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15-03-31
审稿收费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最近几天关于学术出版的新闻有两个,一个是BMC大量集中撤回伪造评审专家被接受的学术论文,另一个是《自然》旗下开放SR杂志决定试行收费审稿加快评审的新政策,这两个看上去完全不相关的新闻,让我觉得有一些内在联系。或许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形成一种未来学术出版的新模式。
所以会出现虚拟或假冒审稿人的问题,本质上是因为目前流行的同行评审发展到今天使用了网络化技术,这种同行评审的方法过去需要用信件方式将稿件硬拷贝发给实际审稿人的物理地址,现在的网络方式是将电子版本供审稿专家下载审阅,由于学术出版规模越来越大,给杂志出版编辑带来很大的压力,学科专业的划分越来越细,让杂志寻找合适的审稿人十分困难。另外由于历史和习惯,造成一般审稿人都是志愿者性质,审稿人不会从这一工作中获得物质上的报酬,虽然审稿本身能提高学者的学术地位,增大个人的学术贡献度,但许多学术机构并不会将这一工作作为重要评价指标,这导致一些潜在审稿人不愿意承担这一任务。也有许多非英语为母语的学者,因为语言因素,审稿会占有大量时间,也难以给出比较准确的审稿意见,这也是一种比较重要的因素。
正是看到这一问题的存在,美国某公司提出商业化审稿服务,目前这一服务主要是面对一些学术期刊,给他们提供优质的专业化审稿服务,但是这一机制有效的前提需要有两个,一是审稿专家如何在收取报酬的情况下保持公正心,所谓吃了人家的嘴段,要知道这个费用来自于接受审查的论文作者。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招募到足够多的专家队伍,以获得真正能熟悉所有稿件所涉及的研究内容。当然这些问题,可以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克服。
我觉得这一模式或许代表着将来的出版模式,比如过去审稿专家都是免费服务,这显然不符合经济学规律,既然有付出,就应该有报酬,学者也是普通的社会人,不能白干活。也许有人觉得,每个学科的情况不同,工程性质的学科,经费巨大,生物医学领域,经费也不少,但是一些文科就很少有经费,花费这些钱给审稿人,会出现学科之间的不公平。其实这个并不是问题,所以会出现这个问题,过去一般在经费资助上没有考虑到这个部分的支出,如果运行理想,这部分支出计算在经费中,最终获得这些钱的人仍然是同行,这最终是给大家提高待遇,这毕竟是好事情。
学术出版的模式一直在探索中前进,现在比较大的发展是开放获取模式,已经对学术出版造成了很大影响。开始大家也觉得收取作者的钱感觉不舒服,现在不是也习惯了,国际最重要的出版集团都已经将开放获取作为重要的改革方向。既然出版可以收取作者的钱,审稿为什么不能给专家支付费用,开放获取能成为出版模式,审稿过程为什么不能成为一种商业模式。如果采用这种模式,BMC公司就不会出现这种伪造审稿专家的问题,因为这一过程是审稿公司负责,出了问题一方面可以找他们算账,另一方面审稿公司是支付给专家费用的,相当于这些活动是一种工作,怎么也不会有冒名顶替的问题。
有经济头脑的投资公司,应该考虑建立这种大型服务机构,一方面将学者们动员起来,另一方面可以形成大数据商业潜力。通讯的挂号网不是很成功吗,弄个审稿网公司也许是个不错的思路。
个人观点,欢迎来砖
延伸阅读:
2015年3月24日后,投稿给Scientific Reports的生物学论文作者可以申请加快服务,但必须为此额外支付750美元,这样可以确保三周内获得稿件处理意见。
ScientificReports属于开放获取杂志,该杂志出版的所有论文对公众免费开放,开放出版杂志一般向作者收取出版费用,Scientific Reports的这一价格是1,495美元,和Plos One类似,与其兄弟杂志Nature Communations收取5000美元的相差不小。灵活激动的《自然》出版集团,走多元化市场化的道路,似乎不太像英国人保守的世人感觉。
伦敦学院大学气候学家Mark Maslin是该杂志数千名志愿编辑的一名,3月26日在推特中宣布,因抗议该杂志执行快速收费服务,特辞去Scientific Reports编辑委员的职务。这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许多学者对这一政策表示反对。Maslin说,这一政策显然是对学者底线的冒犯,他相信这一政策将那些经费不足的贫困学者和那些经费富足的学者发表论文的速度变的不同,这是在人为系统制造不公平。
《自然》出版集团NPG总部在伦敦,拥有《自然》和Scientific Reports两本杂志(其他自然系列杂志不是?或许是直接拥有这两本),但是两个杂志的编辑是独立的。在一个声明中,《自然》出版集团说,确实有一个编委辞职,但是集团正与该编委进行讨论,以希望能相互理解,并希望他能了解执行这一政策的原因和为作者提供更好服务的初衷。
自然出版集团说,这一服务项目所以实行,是因为2014年的一项调查发现70%的作者因为杂志审稿周期过长而沮丧,67%的认为杂志应该提供灵活的审稿方法选择。自然出版集团一直将科学家作为服务的核心,无论是作者、评审专家或用户,集团都一直不断尝试不同的创新方法,以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这一试点项目也只是为了探索加快评审服务是否能给作者和审稿专家带来正面价值。
自然出版集团和美国北卡罗莱纳Research Square公司合作提供加快系统,Research Square公司给作者提供独立评审和稿件准备协助服务。这个公司正在探索将审稿商业化的探索。关于如何审稿的问题,这是一家商业公司,提供商业审稿服务,就是支付费用获得审稿意见,其实这也是非常不错的一种选择,甚至将来可能会发展成为一种学术出版模式,先经过第三方商业审稿公司审稿,根据审稿进行学术修改,然后在根据学术水平投稿给相应水平的学术期刊出版,这样难道不是非常好的办法吗?
