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曹广晶就蓄水175米答记者“十问”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0-10-27

 

    新华网宜昌10月25日电(记者刘紫凌、冯国栋、廖君)2010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将首次达到175米正常蓄水位。达到这个水位,意味着三峡工程将可以全面实现其设计能力,因此具有里程碑意义。借此之机,新华社记者专访了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曹广晶,对与175米蓄水相关的十个问题进行了集中回应和释疑。

    记者:三峡工程为何分多次蓄水?

    曹广晶:国家批准的三峡工程的建设方针为“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蓄水分三期:围堰挡水发电期,水位为135米,主要考虑使工程早日发挥效益;初期运行期,相应的水位组合为135-156米;正常运行期,相应的水位组合为145-175米,即汛期水位降至145米,汛末蓄水至175米。设立初期蓄水位的目的,是论证阶段审慎考虑了移民搬迁难度、泥沙淤积尚存争议的结果。

    水电工程的特点,也是其缺点是工期长,一次性投入大,所以得千方百计想办法让工程早日发挥效益,这就是设计围堰挡水发电的原因。2003年6月,也就是工程开工后的第十一年,三峡工程进行首次蓄水,水位达135米,工程进入围堰挡水发电期,此时左岸大坝已经建成,右岸靠临时修建的碾压混凝土围堰挡水。

    2006年5月,三峡大坝提前近一年全线建成,9月进行156米蓄水,工程进入初期运行期,防洪、发电、通航效益进一步拓展。设立这一中间水位,主要有两方面考虑:一是库区移民数量大,要充分考虑移民难度;二是担心重庆港区发生较严重的泥沙淤积,而蓄水156米回水到重庆下游的铜锣峡以下,不会影响到重庆港区。

    达到175米正常蓄水位,三峡工程才能设计预期的能力、指标和功能,也只有当水位蓄至175米,才能真正用实践全面检验工程及水库运行状况。有些事情是很难争论清楚的,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然决定蓄水至175米,是建立在一是移民工作顺利完成,二是2003年首次蓄水以来,充分的泥沙观测、科研和分析的基础之上。根据以上两个结果,我们提出申请,经国家批准实施的。

    记者:设计最高蓄水位为何选择175米?

    曹广晶:最高蓄水位为何选择175米,这也是充分论证之后得出的结果。三峡工程真正全面开始勘察、规划和设计始于上世纪50年代,经过无数方案论证,最后确定三峡大坝的坝顶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差不多用了40多年时间进行考察论证。

    水位越高,淹没土地和需要搬迁的人口就越多,投资相对要高一些;水位低,淹没少,但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防洪、发电和航运能力都受到限制。所以权衡各个方面的因素,最后选定175米作为水库的正常蓄水位。

    记者:175米蓄水为何称试验性蓄水?

    曹广晶:三峡蓄水的最高水位选择,是论证阶段争议最大的一个课题,主要担心的是水库库尾的泥沙淤积问题。考虑到问题的复杂性,有许多事情需要检验,在初步设计批准时,是留了余地的。先设立初期蓄水位,观测泥沙淤积情况后,再定是否蓄至175米。尽管在2003年首次蓄水后做了系统的观测、分析和再评估论证,但是谨慎起见,还是确定现在的175米是试验性蓄水。

    试验性蓄水到175米之后,需要观测试验的项目很多,主要是水库的泥沙淤积,枢纽各个建筑物和各类设备在高水位下的运行状况,水库两岸的边坡稳定,生态环保,以及水库的调度等。

    记者:前两次175米蓄水为何没能达到目标?

    曹广晶:2008年、2009年三峡工程两次进行175米试验性蓄水,但分别只蓄至172.8米、171.43米。这两次蓄水最终都没能达到预期目标,原因是多方面的。

    三峡蓄水涉及面广,不仅要考虑工程技术因素,考虑移民因素,还要考虑社会各界可接受程度。2008年可能是因为第一次蓄这么高的水位,在上游地区发生了一些地质灾害和触发地震,加上刚刚发生的汶川地震对民众的心理影响,所以在蓄到172.8时停止了蓄水;2009年主要是因为干旱,10月份长江上游来水偏枯,中下游发生持续旱情,三峡水库综合考虑后加大了下泄流量,最终没能蓄到175米。

    记者:蓄水175米有何重要意义?

    曹广晶:175米是正常运行条件下的最高水位,蓄到175米,三峡工程就可以达到“额定工况”,也就是三峡工程设计的各种功能、能力、效益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在这个水位下,枢纽大坝、电站机组、库岸稳定、泥沙淤积等各方面才能得到设计运行条件的真实检验。

    说具体一点,蓄水到175米,比起156米可增加100多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航道改善的里程更多,万吨级船队到达重庆的时间更多,枯水期对下游的补水能力更强,发电也多近100亿千瓦时。

    记者:175米蓄水是否会造成大规模泥沙淤积?

