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1-12-31
明年神九神十无人或载人交会对接天宫一号
本报北京12月29日电 (记者陈振凯、赵展慧)2006年以来,中国把79个航天器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9日发布了《2011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对2006年以来中国航天的主要进展与未来5年的主要任务做了介绍和说明。
这是中国政府发表的第三部中国航天白皮书。
重大科技工程获得突破
今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5周年。白皮书显示,2006年以来,中国航天事业实现快速发展,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航天重大科技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空间技术整体水平大幅跃升,空间应用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提高,空间科学取得创新性成果。
自2006年至今,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完成67次发射任务,把79个航天器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其中包括74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含4颗国外研制卫星)、2颗月球探测器、2艘飞船和1个目标飞行器。
目前,我国基本建成北斗卫星导航(区域)系统,已于近日正式向中国及周边部分地区提供试运行服务。
此外,2006年以来,中国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出口方面,2006年以来,中国已向尼日利亚、委内瑞拉、巴基斯坦出口了通信卫星。商业发射服务方面,中国成功为欧洲通信卫星公司的W3C卫星提供了商业发射服务。
超前部署前沿技术研究
根据白皮书,未来5年,中国将加强航天工业基础能力建设,超前部署前沿技术研究,继续实施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航天重大科技工程以及一批重点领域的优先项目等。
为确保完成未来5年中国航天既定的目标任务,我国政府制订了发展航天事业的政策与措施,将优先安排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未来5年我国将重点构建由对地观测、通信广播、导航定位等卫星组成的空间基础设施框架,初步形成长期、连续、稳定的业务服务能力。发展新型科学卫星与技术试验卫星。
白皮书指出,未来5年中国将继续推进载人航天工程建设,加强关键技术攻关,为载人航天后续任务的圆满完成奠定基础。发射“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与已在轨飞行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无人或载人交会对接。
据介绍,按计划,发射“神舟九号”、“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的时间为明年。
白皮书指出,未来5年中国将开展载人登月前期方案论证,完善卫星数据接收、处理、分发、应用等地面设施,加强定标场等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航天测控网,建设深空测控站,发展先进的航天测控技术,全面提高航天测控能力,满足深空探测对远程测控的需求。
中国政府认为,自由探索、开发和利用外层空间及其天体是世界各国都享有的平等权利。中国愿意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国际空间交流与合作。
白皮书强调,未来5年是中国航天事业新的发展机遇期。
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
国家航天局新闻发言人张炜表示,中国对航天活动的投入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经济、社会效益明显,航天发展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
张炜在国务院新闻办于此间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首要任务。中国开展航天活动,主要还是根据国情、国力,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度进行投入。
“当前,中国对航天活动的投入与国民经济发展是相适应的,也保障了航天事业的又快又好发展。航天事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明显,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张炜说。
