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我国建成“月宫一号”:人和植物可封闭共存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3-12-31

 

我国建成“月宫一号”:人和植物可封闭共存

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原理图。 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原理图。

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原理图。 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原理图。

  上月球种菜?

  密闭循环基地“月宫一号”明年亮相,但月球真实环境仍难模拟

  嫦娥三号探测器探访月球,“嫦娥”和“玉兔”在“月宫”中互拍,人类什么时候也可以在月球上长期生存?鲜为人知的是,我国地面隐藏着一个刚建成的“月宫一号”,正在为此做着超前准备。

  “因为月球高辐射和微重力的环境在地球上极难模拟,目前地面实验只是在做生命保障系统的封闭性物质循环实验上完善。”负责人刘红教授介绍,为满足实验人员生命需要,密闭的“月宫一号”中种植粮食、水果和蔬菜。

  美国宇航局近日传出2015年“带植物去月球”的计划,而我国在近20年的研究中,已经完成了人和植物封闭共存的部分自给自足小型实验,小麦、水稻、大豆、花生、甜椒、胡萝卜、西红柿、芫荽等十余种蔬菜粮食也已经通过了模拟环境的考验,等待着到月球生长的那天。

  负责人刘红透露,在宽阔的“月宫一号”,不仅种有蔬菜,还将有粮食和水果,满足实验人员的全部气体、水和食物的需要。

  生保系统核心:植物

  “我们小时候,觉得人登上月球是不可想象的梦,可现在我国也能轻松实现,很难说有一天,人类不会把植物种上月球。”刘红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空间生命科学与生命保障技术中心主任,她对自己的研究很乐观。她多次实验的空间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就是要解决土生土长的地球人,登上太空后吃什么,呼吸什么,能生存多久的难题。

  如何支持人类在太空长期健康生活,长达数月甚至数年?科学家的共识是必须依靠一套空间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BLSS),国内也称之为受控生态生命保障系统(CELSS)。

  这套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闭环回路生命保障技术可以被通俗地解释为,在月球或火星等太空环境中,将有限资源进行反复处理与再生,从而源源不断地生产食物、氧气和水,确保为航天员提供最基本的生存必需品。因为航天时从地面向空间补给物资十分昂贵,在美国每千克花费1万-10万美元,而到月球和火星的长期空间飞行,几乎不可能再补给。

  在科学家基于空间环境特点,人工设计建造的密闭微生态循环系统中,绿色植物,尤其是蔬菜,承担了主要节点的重任。

  光合作用下,绿色植物提供食物和氧气,又将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变废为宝”,植物还是水净化的功臣,根系吸收和叶片蒸腾参与系统的水循环。微生物则担负着下游的收尾工作,降解植物不可食用部分、乘员排泄物和生活废水等,使他们再生为植物提供水分和养料,为动物提供部分食品,使食物再生循环。

  早在20世纪60年代,载人航天开启之前,俄、美等国就在考虑人类未来在外太空长期驻留的生命保障问题。建立由植物、动物、微生物、人以及其他构成的物质流不断循环更新的闭路生态系统,是科学家努力的方向。

  但最初开展的封闭的BLSS设计和空间应用研究,无论是在俄罗斯还是美国的实验中,绿色植物都是缺席者。

  担此重任的是单细胞藻类,但俄罗斯科学家后来发现,尽管藻类放氧和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较强,但吃起来却口感差,营养单一。如何建立包含粮食蔬菜等高等植物的“太空农场”成了俄美科学家的研究重点。

  高辐射和微重力极难模拟

  但如何让绿色植物在残酷的月球环境里生长,忍受从零下175摄氏度到零上120摄氏度巨大温差,忍受长达十几天的漫漫黑夜,以及微重力等环境?

