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八字方针”出台 银行业面临“拐点”? GDP唯上,将致华北平原消亡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3-07-10

 

“八字方针”出台 银行业面临“拐点”?

  国务院提出金融业“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服务实体经济及支持经济结构调整指导意见;银行业人士称,下半年工作重点围绕“八字方针”

  6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7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再发“细则”——《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表示将继续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引导银行理财产品对接实体项目,再次表达改革的坚定决心。

  这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转型大戏在6月下旬以一场危机的形式拉开序幕,也让市场意识到这场改革不可避免。

  6月20日,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曾一度超过高利贷,而央行以其强硬态度坚持“不放水”、“不给奶”,目的是逼迫银行机构降低资金杠杆,把钱都从这些业务中挪腾到更需要资金的实体经济中去。

  这场在国外媒体看来“可控的金融危机”正在深刻影响着中国银行业。

  长期被宠的孩子面对突然严格的家长,措手不及。“我看这次不是‘钱荒’是‘心慌’。”工行董事长姜建清此前表示。

  教训之后,银行都收起了手脚,兴业和民生已经明确表示将收缩同业业务。“‘用好增量,盘活存量’这八个字是下半年最主要的工作了。”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人士称。

  然而,这对于长期以来嫌贫爱富、追求高利润回报的银行来说并非易事。

  同业业务被聚焦

  经过几次倒手之后,张明把这笔房地产项目贷款“洗”成同业资产,并不会触及信贷规模限制。

  “这半个多月来,都在各方找资金,总行在摸底统计同业业务规模,收缩是肯定的,先把规模压下来,降低高风险业务的比重。但是具体以后哪些业务不做了还没有明确的说法。”

  2012年开始做同业业务的张明。按照他的说法同业业务就是找项目、结交信托公司、跟同行搞好关系。

  今年年初,张明给一个地产项目贷款包装成一笔同业业务。按照监管要求,要是以房地产项目名义申请贷款不好批,于是张明找到一家信托公司,信托公司为该地产项目设立一个信托计划。随后,张明再找来一家充当过桥角色的另外一家农村商业银行,这家银行以理财资金受让了地产信托计划的受益权。张明所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再以自营资金从农商行手中,以认购理财计划等形式获得了上述信托的受益权,这笔资金被记在张明所在银行的同业业务项下。

  经过几次倒手之后,张明把这笔房地产项目贷款“洗”成同业资产,并不会触及信贷规模限制,同时也可大幅减低风险控制上的资本占用。只要有银行愿意合作,这类融资要远比传统的贷款更容易获得,同业之间互相过个桥很普遍。这就是这两年疯狂扩张的银行同业业务模式之一,也是央行此次“教训”市场的直接原因。

  “房地产项目调控严厉,监管部门也一再强调房地产贷款风险,要求各家银行控制,难道不怕风险吗?”

  “现在各家银行都在扩张,每个业务员身上都背着重重的业务指标。虽然在调控,但是房地产项目对于银行来说,风险还是可控的,即使房价下跌,也有抵押品在。”

  不过,张明现在感到了压力。清理同业业务,降低杠杆,变相的房地产融资项目首当其冲。张明最近半个月没有开展新的项目。

  早在2012年,银监会就要求商业银行对不规范的同业代付等业务展开整改,只是金融机构同业业务推陈出新的速度远超过监管围追堵截的速度。去年商业银行买入返售资产高达55.2%增速,暴露了同业业务高速膨胀背后所蕴含的资产负债结构和流动性风险。

  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日前在参加2013陆家嘴论坛已经释放整肃银行同业业务的信号。尚福林称,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结构存在缺陷,相关政策正在研究当中。

  目前涉及同业业务的文件零零散散有不少,但对银行同业业务进行系统性规范的文件还没有。有消息称,在新的监管方案中,除了加强信息披露、流动性管理外,同业业务开展权限从分支机构手中上收至总行、规范或打击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场外交易等。目前一些银行为了追求规模扩张和短期利润,过度强调市场部门的主导性,将利率定价权、资源配置权和风险控制权不加限制地下放,而这些本应设置在中后台管理部门。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建议,应该规定同业资金能够投什么领域,不能投什么领域。如买些债券、同业拆借的可以做,但要是买一些券商类的资管产品,尤其是包装过的,买这些产品可能要控制一下量。

  兴业民生的整改样本

  同业业务扩张最为激进的两家银行在整顿风起之时,股价暴跌。

  短期的流动性风险过去后,业界都知道中国银行业的去杠杆时代来临,同业业务将受到抑制。

  兴业和民生在业内被认为是同业业务扩张“最为激进”的两家银行。因此,在流动性事件之后,这两家银行的股价暴跌。

  6月24日,民生银行和兴业银行双双跌停。与此同时,机构投资者纷纷唱空这两家以同业业务见长的银行。

  高华证券最新报告称,鉴于估值吸引力下降,将评级为买入的兴业银行剔出强力买入名单,而民生银行则评级为卖出。申银万国的研究报告也调低民生银行的盈利预期和目标价,未来6个月的目标价为8.49元。

