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今年洪水对三峡工程算小考验”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0-10-31

 

  陆佑楣 1934年生,曾任国家水电部副部长、能源部副部长、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经理,现任中国大坝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河海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水电工程建设的技术和管理工作。

    2008年现滑坡蓄水被暂停

  新京报:有消息说原定2008年完成175米试验性蓄水,为何延迟两年?

  陆佑楣:原本也没有肯定是2008年,论证的时候领导就一直坚持要求分批蓄水,当时最担心的问题是水库的泥沙问题。从2003年开始蓄水,几年下来,泥沙问题没有像原来预计的那么严重。随着上游各个支流一系列水库逐渐建成,泥沙分担在各个水库里,三峡的入库泥沙量也在逐年减少,这样水库就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其次,要检验175米以下的移民是否都已完成。另外,还要看库区的岸坡是否稳定,有没有滑坡。

  新京报:2008年和2009年,三峡工程也曾尝试蓄水175米,为何没有成功?

  陆佑楣:由于去年夏天蓄水时间晚了一点,长江的水量逐步减少,不够蓄到175米。2008年也提出蓄到175米,但是蓄到172.8米的时候,重庆市发现有些地方出现滑坡现象,国务院决定暂停。今年把蓄水期提前,这样就抓住了长江流域洪水的尾巴,水量较多,可以充分蓄到175米。

  新京报:蓄水至172.8米时重庆出现了滑坡,这次175米蓄水,滑坡问题是否又发生了?

  陆佑楣:我现在不在重庆,也不在三峡库区,所以没有这方面信息。但我估计,现在还没有这个问题,如果有,蓄水就停下来了,这是当即可以反映出来的。

  新京报:一直以来,针对三峡大坝都有一些质疑,有人认为建造水库造成周边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问题突出,你怎么看?

  陆佑楣:全世界现在有70万到80万座水库,中国15米以上的水坝有8万多座,所有的水坝在建初期,都会因为山体构造不稳出现一些滑坡。但所有水库的边坡都趋于逐步收敛的状态,应该是逐步稳定。

  我们要防止的是大型滑坡,这在蓄水前已由国土资源部检查了。该加固的要加固,有些地方需要移民到可能产生滑坡体以外的区域。预防万一出现滑坡,不至于出现重大灾害。

  至于现在蓄到175米是不是不会发生滑坡?我觉得也不一定,这个需要长期的观察和监测。

  新京报:这个收敛状态,或者逐步稳定状态,在国际上有没有一个时间概念?

  陆佑楣:这个很难说出具体时间,但总体趋势是逐步稳定。三峡水库的运行是要长期监测,这是一个正常的过程。

  新京报:此次三峡工程蓄水175米后,你现在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陆佑楣:仍然是库区会不会出现滑坡体,我估计还是会有一些零星的小型滑坡体出现。我觉得,对于这个问题,只要人躲开就行了。我总是说,惹不起的地方人就不要住在那里。移民的时候就已经在往这个方向做,但是不是百分之百地做到了,还是问题。有些地方的地质情况,还没有弄明白。

  “三峡工程已成功发挥防洪作用”

  新京报:媒体和一些学者认为,今年的洪水对三峡大坝是一场大考。你认可这种说法吗?

  陆佑楣:今年汛期,7月20日后发生的洪水,长江上游来水是每秒7万方。实际上,这种来水量还不到20年一遇,并不是一次特别大的洪水。对三峡工程来说,这还是一个小洪水,只能算是一次小小的考验。但由于下游支流也下了暴雨,在这种情况下,三峡水库拦截了3万方每秒的水,下泻4万方每秒,减轻了下游的压力,三峡工程已经成功发挥了防洪的作用。

  新京报:如果发生更大的洪水,是否会对三峡工程有影响?