  这些即将承担大任的植物,需要满足一系列在狭小、密闭、微重力、超真空、强辐射的空间环境生存特点,还要能发挥食物生产、大气再生与净化、水分再生与净化和废物处理与再生等一种或几种作用。

  植物是整个生保系统的核心部分,筛选的植物合适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试验的成败。

  那些体积小、培养技术简单、易于繁殖和移植,遗传性状稳定、生长快、周期短、产量高、可食部分比值高,抗病和抗逆性强的植物优先被挑选,科学家还注意到,主要作为食物的它们,要符合人们的饮食文化习惯,并能满足食谱的多样化,还要具备一些本国特点。

  微生物领域的金针菇、平菇、酵母菌,藻类中的螺旋藻、小球藻等,还有研究中我国首次引入的水生蕨类植物红萍成为科学家选中的第一批实验者。

  研究初期,欧美各国均把目标集中在叶菜类上,希望为宇航员提供新鲜蔬菜,实验中生菜成为外国科学家的最爱。

  我国也把目标集中在叶菜类上。1997年,我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院联合中科院的多家研究所进行了植物选育,从十几种叶菜类蔬菜中选出生菜、油菜、白菜和豌豆苗,实验证实,其中更符合我国人口味的油菜和白菜被认为是非常理想的“太空食品”。而豌豆幼苗则勉强通过了密闭环境的考验。

  联合研究团队在试验结论中不无担忧:“这些通过地面实验或短期空间搭载实验筛选出的物种,是否确实可行,还必须进一步通过大量地面模拟和空间飞行试验进行验证”。

  上月底,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报道称,美国航天局正在开发一个含有5天空气用量的密封种植罐,罐内的植物种子可以在浸泡过营养液的过滤纸上发芽。这个重1公斤的小“温室”将成为某次不载人的登月行动中的一个付费搭载项目,行动很可能计划于2015年底由月球捷运公司完成。

  这次行动成为人们对真正的植物在月球上生长最切近的期盼,受限于航空器的空间和重量限制,我国实验室里的植物还没有登上月球的福利。

  “因为月球高辐射和微重力的环境在地球上极难模拟,目前地面实验只是在做生命保障系统的封闭性物质循环实验上完善。”刘红介绍说,但十年前,俄罗斯就在国际空间站建成了“空间温室菜园”,20余次植物培养试验培养了甜豆、番茄、小麦和生菜等多种植物。

  “月宫一号”种蔬菜、粮食、水果

  36平米的植物舱内,高亮度的红光照射在在翠绿的生菜、油麦菜、紫背天葵、苦菊4种可食用蔬菜上,30多岁的试乘员唐永康、米涛呼吸着蔬菜提供的氧气,每餐还亲手采摘30-50克新鲜蔬菜充饥,“这些蔬菜在进舱前已培养好,新鲜采摘后涂抹甜辣酱后美美地生吃,但两人根本吃不完36平米的蔬菜。”他们出仓后总结。

  这一幕出现在去年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持开展的2人30天B LSS集成技术试验成功后。经过近20年单项关键技术攻关,我国逐步拉近与国外的研究差距,建成了BLSS集成实验平台。

  “试验突破了‘人-植物’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动态平衡调控技术和微生物废水综合处理与循环利用等多项关键技术,大气、水和食物的闭合度分别达到100%,901%和10 .4%,并证明种植面积为13.5平方米的共生蔬菜能够提供1人的呼吸用氧,并能清除其呼出的二氧化碳,试验期间保持了良好的空气质量。”参与实验的中国航天员中心载人航天环控生保室主任郭双生撰文总结道。

  郭双生在今年6月的《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中介绍,中国航天员中心先后研制成三代空间站植物装置地面样机,并进行了充分的地面验证考核,正等待时机进行空间在轨验证。

  各国科学家研究月球种植物的初始,都是在地面营建模拟月球环境的实验装置。俄罗斯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用于研究BLSS的大型地基综合实验装置———B IO S系统,系统从藻类培养到增加植物生长舱,四年实验证明,氧气完全能自给自足。

  其后连续十年的升级实验表明,63平方米的植物种植面积使系统在气体、水循环方面完全自给自足,并满足3名实验人员约70%的食物需求。

  “BIO S-3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BLSS实验系统,它为后来其他国家开展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刘红教授撰文评价说,她曾带领团队进行了近10年的B LSS研究,上世纪90年代就在国内首次完成了“人-莴苣——— 藻-蚕”地面小型实验系统。