  兴业银行被称为是“同业之王”,这一特点被认为是兴业银行的独特竞争力。兴业利用2007年搭建的“银银平台”向中小银行机构输出技术与管理,并借此扩充网络、吸收同业存款。这些小机构把钱放在央行,超额准备金利率很低,只有0.64%,而作为同业存款存放在兴业银行,兴业银行支付其2%-3%的利率,然后再通过买入返售的模式投向年化收益率达10%以上的房地产或地方融资平台业务。

  这种模式为其积聚了大量稳定、低成本的资金。数据显示,兴业银行同业资产规模达1.17万亿元,其同业资产占总资产36%,为同业最高,其同业资产规模已经基本等同于贷款规模;其同业利息收入最大,占公司全部利息收入的比重达38%,已经接近贷款对利息收入的贡献。

  民生银行是2011年才发力同业业务的后来者,但扩张同样迅猛。截至2012年年底,民生银行存放和拆放同业余额合计1.05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55.14%;同业存放和拆入款项余额合计9105.9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3.34%;票据买入返售规模近一年来也一路激增,从2011年的1295亿元增长至2012年的6168亿元。

  这两家银行将如何调整同业业务?申银万国预计,监管层将针对隐藏在同业业务项下的非标资产进行政策调整,可能的政策包括设定非标资产在同业资产中的占比,或者对同业业务要求计提更高的风险权重。

  上周,民生、兴业两家银行紧急召开投资者电话会议,流露出将适当调整同业规模的想法。

  兴业银行同业业务部总经理郑新林透露,兴业的同业业务战略不会有逆转性的改变,但具体策略会根据最近的监管政策及具体的环境变化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对低收益同业资产业务到期的就退出来不再做,这大概涉及有一千多亿的资产。

  民生银行也有相同的想法。“央行提出去杠杆化后,银行往哪里走?我们也在研究当中。从目前情况看,大体我们要做的比如说进一步考虑同业杠杆率低的新型业务。到目前该行非标资产超标只有120亿,7月20日前全部清零。”民生银行副行长赵品璋称。

  张明认为,同业业务是银行间的资金调配,监管层不可能消灭这种需求,更不可能让商业银行退回去,只做传统信贷业务。

  华泰证券研究报告分析称,从长期来看,银行对同业业务期限结构的调整,将会导致行业业绩和净息差分别下降3.5%和5.8%。其中民生、兴业两银行净利所受冲击超过4个百分点。

  下一个重点,银行理财产品

  银监会对理财产品电子化登记的要求,使得理财产品资金未来难以“用于登记之外”。

  同业业务仅仅是一个开始。7月5日,国务院出台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细则已经列出多项内容,引导银行理财产品对接实体项目、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向产能过剩行业说不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整改转型之风席卷整个银行业。

  中信证券研究报告指出,在增量方面,监管层一方面使用数量政策,比如银监会8号文等定向控制某一类业务的规模,另一方面通过可能提升资金利率、收紧流动性预期,倒逼商业银行降低错配和杠杆的价格政策,从意愿和手段上约束增量。在存量方面,通过对代持、票据等业务的全面排查清理、挤出存量资产中可能存在“虚增”或泡沫的部分。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主任吕随启表示,“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其中重要一项就是要让理财产品资金投入到实体经济,而不是在金融系统内自循环、空转。不仅如此,不少上市公司以钱炒钱,没有把从市场中募集来的资金投入实体项目,反而大量用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加重资金流入虚拟经济的困境。

  截至一季度末,理财资金账面余额8.2万亿元,银监会主席尚福林透露,70%以上投入了实体经济。如此计算,有5.74万亿元的理财资金都投入实体经济。但是不少业内人士对这一数据并不认可。吕随启认为,70%的理财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其中应该包括流入房地产领域的资金,很多理财产品投向并不明确。如果剔除房地产,真正投向实体经济的理财资金并不多。

  目前,银监会已下文要求,理财产品必须一对一,即一个理财产品对应一个资产组合。反过来看,一个资产组合在固定的期限内只能对应单一一个的理财产品。某股份制银行资产管理总经理称,该行现有多对多的资金池产品已经全部向一对多转变,已经不再发行多对多模式的资金池理财产品,这样银行以短养长,期限错配的空间就小了。