  陆佑楣:三峡大坝本身是很安全的,它的设计标准是万年一遇的洪水,再加百分之十来做的,这是工程本身的安全。这个工程非常重要,所以标准定得很高。不过,这么大流量的洪水,在历史上还未出现过。

  新京报:有人认为,三峡工程引发地质灾害,特别是造成洪水期泥石流、滑坡现象的加剧。你怎么看?

  陆佑楣:这并没有。下游发生的泥石流、滑坡等灾害,是由于当地下暴雨。如果在三峡水库库区内下暴雨,当然也会造成滑坡和泥石流。

  长江三峡工程主要是减轻干流下泄流量来调控(起到防洪的作用),让江汉平原处于较安全的状态。通过调控,下面洪水的压力减轻了一些。

  如果下游一天下雨100毫米,这必然还会造成一些灾害。但这个不是三峡工程能够解决的,更多需要依靠各地防洪的基础设施。

  “水电站建设不能盲目”

  新京报:对于水电站,目前国内争议声较大。许多生态学家及一些组织认为,大量修建水电站会破坏生态环境。你怎么看?

  陆佑楣:中国的水能资源大多集中在西部山区,我所看到的情景是,两岸的山坡都是裸露的石头、灌木,而没有森林,生活在深山里的居民也是极其贫穷。这种环境修建水电站,并没有淹没大量的森林。如果将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工程结合起来,也就是进行生态移民,这是一件好事情,不仅能够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也不存在影响生态环境的问题。

  如果说有影响,主要是一些鱼类,由于不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但也有些鱼类,因为修建水库水面增大,反而会生活得更好。这是会发生一些生态环境的变化,有有利的,也有不利的。

  新京报:如果水电站建在森林里呢?

  陆佑楣:如果这个水库要建在森林里,那么,我想这个环境是要进行保护的。水电站建设不能是盲目的建设,比如要淹没一个非常富裕的地区或者比较好的平原地区,或者要淹没原始森林,这个肯定是不可行的。如果只是景观改变一点,对人类来说,有了新的景观,并不是什么大的问题。

  新京报:为了三峡工程,18年来,重庆、湖北130多万移民离开故土,至今仍有人难以融入当地生活。你刚才也提到居民的生存环境也是生态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陆佑楣:建三峡水库之前,居民的生活状态非常贫穷,都是沿江逐步形成的小城镇,这些地方没有公路,没有供电和供水,也没有通讯系统,很落后。这些我们在修三峡之前都看过,做过调查。经过搬迁,都成了现代化城镇,对于居民来说,生活质量是大踏步提高,今天都是现代化的生活。现在,你再让他们回顾建坝之前,1992年和1993年以前,根本不是现在这个状况。

  新京报:建造水电站,总有移民难以融入当地生活。

  陆佑楣:当然有些人有故土难离的感情,但是落后的状态总要改变,经过一些改变,总能适应的。

  本报记者 张静 北京报道

    [新京报]

 

 

 

相关报道

三峡175米蓄水:“应该实现!必须实现!”

  “175米是三峡工程的正常运行水位,……这不仅是对工程本身负责,也是对国家和人民负责。”这还意味着,在经历2008、2009 年两次冲击未果后,三峡蓄水进程的高歌猛进势头,终于得以善始善终。

  事不过三

  175米,这是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以来第一次企及的高度,尽管作为设计指标和必须达到的任务,它已整整高悬了数十年。

  10月26日,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曹广晶在大坝坝顶正式宣告目标成为现实,他的身边,来自国务院三峡办、水利部、环保部等的官员,不远千里,目击了这一特殊时刻。

  这也意味着,在经历2008、2009年两次冲击未果后,三峡蓄水进程的高歌猛进势头,终于得以善始善终。

  按照最初设计报告,三峡工程拟于2003年围堰挡水发电,2007年蓄水156米,2013年最终蓄至175米,而现实的情形是步步提前,2003年蓄水至135米,2006年蓄水至156米,2008年即开始冲击175米。

