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0-10-27
许子东 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在今天的中国,所谓房价问题,已远远不只是房子问题,而是财富分配的杠杆、阶级分化的标志。
中国百姓的财富分配1949年后有两次大的变化。一次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各个社会阶层经济上的差别尽量消除。第二次变化在上世纪80年代以降,因两个原因而迅速拉大。一是职业分工,下海经商、官员寻租、外企甚至民企国企的高薪阶层等。二是同在工薪阶层,收入、地位接近,却仅仅因为十几年内买卖房子的机遇、运气、策略不同,导致了范围更为普遍影响更为深远的财富分化。所以,房价问题,现在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也是文化问题。
因房价而分化的阶层
我有三个大学同学,真人真事,典型故事。十年前工资均3000-5000元,都住单位分房,用几万元买下(现在市价约几十万)。A买了100万的房子,升到300万时卖了,又借钱买了两套,过两年又卖,又买。总之现在自住出租共四五套,账面上至少有1500万。B当年也买了100万的房,一直自住分期还钱,现在名义上房价也500万。C当初也想买楼,几次没看中,转头又见涨价,心里不服,再观望,结果见到原先想买的100万房子,10年翻了几倍。只好望楼兴叹,仍住原单位房凑合。于是,三个同学今天工资仍差不多,却分别属于城市中的既得利益者、小康之家和弱势群体三个阶层。
以上买房分类,其实也是目前中国城市各阶级分析。A是“炒房阶级”,其中商人、干部、高级白领和党员比例高,开好车,多有子女或亲戚出国。他们一般不赞成政府人为干预市场的做法。C是“公房阶级”,既属于70%城市有房户,又属于网上70%抱怨房价太高的民众。他们和年轻大学生、进城农民工等“无房阶级”(租房阶级),合起来便是对房价最不满意的人群,原则上赞成政府各种压制房价的政策。不过他们抱怨的理由其实不同。“无房阶级”是弱势群体,贡献大,收入少,底子薄。而C类人群,以前能分到公房,说明曾在体制主流,很多还是基层干部,对社会主义忠心耿耿。但在近十年利益重新分配过程中由于必然原因(身分、职业)或偶然原因(时机、性格),才被相对挤到了社会边缘。相对“炒房阶级”又庆幸又害怕。
“公房阶级”叹气沮丧,“无房阶级”气愤郁闷,B类“有房阶级”,也是纠结的一群。一套自住,不能进入市场,房价涨,徒有“中产阶级”的心理意义。子女要结婚,又盼房价跌。但听说所有住房都要征房产税,每月供楼已经辛苦,怎么可能再额外交钱,来给政府在卖完地后再辟GDP财源?
以上四个阶层,再加上本文暂不讨论的“盖房阶级”(地产商、高干和其他过亿的人们)及“农房阶级”(农民的收入其实也越来越少靠土地,越来越多进城打工),这就是从房价角度看今天中国社会各阶级概况。简而言之,大的差异由身份背景定,中等分化因房价买卖定,小的区别由股票工资定。
调控政策的困境
承认阶级不等于必然斗争。法制社会没有哪个阶级天生有罪。但社会主义(不管是中国的或北欧的)都希望减少阶级分化。房价一直涨下去,既有损经济竞争力(如香港,高房价几乎赶走了所有工业),也导致民怨沸腾,也可能影响“维稳”。于是政府近年来频频出招。概括起来,不外乎四招:一是多盖房,二是少借钱,三是限买房,四是房产税。
任志强等判断“刚性需求”是房价高企的主因(之前几十年没盖房子了),但近年来各地房子盖得很多,何以供求关系仍不见缓和。我以为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应侧重营造公共住房系统(此法在香港行之有效,政府以卖地的收入建造公屋,还有对低收入阶层的多种住房资助)。现在内地政府卖地收入据说仅5%用于建租屋,何以不扩大至80%甚至100%?让暂时无法进入私房市场的年轻人、农民工或工薪阶层能够租用优质的公共房屋呢?是政府花销(包括门面工程)太倚靠卖地收入?还是官员有系统寻租影响对弱势群体的公平分房?总之,这条方向不可回避,买房不是“天赋人权”,住房却是公民权利。
第二个方法是从银行入手。叶檀等研究人员认为民众炒楼导致房价攀升,何以种种限制贷款(第二套只贷60%,不贷第三套,等等)目前仍然效果不佳?是银行出于自身利益没有彻底贯彻断粮措施(银行小职员现在也像小公务员一样是社会公认的肥缺)?或者“家庭”概念及第一第二套等技术上难以界定?还是措施规定朝令夕改使得商家敢于同政策博弈?抑或炒家弃产业入楼市,只持现金?……
第三个方法最严厉,也最搞笑,就是各个城市现在纷纷推出的行政限制,居民每户只许多买一套;或不准外地人买房,等等。我认为这种政策“一石三鸟”:第一,暂时平息民愤,显示政绩,房价或者短暂下降;第二,长远保障富人的利益,因为凡“限量版”,价值将来一定上升(以后买不起房的人,大概可以议价出售“购房权”);第三,还把目前的穷富分化给固定下来了。
第四个方法即房产税问题最为吊诡,不知是法宝还是陷阱。有人说,房产税上海作试点,如果不出台,中国经济就完了。只要还有一点脑子就应该出台。
在美国如自住百万美金的房子,每年仅物业税就要交美金近二万。物业税使得持有第二套房子成本太高。而近年中国房产成了最有成效的储蓄与增值途径。于是一度我也认为,物业税是个压抑炒楼的好方法。在电视节目里,我也谈过这个观点。
其实这里既有法律问题,也有技术困难。
因为中国所谓“买房”,只是约定俗成的说法,其实是私人通过发展商为中介,向政府长期(70年)租用房屋地产的使用权。要像其他国家一样普遍征物业税,先要在法律上,承认民众拥有土地、房屋所有权。在没有对房屋、土地拥有所有权的情况下,上交房产税缺乏法理依据—等于说我们租十年房子,一笔过交了钱,难道每月还要再向同一房东交租房税?