  此外,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实行统一的电子化报告和信息登记制度,不登记不得发售。“银监会对理财产品电子化登记的要求,就是要提高银行理财业务的规范性和透明度。今后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理财产品资金要用于登记之外的其他地方就是违规了。”该总经理称。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任何机构,如果不加强监管,它都有动力来把自己的产品打扮得更漂亮,把高风险的投资标的,打扮成低风险的标的,从而可以以更低的成本筹到资金,这是市场主体逐利的自然行为。而购买产品的投资人通常不是能够承担足够风险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监管的首要任务就是充分地披露信息,强制地披露信息。就是银监会所说的,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人,把产品的风险系数和投资人的风险偏好配合起来,不要出现错配,不过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银行纠结调结构

  “用好增量”相对而言比较好操作,“盘活存量”却存在难题,这需要银行去调整业务结构、主动压缩一些业务,承受转型之痛。

  “‘用好增量、盘活存量’这八个字是下半年最主要的工作了。”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人士称。据了解,目前各家银行都在研究建议方案和具体措施,并由银监会汇总后上报国务院。

  该银行人士称,信贷投放“用好增量”相对而言比较好操作,不过“盘活存量”却存在难题,这需要银行去调整业务结构、主动压缩一些业务,要承受转型之痛。

  上述股份制银行公司部经理正面临着这样的困惑。他说,近两年,银行在面对一些大型央企时根本没有议价能力。一些央企通过在银行获取低成本的资金,然后转手给财务公司放贷,或者再以高利率贷款给其他企业以获取利差。“对这样的客户银行到底放不放款?不放,那么大量的存款就要流失;放,银行只是做一个廉价的资金提供者。”

  而从风险角度考虑,经济不景气银行会倾向于更严格的贷款审核,银行更乐意向那些风险可控的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发放贷款,或者通过表外业务提供资金;但对抗风险能力较低的小企业则会更谨慎。

  工行董事长姜建清对于如何盘活存量提出,提高信贷的周转率。有一部分贷款虽然是长期贷款,但归还是短期的,比如个人按揭贷款,每个月都在还款。他给出一组数据,现在全社会信贷资金余额已经达到67万亿元,如果每年提高信贷周转率0.1次,大概缩短贷款平均期限一个月左右,相当于通过存量周转多增加贷款6-7万亿元。

  另一家国有银行已经开始行动,该银行公司业务部人士告诉记者,以往零售贷款和对公贷款是分开来用,零售贷款的还款部分仅能再发放给零售业务,最近银行改变策略,只要是存量贷款有还部分提前还款,不局限于零售的用于零售,对公的用于对公,谁有需要就给谁,这样就提高了贷款的周转速度。

  但长期以来,国内许多银行在发展中存在浓厚的“规模冲动”和“速度情节”,这种文化让银行面临转型时更加的困难和纠结。

  从2007年底至今,银行业贷款规模已从28万亿猛增到67万亿,资产规模也从53万亿急剧扩张到131万亿。短短五年多时间,银行业资产和贷款规模分别增长了1.4倍和1.5倍。

  中信银行常务副董事长兼中信银行国际董事长陈小宪撰文称,本次流动性事件给银行的经营理念敲响了警钟,决不能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张,对于利率高度敏感的同业业务应审慎对待,以期限错配支撑的资产业务必须加以总量限制,单纯为扩大总资产规模的行为,无异于自掘坟墓。

  (文中张明系化名)

  ■ 学者观点

  引资入实体经济关键在产业调整

  部分学者认为,如果体制性问题不改革,资金很难进入政策所希望的特定领域。

  一场“可控的金融危机”清晰地显示了监管层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意图。7月1日,央行打响首枪,发放120亿再贴现贷款要求金融机构专门用于中小企业和三农信贷。但对于逐利的资金真正进入实体经济领域,并非易事。

  在过去几年中,由于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产生的大量资金需求,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同业业务大量投资理财、信托等金融产品,将银行渠道的资金通过表外业务投向这些领域。从“影子银行”体系中的信托产品存量看,有超过三成信托是投向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这样的项目。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郭田勇表示,银行在同业市场拿钱的成本很低,最多4%至5%,而通过同业产品投到一个经过包装的房地产项目中,可能一个项目就能挣到10个百分点,这也是银行“做得很欢乐”的主要原因。

  但在实体经济中,并不是外界想象的全部“缺乏资金”。

  经济学家辜胜阻此前认为,我国金融运行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流动性总量过剩而结构失衡,货币信贷存量推动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率不断走低。在微观层面,辜胜阻认为主要是民营中小企业难以获得资金。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斌认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中国制造业扩张,拉动服务业发展,也推动财税增长。但危机之后,工业部门增速放缓,经济发动机熄火。从2008年至今,如果不是政府刺激,经济面可能更难看。去杠杆消灭坏账不是重点,先将实体经济增量做上去才是关键。

