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1-03-21
专家称日核辐射不具备向我国海域扩散条件
■ “从海洋大气方面看,辐射物质只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 “从海洋洋流方向看,如果有放射性物质泄漏,也会被输运到日本以东的西北太平洋海域。”
■ 本报记者 唐少曼
近日,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引起全球高度关注。放射性物质能否扩散到中国海域、未来海产品是否安全等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3月17日,记者采访了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有关专家,专家表示:日本核电站事故导致的核辐射不具备向渤海及黄海中北部海域扩散的大气、海洋动力条件,监测结果表明该区域海水和大气未见异常。
“从海洋大气方面看,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地处于西风带,盛行西向风,核辐射物质会向偏东方向扩散,而我国位于日本西侧,所以辐射物质只会离我们越来越远。从海洋洋流方向看,事故海域3月份平均洋流方向是向东北方向的,如果有放射性物质泄漏,也会被输运到日本以东的西北太平洋海域,因此也不会对我国海域造成影响。”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高级工程师黄娟介绍说。
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研究员崔文林认为,核辐射物质是否会对我国海域产生影响,主要取决于大气输送沉降和海洋自身环流输送两个方面。从北海监测中心对黄海中北部海域海水及海洋大气放射性应急监测结果看,两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未对该海域造成影响。“举个例子,我们用仪器测了一下办公室内的空气,γ辐射剂量率是0.13微西弗,属于正常范围,而正在距陆岸100公里以外黄海海域执行监测任务的中国海监船,经过连续采样监测到的海洋大气γ辐射剂量率比室内还低;从监测海水中的总β水平看,也处于我国近海天然放射性本底水平,也就是没受到任何污染的水平,表明了我国黄海海域未见异常。”崔文林说。
据悉,北海分局于3月13日派出“中国海监23”船,在位于日本福岛核电站约1600公里的黄海中部进行了海水取样,并于14日返回山东青岛。监测机构对采集的海水样本进行监测发现,海水样本中的总β含量处于我国近海海域天然放射性本底范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未对黄海中部海域造成影响。
3月16日上午,“中国海监23”船和“中国海监15”船搭载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8名技术人员,在距离日本福岛核电站1781公里的黄海相关海域再次进行海水取样和大气γ辐射剂量率监测。监测结果显示:海洋大气中的γ辐射剂量率处于正常本底水平,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未对黄海中北部海洋大气造成影响。据3月17日7时大气监测结果显示,黄海中北部海域海洋大气中的γ辐射剂量率处于正常本底水平,未见异常,未受到日本核电站爆炸事故影响。
[中国海洋报]
日本放射性物质三天内不影响中国
据新华社电 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19日权威发布:截至3月19日16时,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北京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根据最新气象分析,未来三天日本核电站事故释放的放射性物质对我国无影响。
国家海洋局对我国管辖海域黄海中北部、东海、南海北部海面的大气核辐射监测结果未见异常。未来三天福岛附近海域海流主要流向日本以东方向。
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辐射环境监测结果表明,我国辐射环境水平未见异常。
综合分析认为,未来三天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对我国环境及境内公众健康不会产生影响。
[羊城晚报]
中国气象局专家解析气象条件与核污染扩散问题
新华网北京3月17日消息(新华网张改萍 中国气象报记者苏玉君 张永)目前,日本福岛核事故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就气象条件与核辐射污染扩散问题、气象服务在核事故以及环境应急响应中发挥的作用等问题,新华网和中国气象局网站专门采访了中国气象局专家,他们是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国家核应急协调委专家咨询组专家孙军,世界气象组织基本系统委员会核应急工作专家组成员、国家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宋振鑫。
记者:日本福岛核事故事故发生以后,设立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的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北京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立即行动,在3月12日10时许,第一时间向国务院应急办等有关部门发出了“日本核电站核泄漏三天内对我国无影响”的专项服务材料,极大地缓解了我国公众的恐慌情绪。现在我们想向专家了解一下,针对核污染有关应急和预报服务,中国气象局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承担什么样的职责?中国气象局在日本地震后采取了什么具体措施?
宋振鑫:1986年乌克兰切尔诺利核事故发生以后,对大气环境和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这种情况下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就想了解一下核污染物长距离扩散的影响范围、传播路径怎么样。基于这个考虑,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先后在全球认定了8个专业气象中心,这8个专业气象中心在亚洲有3个,分别是北京、日本东京、俄罗斯的奥布尼斯克,这三个中心主要负责亚洲地区的核放射性物质的应急响应工作,其他还有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等。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在1996年世界气象组织第11届会议上,被确认为亚洲的三个中心之一,1997年7月1日开始履行职责。
具体我们承担什么职责呢?有三个方面的职责。
第一,对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一旦核事故发生以后,我们要向它提供规定的产品,包括72小时污染物扩散在不同高度上扩散轨迹,还有每隔24小时大气中核放射性物质浓度的分布,还有向地面沉降的分布。
第二,对全面禁止核试验公约组织CTBTO,他们最近这几年主要想了解一下核爆发生在什么地方,它的全球观测点,这些数据实时传给我们,我们通过这些数据算一下核爆到底发生在什么地方,后向算原位置,这个工作全球8个中心都参加,把8个中心的产品汇集在一块儿,我们就形成一个综合的东西,由CTBTO做这个事。
另外,国内的核应急主要是国家的核应急办针对国内的核电厂如果发生泄露或者应急响应的服务,我们向向党中央、国务院提供一些决策服务材料,向国家核应急办和国家的有关部委提供服务材料。设立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的北京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是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认定的中心,我们这个中心在这次日本核泄漏事件发生以后反应非常迅速,3月11日以后我们收到国际原子能机构给我们发来的关于核电厂的位置、基本参数以后,迅速启动了我们的应急匡算模式,对未来3天72小时污染物可能扩散的影响范围、轨迹进行了预报。而且我们和日本、俄罗斯进行了沟通。因为2011年亚洲的三个区域中心刚好中国是负主要责任的国家,我们在预报数据发去以后,跟我们的预报员也进行了沟通,对日本核电厂周围未来几天的天气形势、高空低空的风向、风速进行了沟通,而且日本气象厅也是一个应急响应中心,他们的气象专家就天气形势和我们的预报结果进行了讨论,最后我们联合形成了一个三家都认可的亚洲三个中心的联合公告,传给国际原子能机构和世界气象组织。而且也是形成一个决策材料,向国务院应急办第一时间发出去。现在北京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的人员24小时全天值班,每天两次运行模式,实时作未来几天的滚动预报。对未来核泄露可能影响的区域、范围做出一个大气方面的评估。
记者:核辐射污染主要依靠什么方式来传播和扩散?气象因素或者说天气条件对污染物扩散有着怎样的影响?