[人民日报海外版]
空间站拟建首台太空望远镜 神九是否载人需评估
本报讯 (记者 徐瑞哲)第六届上海航天科技论坛昨天开幕,上海市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龚惠兴院士在会上透露,我国首台大口径太空望远镜有望在自己的空间实验站上建成,它的口径不如哈勃太空望远镜大,但视场即“空间视野”较哈勃更为宽阔。
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系统副总设计师、上海航天局张崇峰研究员介绍,按计划我国将在2020年前后拥有首个空间站,此前还有多个重要建设节点。在神八飞船与天宫一号完成首次空间交会对接后,2012年我国将相继发射神九、神十飞船与之对接。“目前神九尚未确定是否载人,要待首次交会对接试验完成评估后才最终确定。”
据悉,明年两次对接后,我国将发射天宫二号目标飞行器,主要验证载人空间实验站的生命保障系统,包括航天员新陈代谢方面的水循环系统等,另外还将在天宫二号上进行一系列载荷设备试验。之后,我国将发射一艘货运飞船,验证货运飞船与空间站对接技术,进行燃料等物资补给。我国空间站采用“一主二副”组合式舱段架构,2020年左右先后发射1个核心舱、2个实验舱,实验舱将分别与核心舱的左右翼对接。同时,核心舱前端可对接载人飞船,后端可对接货运飞船。
龚惠兴介绍,空间站三舱段总重不超过66吨,其中可提供有效载荷的重量约17吨,大口径空间望远镜计划放置于作为第二副舱的实验舱内。望远镜主镜的最大口径为2米,比哈勃太空望远镜的2.4米口径小约六分之一,分辨率也相对低些,但它的特点在于拥有较大视场,可同时观测更广大的宇宙空间。这台太空望远镜具有多功能,以可见光观测为主,同时也具备红外观测等手段。
[解放日报]
戚发轫:探索太空为人类共同追求
12月29日,《2011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发布,总结2006年以来中国航天的主要进展,介绍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
白皮书显示,“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交会对接成功,表明我国航天产品研发水平进一步提升。白皮书同时指出,未来五年我国将开展载人登月前期方案论证。
我们离登月还有多远?未来的太空探索是什么模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29日做客文化讲坛,与我们共同畅想中国的太空梦。
“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成功交会对接,引起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关注。航天,为何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
我引用三句话来谈一谈:第一句话,俄罗斯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会永远躺在摇篮里。她在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首先小心翼翼地穿过大气层,最终要征服整个太阳系”;第二句话,胡锦涛总书记说过,“无垠的太空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探索太空是人类的共同追求”;第三句话是美国前总统小布什说的,“在新世纪,谁能够有效地利用太空的资源,谁就能获得额外的财富和安全”。
这三句话,解释了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航天大国要具备三种能力:进入太空、利用太空、控制太空
经过50多年的努力,中国已经成为航天大国。航天大国有什么标志?我觉得有三种能力。首先是进入太空的能力:能让多重的东西脱离地球的引力,在轨道上运行。运载物的重量越大,进入太空的能力就越强。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把“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太空,这意味着中国人开始具有进入太空的能力。现在,我们已经可以把10吨重的东西送到近地轨道,把5吨重的东西送到静止轨道。但这样的能力与世界强国相比有很大差距。美国、俄罗斯、欧洲和日本,都有能力把20吨以上的物体送入太空。我们正在研制的“长征五号”大型运载火箭,预计于2014年左右在海南文昌发射场发射。到那时,中国就具备了把25吨重量送入太空的能力。
航天大国的第二个标志是利用太空的能力。太空有三种资源可以利用:轨道资源、环境资源和物质资源。利用这些资源,都要靠航天器完成。在卫星和卫星应用、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三方面,我们都分别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神舟五号”载人航天、“嫦娥一号”绕月飞行之后落在月球上。
