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三问旱涝急转 气象专家解析长江中下游天气形势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1-06-12

 

三问旱涝急转 气象专家解析长江中下游天气形势

  新华网北京6月10日电(记者 张辛欣)中央气象台消息,10日白天到夜间,从苏皖南部到广西西部形成一条强降雨带,将有9省(区、市)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安徽南部、湖南东北部、广西北部等地局部有大暴雨。

  新一轮降雨是否引发旱涝急转?旱涝急转是否对农业生产带来致命打击?新华社记者采访中国气象局权威专家,解析长江中下游天气形势。

  一问:当前强降雨是否会引发旱涝急转

  中央气象台10日发布暴雨蓝色预警,预计未来24小时,贵州南部、广西北部和西部、湖南中北部和西南部、湖北东南部、安徽中南部、江西北部、江苏中南部、上海、浙江西北部有大雨或暴雨,其中,安徽南部、湖南东北部、广西北部等地局部有大暴雨。

  “前期出现了很强的降水,加上这次降雨强度较大,造成旱涝急转可能性很大。”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林建说。

  这次天气过程的雨带相对比较窄,但强度却比较强。降水主要集中在10-11日,在湖南北部、江西北部、湖北东部等地的局部地区可能会有大暴雨,有些地区甚至可能出现150毫米以上的降水。

  气象监测资料显示,9日,贵州中南部及北部局地、湖南北部、江西北部、湖北东部和西南部、安徽南部、浙江西部和北部等地降雨20-50毫米,湖南北部部分地区、湖北东南部、安徽东南部70-120毫米、局地150-200毫米,湖北通城236毫米。

  “在江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会出现以短时强降水为主的强对流天气。”林建说。

  “在上一次降水过程中,湖南、贵州、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出现旱涝急转,因强降雨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如果后期持续重复出现类似强降雨,涝灾很可能出现。”林建说。

  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一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偏多。气象专家建议,长江中下游地区及贵州等地需密切关注未来雨情和水情变化,做好中小河流、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防范局地强降水或持续性降雨可能引发的城市内涝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各地各部门还需抓住降雨的有利时机,科学拦蓄、调度雨水资源,继续做好长江中下游旱区蓄水抗旱工作。

  二问:旱涝急转是什么气候原因所致

  “所谓旱涝急转,就是某一地区或流域发生较长时间干旱时,突遇集中强降雨,引起河水陡涨,客水入侵、内水难以及时外排的现象。”林建说。

  在常年的4月至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开始增多,并逐步进入明显多雨期。而今年1月至5月,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降雨较常年同期偏少51.1%,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近期的强降雨导致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短时间内由抗旱转为防涝。

  “造成这种现象的‘罪魁祸首’是季风。”林建说,季风是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尽管今年季风爆发时间偏早,但中期出现中断。现在季风加强,急流加强,副高北面有弱冷空气南下,冷暖空气对峙,出现了对流性降水。

  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首席专家段丽表示,造成前期持续少雨的气候背景主要有两方面。首先,去年7月形成的拉尼娜事件一直持续到今年4月衰减并结束,海洋环流的变化导致春季热带西太平洋对流活动明显偏弱,副热带高压偏弱,位置偏东,不利于热带水汽向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输送。

  此外,今年春季欧洲和俄罗斯中部出现持续的高气压异常活动,而东部为低气压环流。这种大气环流形势导致强冷空气频繁入侵我国,抑制了热带暖湿气流向北推进,无法形成有效降水。

  专家分析,目前,水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北方有冷空气扩散南下,冷暖空气交汇的地方位于长江流域附近,从而在近期会给这里带来明显降雨过程。

  三问:旱涝急转会对农业生产带来哪些影响

  “我国的旱涝灾害年年都有,对于具体的某一家某一户,可能会造成很大影响,但总体来看,补栽补种及时的话,对全年粮食生产不会带来什么影响。况且南方后期温度高,粮食生产的回旋余地也较大。”中国气象局农业气象中心主任毛留喜说。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表示,根据最近的预测来看,近期十天之内,长江中下游地区还会有比较明显的降水过程,要在抗旱的同时做好防涝的准备。部分地区要注意防范短时强降雨可能引发的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

