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0-10-27
精彩语录
“不去联合国不知道自己的官小。不来川大不知道自己认的字少。”
“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以川大校长的名字命名的!”
“我经常跟记者打交道,我就会向记者学习怎么提问。”
昨日(10月24日)上午,川大江安校区水上报告厅座无虚席,全国人大常委、外事委员会委员、外交部原部长李肇星为川大学子们带来了一场名为“国际形势与我的外交生涯”为题的精彩演讲。李肇星的风趣和幽默令在场的川大学子折服,演讲多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演讲中,李肇星勉励同学们要做到“人民至上、祖国统一、学海无涯”。下午,李肇星还在望江校区“中译杯”2010全国口译大赛(英语)交替传译全国总决赛上再次发表演讲,并希望四川的大学生们可以多读一些巴金的散文。
谈川大
四川大学比一个国家都大
李肇星的演讲,妙语连珠,像讲故事。他用生动诙谐的语言描述了国际间的形势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不去联合国不知道自己的官小。以前在联合国开会的时候,在走廊里走路,不小心撞到一个人,抬起头来一看,呀,这不是某某大总统吗?刚打完招呼往前走,又不小心撞到一个人,一看,哟!这不就是某某大领导,我每次都会有这样的震惊,觉得自己很渺小。”
话锋一转,李肇星又严肃地说,但是不来川大也不知道自己认的字少,说完他随手拿起了一本关于川大的历史简介,“刚刚在来的路上,我看见川大的历史简介上有很多我不认识的字,我用笔勾了下来,后来我问川大的一个同学,还是他告诉我这几个字怎么念的。所以呀,不来川大不知道自己认的字少啊。”
李肇星幽默地说,来到四川大学才知道学校很大,足足比梵蒂冈这一个国家大好几倍。四川大学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7050余亩,约为4.7平方公里,而梵蒂冈国土面积为0.44平方公里,摩纳哥的国土面积为1.95平方公里,李肇星说,四川大学比一个国家都大那么多,“在那么大的学校里学习,学子们理应珍惜学校的时光。”
谈外交
中国外交政策就是“和平”
“很多人问我,中国的外交奉行什么政策,同学们知道吗?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以川大校长的名字命名的!”此话一出,川大的学子个个都瞪大了双眼,急切地想知道答案是什么。谁知李肇星不乏幽默地说:“那就是和平,你们的校长不就叫和平(谢和平)吗?”话音未落,全场掌声和笑声都响了起来,川大学子无不为李肇星的风趣幽默所折服。
李肇星说和平和发展始终是时代的主题:“一切都是为了和平,只有在和平的情况下才能一心一意谋发展。”
同时,李肇星还强调大学生应该永远把祖国放在首位,“我们只有一个祖国,在国际上,只有祖国是我们最强有力的靠山。”
在下午举行的2010全国口译大赛中,李肇星再次强调了爱国。“有一个现象,有些文件中常常把台湾写成了‘第三国’,而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不注意,就直接翻译成了‘第三方’,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这体现一个译者的政治素养不强。所以我对你们的第一个期望就是政治一定要过硬,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特别是对搞翻译的人来说。”
谈学习
不同环境向不同的人学习
除了爱国,李肇星还对大学生们提出了其他两点期望:基本功过硬,做一个不断学习的人,向身边所有的人学习。“比如我经常跟记者打交道,我就会向记者学习怎么提问。还有,我去韩国,发现他们街上的汽车很少鸣笛;去日本,发现日本人很节约,他们把我们中华传统借了去,但是用得比我们好。我想学习是不可少的,要在不同的环境向不同的人群学习。”
李肇星对文学的爱好同样广为人知。早在少年时代,文学梦就在他的心中深深扎根。昨日,这位“性情诗人”还建议同学们可以多读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情趣。“四川学子更应该读读家乡的作品,”他建议同学们多读些巴金的作品,感受大师的魅力。此外,他还建议读读鲁迅和契诃夫。
李肇星又是个情感丰富的性情中人。驻肯尼亚、莱索托等非洲国家时,为了表达对年纪尚小的儿子的思念,他为国内少年读者写了一系列文章,后来结集出版,取名《彩色的土地》。李肇星说,自己现在还保持着在旅游中写诗的爱好。
新闻人物