如今,卫星应用已经进入千家万户。假如卫星不工作,那我们就看不成电视,也打不成电话。我们还拥有自己的导航定位卫星,为中国和周边地区提供定位系统。
目前,中国已经发射100多颗卫星,其中包括30多颗外国卫星,这个数量仍满足不了需要。去年年底,我做了一个统计,世界上仍在运行的“活”卫星将近1000颗,美国占了400多颗,俄罗斯有100多颗,我们有70多颗,日本有20多颗。我们还需要加快发展速度。
第三个标志是控制太空的能力。美国人说,谁能够控制太空,谁就能控制地球。除了海陆空军,天上也得有天军,控制太空的能力太重要了。中国拥有了进入太空、利用太空、控制太空的能力。但是,世界形势发展很快,我们成绩很大,差距也不小,要再努力、再抓紧。
2025年到2030年期间,中国人登月不是幻想
1992年,我国正式决定启动载人航天工程,确定了“三步走”战略:载人飞船阶段,空间实验室阶段和空间站阶段。
我们正在做空间实验室阶段的工作,要突破四项重大技术。首先,人要出舱。其次,交会对接,这是最复杂、风险最大、规模最大的项目。大家都问我,“神八”很圆满,“神九”能否就实现有人对接,我觉得有可能,现在还在评估。
第三是补加技术,需要研制一个货运飞船。第四项技术也很重要,叫再生式生命保障技术。这四个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才有可能在2020年之前建成自己的空间站。空间站可以说是人类建立太空家园的一个“前哨站”。
另外,中国人一直梦想着登上月球,去看看“嫦娥”和“吴刚”。从科技角度来看,登月确实是很大的挑战。
探月分“三步”走:第一步,“绕”,绕月飞行;第二步,“落”,月球车到月球一定方位探测后拿数据;第三步,“回”,到月球上取一定数量的土壤和石头回来。
在我看来,实现登月梦想,主要面临两大难题。首先是认识上要达成共识。一些人犹豫:为什么中国人要登月?在月球上能干什么?对地球有什么好处?花这么多钱,为什么不去改善住房,而用来登月?我是积极派,我认为中国人应该登月。有研究表明,月球上有地球上很稀缺的一种同位素“氦—3”,这种同位素可以用于可控的核聚变发电,能产生非常丰富的电力资源。
另一个难题是技术——要到月球上去,25吨进入太空的能力远远不够,起码要80吨以上。国家确立了2020年之前的中长期发展计划,16个重大专项中航天占了4项:载人、探月、导航和对地观测。在我看来,如果能攻克难关,2025年到2030年期间,中国人登月不是幻想。
在深空探测领域,探索火星是最近的热点。中国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最近搭载俄罗斯的火箭发射,但很可惜失败了,这次算是“搭错了车”。但我想,在2015年之前,我们能利用自己的火箭把探测器送上火星。
培养杰出人才,大科学家要言传身教,想象力也很重要
今年是钱学森诞辰100周年,钱老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我有幸受过他的教育,在他的领导下工作。他曾提出发人深省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谈一些亲身体会。
1956年,我被分配去搞导弹研究。几百号人,谁也没见过导弹长什么样,只有钱老见过、研究过。他给我们上课的情形让我终身难忘:这么一位著名的大科学家就在简陋的食堂里授课,只有凳子没有桌子。这种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钱学森不仅把我们引进门,打下比较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他教会我们怎么做学问,怎么做人,对我们影响很大。他说,航天不是靠几个科学家去做,而是要有一大批有志于从事导弹事业的人去做,这些人要有知识,还要有能力。
什么叫有志于导弹事业?钱老的言传身教告诉我们,核心就是热爱祖国,我们航天人绝对不是单项冠军、个人冠军,而是一个集体,一大批有志于导弹事业的人组成的爱国集体。
大科学家给学生们上基础课,对于培养杰出人才,很重要。他们本身修养很高,不仅在学术上,也在做人上,能对后生产生巨大影响。后来,我在大学任教过一段时间,发现现在很少有大科学家给学生们上课了,这很可惜。
想象力也很重要。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想象丰富的民族——有封神演义,还有奔月的嫦娥、伐桂的吴刚。只是,人类的认识有时落后于世界的发展。当中国第一颗卫星上天时,我们只知道“东方红一号”卫星会唱歌,谁也没想到卫星现在能干这么多事。再过50年,我们的太空探索是什么模样?不可想象。或许,人会到外星生活;或许,外星的资源会被地球人利用。
现在就有一种设想:在太空中建一个太阳能发电站。因为,太空中的太阳能太丰富了。当然,电力如何从太空传送到地球上,目前在工程上还没有办法解决。但我想这不是高不可攀的,技术上通过微波、红外都有可能实现,未来也许还有别的办法。
孩子们的想象力也很强,他们的很多问题经常能把我问住。不过,现在孩子的负担太重了,挺累的,每天的功课都完不成,怎么去想象呢?
