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0-07-31
美日俄专家点评北半球缘何遭遇罕见高温
新华网北京7月30日电 “这个夏天实在难熬!”此话已成为北半球许多居民的共识。入夏以来,一股股热浪频繁袭击北半球,俄罗斯、美国、中国、日本以及欧洲一些国家经历了几十年甚至百年不遇的高温天气。
对此一些国家的专家指出,北半球高温频现与天气异常有一定关系,但总体成因复杂,目前不能确定是由全球变暖造成的。
美国国家气候数据中心首席分析员杰伊·劳里莫尔本月16日对媒体说,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全球今年上半年的气温创下历史同期新高。
厄尔尼诺现象特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偏暖现象。劳里莫尔认为,尽管今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已经结束,但它(在上半年)不仅造成赤道太平洋区域气候温暖,而且导致全球出现异常温暖天气。
日本气象厅气候信息科则指出,北半球的偏西风通常缓慢地沿斜线移动,环绕地球一周,但是从7月上旬开始,偏西风突然开始弯曲地前进。观察距地表1.2万米的高空气流,就会发现如果偏西风向北极方向弯曲,偏西风南侧的中纬度地区就会被高气压笼罩,气温升高。
日本气候信息科调查员田中昌太郎指出,现在大洋和人口较少的一些地方比较凉爽,酷热的地方集中分布在一些大城市所在的中纬度地区,但并不是整个地球都变热了。
日本三重大学地球环境气候学教授立花义裕则指出:“高气压停滞造成的酷暑,长期来看是以10年左右为一个周期发生的。”
如今的北半球高温是否与全球变暖相关呢?对此,俄罗斯水文气象和环境监测局局长亚历山大·弗罗洛夫说:“目前的高温既不能证明也无法驳斥全球变暖理论,因为气候研究是一门统计科学,只有类似的炎热在30年内每年都重复,最起码每5年重复一次,才能算是全球变暖的气候信号。当然,如果我们分析今年地球或北半球的平均气温,就会发现今年可能是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一些日本专家还认为,地球温室效应加重后,酷热、暴雨和干旱等极端天气的出现几率就容易增加。不过,现在世界各地出现的异常现象是否与全球变暖有关,还很难把握,专家的意见也不统一。三重大学教授立花义裕说:“北极地区的冷空气反复蓄积释放的‘振动’,也与偏西风弯曲蛇行并造成高温有关,但确定其原因很困难。”
许多专家在接受采访时均指出,当前这种高温现象的成因复杂,是多种气候和气象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不能单独把高温现象与全球变暖直接联系起来,而需要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来看待它,并进行综合分析。(综合新华社记者任海军、刘恺、蓝建中、杨骏报道)
【新华网】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解读今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文/詹璐 郭战峰
今年5月以来,中国南方地区连续遭遇了十余场暴雨袭击;多省区遭遇严重的洪涝灾害。《中国新闻周刊》就今年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专访了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
中国新闻周刊:从5月开始的3个月里,我国南方地区遭遇了多轮特大暴雨的袭击。与常年相比,这样的情况属于异常吗?
宋连春:今年我国的天气气候确实有些异常。从5月1日入汛以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很多地方的降水都远远超过了常年同期的平均水平。
和常年同期相比,今年5月1日至7月20日,江南大部、华南地区东北部降水量偏多3~5成,江西东部和福建西部局部地区偏多5成至1倍。长江流域区域平均降水量为521.1毫米,比常年同期(454.3毫米)偏多14.7%。但淮河流域区域的平均降水量为322.5毫米,比常年(379.6毫米)偏少15%。
中国新闻周刊:除了降水量比往年偏多以外,这些强降雨还有什么特点?
宋连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是强降雨过程频繁,雨量大。我国南方地区从5月1日以来先后出现了14次强降雨天气过程。江西中东部、浙江西南部、福建西北部和广东中部等地累计降雨达到800~1000毫米,个别地区甚至超过了1000毫米。
第二个特点是强降雨的区域和降雨期集中。入汛以来的强降雨主要发生在江南、华南等地。
第三个特点是气象及次生灾害影响严重。南方地区频繁的强降雨造成长江和淮河流域部分河流出现超警戒水位;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等省(区、市)发生严重暴雨洪涝;湖北、湖南、贵州等省(区、市)部分地区发生了山洪、滑坡、泥石流等严重次生灾害。
中国新闻周刊:在这十几轮强降雨过程中,从气象角度来看,有多少历史记录被打破?
