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何祚庥“无须敬畏大自然”的天人思想遭遇论战 [评论]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5-01-20

 

  《环球》杂志专访何祚庥: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

  印度洋大海啸,夺走的不仅是数以万计的人的生命,还从某种程度上打击了人类征服大自然的信心。从人类历史上看,每当遇到人类力不可拒的天灾,总会有人彷徨无措,有人疑惧人类自身的能力,有人对大自然产生敬畏的心理。

  然而,不少科学家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自身能力和开发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印度洋大海啸余波未平,中科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在接受《环球》杂志专访时,侃侃而谈他对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所进行的哲学思考,显示出当代科学家对科学力量和作用的信心。

  - 何祚庥

  人与自然,以谁为本?

  印度洋大型地震海啸给人类最大的教训,就是折射出我们在对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认识需要深化。这几年来,“天人合一”的说法甚为盛行,有人把“天人合一”解释为人和自然相处和谐。对这样与词语原意不甚相符的解释我并不反对,但是我认为,人类要看到天与人之间不完全是和谐的一面,还有不和谐的一面。如果我们在人天关系上没有一个冷静的估计,就会放松警惕,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个问题从哲学角度来看更加值得反思。

  从历史来讲,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抵御能力很有限,所以一些进步思想家强调人定胜天,鼓舞人类与自然界作斗争。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年来人类的能力越来越强了,好像自然界的许多问题人类都能够解决,所以目前有些人生怕人类对自然界破坏得太过分,以至于反而对人类不利,所以强调要和谐。

  我以上的这番话是有针对性的,针对的是一些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许多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提醒社会公众要注意保护环境,保护生态,这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些年来,人类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确有些环境和生态不必要地被破坏了。但我还是要说,我们有的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有一些片面的地方,也就是认为环境和生态是不能动的,一切“改造大自然”的主张都遭到某些环境学家、生态学家的反对。然而这种观点不符合人类的利益。

  在这里,我要尖锐地提出一个理论问题: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奉行的应该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这是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我认为,应该是以人为本。我绝不反对保护环境和保护生态,但需要弄清楚一个观念,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是为了人。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破坏”一下环境、生态,改变一下环境和生态,但也是为了人。

  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因为它牵涉到实际工作。现在中国电力短缺,需要开发水能,需要修水库,这就不可避免要破坏一些环境和生态。这里有一个权衡得失的问题,如果过分强调保护环境和生态,那么水库就不能建设。我认为,遇到这样的情形,权衡轻重得失的标准就应该是以人为本。胡锦涛总书记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中指出,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要注意把握好几点,其中第一点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我觉得,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一个大的课题,我们的思维不能片面。回到人与自然的话题上,就是我们也要看到大自然和人类不相友好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如何进一步改造大自然,使大自然的改造后果符合人类发展的利益,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意义值得一些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深思。

  驳“人要敬畏大自然”

  这次海啸给人类另外一个启示是: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不能无所作为,还是要有所作为。

  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一种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无所作为的观点。我认为,该防御要防御,该制止就制止。我们要尽可能减少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但并不意味着要敬,要畏。特别这个观点是在当时“非典”盛行的时候提出的。人类对“非典”怎么敬,怎么畏?这个观点实际上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伦理化了。这个由某位副教授在中央大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出的口号,实际上是批评科学主义,认为人类不该利用科学来有所作为,反映到人和自然的关系,就是敬与畏,不要老想去改造自然。这就在实际上走向了“反科学”。

  应该看到,近代科学才400多年的历史,从伽利略开始到现在,科学水准的发展是极为迅速的。为纪念科学的发展,纪念爱因斯坦发表狭义相对论、光电效应理论100周年和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联合国将2005年定为“国际物理年”。科学是加速发展的。400年如此,4000年,4万年又会如何?要相信科学的作用和力量,要看到科学的未来。

  到目前为止,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很遗憾这次大海啸人们没有预见到,这是科学水准的问题。坦白地说,人类对地震的有些预测的根据不是特别充分的。直到地震海啸快要发生了,才能有所警觉。当前人类要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能的,但人类还是可以做一些预警工作。对于地震海啸,关键在于防御。房子要结实些,抗震结构要好些,这些比预测还要重要,因为这些我们能够做到。

  另外,对于国家安全的概念应该扩大一些,不要只把侵略战争看成国家安全问题,自然灾害也会造成安全问题。我赞成对国家安全问题有一个全面的审视,有一个系统的考虑。据悉,在我国即将制定的中长期规划中,安全问题要列入,并作为重点,这是很重要的。

《环球杂志》

 

相关链接

“敬畏自然”不是反科学

  正当我们为印度洋大海啸夺走了数万人的生命而惋惜、而奉献、而反思的时候,今年第一期的《环球》杂志竟然刊发了这样一篇文章《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在这篇文章中,著名科学家何祚庥说:“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

  这篇文章说,从历史来讲,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抵御能力很有限,所以一些进步思想家强调人定胜天。而就我所知,我们人类的早期恰恰是敬畏大自然的。这在我们传说中有很多记载。像二郎神就是守护神,现在去九寨沟的路上有川主寺来敬奉。只是到了我们人类制造了工具,有了一些发明之后,才不知天高地厚地提出了人定胜天,改造自然。

  而自从有了这个口号后,我们吃的苦头还少吗?

