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专家解读全球地震频发背后六大疑问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0-04-21

 

专家解读全球地震频发背后六大疑问

  我们还没从青海玉树的地震中回过神来,4月17日8时58分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聂荣县发生5.2级地震,4月18日7时15分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生6.1级地震。

  “地球被调成‘震动’了?”今年初以来,全球地震频发,几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更是让人们的神经一次又一次紧绷。人们都希望地震能止住它急促的脚步,然而地球依然按照“自己的想法”活动着,让我们有些摸不清头脑。地球的活动出现异常了吗?是否进入了地震高发期?地震频发和气候异常有关系吗?

  ———— 疑问一 ————

  地球进入地震频发期?

  “说地震频发可以,但是说进入‘频发期’或者‘活跃期’不太科学”,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高建国这样回答记者的疑问。

  他说,在地震学或地质学研究领域,一个所谓的“某某期”至少应该是几百年的时间段。地震不像气象有一个比较稳定的规律,对“频发期”的判断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段的观测检验。

  4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张晓东研究员也表示:从目前掌握的数据看,还不能判断地球进入地震频发期。

  他介绍说,全球发生7级以上地震,平均每年18次,地震发生得很不均匀,有些年份比较高,有些年份比较低,但是总体是在18次左右波动。根据中国地震台网目录统计,今年1月1日—4月15日,全球7级以上地震发生了10次。

  但他表示,因为地震发生很不均匀,后面还有8个多月的时间,能发生多少地震,应该实际发生之后才能判断是不是进入了高发期。

  关于中国大陆的情况,他介绍说,中国大陆平均每年发生5级以上地震20次,6级以上地震4次,7级以上平均3年2次。中国大陆的地震活动跟全球一样,也不是均匀的,平均水平是多年来统计的平均数。

  ———— 疑问二 ————

  地球进入强震高发期?

  1月12日,海地7.3级地震;2月27日,智利8.8级地震;4月4日,墨西哥7.2级地震;4月7日,印尼7.8级地震;4月14日,中国玉树7.1级地震。几次强震后,有人开始讨论地球是否进入到一个强震高发期?

  在各方专家的争论中,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孙世鋐研究员算是一个“高发期派”。从今年三月份开始,他在多个场合指出目前地球已进入强震高发期。他的依据是对过去100年地震历史资料的分析。

  他提供的资料显示,20世纪100年前60年,全球发生8.5级以上地震是7次,也就是从1964年的阿拉斯加8.5级地震以后,在之后的四五十年里,全球没有发生过一次8.5级地震。但自2004年底的印尼9.1级大地震以来5年多的时间,全球发生了4次8.5级以上的强震。

  孙世鋐由此提出假设:强震可能存在一个百年周期,每一百年的前几十年容易发生强震,后几十年则相对平静。不过他本人也承认,仅仅由100年的资料来预测百年尺度的周期性也不够科学。

  对于孙世鋐的观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地震专家说,地震监测台网的建立和完善是近百年甚至近几十年的事,因此目前的地震研究水平和地震资料,很难得出这种“百年周期”的观点。

  ———— 疑问三 ————

  频繁“震动”是常态?

  地震引发的恐慌不可小视。不仅是各国百姓对“世纪末日”充满了猜测,日前竟有国家真的开始筹划“避难”。有媒体援引外电消息称,位于俄罗斯伏尔加河地区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州政府,通过一项五年期的规划,计划建造一种被称为“飞碟”的巨型航空器,平时可以做交通工具,灾难时可以做“诺亚方舟”。

  但专家的解释告诉我们,并不是什么“世纪末日”要来了,地震像火山喷发一样,都是地球在释放内部的能量。高建国说:“因为今年的地震发生得多而早,几次大地震碰巧都在人口密集的区域,加上不间断的新闻报道和比较准确的地震监测,所以人们觉得地震突然多了。”

  其实,地球一直在按自己释放能量的需求活动着,大多数时候这些地震发生在海洋或人迹罕至的区域,人们就关注得很少,甚至一无所知。

  ———— 疑问四 ————

  大震之间有关联?