孙军:因为目前主要是在日本福岛这一地区核电站发生了一些核污染物的泄漏,核污染物扩散主要有两个条件,一个是空气,核污染物进入空气当中,随着空气的流动扩散。另外一个条件,因为日本福岛处在海边,可能有一些污染物会进入到海里,随着海流和海浪向外扩散。但是主要还是通过空气的流动扩散。
气象条件对污染物的扩散影响主要是两点,一个是风,风速对它的扩散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如果核辐射污染物泄漏到空气当中,这个地方的风比较弱,大气比较稳定,这样它的污染物基本上就不容易扩散,容易积聚在本地,它的扩散能力就比较差一些。但是如果风速比较大,风速的流动比较快,这样污染物排出来之后会随着风向下游扩散。而且扩散的速度跟风速是直接成正比的,风速越大,向外输送的距离越远。刚才提到是水平方向随着风速扩散。空气是三维的,并不是完全按照水平方向走,在大气中就有一些湍流运动,还有上下空气的流动,这样空气在向外扩散的时候,可能还会有一些上升或者下降,也就是说会有一些污染物的粒子发生一些沉降,降落到地面。还有一些污染物会随着空气的上升运动,从原地排放出来之后,基本上离地面比较近,随着它向外扩散的距离越远,它有可能会上升到比较高的高度,在比较高的高度随着风向外进一步的扩散。这是空气流动的扩散。
另外一个影响比较重要的条件是降水。下雨之后,污染物会跟雨水混合在一起,并且随着雨水降落到地面,也不利于污染物进一步向外扩散。基本上如果出现降雨,污染到降落的区域。如果雨和风结合在一起,降雨的云系或者降雨的云团随着风向下游移动的时候,也可能把污染物带到下游一些地方。一个是风,一个是雨,对污染物的扩散都有比较大的影响。
记者:中国气象局是否有一套完整的核应急响应预案?我们以前从事过这样的一些应急和服务工作吗?有什么样的经验吗?
宋振鑫:北京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在我们国家气象中心从1997年7月履行以来到今年已经有14年的时间了。14年时间我们参加了许多国际和国内关于核应急方面的响应工作。我们制定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核应急响应预案。首先说一下国际方面的应急预案,国际方面的应急预案主要是针对国际原子能机构每个月、每个季度、每四年都要举行一些不同规模的核应急演练。每个月它定期会给我们发一些指令,比如说全球哪个核电厂假想发生核事故泄漏,让我们做产品传出去,每个季度又有一些演习,而且每四年有一些全球的非常大规模的演习,也主要是针对核电厂,全球选不同的核电厂来做演习。一旦我们收到国际原子能机构给我们发出来的核应急响应的传真或者邮件以后,我们就要根据它提供的一些参数,启动我们的模式、产品,算出72小时的轨迹、浓度和沉降以后,我们把这些产品按照它指定的要求,发到气象组织专门的一个联合中心的网页,把这些产品上载到网页上。而且我们要根据它规模的大小,要写联合的陈述报告,在亚洲我们和日本、俄罗斯商讨写这个报告。国际原子能机构和世界气象组织每两年都要开一次专家会,通过这一系列演习,报出一些问题,我们要商讨这些规则、产品的标准、产品的格式、传输的方式、网站,都有一系列的规定。所以,我们也是在不断的完善。
另外一个,国内的核应急演习,我们国家气象中心专门制定了一个核应急响应的预案,我们有一个完整的流程,当我们收到国家核应急办、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国家有关部委给我们发出请求应急响应的信号或者通知以后,首先通过中国气象局应急办公室通知,我们的值班人员会很及时启动这个数据预报模式,把我们的产品生成以后,要由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员讨论一下天气形势的变化,针对天气形势和我们的预报结果结合起来,我们要写一份决策服务材料。这个材料形成以后,经过中国气象局有关部门的签发,汇报到国务院有关部委、国家核应急办等这些地方。
第三个方面,全面禁止核试验公约组织,根据观测点反向源,我们也有一些程序,它也是有规范的产品,我们要根据CTBTO规定的产品格式,把我们每次演习的产品生成以后上传到它规定的网站上,它定期会给我们一些反馈的信息。
这14年之间,我们确实做了不少演习任务。当然国际上真正核泄漏也就是日本这一次核电厂泄漏,以前大多数都是演练,像我们每个月做的应急演习,涉及到亚洲、欧洲、美洲,全球不同的核电厂,可能这个月是亚洲选哪个站,下个月演习从美洲或者欧洲,从全球不同的地方选择不同的假想的核事故。这样我们主要是提供一些常规的服务产品,还有一些分析报告。国内很多,首先最近我们参加了一个2009年国家核应急办举行的全国关于核事故泄漏的应急演习,我们针对我们国家5个特定的核电厂假想发生泄漏以后它的影响、范围、路径,人员怎么撤,我们要划出一个区域来,而且每隔一个小时浓度往哪儿扩散,风向怎么样,都做了这方面的工作。
另外,因为对国际上,我们做的是全球的长距离扩散研究,对国内,我们做的主要是精细尺度,分辨率比较高,15公里可以做它的区域预报。再配合一些比较精细的系统做一些工作,像我们做的一些应急服务,最近广州亚运会,当然是非核应急响应,比如氯气爆炸泄漏怎么扩散。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等都做了一些服务。一些突发性的,比如高速公路上运输危险物品的车突然爆炸,发生翻车,物品泄漏,对当地造成扩散,很小尺度的我们也做。另外,在国内,在一些省里,气象局接到当地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物质比较少,主要是非核化学有毒的扩散,我们也做这样的服务。