  一个事实是,如今经济形势不景气,不少企业对“钱生钱”更感兴趣。

  在6月资金利率大幅上升期间,上市公司将大量资金购买理财产品。统计数据显示,6月份上市公司发布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信息共计209条,涉及上市公司112家左右。其中中小板约70家,为去年同期8.8倍。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认为,如果体制性的问题不改革,资金是很难进入政策所希望的特定领域。他认为,必须调整思路,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更大一点,同时改革国有企业,否则很大比例的金融资源都被国企占着。

  瑞穗证券亚洲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撰文指出,由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诸多企业债务负担较重,存在借新还旧的现象,以及国有企业获得廉价贷款并未进行投资反而投入信托等原因,流动性充裕并未刺激有效投资。从这个角度来讲,是结构性困境削弱了中国经济增长,金融能做的实在有限,引导流动性进入实体经济,关键在于产业调整。

  沈建光认为,中国需要引入熊彼特所言的“创造性的破坏”,即发挥市场作用,淘汰利润率比较低的行业和技术,将资源投入到利润最高的行业和最先进的技术上,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增长。

  □新京报记者 苏曼丽 北京报道

    [新京报]

 

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GDP唯上,将致华北平原消亡

    特约记者 戴小河

“30年后,古老而美丽的华北平原将会消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日前在清华大学演讲时如此断言。

作为曾在国家发改委工作22年的“老兵”,杨伟民对当前的环境问题忧心忡忡。

以北京为例。乾隆十八年间,京畿之地共6000平方公里,其中5700平方公里是沼泽和湖泊。如今,北京湿地总面积约500平方千米,仅占总面积的3%。

而这一切,都源于对GDP的膜拜。“如果把华北平原十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一的土地拿来种树,未来治理华北平原沙化的可能性还存在。如果继续像现在这样唯GDP至上,30年后,华北平原将不复存在。”杨伟民说。

他认为,建设美丽中国,区域间根据自身资源特点布局城市功能、保证足够的农业和生态空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否则,“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将会越来越小”。

华北,环境危机缩影

1969年12月,杨伟民随父亲到吉林省延边市插队落户。延边位于长白山麓,自古水草丰美,在杨伟民家门口有一条泉水河,“空气非常湿润,有种沁人心脾的感觉。”

三年前他去故乡看了看,已是面目全非。原来的森林都已烧尽,种上了高粱和玉米;奔腾的小河已经干涸,以前村边的耕地已经变成了沙地。

干枯的不只是故乡的水草。全国657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正遭此巨变,缺水总量大约是536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一年的径流量。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1956-2000年的一系列水文数据计算出,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535亿立方米。

缺水城市中,尤以北京为甚。上世纪60年代,北京市政府将许多河流或填或埋或改造成暗河,地面几乎全部用水泥进行硬化。“现在的公园过去全是沼泽地,一眼望不到边,吸水能力比现在强得多。去年下雨淹没的广渠门曾是北京的最低点,现在都填埋盖楼了。”杨伟民说。

“水是北京最大的资源难题,现在年供应26亿立方米,而实际消耗36亿立方米,缺口10亿立方米。”杨伟民解释,南水北调的水进来后,也仅仅能够满足当前的缺口,如果按照现在这种盲目崇拜GDP的模式继续发展下去,未来的缺口会在15亿立方米左右。也就是说,南水北调实现调水后,北京的缺口仍然高达5亿立方米。

小麦是华北平原的主要农产品,但是现在连灌溉小麦都得超采地下水。“如果不超采,麦子就没法活下去。但是这么超采下去,又能采几年呢?越采越深,采到一定程度就没有水了,没有水以后,华北平原就将慢慢沙化,变成一个不适合人类生活的地方。” 杨伟民补充说,“北京有的地方超采地下水已经造成地表下沉200多毫米。地表下沉有一个临界点,容易出现地表断裂,会给房屋等基础设施带来不利影响。”

遭此巨变的华北平原只是中国环境问题的缩影。杨伟民回忆,当年离延安城外不远处就是成片的森林,现在大树都没有了,一下雨,沙土就被冲了下来。把下游的大量河道、湿地、湖泊填满了。就全国范围来看,目前,沙化土地已达174万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达12.96万平方公里。地下水降落漏斗240个,其中浅层115个,深层125个,岩溶型的15个。20世纪50年代以来湖泊总面积减少近2万平方公里,减少了五分之一;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原有沼泽已失去八成;千湖之省湖北的湖泊减少了三分之二;鄱阳湖由过去的5100平方公里减少到目前的2900平方公里。

GDP,“重症”根源

一位省级领导曾告诉杨伟民,他在地方工作的时候,一看见云彩来了就实施人工降雨,几年后却发现连云彩都不来了。“是地面根本就没有水汽蒸发上来。” 多年来的工作经历和基层调研,耳闻目睹的几乎都是加快发展、跨越式发展,发展的内涵就是一味追求壮大GDP。几乎每一个地方政府都陶醉于GDP数字的提高。