吊诡的房产税
从劫富济贫角度,有人说,“房产税是照妖镜,基本上手上有两套以上房子的都反对,只要是现在大学生、没买房子的都支持,或者是全国人都支持”。
房价已成阶级斗争的符号,一抓就灵。房产税,要查炒房有房阶级。“大学生、没买房子的都支持”,可能。但说“全国人都支持”,似乎缺乏投票机制和田野调查。尤其是人们渐渐发现:房产税的设想,从保护庶民利益的初衷,现在正向“为地方政府带来一个稳定的主体税种”的扩大官方经济权力的方向悄悄转化。
是什么原因,房产税政策会从第二套起征税,变成所有百姓的私房均要征税?因为难以统计首套住房?依据国际经验?还是和政府卖地收入有关?或者网民的议论有道理:土地快卖完了,GDP政绩要找新的财源。
当然,房产税能否导致市场降温也是未知数。负担重的可能是勉力供自住楼的百姓(交税占工资的比例,比美国香港要高很多倍),持多套的投机者未必受损,因为租金收入远高于房产税。所以尽管房价太高民意不满,但最近房产税消息透露后网上调查却大都反对和疑问。
按原价值或市场价征税则是技术难题。若按购买价征税,同样住房楼上8年前100万买来,楼下去年400万买进,以后楼上交税每月500,楼下交税2000元?吃亏者更亏,便宜者更便宜—再次分配财富加重不公平?
若按评估值征税,B只有一套房,100万买来用尽储备且分期付款,现在每月还贷款3000元。若市场价升为400万,B每月还要交税2000元?房是自住,涨价与业主有何关系?卖了还能再买同样的楼吗?
如果一定要有房产税,我有两条外行的公民建议:第一,每人或每户一定面积免税,第二套起递进征税,住房不足或无房者获房屋补贴。房产税款,政府须还房于民。第二,从法理上讲,凡交房产税一年,70年使用期便延长一年。虽然活着看不到共产主义,至少初级阶段须公平合法。总之,房价要调控,贫富要调节,但问题是,应该依法治国?还是以法(为工具)治国?
