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走近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3-01-22

 

走近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走近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1月18日,郑哲敏院士(左)与王小谟院士在人民大会堂交谈。
  新华社发

走近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1978年,郑哲敏(右二)与科技人员讨论工作。
  新华社发

走近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王小谟在工作中。
  资料照片

走近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王小谟在拉二胡。
  资料照片

中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

  本报记者 吴月辉

  郑哲敏:

  只做雪中送炭,不做锦上添花。

  【人物小传】

  郑哲敏,1924年10月出生于山东济南。194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1952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任所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是我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著名力学家。他阐明了爆炸成形的机理和模型律,与合作者一起提出了流体弹塑性模型,带领团队先后解决了穿甲和破甲相似律等一系列问题。

  2013年1月18日,人民大会堂,在这里,中科院力学所的郑哲敏院士被授予了国家最高科技奖。

  这一年,他89岁,献身祖国力学事业已整整58个年头。

  对于获奖,郑先生坦言心情很复杂,“有了这份荣誉就有了份沉甸甸的责任。我这么大年纪了,还能尽到多少责任?所以总有点欠了什么完不成的感觉。”

  接下来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郑先生又多次提到“责任”这两个字,对国家、对力学学科,对学生……他用自己的一生完成着对祖国、对人民重于泰山的责任。

  报国是不可推辞的责任

  “我们获得教育,直接或间接的是由于全国人民的劳动”

  1943年,19岁的郑哲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合大学(抗战期间国立清华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昆明合办的大学),和早一年考入的哥哥一样就读电机系。在这里,郑哲敏第一次开始对当下国家的前途命运以及自己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怎么样才能富国强民?在经过一番思考和探索之后,生性淡泊名利且对政治不感兴趣的郑哲敏决定投身科学救国。

  因为觉得和哥哥学不同专业,能对国家有更大贡献。于是,在进入大学的第二年,郑哲敏从电机系转到了机械系。抗战胜利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迁回原址,郑哲敏所在的工学院回到北京的清华园。同年,钱伟长从美国回到清华大学任教,在他的课上,大四的郑哲敏首次接触到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近代力学理论。钱伟长严密而生动的理论分析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从此又走上研究力学的道路。

  1948年,经过全国选拔获得“国际扶轮社国际奖学金”的郑哲敏前往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在那里,郑哲敏用一年时间获硕士学位后,跟随当时已誉满全球的钱学森攻读博士学位。在学习的过程中,他深受钱学森所代表的近代应用力学学派的影响:着眼重大的实际问题,强调严格推理、表述清晰、创新理论,进而开辟新的技术和工业,这成为郑哲敏后来一生坚持的研究方向和治学风格。

  出国留学,是为了归国报效,郑哲敏“从没想过不回国”。然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美留学生归国集体受阻,郑哲敏毕业后不得不先暂时留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当助教。但他仍然感到自己像一叶浮萍,扎不下根来,心中时刻牵挂着祖国。

  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美国移民局取消了对一批留学生不得离境的限制。郑哲敏先生遂于当年9月从纽约乘船离美,回到了阔别6年半的祖国。在“回国留学生工作分配登记表”中,郑哲敏先生写道:“回国本是一贯主张。我们之所以获得教育,直接或间接的是由于全国人民的劳动,因此回国服务是不可推辞的责任。同时一个人如果不是在为群众的利益工作,那么生活便失去了意义。”

  承担爆炸力学学科创建重任

  “虽然是一个全新领域,但国家需要,我当然义不容辞”

  1960年秋天的一个下午,中科院力学所的篮球场上发生了一次小小的爆炸。当响声、硝烟和尘土消散之后,一片薄薄的铁板炸成的一个小碗出现在围观人群的面前。钱学森激动地拿着这个小碗绕场一周,给众人传看。他知道,一个他寄予厚望的新专业即将诞生,而他的得意门生郑哲敏,则是创建这个专业的最佳人选。