  此外,江南、华南需做好早稻田间管理,抓住有利天气及时控水晒田,促进早稻根系生长。江淮、江汉、江南东北部要加强一季稻水肥管理,培育壮秧,适时栽插。棉花、大豆、蔬菜作物等旱地要及时清沟排水,防御渍涝灾害。

    [新华网]

水利部官员回应“三峡七问”

  前一个时期,发生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罕见大旱,引发了公众对三峡工程调水及生态功能的持续关注。

  三峡工程2003年6月进入围堰发电期,2006年10月进入初期运行期,2008年进入试验性蓄水阶段,2010年10月三峡水库蓄水至设计的正常蓄水位175米。其间,长江流域发生了强震、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引起了人们对三峡工程的热议,有人质疑这些灾害是“三峡工程惹的祸”。

  干旱是否由三峡工程诱发?三峡工程能抵御“千年一遇”洪水的冲击吗……这些都是公众关心的热点话题。

  5月31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为我们解析与三峡工程有关的十大热点话题。

  一问:干旱是否由三峡工程诱发?

  蔡其华:今年以来,长江流域降水较历史同期均值偏少近4成,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偏少近5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少。罕见少雨是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严重的根本原因,而造成今年长江流域降雨少的主要原因,是自去年年底以来大气环流系统异常显著,南方热带系统偏弱,北方冷空气活动势力强大,水汽输送通道未能有效建立等天气因素。

  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必将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多发频发。如2006年川渝出现罕见的大旱,2011年长江中下游大旱,2007年重庆市遭遇特大暴雨,均属极端天气事件。

  从天气成因来看,造成极端天气事件的主因,是从地面到500毫巴(约5500米)之间高空天气形势的变化,特别是500毫巴代表高空天气形势的变化。三峡大坝坝顶高程仅185米,相对于500毫巴对应的5500米高度是一个微量,不至于对长江上游高空天气形势产生影响。

  这就是说,当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大旱,属降雨特枯年份发生的自然现象,与三峡水库无关。相反,大型蓄水工程由于水面蒸发可能使得水库周边地区湿度有所增加,这对干旱而言属正面效应。

  二问:三峡工程能抵御“千年一遇”洪水的冲击吗?

  蔡其华:三峡大坝的防洪能力即设计标准是“防千年一遇的洪水”,并按照“防万年一遇的洪水,再加10%”进行校核,这是针对三峡工程本身安全抵御洪水能力而言的。

  遇千年一遇的洪水时,大坝的各种运行指标都不会受到影响;当遭遇万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时,大坝的主体结构不会受到影响,不会产生溃坝进而形成次生灾害,但其附属工程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

  “防百年一遇的洪水”主要是针对三峡水库对下游河段的保护作用而言的,反映的是三峡水库对其下游的防洪保障作用。通过三峡水库拦蓄洪水,可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可控制沙市水位不超过44.50米,不需启用荆江分洪区;遇千年一遇或类似1870年的洪水,可控制枝城流量不超过80000m3/秒,配合荆江地区蓄滞洪区运用,可使沙市水位不超过45.00米,从而保证荆江河段与江汉平原的防洪安全。

  三问:三峡放水是否影响长江中下游段河势的稳定?

  蔡其华:三峡工程运用后,因清水下泄,水流挟沙能力增大,长江中下游的河势是否稳定,护岸工程的“崩岸”问题是否可控,广受社会关注。

  这个问题在三峡工程论证阶段已经作出预测,认为三峡工程修建后,坝下游将发生长时间、长距离的冲刷,同流量水位有所下降,并指出“三峡工程兴建后,将根据下游河势调整的总趋势以及现有护岸工程情况,继续完善护岸工程,并对已建工程进行必要的加固”。

  实测资料表明,三峡水库自2003年蓄水以来,坝下游河道冲刷主要发生在宜昌至城陵矶河段,全程冲刷已发展到湖口以下,冲刷的速度和范围要大于论证阶段的预计,但河势总体上尚未发生巨大变化。总的来说,论证阶段的结论基本上是正确的。

  由于近岸河床明显冲深,护岸工程下部的岸坡变陡,故“崩岸”现象较蓄水前有所增多,但大部分仍发生在蓄水前的原崩岸段和险工段。由于护岸工程在1998年大洪水以后不断兴建和加固,加之在发生崩岸时及时抢护,故三峡工程蓄水以来长江的中下游堤防未发生重大险情。今后通过加强河道监测,实施荆江河段河势控制应急工程,同时严格制止非法采砂,可以保证堤防安全。

  一问:干旱是否由三峡工程诱发?