  11月初,刘红主持修建的“月宫一号”也得到了类似的评价,在多国专家参观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的空间生命保障人工闭合生态系统实验装置———“月宫一号”后,认为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地基综合实验系统之一,将对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的研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目前,“月宫一号”还披着神秘的面纱,“10月底刚刚全部安装完成,目前刚开始启动性实验,我们将利用‘月宫一号’开展有人密闭实验研究,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特色的月球基地B LSS技术。”刘红说,“月宫一号”将在2014年春节前后向公众公开。

  刘红透露,在宽阔的“月宫一号”,不仅种有蔬菜,还将有粮食和水果,满足实验人员的全部气体、水和食物的需要。

  BLSS技术虽然经历了50余年的发展历程,但至今该技术仍停留在实验研究阶段,远未实现工程化应用。但美、德等国却进行了各种月球基地B LSS的概念设计:它建在月球南极常年光照的阿特肯盆地的山峰上,藏于月壤覆盖的地下或半地下,全封闭的系统中,低压接近1/2的地球海平面大气压,人和植物共同克服高真空、高辐射和陨石撞击,植物的生长保障着航天员长期封闭生存和自给自足。

  南都记者 陈显玲

    [新浪网-南方都市报]

 

 

相关报道

探月工程副总师:嫦娥三号研制有四新两多两难

  中新网12月16日电 16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于登云介绍称,相比嫦娥一号、二号,嫦娥三号的研制创新和难点有“四新”、“两多”、“两难”。

  有记者提问,在这次任务中,嫦娥三号圆满完成了中国首次地外天体的软着陆和月球巡航勘测,请问嫦娥三号与嫦娥一号、二号相比,在技术创新方面有哪些新的突破?

  于登云介绍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主力军,在重大工程中都承担了卫星、载人飞船以及运载火箭的研制任务。在15日嫦娥三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的任务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承担了嫦娥三号任务工程里面的嫦娥三号探测器和负责把嫦娥三号探测器准确送到预定轨道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这两大系统的抓总研制工作。

  于登云表示,嫦娥三号任务是探月工程二期标志性的任务,主要目的就是要实现月球的软着陆和月面的自动勘察。所以,它的任务要求跟嫦娥一号、嫦娥二号是完全不同的。

  嫦娥一号、嫦娥二号主要是环绕月球探测,嫦娥三号是要软着陆和自动巡视。由于任务的不同,决定了嫦娥三号任务和嫦娥一号、二号有根本的不同,它实际上不是一般的卫星。嫦娥三号探测器是由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的,着陆器带腿,巡视器带轮子,这是中国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的。由于有这样一个特点,它在技术创新、技术突破方面有很大的亮点,或者说很大的不同。

  关于嫦娥三号探测器的研制创新和难点,于登云归纳了三方面:

  一是“四新”:技术新、产品新、平台新、环境新。嫦娥三号探测器80%是新技术、新产品,这个探测器平台有四条腿,而以前中国卫星是没有腿的。到月面去对于中国也是第一次,以前从没有去过。

  二是“两多”:关键技术多,配套单位多。探测器要解决月面软着陆、月面两器分离、月面自主移动、月面遥操作、月面生存等问题,特别是要在月球过月夜,相当于14个地球日。为确保成功,中国做的地面试验等涉及技术也是很多的。配套单位多是指,探测器系统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抓总,但充分发挥了全国各单位的优势,据不完全统计,各方面集中攻关的参与单位达到230多家,而且都是在承担单机以上的产品,还不包括开展关键技术的预先研究及原材料、元器件等配套单位。如果把这些都包括进去,就会更多。

  三是“两难”:关键技术攻关难,地面验证难。要保证嫦娥三号登上月球后万无一失,就必须在地面尽可能做到验证有效充分。但是由于是第一次,所以怎么保证验证有效充分就对我们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为此,中国开展了一些悬停、避障、缓速下降试验,还有着陆稳定试验、着陆冲击试验以及在月面移动系统和月球表面的磨合等等。怎么准确模拟,使得试验验证有效充分,是非常难的。

  于登云指出,项目研制进度总体上是比较紧张的,这样一个全新的任务,从研发开始到成功,不到6年的时间,要一气呵成,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是经过各方面的努力,研制人员加班加点工作,促成嫦娥三号15日的圆满表现,证明了嫦娥三号尽管困难很多,但是最终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中新网]