  同年,爆炸力学这门新学科就诞生了,钱学森在中国科技大学他负责的力学系里开设工程爆破专业,1962年开设爆炸力学专业,并由郑哲敏负责这个专业的具体事宜。与此同时,郑哲敏自己所在的中科院力学所第二研究室也将爆炸力学定为主要学科方向。

  “爆炸”这个听起来威力无边的词,其实原本与郑哲敏毫不相干,在回国以前,他连炸药和雷管都不曾听过。

  “虽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但国家现在需要我做这个,那么我当然义不容辞。”郑哲敏说。

  之后,经过30多年的努力,郑哲敏和他领导的团队在流体弹塑性模型等爆炸力学基础理论,以及核爆效应、穿破甲机理、防护工程、爆炸加工、爆炸安全、爆炸处理水下软基、瓦斯突出机理等爆炸力学主要应用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成果,为爆炸力学这门学科的成熟、壮大做出了奠基性贡献。

  在开拓发展爆炸力学学科的同时,郑哲敏也一直密切关注整个力学学科的发展。他长期担任中国力学相关组织与学术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参与和主持制定了一系列重要力学学科及相关科学规划。

  “郑先生在促进中国力学国际学术地位的提升等方面也倾尽心血。”力学所副所长杨亚政说,“1988年的时候我陪郑先生到澳大利亚去申办世界力学家大会,一直到2008年我们才申办成功。这期间,郑先生一直带领大家坚持不懈,2008年申办的时候已经是84岁的高龄。我印象中坐飞机时郑先生还随身带了一个吸氧机,以备身体的随时不适。”

  2012年,世界力学家大会在北京如期召开,这是大会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召开。“当时到了1700多人,交流的效果也非常好,国际组织对中国的力学研究成果非常认可,这让郑先生很欣慰。”杨亚政说。

  以培养青年力学人才为己任

  “要潜心做研究,少点社会活动,少点商人气息”

  郑哲敏很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一直把培养优秀人才作为己任。

  “我很庆幸自己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好的老师,他们对我一生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我希望自己对学生也能这样。”郑哲敏说。

  李世海是中科院力学所的一名研究员,1984年开始跟郑哲敏做博士论文。他说郑先生不但指导了自己的科研,同时对自己的人生选择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他说:“郑先生常常教育我们要潜心做研究,少点社会活动,少点商人气息。”

  熟悉郑哲敏的人都知道,他“只做雪中送炭,不做锦上添花的工作”。“郑先生从来都是以国家重大的、急迫的需求为选题方向,以深入的科学规律认识和系统的实践检验为标准,做‘爬坡的工作’、‘出汗的工作’。”中科院力学所所长樊菁说。

  他不但这样要求自己,也同样这样教育自己的学生。“要做国家所需要的,下苦功夫,啃硬骨头。”

  “1998年左右,我们搞二期创新,当时西部刚开发,郑先生建议做西部开发,搞一些地质灾害问题的研究。我主动请战,郑先生非常支持,但同时告诉我这事很难做,一定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之后的十多年里,在这个项目研究过程中,郑先生一直在鼓励和支持我,让我们到现场去做,让我们向工程地质专家学习。后来每次开会,郑先生都是到场亲自指导。在他的帮助下,如今我们已取得了一些不错的进展。”李世海说。

  如今,年近90的郑哲敏依旧活跃在科研第一线,对当代年轻科技工作者工作和生活状态也一直很关注。他说,现在的年轻人确实压力比较大,但还是希望他们能眼光放远一点,不要为一时的得失计较太多,还是要多做点实事。

  中国预警机之父

  本报记者 赵展慧

  王小谟:

  人生有低谷,心情从来没有低谷。

  【人物小传】

  王小谟,1938年出生于上海金山,现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小谟是我国著名雷达专家,是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他50多年的科技生涯中,先后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等一系列世界先进的雷达。

  王小谟在国内率先发展国产预警机装备,构建了预警机装备发展体系,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引领国产预警机事业跨入国际先进水平行列。他是“自力更生、创新图强、协同作战、顽强拼搏”预警机精神的标志性人物。