宋连春:实际上,很多省、市、县的降水量和降水日数都远远超过了历史记录。从总体上看,入汛以来主要降雨区的平均降雨量达到了825.4毫米,是历史同期中最大的。在7月8日至15日长江流域这次入汛以来的最强降雨过程中,流域内有6个观测站的日降雨量突破了历史极值。
中国新闻周刊:三峡水库前不久迎来了自建成以来的最大洪峰,许多人认为1998年那样的洪水可能再现,现在来看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吗?
宋连春:今年入汛以来的雨情特征和1998年相比,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发生连续极端强降水的地区分布与1998年非常相似,都集中在江南和华南。
但今年1~4月的降水量不及1998年,除了长江下游以外,淮河流域、长江中游和珠江流域的降水量都比1998年同期偏少。并且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入梅明显偏晚,出梅偏早,梅雨量也明显偏少,梅雨强度比1998年明显偏弱。只是今年梅雨是在较短的降水集中期内出现较强降水,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阶段性洪涝。
目前我国的雨带已经被抬到了长江以北地区,今年汛期长江流域不大可能会再次出现连续性的大范围强降雨。
中国新闻周刊:造成今年天气气候异常的原因是什么?
宋连春:主要是因为受到海洋和大气环流异常作用的影响,其中海洋环流的异常主要是受到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厄尔尼诺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指的是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域中海温异常升高的现象。当这一片海域的温度异常偏高时,便会产生更多的水汽,从而对全球的大气环流产生很大的影响。
今年厄尔尼诺的影响使得来自热带地区的暖湿气流的强度比常年偏弱,同时也使我国气候的关键环流系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偏强,并且它的位置比常年平均状况偏南了300~400公里。这些都使得冷暖空气比较容易在长江以南地区交汇,在这一带地区来回摇摆。
另一方面,今年我国从冬季到初夏的冷空气活动都非常频繁。冷空气的配合是形成强降雨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冷空气南下和暖湿空气交汇,形成一个比较强的雨带。
中国新闻周刊:未来的情况会有所好转吗?
宋连春:现在的大气环流形势已经有所调整。今年的厄尔尼诺在5月份彻底消失,6月份开始向拉尼娜转化,并且目前拉尼娜事件的特征已经十分明显。拉尼娜现象正在发生并不断发展,它将对我国今年夏秋及冬季的气候及台风活动产生影响。
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北移动,雨带逐渐北抬到了长江以北地区,南方的洪涝也随之减弱。而且西太平洋热带地区的对流活动逐渐增强,因此我们看到7月份台风的活动比之前明显增多。
中国新闻周刊:很多人会有担忧,现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得这么频繁,将来情况会越来越糟吗?
宋连春:我们现在对气候的演变、对未来气候的认识还是非常肤浅的。到底这些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会不会越来越多,或者说某种灾害性事件会不会越来越多,我们现在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气候始终是在偏离正常的状况左右摆动,所以总是会在这些地区或者那些地区出现异常。我们现在非常关注的是这些异常的事件,或者叫做极端事件,它是怎么发生并且会发展到怎样的程度。目前,对于预测气候的异常能够达到什么程度,这还是一个世界性的科学难题。
【中新网】
相关报道
科学研究认定人类影响气候变化触目惊心
研究人员在“气候门”事件爆发后的第一项重要相关研究中表示,气候变化“不容否认”,且显示出“人类活动影响”的明显迹象。
英国气象局气候监测主任彼得·斯托特表示,这项研究为地球上所有重要的气候系统描绘出一幅清晰的图景:“人类活动的影响明晰可见,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那就是温室气体带来的变暖效应。”
一些科学家对该研究大为赞许,称其反驳了“气候门”事件期间气候怀疑论者提出的若干论断。“气候门”涉及的丑闻包括:有人指责IPCC具有里程碑意义的2007年报告中存在漏洞,数百封气候科学家的电子邮件遭到泄露,而这些邮件似乎显示他们有扭曲数据的行为。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格兰瑟姆研究所政策主任鲍勃·沃德表示:“这项研究证实,在‘气候门’事件期间,地球仍在不断变暖。它表明,‘气候门’事件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将人们的视线从科学家真正想说的内容上转移开。”
斯托特表示,NOAA研究了11个不同的气候指标,发现每种指标都显示出,在温室气体的影响下全球正在变暖。
(来源:英国《金融时报》)
【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