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1-01-05
我们需要一部怎样的拆迁法?北大教授再上书
12月27日,北大学者再次向国务院法制办“上书”,针对《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次征求意见稿)》提出十一条修改意见。
“我们这次的修改意见非常具体,每一条修改意见都列出了详细的理由。” 北京大学宪法与行政法研究中心主任姜明安对本报记者说。
“我们的建议稿也应该会在今天送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法制办。”北京盛廷律师事务所主任杨在明律师说。杨在明组织律所里面40名律师,历时近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不动产征收与搬迁法(建议稿)》。
在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次征求意见时,民间依旧对该条例的修改保持了高涨的热情。但民间智慧究竟能够为国家治理贡献多少力量?
“我们倾听了拆迁户的意见”
12月15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第二次征求意见稿,截止日期为2010年12月30日。这是罕见的针对一个行政条例两次公开征求意见。
曾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建议修改《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五位北大学者再次行动起来。12月27日,由十一名学者参与讨论的修改意见以“宪法与行政法中心”的名义提交给国务院法制办。北大法学院副院长沈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是集体讨论的结果,前后进行了十天。
“我们收到过不少普通公民关于条例修改方面的建议,这次提修改意见的时候,我们也对这些意见做了整理和参考。”姜明安说。
之前,北京盛廷律师事务所公布了《不动产征收与搬迁法(建议稿)》,并递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法制办。参与起草的,是盛廷所40位专注于征地拆迁案件的律师。
“在国务院法制办第一次就征收与补偿条例征求意见的时候,我们就产生了编写一部民间拆迁法律建议稿的想法。”杨在明说,“我们没有想过意见最终是否会被政府采纳,只是想引起政府部门对某些问题的关注。”
“在拆迁的问题中,涉及国有土地的拆迁只是很小一个部分,而涉及集体土地的拆迁和商业拆迁才是大头。而且拆迁牵涉复杂的利益,条例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有专门的立法。” 杨在明说,这两方面的原因促使他编写了搬迁法建议稿。
民间智慧表达,路径几何
除采取上书的方式外,在过去一年当中,关注拆迁条例的学者还多次召开相关研讨会,部分学者被邀请参与国务院法制办举行的座谈会。
但有参与公共治理热情的不只是学者,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参与到公共话题的讨论当中。
“民众的意愿是不容忽视的。”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员张莉说,普通民众的议政素质可以从参与基层社区治理中不断提高,公民对这些事务最熟悉也最有发言权,也更容易调动他们的热情。
无论是学者还是普通公民,都在寻求表达意见的渠道。在此次针对征收与补偿条例提出修改意见的过程中,学者和律师都采取了 “上书”的形式。
“对于推动立法而言,‘上书’这种形式并不是特别正式。真正的立法建议应该由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两会上提出。”杨在明说。
实际上,在今年两会期间,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利明曾提交制订征收征用法的议案,以统一解决不同性质土地上房屋征收问题,但未见下文。
“我们希望政府能够对所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反馈。不仅是我们学者的意见,还有普通民众的意见。哪些意见被采纳了,哪些没有被采纳应该给出理由和说明。”姜明安说。
北大学者的上一次上书曾有一年的时间没有下文。现在,机会再一次摆在了双方的面前。
(作者:刘涌)
[21世纪经济报道]
相关评论
村集体应拥有建设用地谈判权
2010年至今,北京市的土地出让金已经达到1587.4亿元,突破了2008年和2009年两年的出让金总和,据推测,北京土地出让金年度总和可能突破1600亿元。而根据《人民日报》报道,今年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总出让金,有可能突破2万亿元。如果把2万亿这个数字和中国GDP增长数字做一下对照,就会发现,当GDP年同比增长量超过2万亿的话,中国基本就实现了8%的GDP同比增长率目标。这似乎是说,如果这些土地出让金收入如实兑现,中国恐怕只需要靠政府卖地的经济活动,一年的GDP增长目标看起来就能实现了。
这显然不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从2003年至今,一方面趋于泛滥的货币流动性涌向土地和房地产,造成了土地和房产价格上涨幅度,远远高于其他各行业价格上涨幅度的暴利利得,另一方面又由于分税制实行多年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性越来越高,中国经济于是出现了货币、土地、财政三角利益循环的特殊现象。这种货币、土地和财政三角循环的关系,既反映了改革在1990年代后期和2000年代初进入相对停滞期后的尴尬处境,同时也因为土地货币收益凸显带来的利益角逐,让先期工业化地区的农村原本享有的集体建设用地收益权,难以继续延伸到后工业化的城市郊区和外围农村地区,因此使改革深化步履维艰。
土地的高度货币化和投资竞争白热化,在中国是有着严峻的改革困境为背景的。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上半期,经济改革启动的消费增长占比和劳动收入增长占比,与国家经济总量也就是GDP增长的比例相比,基本趋于同步并且相协调的。但是在1990年代后半期和2000年代初期,众多全民所有制的国有企业完成改制、原本由政府提供的公共品经历市场化改革之后,接下来更深刻的经济改革、分配改革和政府改革遭遇到了趋于停步的困境。2000年代初期进入WTO的开放决策,带来了出口经济的扩张,在接下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掩盖了消费占比下降和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失衡问题,也引来了国内投资持续大幅上升的自我积累模式。虽然过去十年里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不但不逊于1980年代和90年代,而且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大超过实为负值的劳动收入占比增长率,但是收入分配改革和政府公共服务改革的停滞,决定了多数人消费贫弱,因而土地投资与资产投资飙升,就成为经济运行的重心之一。
土地和地产价值的单兵跃进,带来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在早期改革中,那些原本属于农民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开发权和收益权,从农村集体和农民那里转入地方政府手里。中国的土地法规明确规定,农村集体土地和城市的国有土地产权性质不同,农村集体(农民)享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权、开发权和收益权。也就是说,只要农村的农民不把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建设用地,政府是不能够单方面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当作城市的国有土地,来任意处置、由自己获得出让收益的。
中国经济改革历史中,最早工业化城市化的广东珠三角地区,整个城市化过程的社会分配相对公平,多数农民从工业化城市化中获益,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几乎所有的农民都从村集体的建设用地开发收益中,获得了自己应有的份额。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地方政府,没有通过政府的强制性征地行为,去剥夺农民的建设用地开发利益收益权。但是,2000年以后,过剩货币带来的土地价格和投资利益飙升、地方政府深陷土地财政的局面,诱导各地政府选择了与农民争地甚至直接将农民集体建设用地收益权转到自己囊下的行为。
“十二五”期间的“城市化”,是中央政府的计划中对经济增长赋予重大责任的项目。要实现这一目标,广东省珠三角地区的早期改革中,农民一度获得保护的、法定的农村集体建设土地开发收益权,在中国的后工业化和后城市化地区,需要得到重新维护,这也包括珠三角以外的广东省内落后地区。此外,广东等地方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流转”权,还应该在各地得到执行。 (作者:郭凯)
[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