫转基因水稻品系颁发安全证书,开了国内先河;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问题由此成为有着很高关注度的公众话题。
转基因安全涉及两个方面:一是食品安全,二是环境安全。食品安全,关注人或动物在食用转基因作物后,会不会发生急性、慢性的毒性、致敏性反应,以及转基因作物的营养成分是否改变;而环境安全,关注的是转基因作物大量种植后,会不会对环境、生态造成负面影响,比如转基因“漂移”进入周围非转基因的同类作物以及其他野生近缘种植物的DNA序列,或者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生物多样性。
对于转基因作物的食品安全,国内外研究较多;而且我国已规定,任何转基因食品在外包装上必须明确标识,让消费者知情和选择,安全管理相对成熟。但对环境安全的研究至今尚少,而自然环境因素错综复杂,各种变量交织,控制难度很大。
经过10年努力,中国科学家对转基因水稻的环境安全性问题的研究有了重大进展,初步证实:风险很低。
“水稻是转基因逃逸低风险作物”
“当初我是带着质疑开始这个研究的。”这项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复旦大学生态与进化生物学系主任卢宝荣教授告诉记者:10年中,他的课题组开展了大规模的田间实验,检验的水稻样本达200万株,发表了60篇论文,其中36篇是SCI论文。如今,针对风媒传粉植物的环境生物安全评价体系已经建立,同时,他个人对转基因水稻的环境安全评价趋于正面。
卢宝荣是国际生物安全研究学会的现任主席,这并非只是个人荣誉,而标志着中国转基因生物及其安全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他还已连任三届中国国家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
水稻是一种风媒植物,借助风力而不是昆虫等媒介传粉,而花粉就是水稻“基因漂移”的载体。通过在国家许可的转基因研究园区内进行的多年实验,卢宝荣课题组证实,“基因漂移”的概率与不同水稻种植空间的间隔距离相关,会随着距离增加而迅速下降:近距离(小于1米)条件下,相邻的非转基因水稻品种中,只有不到1%的植株出现了转基因水稻的基因片段,而如果增加5-10米的间隔距离,转基因“漂移”的概率就会降至0.001%至0.0001%,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最终,卢宝荣作出了“水稻是转基因逃逸低风险作物”的判断,同时将“6-10米”作为转基因水稻种植的安全隔离空间。这在国际上是率先报道。
他告诉记者,不同国家对农产品的转基因“无意混杂”都有一定容忍度,也就是说,在没有标识为转基因的农产品中,允许存在一定比例的转基因产品:日本为5%,韩国为3%,而最为谨慎的欧盟是0.9%。根据他的研究,转基因水稻如在中国推广种植,只要采取一定的隔离措施,那么周边普通稻田的非转基因稻米由于“基因漂移”导致“无意混杂”的概率会很低,可以放心出口而不会引起贸易摩擦。
他们同时发现,转基因水稻对某些野生稻种的“基因漂移”概率要高一些。野生稻是天然基因宝库,在我国,此类野生稻主要在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有零星分布。对此卢宝荣建议,在以上特殊地区须实施更严格的空间隔离(100米以上),或不推广种植转基因水稻。
“获得圆满回答,还需要10年”
至今,科学家们向水稻“转入”的基因,主要包括抗虫、抗病以及抗除草剂基因。我国首批获得证书的两种转基因水稻,转入的是Bt抗虫基因,这种水稻能产生特殊蛋白,专一性地破坏稻螟虫的肠壁,而对人畜以及其他“非靶标”昆虫和生物无害。
卢宝荣指出,基于他所知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方面的学术信息,以及他在环境安全方面的研究,他认为,经过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并批准的转基因水稻是安全的,转基因作物总体上利大于弊。
卢宝荣展示了几幅他们的田间实验照片。照片上,大田里交织种植着转基因和非转基因水稻。由于没用农药,普通水稻受虫害影响,严重枯死,而转基因水稻则是生机勃勃——一方枯黄夹杂一方翠绿,就像一个硕大的国际象棋棋盘。
他告诉记者,在开发出Bt转基因作物之前,曾尝试喷洒“Bt生物农药”,以求类似的“定向杀虫”效果。事实证明,Bt生物农药不会破坏生态平衡,也没有影响生物多样性,但它容易被雨水稀释和冲走,无法长期起效。种植Bt转基因水稻,从理论上说,在同样的环境安全影响下,“定向抗虫”效果会明显得多。而普通水稻要用大剂量的广谱杀虫剂,且不说会破坏田间的食物链和生物多样性,对食用者也是麻烦:“为什么公众对农药不在意,却对转基因过度恐慌?”
按照权威预测,如果不开始一场新的“绿色革命”,到本世纪中叶,全球粮食的增产速度将跟不上人口增长,可能出现新的粮食危机。正因为如此,全球转基因作物的推广重心正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但中国显然有些停滞:2009年,巴西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增长了35%,印度增长了11%,而中国则下降了3%;总体上,中国的种植面积只有巴西或印度的1/2。
卢宝荣表示,转基因水稻的环境生物安全还有其他一些问题需要研究。他们用10年证明了转基因水稻的“基因漂移”风险很低,但低概率的“漂移”事件如果发生,究竟会出现怎样的生态后果?如何进一步降低其生态影响?
“要获得圆满回答,我还需要10年。”卢宝荣说,他对转基因水稻的正面评价不变。
本报记者 张懿
【东方网】
网民评论
***基因稻米可以食用,但是没有证据表明水稻稻草对于牲畜是无毒害性的,是绝对安全的,因为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将稻草用于养牛等方面。这个问题应引起科学家们严正关注。
相关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