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1-03-21
核能没有原罪
本报记者 瞿剑
日本核泄漏危机,触发新一轮“反核”情绪在世界范围内的大反弹。本报记者今天专访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专家汤紫德,请他就“反核”、“恐核”相关问题作一基本解读。
“反核”思潮的源头,就是二战之末广岛、长崎上空的两朵蘑菇云。
汤紫德分析,终结二战的这两声巨响,使全世界看清了核爆炸的巨大杀伤力和破坏力,由此联想到核扩散可能带来的末日降临般的后果。于是,在相当一部分人当中,“核”几乎有了原罪,只要跟核有关,所有事情都令人恐惧。
汤紫德指出,反核主义实际上是把核能的和平利用跟核扩散混淆起来,是一种“狭隘的和平主义”;出于偏执的恐核心理,它“有时根本不讲道理”。但反核主义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响,却从来不是主流。
汤紫德上世纪90年代出差去欧洲所经历的一则往事,很能说明“反核”思潮之无据:
有一次在德国早餐时间,汤紫德餐桌对面是当地一位中年人,双方礼节性介绍,对方听说他是搞核电的,非常鄙视他,认为是“危险分子”,几乎没有谈话的余地。汤对他说,我读小学时候,老师讲过“生命三要素”,你可知道是什么。受好奇心驱使,这人眼睛一亮,马上把椅子搬到汤身边,问是哪三要素。汤告诉他,是“太阳、空气、水”,缺一不可。他连连称是。汤就告诉他太阳的光和热是怎么来的,“是氢核聚变产生的光和热”,使我们赖以生存,并列举了日常生活离不开核能的许多事例。此人听后茅塞顿开,两人握手言欢而去。
可见,“主要是反核思潮对核能认识不足、认识不全面,而不是核能本身有什么罪过”。汤紫德说。
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美国三里岛和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之后,欧美核电建设相对沉寂,一直以来被渲染为“核电的冬天”。对此,汤紫德认为,切尔诺贝利之后核电发展只是“放缓”,而决非“沉寂”。
他介绍,核电装机比重占80%的法国,大部分核电站都是在此期间建成;日本也上马不少核电新项目;韩国则从1980年代开始引进、建设了一批核电站……只有美国核电建设一度相对停顿,“停建了一批核电站,有的甚至建了一半停下”。
但汤紫德强调,美国停建、缓建核电站,主要原因不在三里岛和切尔诺贝利事故,也不在反核的压力,而在于“没有需求了”:这期间美国电力装机基本饱和,新上项目不再挣钱。“这是一个经济性考量,而非政治性决策”。
被描绘成“核灾难”的三里岛和切尔诺贝利,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切尔诺贝利之后,世界核电技术进步、安全理念更新都加速了,“‘三代核电’概念就是在这期间提出并具体化”,汤紫德表示。
[科技日报]
核电安全要加强 因噎废食不可取
本报记者 王小龙 综合外电
日本福岛正在牵动全世界的目光。
截止到当地时间3月16日下午,事故最为严重的福岛第一核电站的6个反应堆中,有4台机组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氢气爆炸,3个反应堆发生“堆芯熔化”,22人被确认受到放射性物质的污染,17万周边居民被迫转移。
震后第6天,危机仍未缓解,担忧中各种传言闻风而起。除去那些不值一驳的核污染传言外,对于核电安全性的质疑也成了网络的热门话题。许多国家的民众开始担心,这种神奇的核子能源是否真的像宣传的那样“清洁高效”,又或是它本身就是一个不得触碰的“潘多拉魔盒”。
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瑞士宣布暂停三座核电站的选址工作,德国宣布在全国范围内调查17个核电站安全问题,意大利表示要通过全民公决决定核电项目重启与否,英国称不会建造新核电站并展开安全评估,甚至还有环保组织据日本核泄漏事件得出“所有核电站都不再安全”的结论,一时间刚刚兴起没几年的“核电热”急速降至冰点。
有分析人士指出,受日本核泄漏事件影响,技术投资者信心已经开始减弱,因各国对全球变暖的关注而逐渐复苏的核电产业或就此止步,进入另一个寒冬,而因此受益的将是化石燃料和可再生能源。来自英国《卫报》的消息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猜测。消息称,日本地震后英国液化天然气价格出现急剧上涨,无论夏季交付还是冬季交付的价格都显著攀升,英国天然气公司股票也随之上涨3.7%。
但包括环保人士在内的众多能源与环境专家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目前在核电外我们还难以找到更有效、安全的能源形式,与20多年前的切尔诺贝利事件不同,在全球变暖和传统化石能源日渐枯竭的压力下,日本核泄漏危机非但不会减缓核电技术的投资,还将使各国在核电安全领域的研发投入得到增加,与此同时能源结构也将进一步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英国气候学家詹姆斯·拉夫洛克认为,日本核泄漏问题还不至于让人们远离核能。他说,人们对核能似乎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恐惧感”,这种固有的偏见是不合理的。核电其实是一种非常安全的能源。就以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事故——切尔诺贝利事件为例,在核电半个世纪的发展史中,就造成的灾难级后果而言只有这一次。虽然不便直接类比,但当它与生产传统能源的油田、炼油厂、煤矿事故的发生率放在一起时仍是让人震惊的。“目前在日本出现事故的反应堆都较为陈旧,包括日本在内此后各国新建的核电设施都比其更加先进,在安全性上也更有保证。”拉夫洛克补充说。
全球变暖政策基金会(Global Warming Policy Foundation)负责人班尼·派泽同样认为此次事件不会让核电技术进入寒冬。他说,日本的核灾难在近期或许会加剧廉价化石能源的全球竞争,但与此同时,未来大多数的能源研发也会进入核安全领域。
面对目前高涨的反核浪潮,虽然不少国家表示要对核电进行重新认识,迫于舆论压力瑞士和德国也宣布将“暂时关闭”部分核电站,但此时的情况并非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件的重演。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其能源部长朱棣文的一番言论或许更能代表不少核大国的态度。
奥巴马日前在接受媒体有关日本核泄漏事件的采访时,除向民众保证美国西海岸和夏威夷都不会受到核辐射污染外,还对其核能政策进行了辩护。奥巴马称核能是美国的重要能源,已督促核能监管机构立即升级安全措施。并解释称,任何一种能源都有其弊端,不是万无一失的。在去年夏天的墨西哥漏油事件中,美国已经吸取了教训。
朱棣文当地时间15日在众议院一个有关2012财年预算申请的听证会上表示:“美国拥有严格的安全规则以确保核能工业安全、负责任地运行,美国民众对此应充满信心。在我们继续加强核能工业的同时,我们将致力于学习日本的经验。”与此同时,作为核能的坚定支持者,朱棣文还表示美国将继续致力于发展核能。他认为,为满足能源需求,美国必须依赖包括风能、太阳能、天然气、清洁煤以及核能在内的多样化的能源来源。
作为奥巴马政府能源政策中的一项“重头戏”,在2012年的财政预算中美国政府计划批准360亿美元贷款担保用来兴建核电站,此外,奥巴马本人还呼吁应为核能研究和现代核反应堆的设计投入更多财力。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