  说到近期几次大震之间是否有关联性,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主任刘杰认为,只是最近的海地地震和智利地震在时间上隔得比较短。其实,海地地震是南美板块和北美板块之间互相碰撞造成的,智利地震是在南美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两地相距两三千公里,这互相之间没有什么太大的关联。

  ———— 疑问五 ————

  地震本质上不可预测?

  在科学上,地震究竟能否准确预报?1996年,在伦敦召开的“地震预测框架评估”国际会议上,与会者达成一个广泛的共识:地震本质上是不可预测的,不仅现在没法预测,将来也没法预测!因为地球处于自组织的临界状态,任何微小的地震都有可能演变成大地震。这种演变是高度敏感、非线性的,其初始条件不明,很难预测。

  如果要预测一个大地震,就需要精确地知道大范围,而不仅仅是断层附近的物理状况的所有细节,而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想通过监控前兆来预测地震,也是不可行的。多数甚至所有的“地震前兆”可能都是由于误释,令人怀疑“地震前兆”是否真的存在。

  因此,美国地质勘探局明确表示,他们不会预测地震,只做长期概率预报,对地震灾害做出评估。例如,2009年4月,美国地质勘探局评估说,在未来30年内加州发生6.7级以上地震的概率为99.7%,但不能预测地震发生的具体地点和时间。

  但仍有很多科学家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报的。关于地震各种前兆的可靠性,高建国说:“中国地震学家曾经对地震前兆进行过梳理分析,结论是绝大部分收集到的前兆信息仅有20%以下的可靠性。与前兆表现出最好对应关系的是地下水、地电(HRI波)。

  高建国统计发现,中国有77次准确预报,包括中短期和短临预报,其中有30次成功预报了6级以上地震。他对地震预报很有信心,但认为只是需要更好地开展群测群防工作,专家则需要更多的综合分析和判断。

  ———— 疑问六 ————

  地震活动与极端气候有关系?

  “目前尚无充足的科学依据把近期出现的极端气候现象与近期的地震活动密切关联。”在最近一次访谈活动中,张晓东这样表示。

  根据气象专家的认识,近些年出现的极端气候现象与全球变暖有关。而在全球变暖的过程中,全球的地震活动一直维持在一个平均水平上。即平均每年18次七级以上地震,一次8级以上地震的水平。

  张晓东说,近期的几次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灾害,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但这个活动水平无论从频次还是强度上仍属于百年尺度内平均正常波动范围内,在全球地震活动中,不属于极端的现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极端气候与地震活动之间没有直接的关联。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根据历史记载和现代地震学的研究结果,在一些地震前曾有气象异常的记载和报道,但气象异常和地震的对应关系非常复杂,大地震引起的气象异常都是很局部的,这方面的探索目前仍在继续,尚难得出科学上的明确结论。

  对普通百姓来说,高建国建议“不要听信谣言,与其关心近期是否发生大地震,不如多增强地震防灾意识、特别是地震发生时的救援和自救知识。”比如疏通楼道、准备应急包等。

  ■ 相关新闻

  地震局为地震谣言辟谣

  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发生后,北京、内蒙古包头、河北廊坊、邢台四地陆续出现了当地将发生地震的谣言。4月15日,互联网有关地震的传言很多,曾传出包头一带将有地震的消息。为此,国家地震局有关人员表示有关国家地震局发布包头地震预警的消息是“谣言”。

  4月15日,北京市地震局在官网公告:北京地区地壳活动正常,近期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请市民不要信谣、传谣。北京市地震局副局长谷永新说,北京地震台网24小时监测,北京地区地壳活动正常。青海玉树地震不会对京城居民的工作和生活秩序产生影响。此外,天津、河北省地震局均于4月15日在官网发布消息,经过专家分析当地近期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

    [科技日报]

 

 

相关报道

专家提出地震成因新观点:与地球自转有关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学研究员陈学忠提出地震成因新观点,地震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并大胆表示地震专业研究100多年的基本点可能就是错的。

  2010年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北纬33.1度,东经96.7度)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截止14日18时00分,灾区共记录到余震总数为606次,其中4.0级以上4次。中国国家地理网独家电话连线了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学研究员陈学忠博士。 