  国庆60周年阅兵典礼上,一架背负着雷达大圆盘的预警机——空警2000作为领队机,带着庞大机群,米秒不差地飞过天安门上空,这一瞬间,阅兵台上一位老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他,就是我国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王小谟。1月18日,他站在了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

  预警机是指机身上放置整套远程警戒雷达系统,用于搜索、监视空中或海上目标,指挥引导己方飞机执行作战任务的飞机,功能等同于“空中司令部”。

  研制出我国第一部使用计算机技术的三坐标雷达、第一部优于美俄的低空雷达,打造了中国人自己的预警机,做出了3型雷达,并且把雷达“搬”上了飞机……概括他70多年的人生很简单,但每个字都刷新了中国国防的新坐标。

  “我们一定要争口气”

  “国产预警机探测的灵敏度,就像一个人能看到20公里外一根火柴划出的火焰”

  中国预警机有个外号,叫“争气机”,为民族和国防事业争一口气。上世纪80年代末,年过五旬的王小谟在争议和质疑中,坚持攀爬预警机这一高峰。尽管他始终不认为自己是“中国预警机之父”,但人们总愿意这么叫他。

  20世纪90年代,通过多年艰辛的谈判,我国与外方签订合同,共同开发一架发展型预警机,王小谟担任中方总设计师。这是一项技术高度密集的系统工程,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拥有研制能力。然而,2000年,迫于美国压力,合作方单方面终止预警机合作研制合同。

  在严峻的形势面前,王小谟向上级建议“立足自主、研制国产预警机!”这一建议很快得到中央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一定要做中国人自己的“争气机”。仅一年时间,王小谟带领的团队就把地面样机做好了,又过了一年,样机飞上了天。随后,他们又打破了从科研样机到研制成功至少需要10年的预言,仅花费了5年时间。

  “中国采用相控阵雷达的预警机,比美国的E—3C整整领先一代!”美国政府智囊团“詹姆斯敦基金会”如此评论。最终,国产两型预警机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9个第一,成为世界上看得最远、功能最多、系统集成最复杂的记载信息化武器装备。

  “国产预警机探测的灵敏度,就像一个人能看到20公里外一根火柴划出的火焰。它定位的精确度不亚于射击比赛中每发正中靶心的程度。”王小谟的得意门生、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陆军打比方说。

  王小谟在研制三坐标雷达的历程中,不止一次地感叹“感谢国外对我们的技术封锁,让我们必须走出一条自力更生之路”。也正是因为如此,他自豪地拍胸脯:“以地面防空雷达为标志,我国真正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个先进水平是整体水平的世界先进。”

  “我们一定要争口气”,这幅标语至今仍挂在预警机机库的墙上。

  “人是第一战斗力”

  培养年轻战斗力就是压重担,“不是不管,不能全管”

  人是第一战斗力,这个观念一直贯穿了王小谟的整个科研人生。身体力行这个观念,王小谟做了不少“抗争”。

  在研制预警机的过程中,王小谟要在飞机上装厕所,招来了很多反对的声音:一个厕所200公斤,增加了很大负担。王小谟坚持:“预警机不同于一般运输机,试飞时间很长,厕所一定要加。”最后,王小谟把增加的200公斤揽到了自己身上,想方设法在自己的设备中“砍”掉了相当的重量。

  这不是他第一次据理力争。他带领研制的三坐标雷达是第一个关注人机环境的雷达。“以前的雷达车上没有空调,四五十摄氏度的高温,你能眼睁睁地看到汗珠一颗颗冒出来。”经常待在车里做实验的王小谟有亲身体验。他提出要在雷达机里装空调,遭到反对后,他据理力争:“人是第一战斗力,人都不行了,设备有什么用?”终于,专门耐高温的军用空调首次出现在了雷达机里。