通过这十多年的服务工作,我们积累一些国内国际经验,主要是我们的预报模式越来越精细,预报的产品也比较符合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要求,而且我们的行动非常迅速,我们接到指令以后,十几分钟启动模式以后就能算出结果,半个小时就能形成我们的决策服务产品。北京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在这方面也是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
记者:还有一个网友比较关注的问题,我国公众对日本核辐射污染表示担忧,请专家谈一谈核事故地区未来的一些天气情况,以及核辐射污染的发展走向和趋势,对我们国家有没有影响。
孙军:公众对日本核辐射的污染表示担忧,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国和日本是邻近。直线距离就是1000公里左右。因此,它的核电站发生事故出现核辐射泄漏污染,尤其是我国的老百姓对这方面表示非常关心,污染物能不能影响到我国,能不能影响到自身。
关于北京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刚才宋振鑫也做了介绍。他们从地震以来就开始做核电站泄漏可能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的扩散,针对这个方面开始做一些分析预报产品,一天制作两期,在每次的产品上也都指出了未来三天核污染对我国没有影响。网友可能有一些误解,我们写未来三天没有影响,是不是三天以后就会有影响?因为我们是作预报的,预报肯定有一个时段,在三天这个时段,预报的可靠性比较高一些,三天以后可靠性就会逐渐下降。因此,目前的短期预报就给出三天的预报。三天之后我们会每天逐渐滚动更新预报,不断发布最新预报的产品。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用这几张图可能说明一下,网友会理解得更加清楚一些,为什么我们每天发布的预报产品,都说污染物对我国没有影响。因为污染物主要是通过空气的流动扩散为主。
首先看一下日本上空对我国上空大气环流的情况,这是今天早上最新的实况形势大概的描述。这是日本岛,福岛在这一带地区,在日本岛东侧画了一个蓝色箭头,表示在今天早晨的风向基本上偏北风,东京在福岛的西南方,这个风向基本上是向东京这个方向吹,昨天网上也有一些信息,说东京也见到了一些核污染,这可能跟风向有些关系。再看一下我国和日本海这一带的风向,蓝箭头表示地面的风向,整个这一代地区都是西北风或者是偏西风,这是近地层,大概是100米以下是这个风向。往高看一些,红色的双向的箭头表示更高一层,100—1500米大概风向的趋势,整个这一层基本上都是偏西气流。因此,即使这一块有一些污染物的扩散,它从低层向偏南扩散,如果污染物到了比较高的层次,基本上是向日本东部的北太平洋地区扩散,根本就不会扩散到我国这一带地区,这是今天。
我们再看一下明天大概的形势,刚才提到这一块地区有一些偏北风,到了明天这一带地区随着冷空气开始影响日本这一带地区,这一带地区从地面到高空都转为西北气流,这样更不利于污染物向偏西方向扩散,而且从低到高,风向还是比较一致,都向太平洋这一带地区扩散。这是明天的形势。
再看一下18日的形势,跟前两天稍微有些变化,前两天基本上是向这一方向扩散,到了明天这一地区风向有所转变,由西北偏西风转为西北风,这样污染物的扩散方向向东南太平洋这一带地区扩散,也不会影响到我国的沿海地区。
因此,从这张图的演示情况来看,这一带地区的风都不是向我国方向吹,因此大家不必担心污染物会随着风向影响到我国。
[新华网]
专家解读日本核电站爆炸
本报讯 昨日(3月15日),国家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专家柴国旱称,目前福岛第一核电站多个机组发生爆炸,事故等级可能达到5级或者更高。
日本原子能与工业安全局维持福岛核电站爆炸事故的级别为4级,在这个评估体系中,最高级别为7级。
注水冷却是长期过程
继1号和3号反应堆机组爆炸后,15日上午2号反应堆机组发生爆炸,4号反应堆机组发生火灾。
对此,柴国旱分析,现在1号和3号机组相对来说比较平缓,已实现海水注入冷却,虽说造成报废,但至少初步得到控制。但反应堆余热的排出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期维持海水注入。而2号机组比较危险,一是安全壳部分损伤,不能起到封闭放射性物质的作用;二是注水还不是很有效,现没有完全控制住。
4号机组还有个裂缝,导致灌水更困难,而5号机组和6号机组,也有可能出现类似情况。
爆炸事故或升5级以上
目前,按照日本官方说法,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是4级。
柴国旱认为,事故级别可能会达到五级或者更高。后面还在演变,一般来说绝不会达到切尔诺贝利的级别。切尔诺贝利整个堆芯都炸毁了,整个堆芯的放射性物质全部释放出来了,现在福岛核电厂1号和3号初步控制住了,2号虽然比较困难,即使控制不住了也不会出现切尔诺贝利那样的事故。但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可能会达到美国三里岛核事故五级状态。
■ 解读
据日本媒体报道,福岛第一核电站接连发生爆炸后,附近测出的最大辐射量为400毫西弗。日本政府将安全范围扩大到30公里,美国航空母舰上的飞行员因遭辐射撤离,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记者就此采访了多名相关专家。
30公里外飘辐射“洗洗就没了”
记者:400毫西弗意味着什么?
