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0-05-29
文/张承民 赵复垣
2010年2月27日,智利发生里氏8.8级地震,并且引发了海啸。这次特大地震对地球的长期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美国NASA的地球物理学家理查德•格罗斯,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证明,智利8.8级地震将地球上每一天的时间缩短了大约1.26/1000000秒(1.26微秒)。当然,这样小的变化量对于人类和自然界并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人们也无法直接感觉到这样小的变化量。实际上,迄今人们对地球一天时间变化的测量只能精确到大约百万分之五秒,1.26微秒只是这个数据的约四分之一,由此可以想见这个量有多么微小。
然而,地震为何会导致地球自转加速呢?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观察一个在冰面上表演的花样滑冰运动员,当运动员把一双手臂伸展开来时,他旋转的速度也就变慢了;反之,如果他将手臂收缩贴紧身体,那么他旋转的速度就会加快。造成这一现象的物理原因是旋转系统的角动量守恒定律,即,旋转速度和系统转动惯量的乘积总是保持不变的。转动惯量是质量分布的度量,它等于质量和系统尺度的乘积。当系统质量分布向中心收缩时,转动惯量减小,为了保持角动量守恒,自转速度必须增加。这次智利大地震就对地球造成了类似的影响,即,地震发生时,地下构造中的板块运动驱使了部分地下物质向地心方向靠拢,因而导致地球的转动惯量微微减小,因此在角动量守恒定律的作用下,地球自转速度稍稍加快,于是每天时间被缩短了。
哈佛大学教授理查德•奥康奈尔说:“智利地震肯定影响到了地轴。”地轴的一种变化被称为“钱德勒摆动”,上世纪70年代奥康奈尔曾经撰写过一篇论文,证明大地震会使地轴发生摆动,影响到地球的自转速度,使一天的长短发生变化。
还有报道认为,这次智利大地震还使得地极发生了位移,移动的距离大约为8厘米。
关于地球的类似变化,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亚当•马洛夫曾经指出,过去1.2万年以来,由于地球的冰川一直在融解,这一现象致使地极每年产生约1英寸(2.54厘米)距离的变化。这种变化累积起来将非常惊人,尽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或许无法觉察。
地球也是一个天体,天体的质量分布变化导致自转速度变化并非地球所独有。天文学家早已在致密星体——脉冲星的观测中发现了类似的现象。本来,由于电磁辐射,脉冲星的自转周期总是在平稳地增长。但是人们发现,有一些年轻脉冲星的脉冲周期会突然变短(变化速率为10-6~10-10秒/秒)。随后,自转周期会迅速地变慢,直到恢复过去的平稳增长状态。这种现象称为Glitch现象,即“突跳”现象。迄今已发现约100个脉冲星出现Glitch现象(共约300余次),至少有8个脉冲星的Glitch幅度超过10-6。在发生多次Glitch之后,相继两次Glitch的时间间隔会逐渐变长,Glitch的幅度也会下降。
对Glitch现象的物理学解释如下,脉冲星突跳是中子星的壳层和内部超流两个分量作用的结果。物理学家可以通过突跳现象来猜想中子星的壳层状态。转动的中子星的形状在赤道方向拉长,呈椭球态。随着自转速度下降,固体壳层要恢复到球形,因此应力不断堆积。当应力到达临界值,固体壳层断裂,完成球形形变,此时自转就会突然加快,发生Glitch现象。这种中子星星震服从角动量守恒定律,转动惯量与自转角速度成反比关系,二者乘积保持不变。
通常,脉冲星的周期是极端稳定的。1969年首次发现脉冲星PSR0833-45的周期Glitch突跳现象。PSR0833-45比较年轻,年龄约10万年,观测到的周期突跳事件最多,共12次,约2年一次,周期突跳的幅度大,恢复时间常数约为30天。自转突然加快正是中子星内部和壳层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年轻的脉冲星有突跳现象,至今还没有观测到年龄大于10万年的脉冲星有周期跃变现象。
当然,地球和脉冲星是两类截然不同的天体。地球没有脉冲星那样的因电磁辐射导致的自转减慢效应(地磁辐射的贡献极小)。然而,地球的壳层也可能处于活动期,地球自转和其它机制,如冷却等,会导致大陆板块的变化,发生漂移、碰撞等相互作用。在地球壳层趋向于某种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中,伴随着应力的释放,就会发生地震等自然现象。如果地震使得地球质量分布稍许向地心方向倾斜,也就会使得地球自转速度加快。
【中国国家天文】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