“像北京这种环境问题突出的地方,应该把环境放在第一位,把增长速度放在第二位。”杨伟民说,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区域目前都面临着环境问题。即使是东部地区的太湖,它的容量也只有那么大。就算周边企业全部都达标排放,太湖也容纳不了。

北京到现在为什么还非要提高GDP不可呢?杨伟民对此感到很是费解。他说,北京抓GDP主要是觉得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平衡的表现是城南落后,房子不够高,产业不够多,所以就招商引资找大项目。

“区域发展平衡并不是绝对平衡,城南人也不一定认为房子越高越好。现在搞开发,很多人都搞错了,中央从来没说过让各个地区去搞GDP竞赛。”杨伟民说,地方政府都在盯着左邻右舍的GDP数字,你追我赶。“如今钢铁过剩,水利过剩,造船过剩,太阳能过剩,风电过剩,几乎所有的产能都过剩,很多工业开发区都会因为产能过剩而关掉。”

我国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在于,经济分布与人口分布在空间上失衡。东部地区占到了全国经济总量的59.7%,人口只占39.6%;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分别占全国的23.2%和17.1%,但人口则分别占32.4%和28%。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圈,集中了全国40%的经济总量,但人口仅占全国的18%。因而中国人均GDP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的差距高达8倍。

划分主体功能区

杨伟民认为,追求区域平衡、协调发展,不应该是各地之间为了拉近GDP的差距而大搞工业、大建城市以及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而应该是拿很小一部分国土空间作为城市化空间,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绝大部分国土空间作为农业空间或生态空间,以提供农产品为主,或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

他表示,首要的任务,是把国土划分为“术业有专攻”的主体功能区,减少北京、上海这类超大型城市的建设。

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囊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中心,如同一个大箩筐,全国的资源都往里面装。然而,严峻的现实是,北京为了解决一个又一个功能,只能不断地高强度开发。京畿大地面积约为6000平方公里,1982年的规划是将开发范围限制在四环以内,现在却开发了50%以上。

“以前的中关村是建在郊区农田里的,现在都成市区了。很多人说北京的问题主要在于人口问题,我看未必。人为什么要向这里集中?主要是由于一个个城市功能为他们提供的工作岗位。”杨伟民分析,中国13亿人口,怎么能就靠一个两个城市来解决所有功能?

在他看来,如果北京不搞多功能城市中心,而是推进主体功能区的建设,企业就会随之建到其它地方去,劳动力也就不会全都涌进来。“水也不用引过来了,汽车也就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和能源消耗都会减少。”杨伟民认为,单纯依靠提高入京门槛或者依靠价格杠杆解决不了问题。

“我们以东中西和东北四大版块为空间单元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若缩小尺度,以省为单元,有些事情就错了;以县(市)为单位,很多事情也错了;以乡镇为单元,可能所有事情都错了。好的战略若不落实到具体空间,真理就容易变成谬误。”杨伟民说,推进主体功能区的本义,就是今后不能再不加区别地要求所有区域都去增加GDP,而是对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进行划分。按照开发方式,可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按照开发内容,可分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三类。

按照杨伟民的构想,今后的战略任务就是要构建一个“两屏三带”(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渝生态屏障、北方防沙带、东北森林带、南方五陵山地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城镇化地区就是在这些空间范围之间,其他地方则以农林牧副为主。

“当初为了保护黄河、长江两大水源地,让青藏高原上的藏族群众退耕还林。现在他们成天无所事事,每年就靠国家给的八千块钱过日子。如果我们能换一种方式,藏族群众让出耕地涵养水源,他看着这个水,他也是在搞发展,也是在为下游城市做贡献。国家再发一点工资,同时放牧牛羊,他也就有了就业岗位,对社会是有益的。”

杨伟民说,青藏高原、青海山林等地区,为全国提供600亿立方米的水,没有这个水,下游没法活下去。自然环境本身存在不同的特点,高山和沙漠地带的资源特点不一样,平原和丘陵的资源特点又不一样,“比如到三江源搞工业合适吗?”

从提供产品的角度,杨伟民把国土划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城市化地区,主要提供工业、服务产品,提供GDP,创造税收;第二类是农产品主产区,主要提供农产品,也可以附带着发展农产品加工;第三类就是生态空间,这些地区的主体功能,既不是工业,也不是农业,就是提供空气、水源等生态产品。

杨伟民认为,中国60%的国土空间是山地和高原,这些地方不适宜人类生活。如果扣除不太适宜城镇化的国土空间,中国开发强度已经超过8%,和目前日本的开发强度差不多。问题在于,北京、上海、深圳、东莞、苏州等很多城市,人均GDP刚超过一万美元,但开发强度已经很高,大大高于国际上一些人均GDP达到4-6万美元的地区。