专家:按照我国的标准,核电站周边的普通居民每年最大允许接受的核辐射剂量为1毫西弗(1毫西弗=1000微西弗),核电站工作人员可以接受20毫西弗。而日本媒体报道,福岛第一核电站附近测出的最大辐射量为400毫西弗,“已经很厉害了。”泄漏的核辐射物质中有的有一些是寿命较长的物质,也有寿命较短的物质,还有大部分是惰性气体,比较稳定。
记者:福岛第一核电站第4机组发生火灾,是否对扩散有影响?
专家:火灾会导致放射性物质随着热气流上升,容易扩散到更大的距离。但随着大火被扑灭、放射性物质被大气吹散稀释、以及物质自身的衰变,核辐射的数值是在下降的。如果情况不进一步严重,日本政府决定将安全范围扩大到30公里,目前看来,这个距离以外还是安全的。当然,不排除有微量的核辐射物质飘离到30公里以外的地方,但剂量很小的辐射,用肥皂清洗以后就没有了。
美军飞行员相当于拍几次X光
记者:从医学角度讲,人体暴露在核辐射下会造成哪些影响?
专家:有一个数据,人体在瞬间,例如短短几秒接受4000毫西弗辐射量的话,死亡几率非常大。我们现在谈的都不是这个数量级的辐射。有的人身体比较弱的,假设最坏的状况,会产生呕吐、头昏、胃部不适等等。其他的,就是人体断断续续处于相对辐射较高的环境中,未来可能需要进行长期的医学跟踪,半年、一年接受详细的医疗检查,看看后续的健康会不会受到影响。
记者:对于已经撤离的福岛附近的居民,以及美国航空母舰上的飞行员,你估计他们可能受到什么程度的核辐射?
专家:打个比方,已经看到的最新数据,最高每小时8000毫西弗的辐射量。这个数据在正常情况下很高,但美军飞行员在空中一个小时,除以3600秒就是两个多毫西弗。假设有人拍X光片,肚皮、胸腔、牙齿,大约是一个毫西弗的话,美军飞行员也就多拍了几次X光片。但就多拍几次X光片真会把人拍出什么毛病,倒不至于。
为什么美军会马上停止航母救援,这是根据国际辐射防护专业标准做出的严格反应。标准规定,除非特殊原因,应停止当前的工作。辐射并不会造成飞行员呕吐,甚至更进一步的伤害,离那个数据还非常非常远。美国作出了这种非常小心的防护,有不同角度的考虑。
核辐射“无色无味”难自行察觉
记者:核辐射可自行察觉吗?会不会传递?如何防护?
专家:核辐射本身是无色无味的辐射,所以最开始少计量的情况下,仅凭感觉是无法知晓是否遭受了辐射。是否遭受核辐射,只有通过专业的医学和检测手段才能检查出来。放射损伤造成人很快死亡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它对人体的损害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剂量很大的情况下,人才会出现头疼、浑身无力、呕吐等症状。
人受到了放射性物质的照射后伤害的是自己,但自己不是放射源,不会对他人造成危害。除非有放射性物质粘在身上,他再接触到别人,别人才会受到伤害。
防护核辐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撤离核辐射区。如果不能,对于普通居民来说,尽量不要让放射性的物质接触皮肤,对全身严防死守,例如,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减少放射性物质的吸入。最好是在家关好门窗,关闭空调,屏蔽核辐射。对水源、食物等也要控制,不要再进行食用。
[新京报]
专家预测核泄漏最坏结果:影响依然非常有限
袁竹书
复旦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系教授
东方网3月16日消息:据《东方早报》报道,截至昨天,日本核危机仍在不断恶化。
人们有疑问,如果危机持续,最坏的结果会是怎样?