  陈学忠博士初步判断玉树地震的成因时说,此次青海玉树地震属于汶川地震后巴颜喀拉地块的回弹,青海玉树这次地震发生的断裂带属于巴颜喀拉地块南边界,汶川地震属于巴颜喀拉地块东南边界。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是青藏板块冲击扬子板块,此次属于该板块的回弹,此次玉树地震与汶川地震中心点的连线与地块回弹反作用力的方向一致,这说明玉树就是上次汶川地震板块回弹的着力点。

  在接受中国国家地理网连线时,陈学忠进一步表示,最近他提出了一个新的地震成因观点,认为地震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地球岩石圈由大小不同、质量不同的块体组成。比如,大洋块体薄、质量轻,大陆块体厚、质量重。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时,就会造成这些块体运动的差异性。这种差异运动可能使块体之间发生“追尾”、“分离”、“摩擦”三种情况,从而引起地震。这一观点是基于对汶川8.0级地震与地球自转的关系的分析后提出的。 

  陈博士大胆表示地震专业研究100多年的基本点可能就是错的,传统研究地震成因都是基于两个理论支柱,目前公认的主要是板块构造理论和弹性回跳学说,以这两大理论支柱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地震孕育和地震前兆模式都是为了解释或预期一些地震前兆现象。这些模式一直被当成地震预报研究的理论基础,但这些模式几乎都假定性的,假定地震前,震源区有能量的积累,同时伴有应力和应变的增强过程。如果这个假定就是有问题的,是错误的,那么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前兆模式就有问题,就是错误的,以此为基础的地震预报就不可能顺利进行下去。陈学忠博士坦诚,他的上述观点目前在地震研究专业领域接受程度并不高。

  以下是连线全部内容:

  中国国家地理网:汶川地震后,中国国家地理网当时第一时间连线你,你当时就表示全球在未来进入地震的活跃期,中国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频率也会增加。现在回头看,过去几年,特别是今年以来强震频发,地球是否正处于地震的活跃期?

  陈学忠:对,现在我可以更加肯定这个判断了。2005年我就发表了《印尼8.7级地震对我国大陆地震趋势的影响》的论文,当时我就判断地球进入了地震的活跃期,实际上全球进入活跃期就是从2004年印尼8.7级地震开始的。

  中国国家地理网:有专家曾在前一段表示,环太平洋地震带活跃,但中国大陆近期不会发生破坏性的强震,而玉树的地震显然打破这个判断。你怎么看?

  陈学忠:不同专家会有不同的观点,但地震研究应该从更加宏观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地震是地球整体运动的反应,不能限于环太平洋。正是因为地球板块活动处于活跃期,那么中国大陆的各个地震带发生7级以上强震的危险性肯定会加强!

  中国国家地理网:青海玉树的此次地震,标志着中国大陆进入的地震活跃期吗?

  陈学忠:我初步判断玉树地震的成因是汶川地震后巴颜喀拉地块的回弹,青海玉树这次地震发生的断裂带属于巴颜喀拉地块南边界,汶川地震属于巴颜喀拉地块东南边界。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是青藏板块冲击扬子板块,此次属于该板块的回弹,玉树地震的断裂带走向基本与汶川地震一致,说明玉树就是上次汶川地震板块回弹的着力点。

  中国国家地理网:谈一个大家关心的老话题,强震是人类面临的最可怕的自然灾害之一,作为一名地震研究者,地震预报是你的重要工作,但不得不承认,地震预测和预报在目前为止仍然是尚未攻克的世界性科学难题。你认为人类有希望攻克这个难题吗?

  陈学忠:谁都知道,要准确预报地震,首先要弄清楚为什么会发生地震。传统研究地震成因都是基于两个理论支柱,目前公认的主要是板块构造理论和弹性回跳学说,以这两大理论支柱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地震孕育和地震前兆模式都是为了解释或预期一些地震前兆现象。这些模式一直被当成地震预报研究的理论基础,但这些模式几乎都假定性的,假定地震前,震源区有能量的积累,同时伴有应力和应变的增强过程。如果这个假定就是有问题的,是错误的,那么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前兆模式就有问题,就是错误的,以此为基础的地震预报就不可能顺利进行下去。

  中国国家地理网:关于地震成因你有新的观点?