“铁嘴钢牙”外交官
李肇星可谓中国外交新闻战线的“老兵”。1982年3月,在外交部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他就以翻译身份正式亮相。在他数十年的外交生涯中,最广为人知的是从1985~1990年整整5年间,他以部长助理的身份兼任外交部发言人,频频出现在中外媒体面前。面对西方记者提出的许多刁钻尖刻的问题,李肇星沉着应对,他的机智、坚定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被誉为“铁嘴钢牙”外交官。(吴洋记者余媛媛)
[华西都市报]
相关
李肇星谈采访:最重要的礼仪是敬民爱国、言而有信
在媒体如林、信息“爆炸”时代,采访与被采访司空见惯。时下关于“新闻包装”和“形象工程”的书不少,但谈提高记者素养和采访水平的书不多。人民日报出版社的《采访礼仪概论》一书较全面地梳理了新闻工作者的应备素质,显得恰逢其时。
自上世纪60年代从事外交工作以来,我天天看新闻,还结交了许多记者朋友。我觉得,对被采访者来说,没有不好或“刁钻”的问题,只有不理想的回答,因为大家都是在劳动:如何提问和采访是记者的活儿,如何答问则是发言人的自由。对记者来说,要做好采访,也不容易。记者一提问,就向发言人和广大听众公开了自己的品格和水平。这本《采访礼仪概论》值得一读,原因之一就是它介绍了记者工作时在礼仪上不可掉以轻心的各种事项。
自古以来,礼仪的政治性极强,在日趋纷繁的跨领域、跨国界交往中尤其如此。
在我心中,最重要的礼仪是敬民爱国、谦虚谨慎、言而有信。新闻无国界,记者有祖国、有良知。比如,中国记者和其他中国公民一样,在国家主权等大问题上要坚持原则,有历史使命感和现实责任感,并在采访和写作中有专业化体现。常见的例子包括,在提及领土完整问题时,必须牢记普天之下我们只有一个祖国,不可出现祖国一个地区的名字与国家名字相提并论的情况……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闻秩序难有根本改变,对此要心中有数。记者的职业准则应深植在作为普通公民的爱国情怀之中。
礼仪是思想感情和实际利益的载体。在这个意义上,形象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民利益。一些西方大国的记者有时令我想起“四人帮”的“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他们是宁为资本主义金融危机辩护,也要挤压社会主义的美元。人家如此讲政治,值得咱们深思。
平等相待和相互尊重是采访礼仪的基本规范。敬人者,人恒敬之。自重与敬人应时时处处有机结合。最难忘我先后访问坦桑尼亚和德国时,当地老人合唱团为我们用汉语无伴奏齐唱中国国歌;访问古巴奏响中国国歌时,卡斯特罗主席艰难地从轮椅上站起来向中国国旗致敬;访问法国时,法外长在正式欢迎午宴上用红黄玫瑰组出中国的国旗图样……这一切都同新中国外交一贯强调平等友好地与别国和平、和谐相处有关。
采访礼仪与外交礼仪触类旁通,内政和外交同出一个母体,做记者和做别的工作都得先学做人。
礼仪的真谛来源于“民为贵”理念。对老百姓要诚恳,对读者和听众要负责。你的采访文字得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国人,进而感动外国人。要虚心问计于民,获取第一手材料。记者如果自视太高,甚至自诩高于群众,便是无知、粗鲁的表现。提问可坦率一点,尖锐一点,同时纯朴实在,贴近生活;不嫌贫爱富,不欺软怕硬;重大节,也不忽视细节。采访时,在不影响信息量的前提下,说话宜尽可能节约时间。我的同事,资深记者、新华社前总编南振中倡导把“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进化为“有话则短,无话则免”。我拥护。现在大家都忙,不喜欢那种问题比答案还长的采访报道。我们应学一学不久前习近平副主席有关文风的讲话。
在注重专业和分内工作的同时,应志在高远,又脚踏实地,坚持终身学习,多学科学习。我的同事,外交部前发言人吴建民大使说过,新闻可算贬值最快的“商品”。而往往是广学博采的记者才可能及时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本书从基本规范到具体实践,针对各种人物、突发事件、会议、网络、涉外场合等,援引正反事例,对采访礼仪作了较仔细的解析,通俗易懂,学了有可操作性。
牢记并深信人民至上、祖国永恒、学海无涯,自然会注重以礼待人。良好的礼仪有利于采访的成功,知书达礼有利于增长为和平发展服务的实效。李肇星
(《采访礼仪概论》即将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