核反应堆和煤气灶不一样,煤气灶只要把煤气切断,就完全没有火了。反应堆利用的是一种叫铀235的核燃料连锁的核裂变。当你把控制棒插到这个堆芯的底部的话,它把中子大部分都吸掉了,没有中子,裂变反应不能进行,连锁的裂变反应就停堆了。但是,正常的停堆之后,还有百分之几的核燃料还在继续的裂变反应,不可能彻底停下。只要有裂变反应它就会放出热量。
人们本来利用裂变时放出的热量,加热水产生水蒸气来推动汽轮机发电。虽然停堆了,但是这个热源还存在。除此之外,反应堆里还有很多水,本来把热源传导出就是靠这些水,温度升高后,水蒸发成蒸汽,容器的压力就会升高。正常的情况下面,停堆以后冷却系统就会正常工作,来冷却这个堆芯。冷却水主要是通过泵把外面的水抽进来,把里面的热水抽出去,形成一个循环。
水循环需要有动力支持。正常情况下,反应堆有三路电源,现在三路电源全部失效,所以不能冷却,温度越来越高,蒸汽压也越来越高。问题就出现了。
日本技术人员想了一个办法,打开密封的不锈钢容器的阀门,把里面的气体排出去一点。正常状态下,容器内部的气体是不容许直接向大气排放的,因为这个反应堆里多少有一些放射性的元素。但是地震之后出现了非正常情况,压力容器难以承受巨大压力。
据新闻报道,1号机组已经有少量燃料棒熔化,铀235的氧化物做成的燃料棒不直接放进反应堆,外面有一层锆合金密封,锆合金本身耐高压高温,但当温度超过了一定限度的时,高合金棒开始熔化,里面的核燃料暴露出来。当高压的蒸汽喷出去的时候,也就把放射性的元素带出去了,周边环境会受到辐射。
媒体所说的中心控制室里面,放射性比正常值上升了1000倍,指的就是上述这个情况。虽然总体的辐射量不是太大,但日本政府为了预防,把人员撤离的范围从3公里扩大到10公里。
最坏的情况,就是温度持续升高最后达到压力容器承受不了的程度,容器破损炸开。这时,所有放射性物质彻底暴露在空气中。
但是目前来说,即使出现最坏情况,影响依然非常有限,距离远根本没有问题。核心受灾区,依然在半径二三十公里的范围里面。
理论上说,出现最糟的结果之后,距离日本遥远的地方也会受到影响。爆炸形成的微粒会漂浮在空中,一部分比较轻的气溶胶,飘洒得比较远,远方的人受到辐射。
但事实上这种辐射影响太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就有各种辐射,这被称为“本底辐射”。附加的辐射并非就等于一定会引起人们什么样的疾病。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造成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事故,影响整个欧洲。北欧、瑞典、挪威都测量到放射性辐射增加。然后,经过一段时间,70多个国家联合评估发现,人们受到的附加辐射其实不多,相当于一年的“本底辐射”增加了一倍,没有发现对公众健康有巨大影响。”
[东方网]
核事故污染物通过什么路径扩散
本报记者 章迪思 本报实习生 王一
开栏的话 日本发生超强地震和核安全事故后,读者除了关注事件发展以及对自己生活工作有何直接影响外,也渴望深入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如地震发生机制、海啸的破坏力、洋流与风向、核污染与防护等。这再次证明,最好的科普就在生活中,科普有巨大的受众群,与普通人息息相关,用科学知识可以战胜恐惧。
判断一次核事故后核污染物质究竟会影响多远的范围,以大气环境为主的气象资料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放射性物质和大气中的气溶胶结合后,主要通过大气扩散和地面沉降两种方式传播,其中又以大气扩散为主要监测对象。污染物在大气中的传播和扩散状况,主要受环境风场和大气状态影响,大气状态决定了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的高度范围。
上海市气象局首席服务官傅易介绍说,如果大气稳定,污染物突破不了稳定层,只能在底层聚集,由底层气流在近距离内传播扩散。如果大气不稳定,污染物会上升到2000米—5000米的高空,被高空强风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另外,雨雪也会迅速将污染物沉降到地面,空气中的污染物质会减少。所以当气象条件发生变化,尤其是风场发生调整时,污染物的转播会相应改变。
对此次事件,专家解释,日本位于北纬西风带,上空主导风向为西风,放射性污染物会顺着西风向送往北太平洋和北美地区,而上海处于日本的上风向,因此基本不会受到影响。
自从1986年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以后,世界气象组织就在全球陆续认定了8个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目的是为了掌握最全面的气象信息资料,最快应对核泄漏。这些响应中心会利用污染物扩散数值模式,预报放射性物质在大气中的传播范围。同一事件,不同数值模式得出的结果会略有不同。此次日本核电站一发生泄漏,各响应中心即启动做出模拟预报。这是目前最为快速和权威的模拟预报技术。
[解放日报]
中国已全面升级核安全保障监测措施
新华网杭州3月17日电(记者 章苒 李云路 冯源)位于东南沿海的省份浙江在日本海啸发生后的第二天上午,即接到上级指令,境内13个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展开24小时不间断监测。
“目前居民环境中的辐射主要来自太阳,辐射环境水平未见异常,”浙江省环保厅工作人员黄渭对新华社记者说,“不过我们仍将密切关注日本核电站核泄漏事故进展,监测结果每天都会向居民公布。”
前景尚不明朗的日本核危机令全球神经为之绷紧,也包括与日本“一衣带水”的中国。
虽然日本的核泄漏事故尚未对中国造成影响,但中国政府已经全面升级核安全措施,不仅对空气环境加强监测,对现有核电站进行安全排查,还透过媒体向民众公布核污染信息,同时邀请核问题专家以及医卫专家给民众普及防辐射知识,力求以最充分的准备应对“最坏情况”。
