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0-09-05
本报记者 钱炜 操秀英
“虽然在物质条件上,我当时并没有现在‘千人计划’这么好的条件,但在科研的管理和经费使用上,我却有着相当大的自主权,相当于在一个‘特区’里,这也许是我能做出成绩的原因。”在国家高端人才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以一名“老海归”的身份,讲述了他自己的经历。
李国杰说,当他1987年初从美国回到中科院计算所时,还没有“千人计划”之类的资助,工资也不高,有8个月时间没有房子住。“我和爱人带着两个孩子,开始住在中科院第二招待所的地下室里。那个地方不通气,对孩子健康不好,后来又搬到一楼,结果那里一下雨就漏。”此后在时任中科院院长周光召的协调下,他才解决了住房问题。就是在这样算不上优厚的待遇下,在1990年出任新成立的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主任一职后,李国杰相继成功主持研制出了曙光1号并行计算机和龙芯高性能通用CPU。
分析自己取得成绩的原因,李国杰说,这个中心虽依托计算所而建,但当时他的聘书却是国家科委发的。“因此我不属于中科院管理,年终述职都没有。”他笑言,自己的公章,“比计算所所长的还要大”。同时,中心的财务也是相对独立的,“虽然钱放在计算机所,但是它用不着我的钱,那个钱就是我自己用”。
从自身经验出发,李国杰建议说,应当在“千人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贯彻“人才特区”的概念,每招回一个人,就是一个“特区”,一人一事一议,而不要搞全国统一模式。
“当年的智能计算机研究中心取得成功以后,计算所就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就像是老树发新芽,新芽又把老树带活了,而计算所的改革还影响到了整个中科院。因此,建‘人才特区’不是搞成孤岛,发展好了,将会影响到更广泛的层面。”他说。(本报北京9月4日电)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