  陈学忠:是的,基于对汶川8.0级地震与地球自转的关系的分析后,我提出的一个新的观点,地震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地球岩石圈由大小不同、质量不同的块体组成。比如,大洋块体薄、质量轻,大陆块体厚、质量重。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时,就会造成这些块体运动的差异性。这种差异运动可能使块体之间发生“追尾”撞击或摩擦,从而引起地震。地震能量来自于块体间撞击或摩擦时损失的动能。

  中国国家地理网:我想网络读者需要你更加详尽的解释你的新观点。

  陈学忠:其实地球自转与地震的关系一直受到专家们的关注。这研究都认为地震自转与全球强震的发生具有统计上的相关关系,只是不同地区存在差异,有的地区与地球自转减慢有关,有的地区则与地球自转加速有关。但统计上的紧密性需要科学数据和分析进行论证。

  我们知道地球每天都在自转,自转的快慢决定了日长,实际上自转的速度每天都不一样。国际上有一个专业机构IERS记录了1962年以来每天的地球自转速度,发现地球自转有时加速,有时减速,并且有相对的规律性。那么地球自转的速度为什么不一样呢?总体上是跟地球内部地核与地幔之间的耦合作用,就是相互协调运动有关系。长期的自转速度变化存在一个10年左右的周期。1993年-2003年地球自转处于加速状态,2003以来处于减速状态,2008年汶川地震及时处于减速阶段。短期的自转速度也有季节性的变化,这主要跟大气环流、潮汐波动都有关系。在一年时间里,1-3月和8-10月处于地球减速期,4-7月和11-12月处于地球加速期。所以我之前也提出过,每年的3、4 月和8、9月发生的比例明显大于自然概率。一年里处于加速与减速交换期最容易发生强震,此次玉树地震的时间也符合这一判断。

  中国国家地理网: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地球自转怎么引起地震的?

  陈学忠:从我们的统计分析来看,在汶川地震前2年,从2006年7月始,所有大于3级地震都发生在地球自转季节性变化的减速时段。从2007年初开始,地球自转减慢期间,龙门山断裂带上3级以上地震发生率或单位时间内发生的地震数,明显比地球自转加速期间的高,且随时间逐渐升高。大于5.5级余震也都发生在地球自转季节性变化的减慢段。

  地球本身是自转运动的,从太空上看地球运动的速度不慢。地球的岩石圈也不是静止的,也是运动的。并且由大小不同、质量不同、相互挤靠在一起的块体组成。打个比方吧,这些块体就象水中的船一样漂浮在地幔上。由于质量存在差异,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时,就会造成这些块体之间运动的差异性,块体之间就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引起地震。

  这些差异运动可能使块体之间发生“追尾”、“分离”、“摩擦”三种情况。

  汶川地震是属于明显的“追尾”运动。2008年5月l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龙门山断裂带以西是青藏高原块体,东边是与华南地块相连的四川盆地。青藏块体地壳厚,质量重,而四川盆地地壳薄,质量轻。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时,青藏块体与四川盆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地球自转加速时,质量轻的四川盆地比质量重的青藏块体跑得快,两个块体之间的作用减弱,作为两个块体结合地带的龙门山断裂带上表现为松弛;当地球自转减速时,质量重的青藏块体由于惯性的作用使两个块体之间的作用加强,龙门山断裂带上推挤作用会增强。当减速到一定程度时,两个块体之间就会发生“追尾”,造成了逆冲型地震。

  当地球自转加速时,西边质量重的块体与东边质量轻的块体之间会产生“分离”作用;当地球自转减速时,西边轻的块体与东边质量重的块体之间也会产生“分离”作用。这种情况会引起正断层型地震。

  不管是地球自转是在加速还是在减速,只要是地球自转速率发生变化,质量不等的南北块体间都会发生“摩擦”。这种情况会引起走滑断层型地震。此次玉树地震就属于这类地震。

  汶川地震时该块体收到的反作用力的方向,大约是北偏西72度。这个方向正好和汶川地震震中与玉树地震震中之间的连线几乎重合。另外据我最新查证,地球自转近期处于由原来的减速状态转为加速状态,巴颜喀拉地块与南边地块之间原本留有间隙,在地球自转加速过程中,青藏块体和扬子地块东西分离,青藏地块中的巴颜喀拉地块向西边回弹,巴颜喀拉地块比南边地块轻,导致碰撞,玉树就是汶川地震的板块回弹碰撞的着力点。

  中国国家地理网:运动着的两个块体在发生碰撞后损失的动能,就是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地震的强度就是看两个块体接触面的大小和深浅?