月球竞逐:从幻想到实践

  江晓原

  与有些国家试图抢占尽可能多的“月球领土”不同,中国的嫦娥不是“战神”,而是“和平女神”

  近四百年前,开普勒写过一部名为《月亮之梦》的作品,在他身后的1634年出版。书中有一些月亮天文学的内容,比如月球子午线、赤道、两极、昼夜长短,月球四季划分,月亮上发生日食和“地食”的情形,以及想象从它上面所观测到的地球景象等等。但开普勒宣称,上述天文学内容,来自他某次梦里读到的一本书,书中主人公在博学的魔鬼引领之下经历了一次月球旅行。开普勒还想象了“月亮居民”:他们生长在泥地里,身材庞大,成长迅速,而生命周期非常短暂。

  开普勒的《月亮之梦》被有些学者视为科学幻想的鼻祖。但是至迟到19世纪,关于月亮上智慧生物的讨论,还不是科学幻想的题材,而是第一流的科学家认真讨论的前沿课题!例如,1826年《爱丁堡新哲学杂志》上题为《月亮和它的居住者》的文章中,谈到以观测彗星和小行星闻名的奥尔伯斯等科学家关于“月亮世界”的想法,他们认为“有理性的生命居住在月亮上,是非常有可能的”,并坚信“用自己的望远镜,观测到了月亮上被月亮人所建造的雄伟的人工建筑”。而著名数学家高斯则设想了不止一种和“月亮居民”进行交流的具体方案:例如在西伯利亚平原建造一个几何图形,因为他认为,要和月亮上的居民进行交流,唯有借助于这种高等智慧生物所共有的数学方法和思想。高斯在1822年3月25日给奥尔伯斯的一封信中又提议:“分别用100块镜子,每个面积是16平方英尺……拼接而成后,这块巨大的镜子就能把日光反射到月亮上”;高斯相信,“如果我们能和月亮上的邻居取得联系的话,这将比美洲大陆的发现要伟大得多”。

  当然,随着天文学的发展,人类对月亮了解越来越多,月球的环境被认为不适合高等生物生存,关于“月亮人”的想象就逐渐淡出了科学共同体的视野。代之而起并延续至今的,主要有两类作品:一类是通常意义上的科幻作品,包括小说和电影,在这类作品中,月亮仍然经常是作家展开幻想的天体之一;另一类以“非虚构作品”身份出现,通常富有神秘主义色彩。在这类书籍中,月亮经常被描绘成一个充满未知事物的神秘世界。由于月亮到底从何而来,并且如何成为地球的卫星,现今的天文学理论尚未能提供令人满意的解答;而且月球始终将另一半背着地球,这些都为各种猜测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有人将月球想象为外星人废弃的基地,甚至想象月球是中空的,里面藏着外星人的惊天秘密。月面上那些环形山,也被想象为人工建筑或通向月面地下深处的入口。

  从关于“月亮人”的讨论和想象,再到关于外星人月球基地的想象,并不是仅仅具有一般科学探索的意义,或只是为公众提供娱乐,还有着某种非常强烈的象征意义——将来真的会有“月亮人”。最有可能出现的“月亮人”其实就是地球人类——因为世界各大国对月球的竞逐早已经开始。

  美国在逐月之路上一马当先,关于竞逐月球的意识也表达得最为露骨。据说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人就有在月球建立军事基地和情报基地的想法,比如在月球建立导弹基地,这样就可以对地球上的其他国家形成“居高临下”的威慑。有些材料表明,美国人甚至起过“宣布”月球为美国领土的念头。从经济上看,比如月球上的氦3同位素,将来有可能成为重要的能源,也非常令人神往。

  今天,逐月之路上的国家,不仅有美国、俄罗斯、中国这样的大国,也有欧洲诸国、印度、日本、韩国等小一些的国家。再想悍然“宣布”月球为某一国的领土,估计很难成功。与有些国家试图抢占尽可能多的“月球领土”不同,中国的嫦娥不是“战神”,而是“和平女神”。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

    [人民网-人民日报]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lee@sina.com

 


 

电催化裂解快速污水处理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消毒氧化设备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lee@sina.com

 


 

 

 

公司简介 | 公司服务 | 公司诚聘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http://www.sciencehuman.com  京ICP备05003557   科学人 网 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