  回忆2008年第一次冲击未果的情景,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郑守仁坦言,虽然当时175米蓄水已具备了条件,但在蓄水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崩岸和小滑坡,也出现了4.1级地震,“有些房子建在土基上,不是岩石基础,水一泡,就沉陷,有些房屋也会出现裂缝,当时有1万多人受到影响”,加之当年汶川地震的背景,“最后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的领导就不让往上蓄了”。那时,最高水位定格在172.8米。

  第二年的9月15日,三峡蓄水再度开启,然而“下游洞庭湖、鄱阳湖水系遭受严重干旱”,郑守仁说,为缓解下游旱情,三峡水库加大下泄流量,给下游补水,“蓄水后期,长江来水偏枯,基本是来多少水就放多少水,所以没能蓄到175米”。

  更要命的是,这次甚至只到了171.4米。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对南方周末记者反思,“专家研讨认为蓄水起始期可能晚了一些,如能提前可能都不是那个(蓄水失败)结果了。”

  对于彼时的三峡集团而言,压力不言而喻。因为“只有达到了这个蓄水位,三峡工程才算是达到设计标准,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是对工程各方面和部件的基准考验,通过这个考验才算合格”。沈国舫解释。

  而在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前总经理陆佑楣院士看来,“175米是三峡工程的正常运行水位,……这不仅是对工程本身负责,也是对国家和人民负责。”

  实际上,早在2001年,国务院三峡建委就开过专题会议研究175米蓄水时间,在众多支持者看来,既然条件具备,水不蓄上去便是白白流走,少蓄一米水,一年便少发两三亿度电。

  俗语说,事不过三,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贾金生甚至强调,“实现这个预定目标是正常行为,是应该实现,也必须实现,而且应该尽早实现。”

  不容有失

  对于前两次试验性蓄水,三峡工程的支持者们并不认为是失败,曹广晶就曾对记者解释,“既然叫试验性蓄水,就带有探索性,发现什么问题还可以降下来,不一定一步到位。”

  但他也承认,蓄水有个保证率的问题,在枯水年蓄不到位是正常的,但长期蓄不到位也是不正常的。

  然而,时移世易,长江水文局近年调查发现,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加之长江上游干支流上陆续有大中型水库建成蓄水,使得每年9月、10月间三峡水库来水量下降趋势逐步加快。来水不够,如何成功蓄水?

  2010年,为确保万无一失,三峡集团决定再度提前蓄水,“拦蓄9月份汛末洪水资源进行蓄水,减轻10月份蓄水压力”,而时间表较2008年提前了18天,较2009年则提前5天。

  兼任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的曹广晶曾坦言,这次三峡集团公司历经一年多的认真准备,相关运行监测单位做好了枢纽安全监测、机组试验、泥沙监测、地震监测等各方面的监测试验工作,第三次冲击175米于9月10日如期推进。

  这一再度提前策略得到了诸多权威专家的支持,陆佑楣院士就曾建议,“把握好起蓄的时间,大胆提前蓄水,不然拖到后面又蓄不上去。”

  忧虑者最直接的担心是,提前蓄水会不会造成泥沙的淤积,危及重庆港。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的研究显示,“对三峡水库淤积不产生大的影响,即使遇大水大沙年,也可通过机械清淤的方式加以清理,不影响重庆港的正常运行。”

  而著名水工地震专家陈厚群院士也乐观地排除了地震危害,认为前两次蓄水评估研究结果显示,库区地震的频次尽管有所增加,但震级较小,对枢纽和库区无危害性影响。

  2010年7月,三峡集团公司将试验性蓄水方案修改完善,上报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审批,当月29日方案即经专家审查,获批。

  虚惊两场

  但陆佑楣仍止不住担心,他说,“最近一段时间,我和郑守仁院士苦思冥想,今年的三峡蓄水还会有什么问题?我们担心的一种可能,就是库区发生大规模塌岸。”