  陈学忠:没错。只要块体在碰撞时损失1平方公里地块的动能就要用100个8.0级地震来释放能量。

  中国国家地理网:你新的观点与传统的理论差别在哪里,对地震预测和预报有什么新的意义?

  陈学忠:这个观点与传统的两大地震理论板块构造理论和弹性回跳理论都存在本质差别。板块构造理论可以成功地解释板块边界发生的强震,但对板块内部发生的强震很难解释。与弹性回跳理论之间也存在根本的差别,弹性回跳理论认为,震前在震源区会产生很高的应力,发生很大的应变,从而积累很高的应变能。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明显的地球物理异常现象。实际上,很多大地震前都没有观测到这样的异常现象。

  我的观点认为,地震释放的能量来自于块体的动能,震前震源区不需要积累很高的应变能,所以,震前可能不会出现显著的地球物理异常。如果地震发生前,两块体曾经发生过“亲密接触”,这个期间可能出现地震活动或其它地物理异常。一般来说,地震发生前,这种“亲密接触”造成的块体之间的作用是比较强的,可以预期在震前会出现明显的地震活动和其它地球物理异常。但这种异常可能只出现在块体之间“亲密接触”期间和相应的局部地区。

  在大地震前一般会在块体之间发生“亲密接触”,正式这种“亲密接触”为我们实现地震预报提供了机会。当块体之间发生“亲密接触”时,可能会引起地震活动异常和一些地球物理异常现象,对这些异常的拾取,无疑对地震预报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国家地理网:你提出与的新观点可以说挑战了传统的理论支柱,在地震和地质研究领域,这个观点有被大家接受吗?

  陈学忠:实话实说,这个观点外行容易理解,容易接受,但在专业从事地震研究的队伍里却不受“待见”。但我想新的理论和观点都需要一段时间,这么多年都是在两大理论支柱下进行的,大家很难从这个框里跳出来。我也在想,全世界这么多高水平的专家,研究地震这么多年,却一直没有新的突破,可能是地震专业研究100多年的基本点就是错的。地震研究确实是一个世界难题,很多现象找不出因果关系和规律性,但无论如何,最基本的应该对路,就像看病,病因一开始就没有分析对,在这个基础上做研究,结果可想而知。(采访整理:雷永青)

  专家介绍:

  陈学忠,男,1963年8月出生,博士,研究员,曾任实时地震学与地震预测研究室(四室)主任。1986年7月硕士毕业于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1986年至1991年在地震局地震技术专科学校从事教学工作,1991年考取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其间主要从事以地震活动性资料和地震波资料为响应的加卸载响应比理论研究。1995年11月博士毕业后在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从事地震分析预报与研究工作,内容涉及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地震活动性、前兆时空非均匀性、地震大形势预测研究等。2001年9月起至今在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从事地震学与地震预报研究工作。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地震大形势研究、区域地震趋势研究、数字地震学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研究等。

    [中青在线]

日本气象厅提前10秒预报地震

当地时间2008年6月14日上午8点43分,日本东北部的岩手县和宫城县等地发生里氏7.2级地震,岩手、宫城、山形、福岛等县共有100多人受伤,有多条道路出现塌陷,此外还有桥梁坍塌和民房倒塌的现象,日本气象厅起初公布的震级为7.0级,后来改为7.2级。此次地震震中位于岩手县内陆南部,震源深度约为8公里。其中岩手县奥州市和宫城县栗原市的震度达到6级强(日本标准)。当地还发生了震度为5弱等多次余震。

上午8点50分,日本政府在首相官邸的危机管理中心设立了官邸对策室,并派以防灾担当相泉信也为中心的政府调查团前往受灾地。首相福田康夫在地震发生后立即做出指示,要求迅速调查受灾情况,并全力抢救受伤人员。