在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一号反应堆3月12日发生氢气爆炸当日,中国政府就启动了海陆空全方位的环境核辐射监测、核设施安全检查,实时公布核辐射监测结果。中国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从12日起每天向公众发布最新的核辐射监测数据,监测范围包括全国部分城市以及中国在运行核电站的周围环境。
国家海洋局也启动了应急监测预案,调集海上执行放射性应急监测的海监船进行海水样品采集工作,通过放射性元素的含量来判断、预测中国海域是否会受放射性污染物的影响。中国气象局网站每天都会在显著位置公布气象对核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各地的机场于近日开始对日本归来的飞行器、旅客和行李、货物进核辐射检测,以防止核污染物附着在民航客机甚至旅客的身上入境。
位于浙江的一家医院17日接待了5名从日本归来的游客,由于回国较早,入境时机场没有对他们进行核检测。“他们有点恐慌,所以主动来医院检查,结果一切正常。”一位刚刚做完检测的医生对记者说。
此外,中国国务院日前还专门召开会议,表示将用最先进的标准对所有在建核电站进行安全评估,存在隐患的要坚决整改,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要立即停止建设。
“切实排查安全隐患,采取相关措施,确保绝对安全。”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议上要求。
中国目前拥有4个核电站,11个运行机组,另有一批在建和规划中的核电站,主要分布在广东和江苏沿海地区。
据专家介绍,中国核电站门槛比世界平均水平要高,核电站的选址均远离地质断裂带,建在稳定的基岩上,抗震标准、防洪标准等都做到了“高一级”设防。
尽管如此,中国政府已经开始调整完善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决定在核安全规划批准前,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包括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
“拥有世界上最先进核安全技术的日本此次遭遇的核危机,对中国的核安全规划起到了重要的警示作用。”秦山核电站总设计师欧阳予表示,中国在今后的核电厂建设中,从土建项目启动开始就应按照核设施的要求进行全程安全管理,同时要用三代技术替代二代核电技术。
截至目前,海陆空的全方位检测显示,中国尚未有发现任何核辐射异常。但是随着日本核泄漏危机的不断加码,中国一些地方的居民开始出现恐慌情绪,浙江、广东、江西等省份部分地市的食盐一度被民众抢购一空。
有鉴于此,中国各地卫生部门已经紧急澄清食碘盐可防辐射的误解,同时号召民众理性对待日本核危机。
“核泄漏事故受到公众关注是可以理解的,但过度恐慌没有必要。”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夏益华说,当年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其控制范围也主要在30公里左右,没有对中国产生影响,从影响健康的意义上讲,这次核泄漏不会对中国产生影响。
“经历了非典、汶川特大地震等大的突发事件后,中国应对危机的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因此虽然现在核污染离中国还较远,但政府能够提前预警、主动出击,体现出对民众的高度负责。”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全球中心主任肖耿教授说。
鉴于核泄漏事故影响的长期性,肖耿建议,下一步,中国政府仍需在一定时间内继续保持有关核污染信息发布的透明、及时和权威。“只有让正确信息‘跑’在谣言前面,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民众的恐慌。”他说。(参与采写:商意盈)
[新华网]
相关报道
专家称未来三天日本核泄漏对我国无影响
核辐射会波及多远
本报记者 赵喜斌
日本核电站的接连事故,使得核泄漏、核辐射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泄漏产生的污染对人体会有哪些危害?遇到核泄漏后产生的核辐射,我们又该怎样应对?
防核·为什么
“目的不是治疗,而是善终”
身在东京的日本东海大学教授叶千荣不断地从网络和电视上获取最新信息,“绝大部分日本国民对政府发布的每一次消息和数据都是信任的。”但是质疑声依旧在媒体采访中传出,因为在爆炸前,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枝野透露,一度出现平稳状态,冷却水位高于燃料棒的核电反应堆,目前又再度出现冷却水位下降,同时第二核电站的3号机组又再度出现升温。
“我个人觉得在这四十几个小时里,日本政府跟东京电力公司已经用尽了全部手段,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采取了显然将会导致核反应堆报废的最后行为,如果最后手段依然未能使温度下降,压力减低的话,后果将很严重。”叶千荣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将核反应堆冷却,防止堆芯继续熔化,这样核泄漏对周边环境、人群的影响会最大限度得到控制。如果堆芯熔化,且压力容器失灵,会影响到范围更大的环境和人群。
叶千荣将核电站比作一个重症病人,在被送进重症监护室后,医生为挽救病人的生命用尽了办法,但是却没有使病情好转,“现在的问题并不是再用各种办法给它治疗,而是考虑如何使它善终,然而做到这一点看来是相当困难的。这就需要日本的相关部门必须作出抉择,很可能最后的抉择就是封堆。”