  2008年那次蓄水即因地质灾害而被迫中止,郑守仁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之后,国务院三峡办每年都组织有关省市部门或单位的地震、地质灾害、生态与水环境、泥沙淤积、城镇居民点建筑桥梁等设施进行检测,另外对大坝、发电机组等也进行了检测,检测证实所有建筑物运行正常安全。

  然而,就在蓄水稳定逼近175米时,意外还是发生了。10月3日巴东县东韍口发生M2.3级地震。但经测定,地震强度、频次均低于2008年、2009年蓄水同期,虚惊一场,“蓄水初期没有出现135米及156米蓄水时的微震、极微震频发的现象。蓄水至175米后,2011年度库区水库诱发地震活动发生重大变化可能性不太大。”郑守仁说笃定地说,“水库库区地震99.9%都是小于三级的微震或极微震,最大的4级,但也小于可承受的5.5级。试验性蓄水所出现的问题均在初步设计预期之内,符合水库蓄水的规律。”

  10月12日,三峡水位顺利冲破170米,待到172.8米以,因为是首次蓄水,为有利于三峡库岸稳定,三峡集团特意放慢了上蓄的速度。

  另一场意外又不期而至,10月21日,巫山望峡危岩滑坡体突然发生滑坡,滑坡土石方约2万方。所幸后来证实,此危岩滑坡的重要原因是多个煤洞长期挖煤挖空了下面山体所致,与三峡蓄水无直接关系。

  陈厚群院士算过一笔账,距坝址16公里以内的近坝区,就算上面检测出的滑坡体全都滑到库里,加起来也就十几亿立方米,而三峡水库的库容是393亿立方米,只占百分之几,所以也不会影响水库的寿命。

  终于,46天后,三峡工程水位标志牌175米处,沾上了第一道水迹。

  三峡的变与不变

  现在,175米线上的三峡已不见昔日江水滚滚了,利用开发成为最为期待的关键词。

  7年前,“三峡工程是一项具有防洪、发电、航运、旅游、养殖等巨大综合效益的宏伟工程”,而当下,对三峡工程功能似乎有了新定义:防洪、发电、通航、补水,少了“旅游”和“养殖”,增添了“补水”功能。曹广晶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蓄水后不是不再提旅游和养殖,而是没有以前说的那么多了,毕竟“网箱养殖会污染水体环境”,而提出“补水”也是因为去年干旱才显示出三峡工程调水、补水的重要性。

  记者走访巫山县时,当地不少百姓无奈于又丢了一份便捷的生计,“蓄水后,现在政府已经下令不允许网箱养殖了。”

  防范风险的措施依旧不能片刻停息,10月23日,长江巫山巫峡口段龚家方滑坡对岸仍能见到重庆地勘局107地质队的工作人员正在使用仪器密切监测。记者从巫山县了解到,距离龚家方滑坡不到10分钟航程的望霞危岩体,同样令航道部门担心。10月21日凌晨,此处约3万立方米土石下挫,目前,仍有近7万立方米危岩滑移后悬停在陡壁上,时刻危及着长江航运。

  连续上涨的江水,似乎让记者到访的巫山有些措手不及。

  从龙门峡进入小三峡,原本狭窄的峡江现已是平湖一样呈现在游人面前。在北岸离水面约四米的崖壁上,一条长3.5公里的栈道仍在紧张修建中。峭壁上,还来不及装饰的水泥桩柱与周围环境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而因为175米蓄水,小三峡猕猴的投食场已被淹没过两次,现不得不再往高处挪移,当天,巫山县有关部门正在岸边开辟新的投食场。

  还是一江看似清澈的水,却不能喝。家住江边的几位巫山人告诉记者,没蓄水之前,浅处的江水几乎清澈见底,可以直接舀起来喝,如今,政府告诉他们江水多是污染物超标,不能直接引用,于是,他们不得不挖水窖,接雨水度日。