How does the company perform such quick reviews? “We have about 100 employees with Ph.D.s,” says Research Square’s CEO, Shashi Mudunuri. That small army of editors recruits scientists around the world as reviewers, guiding the papers through the review process. The reviewers get paid 20 million in revenue last year. Mudunuri declined to name the other publishers with which the company has cut deals.
ScientificReports的这一服务是在试运行的基础进行的。Nandita Quaderi是自然出版集团学术开放的主任,在声明中告诉杂志编委,这一尝试将不会影响选择过去正常服务的稿件处理过程。加快服务项目将按照Scientific Reports的出版标准决定对稿件的处理。
UCL生物多样性和环境研究中心主任Georgina Mace也是Scientific Reports的编委之一。他认为这一政策会影响论文发表的程序,有的研究领域科学家容易获得经费,但也有领域经费并不那么充足。
出版领域和学术领域本来就是合作关系,出版已经是一种商业活动,出钱加快发表速度,总比出钱购买发表机会要好许多。尽管有学者对学术沾满铜臭表示反感,但想象一下,现在的学术不早以成为商业活动的附属,甚至本身就已经堕落成商业。
[科学网-孙学军博客]
对BMC公司批量撤回中国学者论文的一些看法
最近网上对这个问题的讨论非常热,大部分都觉得十分难堪丢人,但是要冷静看这个问题,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BMC公司现在属于德国springer出版集团的一部分,总部在伦敦,拥有277本开放获取类生物医学学术期刊,其中大部分都是SCI收录的杂志,总体上是比较受学术界认可和尊重的期刊。我也是其中一本杂志《Medical Gas Res》的副主编之一,所以多杂志的运行了解一些。这些杂志使用统一的管理模式,学术编辑队伍独立于出版社运行,论文的审阅是学术编辑负责的,出版社派专职的编辑负责文章后期制作和费用收取。所以收取费用和是否录取是完全独立的系统,不会因为是否收取费用而影响论文的录取和发表。这次问题出现在论文审阅过程,由于参与过审稿人选择过程,所以对其系统有所了解,当然具体到每个杂志可能存在不同的情况。总体上选择审稿人有三个来源,一个是根据作者推荐;第二是投稿系统根据投稿内容从文献库中匹配,并给出相关系数,类似于该学者对这个研究的熟悉程度,当然这是系统的智能程度,可能存在一定误差;三是负责副主编根据内容,自行指定。具体操作时,一般根据情况选择使用,最常见的是从推荐名单和系统匹配名单中找到一致的学者选择。但是在处理过程中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一是被要求人同意,二是不同意,三是没有回信。如果一下无法满足审稿人数量的要求,例如2名,则需要继续寻找其他审稿人。最终等全部意见收集好后,负责副主编对论文内容进行审查,结合意见,给出处理意见,并上报给主编和系统。
另外学术编辑队伍是义务劳动,这和这种盈利性出版公司显然有一些不协调,但确实就是这样。我作为副主编,唯一的福利是可以每年免费发表一篇论文。其他论文发表费照收不误,没有任何优惠。可气的是,这个出版社规定,一些编者评论也按照普通论文一样的收费标准,十分不妥当。
在这样的系统中,由于负责处理稿件的主编或副主编不可能对论文内容进行非常详细的审查,主要的依据是审稿人的意见。如果在推荐这个过程被恶意伪造,或者团伙操作,这样的系统是非常容易被操作的。从去年BMC就通知给各个杂志主编,转告所有编辑对自己负责的稿件进行全面审查,以发现出现这种问题的稿件。这次公布被撤回的40多篇论文就是这次审查的一部分,相信可能有更多这样的文章被撤回。
由于BMC出版公司是开放期刊,理论上所有论文都会收取1万多元出版费,所以如果自己花钱出版伪造的论文,那么作者就完全是向学术出版开玩笑,是对自己学术生命不负责的作法。想想自己花钱发表一篇完全没有学术价值的论文是多么可笑的故事。当然会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这样作能给作者解决一些非学术的问题,例如获得学位、工作机会或申请到经费。产生这种结果的动力肯定是来自不合理的激励驱动机制,或者说科研考核机制。这已经是大家早就意识到的问题,不过这次事件只是借助这样一个方式表现出来。显然出现这些问题的文章作者,尤其是通讯作者肯定对这个过程没有认真把关,因为稿件处理的每个过程,都会和所有作者联系,这是BMC的作法,除非故意编造邮件地址,否则所有作者都不能逃避产生这个问题的责任。这可能折射出国内一些研究生导师对论文发表的过程非常不重视的问题。
关于论文语言润色服务的问题。有人将美国(更可能是中国)一些论文编辑公司作看为BMC公司的论文润色服务公司,好象是他们狼狈为奸,收取费用,出了问题最后又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这一说法本人并不认同,我所参与的杂志从没有任何这方面的要求,也没有任何通告有这种服务。如BBRC杂志确实会对稿件英文不好的建议某论文修改后再投稿,但该杂志并没有给"修改后一定接受"的承诺。这里一个问题是,论文润色服务是否可行,我个人的看法是可以找公司给语言方面的修改,但后期投稿和修回要靠自己来,当然修回的稿件修改仍然可以找公司协助,但绝对不能将包括论文写作、修改和投稿一篮子给公司,这很容易陷入学术不端的问题,因为作者显然已经将应该自己承担的基本责任给不相关人员,是非常不应该的行为。我们可以写的不好,语言服务能提高我们的表达质量,但不能修改我们要表达的信息。否则这就违背了学术交流的主要目的。
[科学网-孙学军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