  蔡其华:今年以来,长江流域降水较历史同期均值偏少近4成,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偏少近5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少。罕见少雨是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严重的根本原因,而造成今年长江流域降雨少的主要原因,是自去年年底以来大气环流系统异常显著,南方热带系统偏弱,北方冷空气活动势力强大,水汽输送通道未能有效建立等天气因素。

  近些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这必将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多发频发。如2006年川渝出现罕见的大旱,2011年长江中下游大旱,2007年重庆市遭遇特大暴雨,均属极端天气事件。

  从天气成因来看,造成极端天气事件的主因,是从地面到500毫巴(约5500米)之间高空天气形势的变化,特别是500毫巴代表高空天气形势的变化。三峡大坝坝顶高程仅185米,相对于500毫巴对应的5500米高度是一个微量,不至于对长江上游高空天气形势产生影响。

  这就是说,当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大旱,属降雨特枯年份发生的自然现象,与三峡水库无关。相反,大型蓄水工程由于水面蒸发可能使得水库周边地区湿度有所增加,这对干旱而言属正面效应。

  二问:三峡工程能抵御“千年一遇”洪水的冲击吗?

  蔡其华:三峡大坝的防洪能力即设计标准是“防千年一遇的洪水”,并按照“防万年一遇的洪水,再加10%”进行校核,这是针对三峡工程本身安全抵御洪水能力而言的。

  遇千年一遇的洪水时,大坝的各种运行指标都不会受到影响;当遭遇万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时,大坝的主体结构不会受到影响,不会产生溃坝进而形成次生灾害,但其附属工程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

  “防百年一遇的洪水”主要是针对三峡水库对下游河段的保护作用而言的,反映的是三峡水库对其下游的防洪保障作用。通过三峡水库拦蓄洪水,可使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可控制沙市水位不超过44.50米,不需启用荆江分洪区;遇千年一遇或类似1870年的洪水,可控制枝城流量不超过80000m3/秒,配合荆江地区蓄滞洪区运用,可使沙市水位不超过45.00米,从而保证荆江河段与江汉平原的防洪安全。

  三问:三峡放水是否影响长江中下游段河势的稳定?

  蔡其华:三峡工程运用后,因清水下泄,水流挟沙能力增大,长江中下游的河势是否稳定,护岸工程的“崩岸”问题是否可控,广受社会关注。

  这个问题在三峡工程论证阶段已经作出预测,认为三峡工程修建后,坝下游将发生长时间、长距离的冲刷,同流量水位有所下降,并指出“三峡工程兴建后,将根据下游河势调整的总趋势以及现有护岸工程情况,继续完善护岸工程,并对已建工程进行必要的加固”。

  实测资料表明,三峡水库自2003年蓄水以来,坝下游河道冲刷主要发生在宜昌至城陵矶河段,全程冲刷已发展到湖口以下,冲刷的速度和范围要大于论证阶段的预计,但河势总体上尚未发生巨大变化。总的来说,论证阶段的结论基本上是正确的。

  由于近岸河床明显冲深,护岸工程下部的岸坡变陡,故“崩岸”现象较蓄水前有所增多,但大部分仍发生在蓄水前的原崩岸段和险工段。由于护岸工程在1998年大洪水以后不断兴建和加固,加之在发生崩岸时及时抢护,故三峡工程蓄水以来长江的中下游堤防未发生重大险情。今后通过加强河道监测,实施荆江河段河势控制应急工程,同时严格制止非法采砂,可以保证堤防安全。

  四问:保武汉是否就要淹重庆?