反应堆就像加热的压力锅
昨天中午,福岛核电站反应堆3号机组(反应堆)发生氢气爆炸,一股浓烟从电站厂房上空直蹿云霄。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表示,此次爆炸与该电站1号机组发生的爆炸“类似”,都是从反应堆燃料罐中释放的氢气,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大量海水注入,后发现燃料棒高出冷却水位1.8米,高出冷却水位的燃料棒在10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下,包在燃料棒外面的放射性物质锆会发生氧化,然后在和水接触之后产生大量氢气。这些氢气的积蓄正是爆炸的原因之一。”
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Josef Oehmen博士认为,福岛核电站的反应堆属于“沸水反应堆”,与平时用的蒸汽压力锅类似。地震海啸引发“冷却失灵”后,核反应堆像是一个在炉子上的压力锅,持续地在进行加热。
科普组织科学松鼠会认为,将水送入反应堆核心,实际上链式反应只需几秒钟就能关闭。而留在反应堆核心内部的放射性物质在很长时间里将继续释放热量。这些热量必须排出,否则将不断积聚。应力求避免的是核心发生损害。
爆炸现在还不会威胁核反应堆
叶千荣认为,即使如此,爆炸的机组仍然不会导致像切尔诺贝利那样的事故。切尔诺贝利当时不断在进行核裂变,但这两个机组早已经在地震后迅速关机停止了运行。切尔诺贝利反应堆外面没有一个坚固的全封闭的厚重的金属容器,而这两个机组深埋在地下,外面还有一个非常坚固、厚重、混凝土的建筑。“爆炸并未伤及核反应堆,因为爆炸是在核反应堆之外发生的。”叶千荣通过越洋电话向记者表示,核反应堆最外面的安全壳由1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制成,内壳还有6厘米厚的钢衬,飞机撞上都不会炸开,像这样的氢气爆炸还不会对核反应堆构成威胁。
“核电站的选址和建设有很多要求,比如探测地层情况,避开主要地震区(带),水电要方便,所以一般是临海发展。”科学松鼠会成员、天体物理博士“稻草人老孙”认为,日本整个国家都在地震带上,选址也是勉为其难。“核电站的防护中国国内的技术水平是很高的,安全第一。这可能也跟我们的煤炭石油资源比日本宽裕有关系。”
防核·会怎样
核泄漏污染危害可能超过核爆炸
福岛核电站发生爆炸出现核泄漏,目前已有多人遭受核辐射。“核危机”引发的担忧甚至超过大地震和海啸。
专家表示,福岛核电站发生的爆炸是氢气与氧气混合后发生的爆炸,是一种化学反应;而核爆炸是类似核弹、氢弹等核武器的爆炸,是原子核裂变链式反应造成的,是一种物理反应。核爆炸的破坏力超强,但是核电站如果发生核泄漏,产生的核污染危害范围甚至可能超过小型核爆炸。
科学松鼠会成员、凝聚态物理在读博士沐右认为,核电站并不能发生类似原子弹的那种核爆炸,“因为核电站用的核燃料浓度非常低,核弹能爆炸、核电站不能爆炸就像酒精可燃、啤酒不可燃一样。所以核电站发生的应该是化学爆炸,虽然形状上是个蘑菇云,但是大小比原子弹的蘑菇云小多了,泄漏的核污染量、影响的范围比核爆炸小多了。”
体内放射污染更严重
叶千荣注意到,核电站的原子炉开始向外部释放含有放射物质的水蒸气,“这个绝对是有一定的危险的,所以已经疏散外围居民,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因原子炉内部的压力不断升高,将会给堆芯带来严重损坏,后果不堪设想。”
“人体受到辐射照射一般分为体外和体内放射污染。放射性污染物如果落到衣服上,可以通过清洗和集中处理来清除。”叶千荣表示,但是如果一旦吸入放射性粉尘,危害就严重了。“如果受到辐照的细胞被改变而不是被杀死,则结果会有重大区别。尽管肌体存在高度有效的防御机制,一个被改变的但却是存活的细胞在再生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克隆细胞,经过所谓的潜伏期之后,可以导致癌症,而且癌症诱发的几率被认为是与所接受的剂量成正比。”
而喝了受污染的地下水,吃了受污染土壤上长出的物质,放射性元素将一部分沉积在人体内,从而可能引发各类疾病。“将放射性污染物吸入体内,可能会造成更大的影响。”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正全天候值守
“日本方面在核电站的院墙外、5公里处、10公里处都设有监测点。”叶千荣注意到,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外部辐射量一度达到每小时1557微西弗。“这个数据在不断下降,人体对于辐射的感知,不仅在于浓度数据上,还在于在一个强度下待的时间长短。”
科学松鼠会成员、北海道大学农学博士田不野在翻阅了辐射云的资料后发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的时候,辐射性物质上扬到了2000米以上的高空;而从日本方公布的视频来看,3号机组爆炸扬起的灰尘不高。
沐右表示,根据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委员会的调查,切尔诺贝利事故后的各种放射性物质扩散范围大都在数百公里的量级上。日本这次核事故初步定为4级,而1986年的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被定为最严重的7级。
据国家海洋局网站消息,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有关专家表示,中国北海区所辖的黄海中北部及渤海海域,近期将不会受到日本核电站故障引发放射性污染物的影响。目前,北海分局监测、预报、指挥等重要部门正全天候值守。
防核·怎么办
未来三天
核泄漏对我国无影响
