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2-06-30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建设空间站到底有多重要?从世界载人航天发展的历史经验看,空间站阶段无法回避。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曾表示,我国将在2020年前后建成规模较大、长期有人参与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
2016年前发射空间实验室
神舟飞船原总设计师戚发轫此前接受采访时曾介绍,中国将在2016年前研制并发射空间实验室,突破和掌握航天员中期驻留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
戚发轫介绍,“天宫一号”是空间实验室的特例,主要为完成交会对接任务。与此不同,未来发射的空间实验室,是完整的空间实验室,科学家、航天员们将在里面展开各种工作和实验。
随着空间实验室体积的增大、可靠性的提高,将逐步发展成为空间站的核心舱或实验舱,增加太空实验的项目和种类,为建成空间站奠定基础。
戚发轫透露,涉及生物、材料、天文等各类实验将在该空间实验室进行,也包括与外国合作的项目。而2020年中国空间站建成以后,会有更多国家和中国合作科学实验项目,也不排除会有国外科学家或航天员、港澳地区科学家上去做实验。
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将在2016年前完成,为最终建成中国空间站提供技术支持。
我国空间站经济适用
2020年前后,我国将研制并发射核心舱和实验舱,在轨组装成载人空间站,突破和掌握近地空间站组合体的建造和运营技术、近地空间长期载人飞行技术,并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介绍,与国外空间站发展相比,我国空间站发展有两大特点,一是起点高,国外是先发展单舱式空间站,再发展多舱式空间站,我国在借鉴国外技术的基础上,直接发展多舱式空间站。
其次,我国空间站与苏联/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类似,都采用积木式构型,但我国根据自身国情和实际需要,1个核心舱只对接2个实验舱,不像和平号的核心舱对接5个实验舱,与123吨的和平号、423吨的“国际空间站”相比,我国空间站规模相对较小,但从建造成本和应用效益的角度综合分析,这是一个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需要的理性选择,既不贪大求全,又规模适度,有望取得较高的工程应用效益。
由于多种原因,中国尚未成为国际空间站的成员国,但随着未来空间实验室设想的不断实现,我国将更深入地参与国际空间站的活动。正如美国宇航局专家詹姆斯·奥伯格所言,中国载人航天的飞速发展,不仅证明高科技水平日趋提高,也将使其获得与国际空间站完全合作的机会。
正研制火箭发射货运飞船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现任总设计师周建平介绍,空间站是一个很复杂的航天器,目前初步计划是分三个舱段,要运行10年左右的时间,因此技术上挑战很大。
他介绍,空间站追求的是最高效、可循环再生的生命保障途径,人产生的废气、废液都要能处理并且再生,尽量减少地面提供的补给,这些技术过去从没做过,因此在空间站之前,还有空间实验室阶段,用来验证这些技术,包括补加推进剂的技术等。
为发射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目前我国正研制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且正在研制长征七号火箭发射货运飞船。货运飞船主要给空间站补给燃料、人员的消耗物品,以及科学实验设备等。
■追访
普通百姓如何上太空
随着三名航天员在太空中生活、工作状态的大量“曝光”,人们对太空旅游的渴望被再次激发。那么,普通百姓怎么才能赴太空一游呢?
条件一:空间技术成熟
相比美、俄等国,中国在太空领域的探索无疑是后辈,不过随着交会对接技术的成熟,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战略已完成第二步的核心任务。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资深专家陶建中说,按照计划,接下来将发射货运飞船和空间实验室,2020年左右,将建成属于中国的空间站,这是人在太空长期停留的基本条件。
“神九、天宫交会对接的意义在于,我们国家已经充分具备了把人送上天,并在轨道空间逗留较长一段时间的技术和能力,而且飞行器交会对接都非常精准,为我国进入空间站时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陶建中说。
美国航天专家、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教授博奥里说,探索宇宙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让人类适应那里的环境,太空旅游也不例外,因此就必须要有空间站,让人可以在那里呆较长的一段时间。而要做到这点,你就必须得把人送去太空,并不断补给空间站,这就意味着,必须要多次进行交会对接。
条件二:商业运作成型截至目前,全世界已有7名游客到国际空间站上进行轨道飞行旅游,但费用高昂,每次为2000万到3500万美元不等。
博奥里说,太空计划耗资巨大,商业公司参与或许是一个比较好的途径。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系统副总设计师张崇峰说,美国走的步子很大,进度很快,它把商业公司引入,降低了研究成本,提高了研制能力。
陶建中说,我们现在的载人航天活动还是以科研任务为首要考虑,但今后,搭乘我们中国自己的飞船、去自己的空间站一游并不遥远。
条件三:经受专业训练
据了解,航天员在失重环境中,由于无法正常运动,因此肌肉会出现渐进性萎缩,骨密度会明显减少,只有通过摄取足够多的热量以及加强锻炼,尤其是力量锻炼才能对生理变化加以控制。
张崇峰说,尽管常人体质无法和航天员相比,但经过一定训练都可以上天。
不过,航天员对体格的要求还包括:没有潜在疾病、外伤及其后遗症,身体表面没有畸形等影响穿戴或使用航天服、仪器操作的肢体上的障碍。
陶建中说,除此之外,关键还在于心理素质。因为处在失重的环境下还要做一些复杂的工作,所以要求心理素质出众。
[京华时报]
相关报道
我国将建成高精度三维坐标系统
本报北京6月27日电 (喻思孪、王健、赵永新)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一期工程26日在北京启动。该项工程将历时四年,投入5.17亿元,调集全国29个测绘地理信息单位的3000余名技术人员,在全国范围内建成高精度、三维、动态、陆海统一的现代测绘基准体系。
据介绍,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是在现有基础上,利用现代测绘新技术和空间定位技术,通过新建、改建和利用的方式建立地基稳定、分布合理、利于长期保存的基础设施,形成高精度、三维、动态、陆海统一以及几何基准与物理基准一体的现代测绘基准体系。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完成后,将实现对全国范围内陆域国土的均匀覆盖,精度将达到国际水平的厘米级,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台站观测结果将呈现连续动态变化,陆地和海洋的高程基准将实现统一,从而使我国的测绘基准建设与国际同步,全面提升我国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研究的服务保障能力。
国家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完成国家现代大地基准建设,建成初具规模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连续运行基准站网和卫星大地控制网,获得高精度、动态三维、稳定、连续的观测数据,提供实时定位和导航的信息,以满足国家对坐标系统和定位的需求。在全国范围建成360个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连续运行基准站,其中新建150个、利用改造60个,直接利用150个。建设由4500点组成的卫星大地控制网,其中新建2500点,利用2000点。
全面开展国家现代高程控制网建设,完成全国范围的现代高程基准传递,通过与卫星大地控制网的结合,实现大范围高程变化的监测。由388条水准路线、27400座水准点组成,路线总长12.2万千米,其中新建7865点,直接利用19535点。
大力推进国家重力基准点建设,补充和完善国家重力基准。在已有绝对重力点分布的基础上,选择50个新建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连续运行基准站进行绝对重力属性测定,形成分布合理、利于长期保存的国家绝对重力基准的基础设施。
与此同时,完成国家测绘基准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建设一个测绘基准数据中心,具备先进的测绘基准数据管理与处理功能,形成每天约600个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连续运行基准站、超过10000点以上卫星大地控制网数据处理分析能力,工作效率将提高近5倍,提升现代测绘基准成果服务的能力。
[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