  蔡其华:这一观点是错误的。2010年7月19日,重庆寸滩水位达到184.53米,但当时三峡坝前水位只有147.5米,这说明三峡水库回水并没有到达重庆。

  重庆寸滩水位高涨,是因为在重庆下游的铜锣峡十分狭窄,大水时会产生壅高20—30米。所以,三峡水库拦洪时,坝前水位虽有升高,但对重庆水位的影响不大,甚至没有影响。去年8月,三峡拦洪后水位升至160米,重庆的水位却只有170米。可见,重庆水位升高主要是金沙江、岷江及嘉陵江来水及铜锣峡峡口壅水所致。

  五问:泥沙淤积会影响三峡水库防洪库容吗?

  蔡其华:三峡论证及可行性研究阶段预测认为,在宜昌站年均来沙量为5.3亿吨(二十世纪60年代的来沙条件)及不考虑上游建库拦沙作用条件下,三峡水库运用100年后,正常蓄水位以下的防洪库容减少14%。

  近年来,上游水利水电建设进展迅速,上游建库拦沙作用十分显著。近10年上游的来沙量已由论证阶段的年均5.3亿吨,减少到2亿吨左右,三峡水库库区的年均淤积量约1亿吨,仅为论证阶段预计值的三分之一。

  研究表明,预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三峡水库的大部分防洪库容将得到保留,与上游干支流的防洪工程联合运用,三峡水库的调洪能力将进一步提高,长江中下游的防洪能力将得到提高,在遭遇特大洪水时,中下游临时蓄滞洪区的启用几率和分蓄洪量将进一步减少。

  六问:长江口盐水入侵现象加剧,是否与三峡水库有关?

  蔡其华:三峡水库的调节库容只占坝址断面年径流量的3.7%,其调蓄作用不至于影响长江口的入海水量,但年内分配可能会有所改变。

  根据三峡水库的运用方式,在每年汛后的9月中旬至10月期间蓄水,这期间水库下泄流量将较天然情况有所减少,但长江口的盐水入侵多发生在每年的11月至翌年的4月,在此期间三峡水库的下泄流量将较天然情况有所增加,会减轻盐水入侵。

  三峡工程论证阶段的结论认为,“修建三峡水库对长江口盐水入侵有利有弊,但影响不大”。根据三峡水库目前的调度方式,经深入分析,也认为三峡工程总体上对长江口的盐水入侵的影响不大。近几年来,盐水入侵的频度和强度有所增加,其主要原因是长江口北段支流因淤积萎缩导致盐水倒灌南段支流,也与长江上游来水偏枯(宜昌站1991—2009年比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减少约7%,尤其是2006年较多年平均值偏小36.8%)、大通以下江段抽引水量增加以及海平面上升等因素有关。

  七问:三峡水库泥沙淤积是否会影响重庆防洪?

  蔡其华:重庆河段回水变动区受库区泥沙淤积影响,遇不同频率洪水时,沿程洪水位抬高明显。据初步分析,由于入库泥沙减少,在20世纪90年代水沙系列条件下,水库运行30年后,100年一遇的洪水位比初设阶段低0.2米,20年一遇的洪水位比初设阶段低0.92米,5年一遇洪水位比初设阶段低1.15米。

  在长江上游干支流水库(金沙江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嘉陵江亭子口,乌江构皮滩、彭水等)建成后,三峡入库泥沙将减少更多,库尾段的泥沙淤积情况得到很大改善,同时对降低变动回水区特别是重庆市主城区洪水位的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依据相关计算成果,在20世纪60年代的水沙系列条件下,水库运行30年后,库区总淤积量为29.32亿立方米,与上游不建库方案相比较,同期淤积量比减少24.1亿立方米,相对减少45%,洪水位也有所降低。

  总之,由于上游水库拦截泥沙和水土保持等作用引起入库泥沙锐减,初步估计,未来100年一遇洪水位大约相当于原来50年一遇的洪水位,不会加重上游重庆市的防洪问题,但需要进一步研究重庆市关键部位的防洪安排是否达到防洪要求。记者 何平

     [光明日报]