  人是第一战斗力,招揽人才时候的王小谟将这一理念执行得更彻底。陆军就是王小谟在上世纪80年代用40万元“买”回来的7个学生之一。当时这7个学生在中国科技大学就读的都是定向培养专业,由学校提供学费,毕业后也必须服从学校分配。为了要到这7个人,王小谟咬咬牙,硬是在他时任所长的中国电科38所经费最困难的时候掏出了这笔钱。“现在看这7个人,都很有出息”。

  人才培养中,王小谟常做惊人之举。让刚毕业的陆军做项目总设计师,后来更是拍板让38岁的他当预警机的总师,还让当时年仅30岁的曹晨担任某型预警机的副总师。这些曾经遭人质疑的“小孩”,最终都不负导师期望,担起了艰巨的任务,成长为预警机领域的骨干人才。

  让这么年轻的学生当总师,您当时真是没有一点顾虑吗?面对疑问,王小谟哈哈一笑:“我心里有底呢,万一出了问题,我会马上告诉他们的。”

  培养这些比他小三四十岁的年轻战斗力,王小谟的绝招就是压重担,“不是不管,不能全管”。

  做项目就像演好一台戏

  唱京剧和造雷达是相通的

  “我喜欢梅兰芳的戏,最爱一出《宇宙风》。”成长在北京四合院里的王小谟,差一点走上了艺术人生。然而命运没有这样安排,短暂徘徊后,他选择上大学,毕业后投身到国防科技工业中,并成长为一名院士。王小谟觉得,唱京剧和造雷达是相通的,当总设计师的本事也有大学时当京剧团团长这份经历的功劳。做一个项目,就像演好一台戏,安排灯光、演员、乐队,就像组织一个几百个人的研发班子,“首先主意要出好,然后要让大家心甘情愿地按照你定的目标去做。”

  即便是在人生的低谷中,他仍“演出”了一幕幕出色而又坚韧的生活戏。1966年的政治风暴中,王小谟被冠以“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被打入研究所机房管理计算机。他在机房的空调冷却池里游泳,用计算机下棋、唱歌,两年后,当他从机房里被“放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计算机专家了。这两年的计算机心得,被他应用在研制我国第一个使用计算机技术的三坐标雷达中。

  某型预警机研制最关键的时刻,王小谟先是遭遇了车祸,伤愈后更有噩耗传来,他被确诊为淋巴癌。王小谟当时坦然面对:“我这辈子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做的是自己想做的事,去的是自己想去的地方,国家也给了我足够多的荣誉,我该知足了。”

  他的病房里,传出的是京胡声,还有与预警机设计师的讨论声。自称“整天除了躺着就没事干”的王小谟还在病床上提出了下一代预警机的发展战略。对工作他其实不“知足”,他说:“下一代预警机的发展战略,不仅是达到世界先进,而是要立足于引领世界水平。”

  半年后,王小谟奇迹般地痊愈了,回到了试验现场,他对大家说:“我又活过来了。”

  如今的王小谟,笑容坚定,声音浑厚,看不出曾经病痛的痕迹。他也仍然没有闲下来,带博士生,开会,抽空去锻炼。“本来计划在70岁后停止工作,找一帮老票友练练京剧,组织一个京剧社……”

  他今年74岁,这个愿望还没空实现,他又默默地把实现愿望的时针往后拨到了80岁,不知到时候他是否真能闲下来。

    [新浪网-人民网]

第三代预警机能“看见”美国隐形战机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3年来首次授予军工装备专家,中国预警机一并揭开神秘面纱

第三代预警机能“看见”美国隐形战机

1月18日,雷达专家王小谟院士和爆炸力学专家郑哲敏院士双双摘得中国科技桂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也是该奖项设立13年以来,第一次授予军工装备专家。长期藏身于中国军工后台的科学家,首次公开站在了国家最高领奖台上。

伴随着王小谟院士一同揭开神秘面纱的,还有他和其团队们的心血结晶——中国预警机。3年前在天安门广场上空首次亮相即惊艳世界,此次王小谟的获奖,使得中国预警机再次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军事专家表示,预警机是现代空中作战体系的核心。预警机在现代空战中如何发挥作用?中国的预警机走过了怎样的研发道路?在世界上处于什么地位?中国航母何时能迎来自己的固定翼预警机?昨天下午,晨报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军事专家。