总的来说,人类需要非常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要能想到、能预见到,人类最终就可以做到。
(本报记者陈星星整理)
[人民日报]
相关评论
中国亟需构建外层空间战略
王 冲
从嫦娥奔月的美好传说到万户飞天的悲壮之举,中国人对茫茫宇宙的憧憬和向往从未休止。1950年代中期,中国的航天事业开始起步。历经50年的发展,中国已然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航天大国之一。正如《2011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所指出的,中国把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意味着外层空间已成为中国国家发展可资利用和依赖的重要资源,当代世界各主要国家竞相发展航空航天技术以及开展太空探索和竞争的事实表明:人类已进入了太空时代。太空时代的中国国家整体战略将航天事业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是合乎时势之举,而坚持了这一点也才会有今天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也为中国更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国际航天合作以及造福国内和国际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太空时代,中国亟需构建一个明确而坚定的外层空间战略。这一战略不仅仅是对外战略,更是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所不可或缺的。就对外战略而言,外层空间战略其实是地缘政治演变发展的结果,伴随着人类活动的范围从陆地到海洋、再从大气层到外层空间的不断扩展,国家对外战略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而巩固和捍卫陆疆、海疆、空疆以及天疆都是国家对外战略必须通盘考量的。就国家整体发展战略而言,外层空间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进一步可资利用的资源,同时也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重要动力。美国太空战略理论家格雷厄姆认为,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凡是能够最有效地从人类活动的一个领域迈向另一个领域的国家,都取得了巨大的战略优势。这句话无疑是对太空时代外层空间对一国国家整体发展战略重要地位的最好注脚。
此次发表的白皮书也明确指出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和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和平发展和开放发展,而这也符合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一贯主张。所谓和平发展,就是始终坚持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反对外空武器化和外空军备竞赛,合理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切实保护空间环境,使航天活动造福全人类。在全球化和相互依赖愈益加深的时代,国际政治的现实主义思维并没有湮灭,相反某些大国一直试图推动太空军事化,将本国的国家权力控制延展到太空领域。早在1996年,美国公布的国际航天政策就明确提出要发展太空控制能力,确保美国在太空中的活动自由,并有能力剥夺别国的这种自由。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一员,中国发展航天事业坚持和平发展,就要毫不妥协地反对太空军事化和军备竞赛。所谓开放发展,就是坚持独立自主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基础上,积极开展空间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致力于推进人类航天事业的共同进步。外层空间是人类的公共空间和共有财富,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应做到共同开发,将开发成果致力于推动人类文明的福祉和进步,这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奋斗目标。
[深圳特区报]
未来5年要开展载人登月前期方案论证
“萤火一号”目前状况如何?载人登月何时实现?未来五年中国航天发展的重点和主线是什么?航天事业和民众的密切关系体现在哪些方面?12月29日,《2011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发布,国家航天局新闻发言人张炜解读了公众关注的多个航天热点话题。
自2006年至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67次发射
2011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5周年。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以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为标志的辉煌成就,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张炜介绍说,自2006年至今,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完成67次发射任务,把79个航天器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其中包括74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含4颗国外研制卫星)、2颗月球探测器、2艘飞船和1个目标飞行器。
除为公众熟知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首次顺利实施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施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以及“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卫星成功探月外,还基本建成“风云”、“海洋”、“资源”、“遥感”、“天绘”等卫星系列和“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以及已于近日正式向中国及周边部分地区提供试运行服务的北斗卫星导航(区域)系统。
未来5年航天发展重点有主线可循,进一步提升进入空间的能力
张炜说,未来五年中国航天的任务,包括重点和亮点,实际上是遵循了一条主线,即统筹考虑、科学部署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的协调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家安全。
