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3-09-10
最新研究显示气候变暖扰乱海洋化学物质循环
科技日报讯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9月8日报道,英国东英吉利亚大学的一项新研究显示,海洋温度上升将扰乱浮游生物对二氧化碳、氮和磷等化学物质的自然循环。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
在海洋碳循环中,浮游生物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光合作用将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去除一半,然后将其储存于深海下的过程,该作用已与大气隔离了几个世纪。该大学环境科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用显微镜研究依靠光合作用繁殖和生长的浮游植物,发现微型藻类等浮游植物能自然清除大气中一定的二氧化碳,对于气候控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浮游植物也产生氧气,以及形成渔业食物链的基础,因此,对于粮食安全非常重要。
研究显示,水的温度对维持海洋里浮游生物的生态系统有着直接影响。而海洋变暖将会影响浮游生物,反过来驱动气候变化的恶性循环。首席研究员托马斯·莫克博士说:“以前的研究表明,浮游植物群落通过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变化应对全球变暖,但我们的研究表明,较高的温度直接影响到海洋的化学循环,而这在之前还没有被证明过。”
作为合作者、埃克塞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全球性的计算机生态系统模型,将全球海洋的温度、从样品中采集的150万浮游生物DNA序列和生物化学的数据整合其中。
莫克博士说:“研究发现,在海洋微型藻类的化学循环中,温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对这些反应的影响与养料和阳光差不多,这是以前所不知的。”
他补充说:“在更高的温度下,海洋微型藻类似乎不会像在较低温度下产生许多核糖体。在细胞里核糖体为构建蛋白质‘添砖加瓦’。其富含磷,而如果它们正在减少,相比磷其将产生更高比例的氮,在海洋中增加了对氮的需求。这最终将导致更多的固定大气中氮的蓝藻细菌盛行。”(记者 华凌)
[中科网]
科学家解析2012年极端天气:非洲罕见大雨
对极端天气事件的调查关系到人类活动到底引起多大程度上的气候变化,其中又有多少自然因素的介入,比如厄尔尼诺/拉尼娜-南方涛动等,气候模式出现改变时,可影响太阳辐射的入射量,导致地球上大洋表面温度出现变化,影响全球的天气环境,当然也可能有其他因素的作用。根据美国气象学会公报最新公布的一份报告提到,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科学家对这个问题进入了深入研究,并收集了世界各地发生的十几个极端天气事件,寻求人为因素干扰气候的线索。NOAA国家气候数据中心主任托马斯·卡尔在新闻发布会上针对这份报告进行了说明,他认为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人类活动是气候变化的一个关键作用因素。
英国气象局气候学家彼得·斯托特认为许多情况下人类活动造成了对气候的影响,使得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概率增加。2011年12月新西兰南岛发生了极端降雨和洪水事件,并发生了滑坡,科学家称之为500年一遇的事件,研究结果表明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增加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概率增加了1%至5%。2012年9月,北极海冰面积达到了创纪录的340万平方千米的历史新低,科学家发现海冰在全球变暖的因素作用下变薄了,而极区上空的风暴也作用于海洋,将海冰往南推。澳大利亚北部海面温度也在全球变暖的进程中有所体现,降雨量的增加高于平均水平,未来增幅可达到5%。美国东海岸也遭到强大风暴的袭击。
[腾讯网]
相关报道
美国专家称未来全球将面临更多极端天气
新华网休斯敦8月13日电 美国赖斯大学气候专家罗纳德·萨斯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气候变化是今年席卷全球多地高温极端天气的主因,如果该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全球将面临更多极端天气的威胁。
萨斯说,自1850年以来,全球气候一直在缓慢地发生变化,但是自1980年以来,变化速度不断加快。
美国航天局戈达德航天研究所今年1月发布的一份报告说,有记录以来的全球十大最热年份除1998年外均出现在本世纪,其中2010年和2005年并列全球最热年份。刚刚过去的2012年位列第九。
萨斯认为,伴随高温极端天气的往往是干旱与洪涝等自然灾害,对农业产生严重影响。他说:“我一直尝试在45摄氏度的环境下种植能耐高温的稻米,但未能如愿。今后,我们还会看到因高温极端天气导致的疟疾等疾病频繁暴发。我认为农业及公共卫生将会面临更大威胁。”
萨斯说,自1950年至今,高温纪录屡次被打破,而低温纪录被打破的情况则开始减少。出现极端高温天气并不意味着极端低温天气会随之而来。虽然一些地区的冬季仍然会非常寒冷,但今后大家将会经历更多的暖冬,暖冬同样会对农业生产和老百姓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萨斯强调说,要解决极端天气频发问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这是大家共同而紧迫的责任。否则,全人类将面临日益严峻的后果。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