专家:三峡工程对气候影响需长期观测

争论焦点

专家称这种影响是一个复杂、长期的气候调节过程

三峡对长江流域气候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在三峡蓄水约8年后,这一问题依然没有明确的答案。最权威的官方说法来自1992年成稿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三峡建库后,对温度、湿度、风和雾的水平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10公里。”

在今年新一轮的“三峡诱发长江干旱”争论中,众多有官方背景的学者依然坚持这一结论。

目前有数据的观测表明,三峡蓄水后,尚未发现三峡蓄水后周边降水量有明显变化,但水库附近的气温在冬季有增温效应、在夏季有弱降温效应,总体以增温为主。

气候专家认为,三峡工程对气候的影响,尚有待更长时间的观测分析、更多的研究方法。

与水利水电部门的高调不同,气象部门在三峡建设中的缺位却不容忽视。拥有26个成员单位的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中,竟然没有中国气象局和国家气候中心,也没有中国地震局。

1 三峡又长又弯 没有堵塞水汽进出四川盆地

早在2006年夏至2007年春的四川、重庆大旱时,北京独立环境学者王红旗就在国内学术期刊上撰文称,三峡等水利工程改变了四川盆地的结构,从而导致了那场大旱。

王红旗为此提出了四川盆地的“木桶效应”——将四川盆地比喻为一个巨大的木桶,环绕四川盆地的山口、江河峡谷就是这个大木桶的一根根相对比较短的木条,是水汽进出的咽喉要道。而人为改变这些短木条的高度,例如修建水库大坝,势必改变四川盆地的结构,不可避免会导致气候发生明显变化。

不过,王红旗的“木桶效应”遭到很多水利、气候学者的质疑,被认为“毫无根据”。

广东省气候中心研究员杜尧东认为,“木桶理论”一戳就破,“长江三峡是一条长达几百公里的七曲八拐的狭长通道,就算没有三峡大坝,江风也不可能从下吹到上,因为沿途的曲折与岸壁会造成风力损失,多大的强风也不会沿着三峡吹进四川盆地。”

时任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影响评估室主任张强认为,那次大旱与全球变暖、大气环流异常等有关。

2 三峡影响气候范围:争论很多观测资料很少

在由中国科学院与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共同完成、国家环保局审查通过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称:“三峡建库后对库区及邻近区域有一定影响,但是影响范围不大,对温度、湿度、风和雾的水平影响范围一般不超过10公里,水库附近表现最明显。”

这份影响报告书成稿于1992年,在19年之后的新一轮“三峡诱发长江干旱”争论中,众多有官方背景的学者依然坚持这一结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工程阶段性评估专家组组长沈国舫认为称:“通过对2003-2008年三峡蓄水后的研究,与蓄水之前对比是有变化的,这与当年三峡工程论证时的估计一致,比方说周围温度会略有升高,对风和湿度等也略有影响。”

不过,早报记者发现,在“三峡影响范围有限”的观点中,影响范围也极具弹性,从几公里、10公里、数十公里到上百公里不等。

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教授王国庆认为,三峡水库对区域气候的可能影响范围从几公里到上百公里不等,主要取决于水库的形状和当地的局部地形。

国家气候中心的一位权威专家日前称,由于缺乏较长时间的观测资料,影响范围在10公里以内、20公里、几十公里、100公里以上的说法都是大致估计的,不能说谁对谁错。

3 尚无数据表明三峡导致周边降水量明显变化

在分析三峡库区1961-2006年的逐日降水量、平均气温、最高气温、雾、雷等资料后,国家气候中心气候专家张强等认为,1961年以来,三峡库区干旱日数有微弱增加趋势。

该研究同时认为,1961年以来,三峡的年洪涝日数没有明显变化趋势,但阶段性变化明显,20世纪70年代洪涝较少,而20世纪80年代前期至21世纪初期则洪涝多发。

在另一项三峡库区气候变化的研究中,张强等人认为,尚未发现三峡蓄水后周边降水量有明显变化。但观测发现,三峡水库蓄水后近库地区的气温在冬季有增温效应,夏季有弱降温效应,但总体以增温为主。