日本三大都市圈、法国大巴黎地区、中国香港、德国斯图加特等城镇化较高的地区,开发强度一般只有20%左右。香港陆地面积1104平方公里,开发强度目前是23.7%,草地、湿地等占到整个面积的66%。开发强度高就意味着农业和生态空间少,这影响生态产品和农业产品的生产。

杨伟民有一个大胆的设想,就是把华北平原十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一的土地拿出来种植植被,来治理华北平原的土地沙化。他提到了一种可能,如果像现在这样继续唯GDP至上,30年以后,也许华北平原就不存在了。他认为,环境治理应该以自然自我恢复为主,应当尽力避免“种活一片树,毁了一片草”现象的重演。过去,这曾是生态工程建设中犯下的一而再再而三的错误。

杨伟民强调,在绩效评价上,应根据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实行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不再考核GDP增长、财政收入、招商引资、出口等经济指标。

来源:民生周刊

     [人民网]

 

 

相关报道

“让信贷和直融市场各司其职”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应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通过资本和证券市场“盘活存量”

  6月的一场“流动性事件”,让中国银行业感到了压力,部分银行开始收缩同业业务,认真考虑“用好增量、盘活存量”。但对于如何“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目前管理层还没有进一步细化和明确。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用好增量”,就是要调整信贷结构,将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不是国家政策鼓励的行业信贷投放降低,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小微企业等方面信贷支持力度则需加大。对于“盘活存量”,他的建议是首先需要改变目前银行业中长期贷款占比偏高的局面,将短期信贷占比提升;同时建议继续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通过资本和证券市场把这部分存量盘活;此外,还要进一步发展股票、债券、信托等直接融资渠道。“未来应该把市场关系理顺。相对中长期的融资交给债券等直接融资市场,短期的由银行贷款提供,(让它们)各司其职。这样才能让银行信贷回归本位。”连平说。

  中长期贷款需求转向直融市场

  新京报:你对“盘活存量”的建议第一条就是要降低中长期贷款在银行贷款中所占的比例,这个应该怎么理解?

  连平:现在银行中长期的贷款大部分给了基础设施,比如公路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具有投资总额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期长等特点,中长期贷款利率又高,这些企业还贷款往往要还10年、甚至20年。这就占用了存量。

  我们现在鼓励发展的是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对于这些制造业企业来说,需要的并不是中长期贷款,而是一年期左右的贷款比较合适,一般不超过三年。这些企业不会占用太多存量,他们没有基础设施项目的那些特点,所以将中长期贷款的比例降下来,对于搞活制造业是有利的。

  新京报:但是此前为了“稳增长”,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都不约而同地加大了对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如果将中长期贷款减少,对于这些项目的建设会不会有什么影响?

  连平:对于中长期贷款的需求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去获得,比如发行债券。现在之所以这些项目没有通过发债融资,而是用银行贷款,是因为还不能发债。现在国家允许发行的只是以城投公司名义发行的城投债,以及部分少量的地方政府债券,但后者也是由中央政府核定并代理发行的。

  我觉得未来应该把市场关系理顺。相对中长期的融资交给债券市场,短期的由银行贷款提供,各司其职。这样才能让银行信贷回归本位。现在中长期贷款占到银行信贷总额的比重超过55%,以后要是继续增长的话更是不得了。不过,今年已经有降低中长期贷款的发展趋势了,比如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不得新增融资平台贷款规模。

  监管要求督促银行转型

  新京报:有观点认为,在以往流动性宽松的情况下,银行对于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都非常不够,那么现在流动性偏紧了,银行有什么动力来更有力地支持实体经济,完成政府希望达到的效果?

  连平:如果流动性偏紧,商业银行信贷能力肯定收缩,但问题的关键是央行会不会收紧流动性。我认为是不会的,预计下半年流动性还是维持既不放松也不收紧的状态。因为从目前的数据来看,二季度经济增速可能要比一季度更低,如果央行收紧货币政策,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

  那么银行调整信贷结构的动力在哪里?我认为是来自于监管方面的要求。监管方面应该对于银行业资产负债在品种、期限、结构上要求匹配。现在银行是借短贷长,期限错配,如果这个“长”和“短”比例过高了对银行流动性就有风险,将来风险会越来越大。所以监管层要求商业银行需要有一个稳健的政策,处理匹配的问题。银行也需要考虑如何加强风险控制,如何规避风险,如何能够稳健地增加盈利。

  新京报:那么这对银行今年的盈利水平和不良资产会不会产生影响?

  连平:银行今年的盈利增速肯定是要下降的,因为利差不断收窄。不良资产目前来看的话总体还比较平稳,只是在浙江、苏南这些小微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会有小幅上升,目前来看还不至于形成系统性风险。

  尽快推进资产证券化

  新京报:你的另外一个关于“盘活存量”的建议是进一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去年其实信贷资产证券化已经重新开闸,但好像“雷声大雨点小”,你觉得今年会是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好时机吗?