谈预警机的作用:战斗机的“眼睛”和“大脑”

新概念提示:预警机的高性能雷达不仅能弥补战斗机的不足,还可以通过强大的指挥系统直接指挥战斗机群作战

2009年10月1日,两架预警机先后带领战斗机梯队飞越天安门广场上空,这是我国预警机的首次公开亮相,令世界为之惊叹。

“离开了预警机,是无法应对现代空战的。”昨天下午,空军指挥学院战略教官、歼-10飞机首席试飞员徐勇凌在接受晨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作为现代空中的核心,预警机将远程警戒雷达搭载于飞机上,用于搜索、监视空中或者海上目标,指挥并可引导本方飞机执行作战任务,就像战斗机群的“眼睛”和“大脑”一样。

据悉,由于战斗机的搭载能力的不足,自身雷达性能也有限,仅仅依靠战斗机自身雷达能获得的信息也很有限。预警机一般拥有更强的搭载能力,其高性能雷达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战斗机的不足,还可以通过强大的指挥系统直接指挥战斗机群作战,从而发挥更大的作战效率。

海军专家、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李杰也告诉记者,预警机对于航空母舰同样重要。对于水面舰艇来说,由于地球曲率的存在,舰艇雷达很难探测到掠海低空飞行的目标。空中飞行的预警机则能从上往下俯视,更容易探测到超低空目标。

谈国产预警机的发展:从国际合作到自主研发

新概念提示:上世纪90年代和以色列合作,因美国阻扰未成,随后走上自主研发道路;购买俄方预警机作为实验平台,没有图纸全靠自己一点点测量;空警-2000、空警-200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的9个第一

在近日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王小谟院士透露,中国预警机走过了一条从国际合作到自主研发的曲折道路。

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曾向以色列订购相控阵雷达预警机。合作研制期间,王小谟受命担任预警机工程中方总设计师,提出采用大圆盘、背负式、三面有源相控阵新型预警机方案,这是世界首创。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和以色列合作期间,王小谟坚决主张并部署了国内同步研制,并做出了样机。不久,由于美国的蓄意阻挠,以色列单方面撕毁合同,拒绝出售。正是王小谟的“同步研制”,才使得中国的预警机之路没有“浪费时间”。

以方的转变,不仅没有令王小谟气馁,反而让他暗自兴奋。“我们当然可以从国外买,省时省力,但是一旦战争真的爆发,国外只要卡住几个配件,我们买回来的预警机就用不了。中国一定得有自己的预警机!”

王小谟表示,中国预警机的原理是通的,东西路子也是对的,因此完全有信心搞出自己的预警机。

为满足预警机使用部门的需要,在王小谟的主持下,中国从俄罗斯购买了一架伊尔-76运输机作为实验平台。不过俄罗斯只出售飞机,不提供图纸。

为得到各种数据,王小谟和他的团队,只能一点一点地测量。用激光仪一点一点地扫,扫完后再把整个外形录入数据库。这一测试过程,就花费了整个团队几个月的时间。

在王小谟的带领下,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我国就走完了西方几十年的路,成功研制出自己的预警机空警-2000、空警-200。不仅如此,这两型预警机还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的9个第一。

王小谟还透露,中国现在已经提出第三代预警机的概念,目标是F-22这样的隐身战机,第三代预警机将可以对付这样的目标。

谈国产预警机技术:雷达技术优于美俄

新概念提示:空警-2000上的雷达天线不需要旋转,领先于美俄;由运输机改造而来,空中机动性逊于美日由民用机改造而来的预警机

中国的预警机一经公开,就受到西方国家的广泛关注。美国政府智囊团“詹姆斯敦基金会”甚至发表评论认为,采用了相控阵雷达的中国空警-2000预警机,比美国的E-3C整整领先一代。公开资料显示,美国E-3C是当今使用最广泛、性能出色的预警机。