同时,张强等人也认为,三峡工程的局部气候影响将是一个复杂、长期的气候调节过程, 目前的结论只是蓄水几年内的观测分析结果,“这一结果是否只是大背景气候变暖下库区升温的时间差,还是水域扩大造成的, 还有待更长时间的观测分析。”

然而,国家气候中心的研究发现,未来三峡库区的降雨量将增大,而不是减少,三峡库区未来极端气候事件可能会显著增加。

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廖要明等人的研究也证实,近年来,三峡库区夏季降水总体呈明显增多趋势。

4 三峡截留泥沙致河床变深 下游湖泊难补江水

在“长江大旱与三峡关系”的争论中,人们更多从气候变化角度来谈,但一些水利学家提出另一个观点:从河床冲刷等角度看,可以认定“此次大旱与三峡工程有一定关系”。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所原所长刘树坤日前称,三峡出于多发电的考虑,导致放水量缩减,使得泥沙在大坝上游淤积,下泄的江水中泥沙含量偏低,致使下游河床被冲刷得比较厉害,水位降低。

刘树坤进一步解释说,三峡工程未建成时,当湖区降雨少时,长江的水就可以进入这洞庭湖和鄱阳湖等沿江湖泊,从而缓解当地旱情,就不会出现今年的“湖水见底”,“现在三峡大坝一建,河湖关系发生了变化,长江河床下降,在枯水季节,长江水能够进入鄱阳湖和洞庭湖的水量就会减少,两湖干涸在所难免。”刘树坤说。

尽管长江中下游的旱情还未过去,但刘树坤已开始担忧此次大旱之后的“后遗症”。“河湖关系发生变化后,长江水对两湖地区湿地的补充水量减少,湖泊为了保护自己,就会采取蓄水修闸的措施。”刘树坤认为,如此一来,现在流动的湖泊就会变成封闭的水库,这会直接导致湖泊的“富氧化”以及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东方早报]

 

 

 

相关报道

湖南湖北特大暴雨引发洪灾 41人遇难33人失踪

中新网6月10日电 据民政部网站消息,9日以来的暴雨洪涝灾害已造成湖北湖南两省41人死亡,33人失踪。6月10日12时,国家减灾委、民政部针对湖北、湖南两省严重暴雨洪涝灾情,紧急启动国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派出2个工作组赶赴灾区,查看灾情,协助开展救灾工作。

据湖北、湖南两省民政厅报告,6月9日以来,湖北、湖南两省遭遇强降雨天气过程,造成严重暴雨洪涝灾害,截至6月10日11时初步统计,暴雨洪涝灾害已造成湖北省襄阳、黄冈、咸宁3市因灾死亡22人,失踪5人,紧急转移安置11.1万人;造成湖南省岳阳、常德两市因灾死亡19人,失踪28人。

    [中新网]

湖南暴雨致143万多人受灾 18人死亡28人失踪

新华网长沙6月10日电(记者丁文杰、周楠)10日,湖南省防指发出紧急通知,从10日14时开始,在全省范围启动防汛Ⅲ级应急响应。防指要求各级各相关部门按照防汛Ⅲ级应急响应要求紧急行动,切实做好当前防汛抗灾工作。9日晚发生的强降雨在湖南造成143.5万人受灾,其中岳阳市有18人因灾死亡、28人失踪,局部地区受灾严重。

6月9日晚,受高空低槽和中低层低涡切变共同影响,湖南省湘北、湘西北、湘中以北发生了一次明显的强降水过程,雨带呈东西向分布,主要集中岳阳市、益阳市、张家界、怀化市、娄底市等地,全省降雨50毫米以上笼罩面积4万平方公里,100毫米以上笼罩面积1.2万平方公里,200毫米以上笼罩面积1500平方公里,200毫米以上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洞庭湖区的岳阳市。 据当地气象部门中小尺度气象资料监测,9日20时至10日7时,全省有1644站降雨,其中大于200毫米的有16站,100毫米的有51站,50—100毫米的129站。降雨最大的站点为岳阳县相思乡270毫米。