  连平:我觉得是的,应该尽快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就是把放出去的贷款,打包在资本市场上出售,银行可以快速实现信贷退出、优化信贷资产结构。资产证券化能够直接改善资产负债表,有助于提高资本充足率,降低存贷比,从而有效缓解资本压力和贷款规模控制压力。

  从目前的流动性状况、市场的建设情况来看,应该是有条件加快步伐推进的。虽然有人认为目前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条件还不够成熟,可能会面临一些风险,比如基础资产风险、道德风险等,但我觉得现在应该迈出这一步。

  新京报:如何理解中央提出的“用好增量”?

  连平:用好增量,首先是调整结构,再就是提高效率。

  调整结构是指将新增信贷更多投向经济政策导向的领域,而将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不是国家政策鼓励的行业信贷投放降低;另一方面就是使资金利用更加有效率。现在有些贷款的投向效率是不高的。比如融资平台项目,往往是政府主导的投资,相对来说都是效率比较低的。

  新京报: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未来从银行贷款更难了,会不会对其业绩产生影响?他们应该怎么办?

  连平:(信贷收紧)对房地产企业有影响这是一定的,银行以后不会再给房地产行业太多的信贷了。但是房地产企业不从银行获得资金,可以从非信贷市场获得融资,比如房地产信托、债券融资等,他们在这些渠道的融资需求是很大的。我觉得政府提出要搞活金融、盘活存量,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也是有利的,意味着他们从非信贷市场会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

  新京报记者 沈玮青

  ■ 观点交锋

  “钱荒是转向的风向标”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我认为“钱荒”是中国即将转变货币政策的一个风向标。因为中国试图在降低过量的信贷扩张,尤其是“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我很理解新一届中央政府非常关心这个问题,他们希望通过紧缩流动性,挤压资金“空转”余地,推动市场稳定运行,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

  “这只是一次压力测试”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教授周皓:这次央行的举措实际上是对全体金融业做的一次“压力测试”,而不是长期货币政策导向的一个改变。一方面,央行希望通过这次利率的震荡,对银行业进行一次试探,借此评估各个银行的运营状况,抓出有问题的银行。另一方面,也是对“影子银行”的一次敲打。

  “虚高同业业务是自掘坟墓”

  中信银行常务副董事长兼中信银行国际董事长陈小宪:本次流动性事件提示我们,决不能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张,对于利率高度敏感的同业业务应审慎对待,以期限错配支撑的资产业务必须加以总量限制,对于单纯为扩大总资产规模而人为虚假冲高双边同业业务的行为,应坚决处罚,因为这无异于自掘坟墓。

  根据公开报道整理

     [新京报]

“银行大赚企业穷”极不正常

  一场席卷金融界的“钱荒”让去年赚得盆满钵满的中国银行业再次聚焦在闪光灯下,“缺钱”的银行实际上却是中国最赚钱的企业。2013年《财富》世界500强近日发布榜单,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成为中国最赚钱企业。在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企业普遍喊穷,银行却大赚,这是为什么?专家认为,金融业没有服务于实体经济,大量资金在虚拟经济中空转,挤压了实体经济利润空间,增大了金融风险。只有通过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才能遏制经济的过度金融化。

  【“工农中建”最赚钱】

  从赚钱看,世界500强中中国银行业独占鳌头,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成为中国最赚钱企业,全部进入前10的榜单。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以378亿美元的利润位列第4,中国建设银行以306亿美元、中国农业银行以229亿美元、中国银行以220亿美元的利润分列第5、9、10位。

  《财富》杂志认为,中国大陆企业面临的形势并非一片大好,而是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首先,上榜公司主要分布在钢铁、汽车、资源、化工、金融等领域,而来自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则较少,这是中国经济重投资而轻消费的必然结果;其次,上榜企业的主体是国有控股企业,民营企业较少;第三,利润在行业分布中失衡,上榜的9家商业银行占据了89家企业利润总额的55.2%,而美国8家上榜银行利润仅为其所有上榜企业利润的11.9%。

  【银行躺着就能挣】

  “保险公司跑着挣钱,证券公司坐着挣钱,银行躺着挣钱。”这是中国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对三大金融行业盈利模式的形象描述。从中不难看出,相比于实体经济经营陷入困境,银行挣钱显得太容易了。那么,在经济增长持续放缓的背景下,银行业为什么仍能保持高利润增长呢?

