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0-10-24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称 如果温室气体排放量持续增长 人类将面临“全球极旱”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通过模拟分析显示,今后30年内,全球变暖将导致多个地区面临干旱威胁,中国华南、西南等地也将在30-50年内遭遇极度干旱。
其中部分地区本世纪可能会面临现代社会罕见乃至从未遇到过的极端干旱。
整体情况
全球极旱 陆地将变得更干燥
领导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这一研究小组的是华人科学家戴爱国,他在今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就整体而言,全球陆地将变得更干燥。
戴爱国说,他是利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迁问题小组的22项电脑模式,根据现有的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预测数据,就温度、降雨、湿度和其他气候因素,作出的预测与分析。
结果显示,拉美许多地区、地中海沿岸、西亚以及东南亚地区将在30年内面临显著干旱威胁;西半球大部分地区以及欧亚大陆许多地区、非洲、澳大利亚可能在本世纪面临极端干旱威胁。
成因分析
温室气体排放 主导全球极旱
对于全球极旱的结果,戴爱国表示,分析结果建立在当前有关温室气体排放的预测上,今后几十年发生的情况还将依赖于很多其他因素,如未来实际的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等自然气候现象等。
戴爱国还指出:“如果这项研究的预测将近成真,全球社会面对的后果将是无比巨大的。”
戴爱国的这一研究结果将于《威利跨学科评论:气候变迁》上发表,报道提出警告称:“极度干旱的情况,将对农业、水资源、旅游业、生态系统,以及人类的基本福利带来极端的冲击。”
中国落点
全球持续变暖 我国也将受旱
戴爱国指出,如果全球变暖的势头持续增强,那么,我国华南、西南等地区都将在未来30-50年内经历“几个世纪都不曾经历过的干旱”。
“严重的干旱将导致农业发展停滞,生态系统被破坏,野生动植物消亡,淡水供应减少,夏天会变得更热。”戴爱国说,干旱带来的所有负面效应都可能发生。
戴爱国指出,目前关于干旱的预测并非“未来时”,它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自然灾害了,即使到2030年,可持续的新型能源占据主要市场、温室气体的排量减少,干旱还是不可避免,只是会更严峻,破坏力更强。
“这种破坏力超过飓风、洪灾和地震。”戴爱国对未来干旱的形势很担忧。
北京落点
北京干旱的可能性很小
国内一名气象学教授上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温室气体排放过多会导致全球变暖,并引发区域性降水不均衡,一些地区就会出现干旱,而一些地区就会湿润一些。
专家指出,之前已经有气象学家做过权威推测,北京未来出现干旱可能性很小。
文/记者 王燕 实习生 赵展
[法制晚报]
相关报道
董文杰:“千年极寒”以讹传讹?
【背景】9月16日,中国日报网站等援引外媒消息称,“波兰气象学家日前表示,欧洲将迎来1000年以来最冷的冬天。据波兰气象学家掌握的数据,温暖的墨西哥湾流正在变弱,将停止为欧洲提供抵御北极严寒的屏障。”
10月19日,上述“波兰学者”科瓦尔沃斯基被找到,这位供职于波兰气象与水务管理研究所的气候学家表示,自己并没有说欧洲将会遭遇千年一遇寒冬,是波兰TOKFM广播电台网站误报所致。
“千年极寒”第一次与中国扯上关系,是10月7日《扬子晚报》一篇题为《北半球今冬将迎“千年极寒” 中国恐难幸免》的报道。该报道称,“拉尼娜”扰乱暖流活动,欧洲或现千年一遇寒冬,中国也需警惕低温天气。
此后,国内多家媒体转载或跟进报道。10月11日,世界气象组织的一则新闻稿确认“一个中到强度的拉尼娜正在赤道太平洋地区形成,可能持续到2011年一季度。”这使中国媒体对“千年寒冬”的关注度再度骤升。
10月14日,财新网刊文指出,该说法缺乏科学依据,媒体有炒作嫌疑。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陆日宇在文中提醒公众,“千年一遇寒冬”的说法和“2012世界末日”的传言有些类似。
此次“千年极寒”说法,为何能以讹传讹?应该如何正确认识?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原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董文杰认为,所谓“千年极寒”的说法,既不能从科学角度加以证实,也无法在实践中被验证,本身就是一个不科学的提法,更重要的是,这远远超出了人类的预测能力。
董文杰指出,不单是中国,即使加上美国和欧洲,人类能力还不足以预测如此极端的气候事件。即使是百年一遇,也很难预测。他认为,这种说法对公众造成了严重误导,从科学角度很难站得住脚。
其一、无论是“千年一遇”,还是“百年一遇”,都是统计学的概念,需要建基于足够的样本量及相关数据,更有赖于一系列复杂的计算。据董文杰解释,目前气候变化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方法:传统的统计学方法和先进一些的动力学方法。
就统计学方法而言,目前全世界器测温度的记录,最多仅可追溯二百年左右,样本量明显不足,“没有足够的统计样本作支撑,谈何‘千年一遇’”?而对动力学方法,虽然相对先进,也还无法预测气候极端事件。即使是对已经发生的气候极端事件进行模拟,动力学方法也显得力不从心。
其二、不能仅仅依靠“拉尼娜”现象推断极寒天气的到来。
“拉尼娜”虽然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现象,但其直接影响仅局限于热带太平洋地区,对中高纬度地区天气、气候的影响是间接而复杂的。1986年以来发生过四次“拉尼娜”事件,仅有两次冷冬。对这种全球性的洋流运动的具体细节和作用原理,人类至今所知甚少。
同时,中国幅员辽阔,东有太平洋,西有青藏高原,地理条件非常复杂,纬度跨度很大,因而“拉尼娜”和“厄尔尼诺”这样的全球现象对中国气候的影响更加复杂,更加难以把握和预测。
董文杰还透露,英国哈得莱(Hadley)气候研究中心曾经预测2009年至2010年的冬天是一个“温和的冬天”(Mild Winter)。结果,去年冬天却以罕见的寒冷来到英伦大地。该中心隶属于英国国防部门,迫于民众的压力,英国政府于今年3月份取消了其对公众发布气候预测的资格。这个中心正是全球顶尖的气候预测机构之一,其口号是“保持第一,从不第二”(Keep First, Never Second)。气候预测之难,可见一斑。■
(实习记者 周锦帅 采写)
[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