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0-09-05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生防中心采访录
本报记者 宗宝泉 通讯员 姜宝泉
山东省寿光市绿能瓜果菜专业合作社的蒋德云,在网上看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生物治虫害”的有关技术信息,慕名找到该院生物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张帆寻求技术。
“这位农民找对了门。”中科院农业项目办常务副主任王大生对科技日报说,“这个研究中心研究病虫害生物防治,采取带学生实习的办法,由此联络起全国很多院校一起干,集聚了生物防治和植保的技术和各种资源,科研思路和机制在全国都有特点,取得的成果是一流的。”
就在几天前的8月31日,张帆主持的又一项课题“优势天敌昆虫种质资源的选育、产业化及应用关键技术”,通过了教育部科技司组织的项目验收。张帆说:“这只是中心12名科技人员承担的众多课题中的一项。目前,中心获得的国家专利就有6项,其中5项是技术发明专利。”
就在张帆主持的这项课题通过验收的第二天,9月1日,该中心的几位科技人员带着20多名来自广东、山东、陕西等农业院校的本科生、硕士生,来到该所的示范基地——北京市昌平区流村镇王家园七星苹果合作社的50亩果园,开展实地教学和研讨活动。
“科研、教学、基地试验示范,三者形成一个紧密的链条。效果很明显。”走在从北京城区去基地的路上,张帆介绍起中心的成果,“目前,我们中心保存了全国最多种/品系的天敌昆虫实验饲养群,已建立了7属23种50品系的昆虫天敌饲养群,完善了天敌昆虫种质资源及应用数据库,并增加了在线功能。已筛选出用于防治棉铃虫的螟黄赤眼蜂,菜田品系和松毛虫赤眼蜂广州品系;控制蚜虫及粉虱危害的大草蛉、小花蝽、异色瓢虫和丽蚜小蜂。并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过去,治虫有一句行话:“杀不死,养不活”,意思是害虫用绿色办法很难杀死,害虫的天敌昆虫,又很难人工养活。张帆说:“在改进一些天敌昆虫人工饲料配方及规模化生产技术方面,设计出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草蛉的工厂化生产工艺流程并建立了生产线,改进了产品包装技术,达到能够全年规模化生产多种天敌昆虫产品。研究出平腹小蜂、丽蚜小蜂、瓢虫等天敌昆虫产品质量检测技术,提出其质量控制标准,为天敌昆虫的大量生产和商品化奠定了基础。增加了天敌生产的种类,目前除赤眼蜂外,还可以生产瓢虫、草蛉、平腹小蜂、东亚小花蝽等多种天敌昆虫。天敌昆虫年生产能力可达200亿只;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切卵机、洗卵机、汰卵机等生产设备及规模化生产流程。”
“病虫害防治,要以防为主,防不住就难治住。要综合防治。”这天闻讯赶到基地的王大生说:“早期诊断、及时预报、综合防治,利用各种技术手段防治病虫害,要装备农业。”走在基地的苹果园,他又介绍说:“这儿的苹果,几年没有用农药,用了诱杀灯、性诱剂,施放天敌,研究生物农药,综合防治技术。果子长在树上就都卖出去了。施放天敌,是防治虫害的一种重要手段。在一个种植区域内,根据可能发生的虫害,建一个配套的饲养天敌车间,是一个好办法。这个基地建的几间房子,就是饲养天敌的车间。这也是生物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一项成果。”
“植物保护,单一的技术是不行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所副所长郭晓军说道:“这几年,研究人员探索了天敌昆虫与生物农药及生态技术时空组合集成技术体系,分别控制蔬菜、果树及园林植物害虫危害;筛选出8种无公害农药,进行效果及环境影响评价,并与天敌昆虫组合应用。与有关单位合作,建立了北京、河北、东北、新疆等8个试验示范基地,开展蔬菜、棉花、玉米、果树及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水果、蔬菜等农作物,不仅是虫害,也有病害。郭晓军说:“我们中心在拮抗菌的筛选研究中也有突破性进展。对拮抗作用明显的菌株进行了生物测定和防治试验,先后选育出了8株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植物病害生防菌株,其中两株发酵生产的试验产品对为害严重的瓜类枯萎病和黄瓜、番茄、辣椒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可达60.61%—89.76%。”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