要进一步提升进入空间的能力。张炜说,在新一代运载火箭工程研制取得重大进展的基础上,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首飞后,我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将从9.2吨提高到25吨,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将从5.5吨提高到14吨,这是一个很大的跨越。“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采用的也将是绿色环保、无毒无污染的推进剂。
同时也将重点建设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由对地观测、通信广播、导航定位等卫星组成的空间基础设施框架,实施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一批重大航天科技专项。
我国航天投入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航天事业和民众密切相关
张炜说,开展航天活动,主要还是根据国情、国力,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度进行投入。当前,我国对航天活动的投入与国民经济发展是相适应的。同时,航天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明显,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
通过大力发展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航天活动直接服务于社会进步。如“风云二号”气象卫星,自1998年投入运行以来,对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生成的约300个台风、登陆我国大陆的100个左右台风的监测无一遗漏,明显降低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投入产出效益非常显著。
航天技术的成果转化与应用,也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如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的光伏产业,其关键技术是来自于空间太阳能电池技术的二次开发;2008年奥运会火炬传递和主火炬的点火,其核心技术也是由航天技术特别是火箭发动机燃烧技术转化而来的。此外,航天技术在通信广播、导航定位、远程医疗等方面也有许多应用。
航天工程涉及众多科学门类,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信息技术、微电子、新材料等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推动了天文学等学科发展和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应用。
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仍在积极施救,神九明年发射时间待定
对公众关心的“萤火一号”,张炜介绍说,今年11月,中国首颗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搭载在俄罗斯“福布斯—土壤”探测器内部,由俄罗斯运载火箭发射。由于在飞行过程中出现意外,未能按计划实现变轨,俄罗斯同行到目前为止一直在进行积极抢救,中方与俄方保持着密切联系,一有新的消息将及时向公众公布。
对于中国何时将进行自主火星探测,张炜说,中国航天正在组织开展深空探测专项论证,推进开展对太阳系行星、小行星和太阳的探测活动,论证方案中就包括探测火星的内容。
何时实现载人登月,公众十分关注。张炜说,和深空探测一样,载人登月工程方案目前正在进行论证之中,在有进一步的进展和相关消息后,将会及时告知公众。
张炜说,“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计划将于明年发射,具体时间表将在确定之后公布。
[人民日报]
我国太空探索“五年计划”引外媒高度关注
昨日(12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2011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白皮书指出,未来五年,我国将开展载人登月前期方案论证,以及发射神舟九号及十号飞船。
这是继2000年和2006年之后,我国发表的第三部航天白皮书,引起国外媒体高度关注。
美国媒体使用“宏伟”一词来形容中国这项探索外太空的五年计划;英国媒体则指出,中国正在增强航天计划的透明度与国际合作,探索太空中国仅出于和平的目的。
白皮书显雄心 中国将重现人类登月壮举
新加坡《联合早报》和英国《金融时报》今晨的报道称,中国宣告有意把航天员送上月球,这是官方首次证实,中国将重现美国在40年前完成的人类登月的壮举。
《金融时报》指出,虽然载人登月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中国专家称,这将是2020年之后的事),但白皮书突显了中国人的雄心。
文章援引中国国家航天局官员张炜的话说,“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一样,在仰望星空的时候,对茫茫宇宙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向往。”
美国之音使用了“宏伟”一词来形容中国探索外太空的“五年计划”。
报道说,尽管在太空技术和经验方面还落后于美国和俄罗斯,但中国的太空项目已经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重大突破。美国专业太空新闻网站Space.com还历数了从天宫一号到北斗卫星等,中国近期取得的航天成就。
美国媒体指出,中国已把航天项目作为其国际地位和科技水平提升的标志。
增强透明度与合作 中国和平发展航天事业
今年,美国防部发布“十年国家太空安全战略(NSSS)”。美国太空防务政策副秘书长格里戈里·舒尔特在发布会上猜测,中国正在开发“太空战”武器,来击毁卫星或阻拦卫星信号。
但是,英国媒体不同意这个观点。报道称,可以看到,中国政府正在努力化解有关中国航天计划缺乏透明度与合作的批评,此次发布航天白皮书就是其中的一环。
“除了披露宽泛的政策目标外,中国政府坚持表示,中国仅出于和平目的探索太空。”报道称。
美国《纽约时报》也表示,中国政府的政策是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太空合作,白皮书列举了与中国在空间领域有过合作的国家,从俄罗斯、英国、巴西到委内瑞拉。
此外,白皮书也提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长官曾访问中国,就太空领域问题与中国进行了对话。
中国政府以白皮书的形式再次向世界宣告和平发展航天事业的意图,以消除外界不必要的忧虑。相比之下,曾提过“星球大战”计划的美国政府却于9月悄悄成立太空防御局。
据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网站此前报道,美国主司太空战事的全新机构——太空防御局已挂牌,但五角大楼并未对此大肆宣传,同时其加速研制太空战武器,暗中布局未来太空战。文/记者 林晨音 尹晓琳
[法制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