受强降雨影响,湖南全省有岳阳、怀化、张家界、益阳、娄底5市19个县市区209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143.5万,倒塌房屋1377间,因灾死亡18人,失踪28人,部分市县出现了灾情,临湘市、岳阳、平江、安化、桃江等地受灾较为严重。岳阳市岳阳县约18万人受灾,甘田、相思等乡镇2000多人被洪水围困。怀化市芷江县、沅陵县马底驿、北溶、借母溪等6个乡镇供电中断;公路中断20条次,其中马底驿乡319国道因山体滑坡中断;明溪口集镇进水,借母溪乡全乡通讯中断。娄底市新化全县24个乡镇有不同程度的受灾,受灾人口达30万,紧急转移3800多人。

9日晚,湖南省防指值班室迅速将5条红色暴雨预警、22条橙色暴雨预警向暴雨地区进行了传递,并要求加强防范工作;对强降雨地区桑植、慈利、安化、沅陵等8个县(市、区)6乡镇在岗情况进行了抽查,各级责任人均在岗值班,部分市县乡主要行政责任人指挥部署防范强降雨工作。此前,湖南省气象局启动了暴雨气象灾害Ⅲ级应急响应。

灾情发生后,湖南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关注,并作出重要指示。湖南省水利厅、民政厅第一时间分别派出工作组赶赴岳阳临湘,指导抗灾救灾工作。10日上午10时,湖南省防指召集紧急会商,发出紧急通知,全面部署当前全省防灾抗灾工作,省防指决定,从即日14时起,湖南全省启动防汛Ⅲ级应急响应。省防指同时向各市州防指、省防指各成员单位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各部门采取有力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目前,强降雨仍将影响湖南省大部分地区,据气象部门预报,此次强降雨将持续到6月15日左右。

    [新华网]

湖北多地出现暴雨局地站点降水量接近200年一遇

新华网武汉6月10日电(记者沈翀)记者从湖北省气象局了解到,在6月9日开始的强降水过程中,湖北20个县市出现暴雨,其中崇阳、赤壁等7个县市的24小时降水量达到百毫米以上。水文部门评估,局部地区降水量已达到200年一遇水平。

武汉中心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李才媛介绍,本轮降水覆盖的区域有鄂东南、鄂东北、江汉平原、鄂北局部以及鄂西南局部,其他地区中到大雨,其中鄂东南地区为降水中心。

统计显示,从9日8时到10日8时,湖北13个县市出现暴雨,崇阳、通山、赤壁、洪湖、嘉鱼、武穴6个站点出现大暴雨。最大降雨出现在通城县,降雨量超过200毫米,达到特大暴雨级别。

另外,据咸宁市水文局统计,左港雨量站8个小时降雨量309毫米,达到200年一遇水平。受强降雨影响,咸宁隽水通城站洪峰水位为8.16米,洪峰流量每秒2258立方米,均位列历史第一位,接近200年一遇。

李才媛介绍,目前湖北降水已逐渐减弱,到10日晚间雨带将逐渐移出湖北,仅剩下鄂东南南部地区还有零星降雨,11日全省转晴。

    [新华网]

 

 

 

相关评论

不能以“摆设工程”应对大旱“烤”问

浠水县这个“摆设工程”让人疑惑之处颇多:一望可知的缺陷,把关者看不见吗?到底是为灌排抗旱而真兴水利,还是为工程拨款而假修水利?

据新华社报道,素有“千湖之省”美誉的湖北,经历着一场历史罕见的大旱,受旱农田已达近1700万亩。而就在此时,在湖北省浠水县,村民们将一投资百余万元的抗旱灌渠部分拆毁,原因是这一存在明显设计缺陷的工程,虽通过了各级验收,却未发挥作用,还影响村民日常生活,成为“摆设工程”。

尽管当地官员否认设施有问题并曾“恢复”损毁灌渠,但村民们认为,这仅仅是为了“应付检查”。灌渠工程现场的千疮百孔,证实了村民的说法。

利民工程却为民所厌,当地官员将此归咎为“一家一户的小农思想与设计理念发生了冲突”。诚然,水利工程所需的“大农业”管理,与目前分割的农村土地经营权之间存在着不尽匹配的问题。然而,这并不能让“摆设工程”得到合理解释,也不能掩盖农田小水利建设中普遍的设计建设标准低劣、不听取百姓意见等问题。