    曹广晶:175米蓄水,不会造成大规模泥沙淤积。从2003年蓄水以来,三峡集团公司委托相关单位进行了系统地、覆盖上下游干支流近千公里范围的泥沙淤积情况观测计划。根据监测数据,又对原来的数学模型进行修正,在新的条件下再进行分析预测,计算结果均表明三峡175米蓄水不会造成大规模泥沙淤积,包括重庆港区在内。

    由于上游修建水库拦蓄部分泥沙、退耕还林效果显著、河道挖沙量大等因素影响,近年来三峡水库来沙量明显减少。数据表明,三峡2003年蓄水以来,每年平均入库泥沙量较初步设计值减少约60%。因此,三峡泥沙淤积情况比当年预想的要好。

    记者:175米蓄水是否会诱发破坏性较大的地质灾害?

    曹广晶:三峡工程每一期蓄水前,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都对两岸的边坡进行了大规模的勘察、规划和治理。对潜在的有滑动可能的边坡都进行了评估,并进行相应的治理。治理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工程治理,主要针对上面居住人口较多,一旦滑坡会造成较大影响的情况;二是搬迁避让,针对那些居住人口有限,治理又需要花费很大的潜在的滑坡体;三是群策群防,针对滑动可能性很小的边坡。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个水库,能做到像三峡这样,花费如此大的费用,进行如此规模的边坡治理。

    几年的蓄水实践证明,地质灾害治理的成效是非常显著的,没有因为蓄水造成一人伤亡。前两年的蓄水都已经超过170米以上,边坡也都经受了考验,预计蓄水175米发生较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极小。

    水库蓄水会诱发或更准确一点应该叫触发地震,但地震的震级不会超过该地区构造地震的水平,世界上已经建成的大型水库几十万座,关于诱发的研究成果很多,结论都是一致的。诱发地震的频度在蓄水初期会多一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三峡近坝区设有先进的数字化地震台网,虽然从2003年蓄水以来的监测数据表明,蓄水后库坝区微震频度明显增加,且与库水位呈一定相关性,但迄今为止所发生的水库地震地段都在预期范围之内,绝大部分是发生在岩溶与矿洞分布地区、震级小于3级的浅层微震。

    今年175米蓄水以来,库区2400多处涉水滑坡体运行稳定,尚未收到险情报告;最大水库地震为10月3日巴东县的2.3级地震,地震强度、地震频次低于去年、前年试验性蓄水同期活动水平。蓄水初期没有出现135米、156米蓄水时微震、极微震频发的现象。今年蓄水至175米后,2011年度库区诱发地震活动发生重大变化的可能性不太大。

    记者:枢纽建筑物能否经受住175米“终极考验”?

    曹广晶:三峡枢纽由拦河大坝、电站厂房、泄洪设施、通航建筑物等构成,截至目前,三峡枢纽主体工程全部建成。作为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至今还未经过175米“终极考验”。

    在十余年的施工过程中,三峡枢纽工程质量优良,尤其在第三阶段工程施工中,右岸大坝没有出现一条裂缝,创造了世界奇迹。前几次的蓄水验收,详细记录了各方面的监测数据,各项指标都在设计允许范围内,枢纽运行安全可靠。

    在这次175米蓄水期间,三峡枢纽各方面加密观察,监测数据显示,船闸、大坝、厂房、茅坪溪防护坝等建筑物的变形、渗流、应力应变均在设计范围内,反映挡水建筑物及基础工作性态正常,三峡工程质量能够经受住考验。

    记者:三峡蓄水淹没区的水陆物种如何解决?

    曹广晶:三峡集团公司和国家有关部门一直非常重视三峡蓄水对水陆生态的影响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对水质、物种进行监测和保护。及时对水库漂浮物进行清理,并做好环保化处理。环保部门的监测显示,蓄水以来长江干流的水质总体良好,没有出现恶化现象,仍属Ⅱ-Ⅲ类水质。

    在陆生生态保护方面,以荷叶铁线蕨和疏花水柏枝两物种为重点,采取了包括种质资源的保存、植物园保存、野外迁地保存、就地保护等多重保护措施,并开展了宜昌大老岭植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和兴山龙门河常绿阔叶林保护工程的建设和保护工作。

    在水生生态保护方面,建设了长江河口中华鲟、白鲟幼鱼保护区,葛洲坝下中华鲟保护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白鳍豚江豚自然保护区等;持续实施中华鲟的人工繁殖和幼鱼的放流工作,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已累计放流中华鲟500多万尾。值得一提的是,中华鲟的子二代全人工繁殖去年取得重大突破。

    记者:175米蓄水对气候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曹广晶:在初步设计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中,对三峡水库形成以后,水库周边的气候影响有专门的分析论证。三峡水库是一个河道型狭长水库,并未形成一个水面辽阔的湖面,因此蓄水对环境气候的影响有限。根据环评报告,蓄水后,对水库周边一定区域内温度的影响不超过1.2摄氏度,而且是夏天降低,冬天升高,应该更有利。