昨天下午,空军指挥学院战略教官、歼-10飞机首席试飞员徐勇凌对晨报记者表示,预警机包括平台、雷达和指挥三大系统。在探测雷达方面,空警-2000的确要优于美国的E-3C。

徐勇凌透露,我国的雷达技术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尽管起步较晚,但国内市场需求庞大,因此雷达技术进步飞快。从早期的单脉冲雷达,到多脉冲雷达,再到无源相控阵雷达和固态有源相控阵雷达,几乎每5年就能提升一个级别。

空警-2000的雷达天线看起来和美俄预警机一样是大圆盘,但不同的是,美俄预警机上的大圆盘在探测时要旋转,空警-2000上的雷达天线不需要旋转,是固定不动的,这就是比美俄领先一代的固态有源相控阵雷达。

在探测技术超越美俄的同时,中国预警机同样还有需要提高的地方。徐勇凌认为,空警-2000是从俄罗斯的伊尔-76运输机改造而来,从平台比较,并不占优势。“运输机的外形短、胖、粗,在空中的机动性不如相对细长的民用飞机,像美国E-3C、日本的E767等,都是利用民用飞机平台改造而成的。”

徐勇凌同时认为,尽管运输机不是预警机最理想的平台,但目前世界上预警机平台系统的门槛并不高。“在平台方面,我认为中国在20年里即可达到甚至超越世界先进水平。”

其次,作为现代空战核心,预警机还要承担智能指挥的作用,这也需要在实战或者模拟实战的训练中才能得以提高。

谈航母上的预警机:目前暂用直升预警机替代

新概念提示:现有预警机体积过大都不适合上舰;直升预警机劣势明显,只能作为过渡或补充;预警机上舰需要航母具备弹射装置

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首艘航母和首架舰载机先后亮相。中国庞大的海上霸主,何时能迎来自己的固定翼舰载预警机?

昨天下午,海军专家、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李杰告诉记者,中国现役的空警-2000和空警-200,属于大型和中型预警机,都不适合上舰,目前只能用直升预警机作为替代。

李杰介绍说,和固定翼预警机相比,直升预警机的劣势比较明显,只能作为舰载预警机的过渡或补充。

首先,直升机由于搭载能力有限,其雷达探测距离最多只有100-200公里,远低于固定翼预警机的400多公里。其次,直升机滞留空中时间短,无法执行远距离长时间任务。第三,直升机飞行高度较低,对低空近距离飞行目标的探测或许有优势,但对高空目标就无能为力了。第四,直升机起降速度较慢,容易在起降过程中遭受敌方攻击。

李杰告诉记者,固定翼预警机要上航母,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首先体积和重量都不能太大,最多不能超过20多吨,机翼最好能折叠。其次,固定翼预警机由于机身庞大,不可能像舰载机那样滑跃起飞,只能弹射起飞,这就要求航母具备弹射装置。

    [MSN中文网-新闻晨报]

 

 

相关报道

美宇航局发明电动隐形飞机 可垂直起飞

美宇航局发明电动隐形飞机可垂直起飞

电动隐形飞机

  美国宇航局设计出一种供单人飞行的电动隐形飞机“海雀”(Puffin),它能像直升机一样垂直起飞,飞行时则如固定翼飞机,这点和海军陆战队使用的“鱼鹰”有些相似,但“海雀”有更独特的地方。

  “海雀”的动力来自电动机,因而比普通飞机具有更好的静音效果。它在150米飞行高度时噪音只有50分贝,这跟一般人谈话的声音一样。它比目前的低噪声直升机还安静,静音效果是它们的10倍。同时,由于海雀使用了碳纤维复合材料,也很难被探测到。这些独特的性能使得“海雀”具有潜在的特殊用途。

    [北京晚报]

 

 

相关链接

中共举行国家科技奖励大会 郑哲敏王小谟获2012年国家最高科技奖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