浠水县的“摆设工程”只是一面镜子。近年来,伴随极端天气的频繁降临,农业生产抗御灾害的压力日趋加大。然而,一些地方抗灾能力并未随之提高,反而有所下降。据湖北省水利厅统计,改革开放以来,该省小型水利设施总蓄水能力下降了40%左右,灌排效率衰减一半以上,中小泵站老损率达65%。全省40%的农田不能保收,60%的农田只能抗御5年一遇灾害。

如果没有大旱的“烤”问,这些问题恐怕还不会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当前的事实令人不得不思考:除了自然无情之祸外,有没有人为之因?

以浠水县这个“摆设工程”来说,让人疑惑之处颇多:一望可知的缺陷,把关者看不见吗?到底是为灌排抗旱而真兴水利,还是为工程拨款而假修水利?其中有没有不法寻租牟利之事?用什么来判定工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又有多大的容错缝隙?

如果水利工程的设计、建设、管理过程不够密实,那么“摆设工程”的出现就难以避免,这样的工程非但于抗旱无益,还劳民伤财。

此外,因为遭遇旱灾之苦,不同水系所在地区还动辄生发兴建水利枢纽工程拦坝蓄水的念头,比如有媒体报道说“鄱阳湖欲拦水抗旱”。需要思考的是,如果各地纷纷抢水,即使小环境改善,是否会对整体生态环境产生预期外的影响?而违背自然规律的工程,即便在具体工程建设和管理中能避免疏漏,但因发挥不了实际作用,甚至还加剧旱情,也只能称作是另一种形式的“摆设工程”。

因此,面对大旱的“烤”问,我们必须对各种人为干预水系的生态工程进行一次复检,进一步完善各项水利工程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模式,趁现在还来得及。

    [新京报]

 

 

 

 

相关链接

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 专家解读极端天气现象

三峡大坝蓄洪 湖泊渔民哀叹灭顶之灾

主要起草人解读《三峡后续工作规划》 长江两岸人民生存怎么看?

官方开始理性思考长江三峡功效 称长江中下游抗旱不应对三峡期望过高

洞庭湖已成大草原 旱地木船或有巨大考古价值

重庆部分区县遭受严重夏旱 三峡补水抗旱仅能再撑15天

大家快快看 中国长江江豚哭了 以后这样的照片或许也会没得看了

三峡连续20天放水济旱 罕见大旱天灾还是人祸

人定胜天 “鱼米之乡”50万人饮水困难 千湖之省将改喝三峡水

长江中游降水近50年最少 鄱阳湖面积缩减82% 三峡周边暴洪暴旱成常态

湖北58市县降雨量创新低 专家称大旱达极端气候

三峡工程不是驻马店水库 院士称三峡工程万年不垮

工程师称三峡工程防洪不能“包打天下” 正面临最大洪水挑战

三峡总公司原老总:盼大洪水检验三峡工程

又强降雨致长江沿线10省市1492万人受灾39人死亡

高峡出平湖带来系列生态环境隐患 污染治理项目缺钱纸上谈兵

三峡库区将大范围排查地灾 近两年发生地灾132起

三峡库区塌岸97段 国土资源部要求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巴人评论:三峡水库深重改变气候和地质 旱时恶旱涝时巨涝

三峡工程竣工亟待保护生态 长江上游遭遇空前洪灾

巴人论评:三峡效应越发威猛

巴人论评:三峡大坝蓄水 请千万悠着点

科学专题:黄河出现假潮现象与水质泥沙含量和流速有关

巴人论评:三峡水库爆破1万响何止伤及长江珍稀鱼类

三峡大坝效应复现 四川暴雨成灾 又是川东北损失最惨[评论]

三峡蓄库一年 达州成“孤岛” 开县变“水城”[评论]

巴人论评:长江三峡大坝建成后可能存在的严重后遗症问题

科学专题:三峡大坝蓄水后长江气候和物种的变化引发思考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电话:010-62063238  E-mail:welcome@sciencehuman.com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