日本气象厅在此次地震中,在部分区域实现了由电视等媒体发布的地震预报。

气象厅在8点43分51秒预测到地震,3秒后即在电视上发表地震预报:预计4秒后将发生5级地震。但此时震中地点已经开始摇晃了。而距离震中30公里以外的地方在地震摇晃发生之前十多秒就得到了地震预报。最初发表的震级是5级弱,1秒后更正为5级强,8点43分59秒,震级纠正为6级强。

气象厅的技术人员表示:“这次的地震规模比较大,所以预报还是做到了。”这次预报中通报的震级比实际震级小了1.1级。

日本从去年10月开始启动紧急地震速报制度。紧急地震速报指的是用地震仪器监测地震的初期微动,预报4级以上的地震发生。预报是通过电视等渠道进行的。

今年4月28日凌晨2点32分,冲绳县宫古岛发生了4级地震,日本气象厅初次发表了地震预报,但比地震发生迟了5秒。5月8日,茨城发生5级地震,气象厅的预报比震中的摇晃迟了40秒。当时技术人员感叹“地震预报技术难度太大了”,民众表示“地震预报没有任何帮助”。(环球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林雪原)

    [中青在线 2008年6月14日]

日本提前十秒预报地震的真相

  昨天(2008年6月14日),日本的岩手县也发生了一次7.2级的强震,到目前为止已经造成6人死亡,100多人受伤。本来,这件事情没有什么好说的,地震发生了,造成了伤亡和经济损失,总不是一件什么好的事情,其他的人只能是在一边默默地祈祷,并力所能及地做出一点自己的贡献就可以了。可是,我们的媒体,好像害怕别人不知道似的,弄出了一个个明显的标题,什么日本地震10秒钟之前就有预报啦,什么气象厅能够进行地震预报啦,反正就是一个意思,日本的这次地震是预报出来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标题党。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地震这个领域,预警和预报是有特定的内涵的。预警是指地震已经发生了,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小于电波传播速度的特点,提前对地震波没有到达的地方进行警示预告的叫做预警。预警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地震已经发生了,二是有较好的信息判断是一个具有破坏性的地震。预报则是指地震发生之前进行的预测。它的显著特点是地震没有发生的时候,通过某种或多种现象分析,对是否可能发生地震进行的判断。目前,地震预报只有通过政府部门才能发布,个人和团体是不能够发布的。

  其次,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的另一个不同是,地震预警即使成功,在地震断层的附近,因为地震波的传播时间和电波的传播时间相差的太少,无论如何也是没有办法做出及时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就是为什么在2004年10月的日本中越地震中,因为新干线火车离断层只有10多公里,所以预警没有作用,火车最后还是发生了脱轨的现象。地震预报,如果比较准确的话,那么就没有这样的问题。不过这里的前提是地震预报必须准确,但我们目前的技术还没有达到准确预报地震的程度。

  最后,说提前10秒钟预报也是不准确的。应该说,距离地震的震源越远,能够提前预警的时间就越多。一般来说,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每秒7~8公里左右,而电波的速度则是每秒30万公里。目前,最为快速的判断是日本建立的预警系统,号称可以在3秒内快速估算出震级并发出预警。假定一切都是全自动的,从预警发出来到制动措施的采取需要2秒,那么在地震发生40公里以外的地方,预警应该能够起到作用。如果说提前10秒预警,估计需要的时间应该是地震发生以后的13~15秒左右,也就是在离地震震源100公里以外的地方。在200公里的地方,这个提前量就是在20秒以上,所以,单纯地说提前10秒是不准确的,也是不科学的。

  我之所以这样死板地说明这个问题,就是想说明,人家日本这次也不是准确地预报地震,只是利用地震波和电波的时间差,作出了及时的判断和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不要让人们以为地震预报这个问题已经在科学上已经解决了。相反,地震预报在科学意义上解决目前还没有看到曙光,中国如此,日本也是如此,美国同样也是这样。大家还是老老实实地帮助国家把自己的房子建设好吧

    [来自网络搜索]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电话:010-62063238  E-mail:welcome@sciencehuman.com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