本报讯(记者蔡文清)记者今晨从中国气象局获悉,经有关专家会商分析,未来三天,日本核电站核泄漏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对我国没有影响。
今天早晨,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北京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组织专题会商分析认为:日本中北部区域在中低层大气中风向由西南风转西北风;高空大气主要以偏西风气流为主。受其影响,未来三天(15日至17日),日本核电站核泄漏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主要影响区域为日本中部、北部及其以东的北太平洋区域,对我国没有影响。
目前,福岛核电站上方风向主要是西风,意味着风是朝太平洋吹去,因此对我国没有影响。除此之外,海洋气象预报中心在分析洋流特征后指出,日本东部外海海流为偏东至东北流向和浪向,放射性污染物将随洋流及风浪向东北方向的北太平洋区域移动,对我国沿海无影响。
据中国气象台预报,今明两天日本地震核泄漏区以偏北风为主。 J177
环保部
辐射监测结果正常
就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放射性释放情况,环保部(国家核安全局)相关负责人昨天表示,自3月12日起,环境保护部已全面启动全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监测结果已在环境保护部网站上公布。目前我国各地辐射环境监测均未发现异常。我国所有运行核电机组均处于正常状态。
实习记者 张航 J067
勤洗手,避免内照射
沐右认为,只要人体受到的辐射量不超过一定的标准,比如说和天然辐射比较小很多,就可以认为是安全的。
据核电专家介绍,根据我国的标准,每人每年受到的辐射量应小于2.7毫西弗(1毫西弗=1000微西弗)。比如一次医院拍片大约吸收1.2毫西弗、坐10小时飞机,也会接受30微西弗辐射。事实上,人体如果短期受到低于100毫西弗的辐射,也并不会造成影响。辐射剂量超过4000毫西弗,则可能致死。
平时,核电站对周围核辐射比天然辐射小得多,“对核电站的恐惧是没有道理的。”沐右认为。
在日本核电站周围检测到的放射性物质包括碘131和铯137。其中,碘131一旦被人体吸入,可能会引发甲状腺疾病。日本政府已计划向核电站附近居民发放防止碘131辐射的碘片。
“茶树精油肯定没用,什么精油都没用。先不要忙着买口罩,吃碘盐及任何含碘药品。”科学松鼠会提醒,普通民房虽无法保持微正压,但紧闭门窗仍能避免部分放射性微尘进入。若身处放射性区域,进入室内后可将外套外裤集中放置,然后使用清洁水源冲洗身体。冲洗法可去除核沾染物,当然必须保证冲洗水源没被污染。勤洗手,避免内照射也是关键。
[北京晚报]
日本放射性物质释放或持续数月
南都讯 据《纽约时报》报道,日本和美国的专家称,日本正面临着一个放射积累的问题,这表明从破碎核电站释放的放射性蒸汽能持续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
用海水注入受损反应堆并由此产生的蒸汽蒸发是为了避免一个更大危险: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反应堆堆芯的彻底熔毁。3月14日,爆炸炸毁了(福岛第一核电站)二号反应堆的屋顶,官员说,没有损害到反应堆堆芯,但他们推测可能有更多的辐射泄漏。
本周一晚些时候,日本政府表示未能冷却该核电站三号反应堆。日本共同社报道,三号反应堆燃料棒已熔化且暂时暴露,这增加了过热的危险,只得将海水输送到反应堆用来覆盖燃料棒,但五角大楼官员周日称,直升机飞到距核电站60英里的地方收集了少量放射性粒子,包括铯-137和碘-121,这表明环境污染正在扩大。
一个曾经历二战核恐怖的国家,放射物从核电站长久持续的释放的影响,对国民和政治家的心理造成的压力,无论怎么描述都很难说过分。
持续从核电厂消除持久性的放射性物质的影响现在已经别无选择,只能定期释放冷却反应堆的放射性蒸汽,这是处理燃料的紧急冷却措施,可能需要持续一年或更长时间甚至直到裂变停止。福岛第一核电站必须不断尝试用海水注入核反应堆,然后将产生的放射性蒸汽释放到大气中。
而这也暗示,成千上万的人将离开自己的家园,且随着风向的变化,它可能对日本城市有更大的打击,甚至是泄漏向海外。重新建立正常的反应堆冷却系统需要恢复被地震和海啸切断的电力,因此只能要求工厂技术人员在已具有高度放射性污染的地区工作。
更多的蒸汽泄漏也意味着核泄漏横跨太平洋的可能继续增加。3月13日晚,白宫试图平息这种担忧,美国核管理委员会的结论是,“夏威夷、阿拉斯加、美国西海岸预计不会遇到任何有害的放射性水平。”
但是,整个周末,经过抵达日本的第一个核专家和当地专家分析,情况正如一位高级官员所说的那样,对比起三天前,他已经有了更清晰的结论,“即使是做最好的打算,这也不会很快结束。”
现在问题的实质是关闭核反应堆,但即便关闭反应堆,核链式反应停止,核燃料仍在生产大约6%的热量,因此会造成亚原子粒子和伽马射线释放。而日本的反应堆一旦失去电力,冷却系统便无法使用,因此只能灌入海水,让它冷却沸腾的燃料。水会沸腾生成蒸汽,压力不断上升将导致灌水无法继续,所以,工作人员只能让蒸汽释放到大气层中,然后再灌进更多的水,这一个过程被称为“流血的拯救”。
核燃料完好的时候,蒸汽释放只会携带极少量放射性物质,但是损坏的核燃料将导致蒸汽携带的核辐射越来越多,越来越脏。另一个潜在的问题是,日本一些反应堆(以及在法国和德国的一些)使用的是混合燃料,其中包括钚回收运行。目前尚不清楚受损反应堆是否属于此类,如果是这样,它们释放的蒸汽辐射将更强。
国际原子能机构认为,“作为反应堆堆芯防损的对策”,东京电力公司提出硼混合注射海水这样可以切断一个核反应的做法,并在3月12日22时20分开始实施,这是一个绝望的举动:腐蚀性的海水将基本上报废这个已经运行40年的工厂,这样的决定意味着放弃了这个核电站。
翻译:南都记者 许方建
[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