  “回顾过去10年,银行利润增长的因素有很多,第一重要的因素就是银行资产的扩张。”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对本报记者表示,资产扩张是和我国宏观经济密不可分的,因为随着经济的增长,需求也在扩张,也才有银行扩张的可能性。

  曾刚表示,银行利润最主要的来源就是利差收入,因为过去存贷款利差毕竟还有限制,这个限制实际是给银行保持了一个最低的利差水平,而这个利差水平是稳定的。当银行资产规模迅速扩张,利差也带来了银行收入的大幅增长。其次,银行通过股份制等经营体制改革,基本建立了现代银行业的经营体制,银行经营管理效率得到很大提升,坏账率大幅下降,从改革前的30%多,一直下降到去年底不到1%,虽然现在有所反弹也没有超过2%。

  “此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在于银行的垄断经营。”内蒙古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苑德军对本报记者表示,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在我国金融行业的牌照很值钱,银行基本上还是属于特许经营而没有放开,虽然还不算是寡头垄断,但也是属于垄断竞争。

  【防止金融拱“虚火”】

  然而,实体经济利润下滑,银行业一家独大的局面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钱荒”的发生已经表明,银行业不把资金用于服务实体经济,而是在虚拟经济中空转将会引发更大的金融风险。

  苑德军分析,近几年做大做强同业业务几乎成为银行机构共识,支持实体经济反而退居其次,其背后的助推力量就是同业利息收入的大幅增长,这种表面的繁荣容易让银行沉溺其中。但无论是同业资金“空转”,还是房地产、融资平台领域,银行资金并未真正进入实体经济。

  “然而,要让银行把钱投到实体经济只是泛泛号召效果并不大,作为企业的银行,一定会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苑德军强调只能进行金融改革:首先,要建立一些制度规则进行宏观调控,避免不同行业间的收入差距过大,尤其对政府融资平台,要有过硬的调控手段对其进行严格地监管;其次,要改善实体经济的盈利状况,让银行为实体经济、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

  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表示,要在纠正资金错配、金融空转,调整金融过渡风险化行为过程中实现软着落,必须在制度层面对于一些利益集团做出明确调整。而金融改革的重点,就是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开放,这将对传统套利渠道产生很大冲击。(记者 周小苑)

    [新华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债城”鄂尔多斯,出路在何方

  除了“鬼城”,鄂尔多斯又多了“债城”的名号。

  近日,据报道,自2012年底开始,鄂尔多斯有的区政府,需要靠向大企业伸手借钱,才能给公务员发工资。有企业甚至表示,为了躲避当地政府借钱,打算把企业总部迁到其他地方。

  目前,鄂尔多斯经济增速已经从当初的榜首,跌至末位。同时,财政收入大幅锐减,今年前五个月,财政总收入呈现急速的负增长,同比降低15.8%。这对于一个正在消化债务的地方政府而言,无异于是雪上加霜。最直接结果,自然是连公务员发工资都没钱。

  鄂尔多斯的地方债规模,到底有多大,目前尚无标准的权威数据。但据一些学者的估算,不管是4000亿元的偏高估计,还是2000亿元的保守估计,都是当地政府的难以承受之重。

  2012年,鄂尔多斯的财政总收入为820亿元,较之2011年实现了3%的增长。但随着“三角债”大面积暴露,当地经济受到严重影响,这也是何以今年前五个月,财政持续负增长的直接原因。可以说,哪怕是以2000亿元保守估计的债务规模来衡量,当地政府的偿债压力之大,也可想而知。

  有报道称,鄂尔多斯政府打算今年消化掉20%的债务,这意味着今年至少有一半以上的财政收入,得用于还债。与之伴随的自然是财政支出的进一步收缩,截止到5月份,鄂尔多斯财政总支出累计完成133.8亿元,同比降低17.4%。虽然随着财政支出的减少,反过来会进一步恶化经济增长,但这却是让鄂尔多斯走向正轨,收缩杠杆不得不忍受的“阵痛”。

  其实,短期来看,只有厘清了“三角债”,打通债务链条“死结”,盘活民间借贷、企业以及民众的资金关系,才有可能激活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民众也才具备消费能力。据了解,鄂尔多斯的政府债务中,企业欠款占据较大比例,包括工程欠款、各种保证金欠款以及向企业的借款等。这些钱还不上,民间的“血”就没法补充。

  就长远而言,在债务得以化解之后,就特别需要当地政府,彻底告别以房地产作为支柱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好“羊煤土气”。这样,鄂尔多斯或许就能“复活”。而天量空置房的消化,更加需要发展思路的转变。

  以此观之,鄂尔多斯政府现在需要设法改变当地的政策环境。只要吸引力足够大,相信会有不少人愿意去当地,不管是旅游、休闲,还是创业、就业。如此,“鬼城”、“债城”的帽子才能摘掉。

  近两年,不少媒体都报道了类似鄂尔多斯这样的“鬼城”,比如郑州新区、江苏常州、湖北十堰等地,也开始出现“鬼城”的魅影。这些地方最终都得过上“紧日子”,还清欠下的巨额债务,才能回归正轨。

  □新京报评论员 倪金节

    [新京报]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