  按照巫山县旅游规划,小三峡部分景区将被安装上灯饰,以开发三峡夜游项目。该县副县长陈绍丛向南方周末坦陈,对巫山而言,蓄水后的三峡神女无恙,机遇与挑战并存,在不能引进重化工等污染项目的前提下,如何富县强民而又保护好库区生态是当前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他甚至认为,没有其他大项目,仅靠旅游,一方水土难以养育一方人。

  正常运营仍待时日

  “只有蓄到了175米,才能知道是否会出现新问题,才能在实践中取得经验。”陆佑楣说。对三峡工程的考验,从蓄水175米后正式开始。

  郑守仁仍不免担心,防止新的地质灾害仍是蓄水175米后头号问题。蓄水后,5311公里库岸将饱受高水位浸泡,库岸再造不可避免。

  至于水资源开发,郑守仁强调,“统一调度很重要,因为上游干支流在2012年、2013年像金沙江、大渡河、乌江、嘉陵江上,都会有一些大型水电站和水库运行,这就需要国家层次上进行跨地区跨部门的协调机制、应急机制。”

  从10月26日开始的175米高位蓄水,一直要持续到今年底,之后,按计划退库至来年汛前的145米,届时将形成30米高近300平方公里的消落带。枯死的植被,泛白的岩壁,与库岸没遭破坏时的葱郁景观相比,俨然“两重天”。郑守仁院士坦言,如何修复消落带,仍是摆在决策者和有关部门面前的重要问题。

  提前到达的成功,容易滋生冒进的势头,郑守仁院士已经向三峡建委领导建议,“今年蓄到175米,并不意味着明年就可以正常运行了,还是建议需要一定时间。”

  参照国内外一流水库的经验,蓄水175米水位后运行初期的3年至5年内可能会产生一些崩岸、滑坡等地质灾害,需进行防范,5年之后仍要继续监测监控,“所以并不是讲试验性蓄水175米一年就够了,初步设计当时对隐发问题暂定了6年观测时间,现在试验性蓄水成功,到2013年还有三年时间,那时再正式运行,时间上还是与初步规划是一致的。”

  他坚信,“三年之后,对三峡有不同意见的,都会逐步改变看法”,而至少此刻,“有些时候不能把问题讲的太满,要留有余地,我们也不愿意对三峡讲的太满。”

  (作者:吕宗恕)(《瞭望》杂志记者汤耀国对本文亦有贡献,致谢)

    [南方周末]

 

 

 

 

相关链接

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曹广晶就蓄水175米答记者“十问”

工程师称三峡工程防洪不能“包打天下” 正面临最大洪水挑战

三峡总公司:三峡致重庆气候异常说法无根据

三峡蓄水5年来已诱发4.1地震 岩溶地区最危险

三峡大坝的致命之忧

三峡总公司原老总:盼大洪水检验三峡工程

又强降雨致长江沿线10省市1492万人受灾39人死亡

高峡出平湖带来系列生态环境隐患 污染治理项目缺钱纸上谈兵

三峡库区将大范围排查地灾 近两年发生地灾132起

三峡库区塌岸97段 国土资源部要求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巴人评论:三峡水库深重改变气候和地质 旱时恶旱涝时巨涝

三峡工程竣工亟待保护生态 长江上游遭遇空前洪灾

巴人论评:三峡效应越发威猛

巴人论评:三峡大坝蓄水 请千万悠着点

科学专题:黄河出现假潮现象与水质泥沙含量和流速有关

巴人论评:三峡水库爆破1万响何止伤及长江珍稀鱼类

三峡大坝效应复现 四川暴雨成灾 又是川东北损失最惨[评论]

三峡蓄库一年 达州成“孤岛” 开县变“水城”[评论]

巴人论评:长江三峡大坝建成后可能存在的严重后遗症问题

科学专题:三峡大坝蓄水后长江气候和物种的变化引发思考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电话:010-62063238  E-mail:welcome@sciencehuman.com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