[南都周刊]
相关报道
中国房市背后的美国黑手
金融机构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炒房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于是,像美国房地产市场那样的泡沫,也在中国大地上酝酿起来。
大家心里都明白,房市泡沫吹得越大,在价格低位进场的投机客抛售房产后所得的利润也越高。可谁能抄到底,谁能保证在价格最高点抛售呢?请放心,低买高卖的,绝不可能是广大盲从的普通百姓。普通百姓往往是看着人家捞到钱,然而等自己一脚踏进去,不摔个体无完肤都算是轻的。
2009年11月23日,美国发布了一组震撼人心的数据,大约有1/4的美国房主欠银行的房贷比他们的房屋净值要高,也就是说,房产掉价了,而他们即使卖掉房产,所赚的钱也不够还银行的房贷。美国抵押贷款银行家协会透露,这样的家庭到2010年年底将达到2100万户,只要有1/5的家庭放弃供款,银行及投资者的损失就会超过4000亿美元。在2009年第四季度,已有480万户家庭没有缴纳按揭月供,这部分金额每月总计50亿美元。从技术上来说,这些房产已被列入取消抵押品赎回权的范围,这就意味着银行可以随时上门,没收那些业主的房产。
读到这些数据后,千万别以为美国离我们很遥远,因为华尔街大型投资银行、金融大鳄和国际炒家像当初吹大南美洲、日本和美国房市泡沫那样,正利用资产泡沫这一暗器兴风作浪,吹大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因此,美国百姓的今天,很可能就是中国百姓的明天。这里有事实依据。
由于中国经济繁荣昌盛,因而在外界看来,这头“肥羊”太诱人了。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幸存者”摩根士丹利在美国本土损失惨重,其2009年的财务报告继续呈现亏损,可是其在中国的业务却硕果累累。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摩根士丹利就针对亚洲市场建立了两只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摩根士丹利3号全球房地产基金(MSREFIIIInternational)和摩根士丹利4号全球房地产基金(MSREFIVInternational),其中50%的资金全都投放到中国,特别上海和广东那样的大都市。它们让海外的“中国买办”充当铺路石,在GDP增长被当成政绩的主要考核标准的状况下,很轻易地获得了地方官员的支持,并依靠当地的房地产公司作为平台,取得联合开发项目的权利,随后再将中方公司的股权买过来,在控股之后操纵房地产的定价和运作。摩根士丹利在中国已经成为“融资-开发-招商-运营”这一产业链的龙头角色。
中国百姓对房子情有独钟,无房的家庭想买房,似乎不拥有一套房子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而已经拥有房子的家庭还想拥有更多,他们希望可以从中获利。由此可见,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炒作空间极大,房价上涨几乎势不可当。面对如此疯狂的房地产市场,两年前,摩根士丹利又在全球募集了42亿美元建立摩根士丹利5号全球房地产基金(MSREFVInternational)。(请记住,它是在募集,而不是用自己口袋里的钱在投机,赚了是它的,亏了呢,反正是别人口袋里的钱,它照样获利,因为它给员工发放的“奖金”早已作为公司营运成本被扣留下来。这才叫玩得转,已经是赌徒的最高境界,可以稳赚不赔。)这次,该基金又将多达50%的资金投入中国房地产市场。在该基金的哄抬下,大量的资金所有者,包括中央企业也争先恐后地涌入房地产市场,造成各地“地王”频现。
而摩根士丹利在中国的各个市场上的业务越做规模越大,目前在中国已经拥有一家投资银行、一家国内银行、两家基金公司以及6个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以及数量不明的个人理财基金和私募基金。这样的庞然大物活跃在中国经济领域并兴风作浪,那么中国哪个监管部门在监控它?
摩根士丹利的前中国房地产投资机构董事总经理加思 彼得森因涉嫌向中国官员行贿,违反美国的《反海外腐败法》,而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调查,被迫离开公司。彼得森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他在中国房地产业可谓春风得意,特别是曾在上海参与好几宗大项目的运作,使他成为华尔街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彼得森一案只是中国房地产市场丑闻的冰山一角,在中国又何止一个彼得森?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就是被华尔街人士炒作出来的,他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忽而唱衰、忽而捧杀中国房地产市场,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获利。唱衰就是“进”的信号,捧杀则意味着他们大赚一笔之后准备“撤”了。泡沫越大,他们搜刮到的资产就越丰厚。
目前,我们用各种得到普遍公认的测试房地产市场泡沫的方法,如计算房价与租金之比,或者计算房价与收入之比,所得到的结果都明明白白地显示中国房地产市场有泡沫,而且其规模巨大。我们就用房价和收入之比来剖析。2007年的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86元,到2008年增加到15781元。该数据是温家宝总理于2009年3月5日在人民大会堂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公布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根据夫妇两人的收入来计算,那么家庭平均可支配收入是31562元,而中国目前的房价在一两百万元的情况相当普遍。如果一套房子价值100万元(考虑到二、三线城市的房价),那么房价与收入之比为31.27(1000000元除以31562元),已超过合理比值6的5倍了!
大家可以看见,房地产市场被炒得越热,回报越高。2005年高盛进行的投机使它获得接近40%的回报,但到了两年后的2007年,房地产市场的回报竟被炒到了100%。最近摩根大通、花旗、麦格理和凯雷等公司,已经相继将中国的住宅及写字楼物业抛售,它们集体出逃,账面利润至少为100%,甚至更多,接盘的又几乎全是中资企业。这些华尔街“食人鱼”处于财富金字塔的顶端,劫掠过后立刻撤走,就等着泡沫被刺破。冤的是接盘的中资企业,以及最后接棒的“傻瓜”——中国普通百姓。而避免被盘剥的唯一方法,就是远离华尔街机构,不听它们的忽悠。(中华工商时报 选自《金融让谁富有》,陈思进著,中信出版社出版)
[半月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