    虽然三峡工程总装机容量世界第一,但三峡水库的库容在全球范围内并不算大。相关统计表明,在世界各大水库中,三峡水库库容居20位之后。世界排位居前6位的大型水库,平均库容高达1400亿立方米,相当于三峡水库的3倍多。因此,因为水库形成对外部的影响,也会远小于这些水库。

    [新华网]

 

 

 

相关报道

三峡蓄水对河道冲刷超预期 部分河段崩岸

    泥沙淤积是三峡工程设计建设者最为担心的问题之一,昨日(10月26日)三峡工程首次蓄水至175米后,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郑守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三峡库区泥沙淤积大大好于预期。

    郑守仁介绍,从三峡工程135米、156米、175米的三次蓄水的运行、监测等情况来看,三峡库区的泥沙淤积明显小于当初设计的预期。自2003年6月开始135米蓄水后,对泥沙淤积的监测结果显示:2003年6月—2010年9月,三峡入库悬移质泥沙15.682亿吨,出库悬移质泥沙4.117亿吨,不考虑三峡库区区间来沙情况,水库淤积泥沙11.565亿吨,三峡水库年均入库沙量较初步设计值减少约60%,年均淤积强度也较初步设计预测的数值减少约六成左右。

    据了解,三峡水库分三次蓄水至175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考虑到泥沙淤积问题,在蓄水至156米后,重点观察水库泥沙的运动状态和淤积情况,然后再实施175米蓄水。郑守仁表示:由于长江上游近年来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后,水土流失明显减少;而上游干支流上近年来修建一大批水电站,也拦蓄了部分泥沙;根据目前的分析预测,今后上游来沙还会逐年减少。

    不过郑守仁同时表示,由于三峡蓄水后清水下泄,对坝下河道冲刷的严重程度超出预期,部分河段发生崩岸等险情。这将是三峡工程下一步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长江日报]

重庆两村庄现百余处地陷坑 八成水田变旱地

    重庆铜梁县冬笋村、人和村出现上百处地陷坑。记者26日实地走访发现,发生地陷的两村庄均出现旱情,当地80%的水田因缺水变成了旱地。

    记者看到,出现地陷的农田土地疏松,龟裂处大多能伸进一只手。地陷坑呈漩涡状,裂缝一圈圈向外扩散。大部分地陷坑深约一两米,直径约五至六米。最大的坑深和直径均达八至九米。

    重庆铜梁县冬笋村村支书谭彬称,今年4月至今,冬笋村27社、28社、29社、30社又陆续出现20余处地陷,而人和村此前就已出现地陷。据当地人不完全统计,至今,人和、冬笋两村大大小小的地陷坑约有上百处。

    发生地陷的两村庄均出现旱情。冬笋村村民李其群说,2008年,她家屋后的山泉开始断流,水源只能靠门前的水井,水田也因无法蓄水而不能插秧。到2009年,村中家家户户的水井几乎全部干涸。如今,冬笋村出现地陷四个社的500余村民的水源除了雨水,就靠附近一煤矿的井下水。

    担任村干部近20年的冬笋村原村支书杨林证实了谭彬和李其群的说法。杨林说,冬笋村和人和村都背倚青山,地下水资源曾经挺丰富的,山坡上种满了水稻。但在近两三年,两个村庄日益陷入干旱。据粗略估算,冬笋村和人和村原来上千亩种植水稻的水田,现已有80%因缺水变成旱地。旱地里种植着红薯、果树等旱作物。

    记者从重庆铜梁县委宣传部获悉,当地正在组织专家考察地陷和干旱原因,并积极解决村民们的缺水问题。(连肖)

    [中新网]

 

 

 

 

相关链接

工程师称三峡工程防洪不能“包打天下” 正面临最大洪水挑战

三峡总公司:三峡致重庆气候异常说法无根据

三峡蓄水5年来已诱发4.1地震 岩溶地区最危险

三峡大坝的致命之忧

三峡总公司原老总:盼大洪水检验三峡工程

又强降雨致长江沿线10省市1492万人受灾39人死亡

高峡出平湖带来系列生态环境隐患 污染治理项目缺钱纸上谈兵

三峡库区将大范围排查地灾 近两年发生地灾132起

三峡库区塌岸97段 国土资源部要求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巴人评论:三峡水库深重改变气候和地质 旱时恶旱涝时巨涝

三峡工程竣工亟待保护生态 长江上游遭遇空前洪灾

巴人论评:三峡大坝蓄水 请千万悠着点

科学专题:黄河出现假潮现象与水质泥沙含量和流速有关

巴人论评:三峡水库爆破1万响何止伤及长江珍稀鱼类

三峡大坝效应复现 四川暴雨成灾 又是川东北损失最惨[评论]

三峡蓄库一年 达州成“孤岛” 开县变“水城”[评论]

巴人论评:长江三峡大坝建成后可能存在的严重后遗症问题

科学专题:三峡大坝蓄水后长江气候和物种的变化引发思考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电话:010-62063238  E-mail:welcome@sciencehuman.com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