  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在文中旗帜鲜明地说:应该以人为本。他表示绝不反对保护环境和保护生态,但需要弄清楚一个观念,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是为了人。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破坏”一下环境、生态,改变一下环境和生态,但也是为了人。

  在这里,我也要旗帜鲜明地与这一观点唱唱反调。

  人类本是自然界的一员,大自然存在多久了,而我们人类才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多少年,为什么一有了我们人类,就要以我们人类为本?民盟中央副主席张梅颖在看了德国一个小学生的环保纪事后很感慨地说:那种不认为自然为母,反以自然为器,乃至要征服自然的反自然观念,助长了环境灾害中日益严重的人类行为致灾。对于天灾实为人祸的警觉,四十多年前已引起西方社会公众和政府的广泛关注。1962年,一本《寂静的春天》唤起了多少民众的环保意识和政府的高度响应。十多年前,1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共同呼吁:“人与自然正处于迎头相撞的险境,人类的活动为环境的资源带来无可逆转的伤害———人类必须彻底改变管理地球与生命的方式,才能逃过未来的苦难。”

  要按照何先生的话,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要为人类服务了。树我们可以砍,动物我们可以杀,江河我们可以想怎么截断就怎么截断。不知道何先生知道不知道还有生物链,今天一个物种的灭绝对明天来说意味着什么?

  文章中说,现在中国电力短缺,需要开发水能,需要修水库,这就不可避免要破坏一些环境和生态。这里有一个权衡得失的问题,如果过分强调保护环境和生态,那么水库就不能建设。何先生认为,遇到这样的情形,权衡轻重得失的标准就应该是以人为本。

  我们姑且不说修水库的愿望是为了防洪,为了发电,我们只说三门峡水库修了近半个世纪了,发电量和预期的设想差距有多大,就是这四十多年来它给渭河流域带来了多少灾难。19928月渭河洛河洪水入黄河不畅,漫堤决口,淹没了农田60多万亩,约5万返库移民受灾,近3万人无家可归。这样的修水库是以人为本吗?是不可避免地的破坏一些环境和生态吗?

  我并不想承认大自然会报复,大自然不会心胸那么狭窄,它容忍了很多我们人类因无知而犯的错误。但是如果把自然比喻成我们人类的躯体的话,它当然会生病。

  如果承认它也是一个家庭的话,它不只有人类一个孩子,在这个家庭中还有其他成员。

  如果在这个大家庭中,所有的存在都只是为了人类一个孩子,这是不公平的。人类再进步,科学再发展,大自然也不仅仅为我们人类而存在。

  我希望在我们人类正在面对刚刚发生的大灾难时,真要好好辨一辨,人类需要不需要敬畏自然。从这个意义上讲,该感谢何祚庥院士为我们发起了这场论战。

□汪永晨(北京环保学者)

“敬畏大自然”就是反科学

  印度洋海啸带给人们的震撼超出了许多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一些人又开始重弹“敬畏大自然”的老调。何祚庥院士针锋相对地提出“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的观点,这就触着了某些人的痛处,激起了骂声。何院士长期以来反伪科学、批反科学,干的是得罪人、冒犯人的事,在现在的中国环境下,不受攻击才叫奇怪。北京环保学者汪永晨《“敬畏大自然”不是反科学》(《新京报》111日),便试图讲出一些道理,并建议大家对这个问题好好辨一辨。我就也来凑个热闹。

  所谓“敬畏大自然”,从字面意思上看,就是敬仰和害怕自然,要害在于“畏”,也就是怕。这种心态和原始人的泛灵论、中国古人的“天人感应”说一脉相承,都是把大自然当成有意识、有人格的神灵,担心冒犯了它就会遭到报复。汪永晨虽然说“并不想承认大自然会报复”,但又说“大自然不会心胸那么狭窄,它容忍了很多我们人类因无知而犯的错误”,仍然还是把大自然当成神灵一样的存在,而作者本人,俨然大自然的代言人。

  这是一种非理性的、蒙昧的观念,与科学思想格格不入。因为现代科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无意识的客观世界,自然规律不受人的主观意志的影响。原始人献祭求神免灾,古人见到灾异上书言事要皇帝反省遭到天谴,今人把天灾当成人祸,教训人要敬畏大自然,就都是想用人道影响天道。更极端点的,要人们对大自然敬而远之,反对用科学方法认识大自然,反对应用科学原理利用和改造自然,那当然更是反科学了。

  这种反科学的主张,现在有了一个漂亮的辞藻———保护生态。我们之所以要保护生态环境,并不是因为害怕自然,而是源于科学的认识,明白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是以人类为本还是以别的东西(神、动物等)为本,是区分真伪环保的标准。汪永晨质问:“为什么一有了我们人类,就要以我们人类为本?”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是人,所以人类的利益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有时牺牲目前的利益也是为了长远的利益。

  即使是汪永晨,在考虑生态问题时也难免有人类中心主义立场。例如她用来质疑何院士的例子,恰恰是在支持何院士关于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是为了人的观点:“不知道何先生知道不知道还有生物链,今天一个物种的灭绝对明天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以后人类的生存可能(仅仅是可能)会受到影响;三门峡水库“这四十多年来给渭河流域带来了多少灾难”,“这样的修水库是以人为本吗?”她已替何院士回答这个问题了,修三门峡水库恰恰是没有做到以人为本。

  举个更现实一点的例子。在地球历史上,曾经几次发生过小行星撞击地球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物种大灭绝的事件。假如未来有一天,又有一颗小行星迎着地球飞来,人类面临灭顶之灾,人类是应该采取一切手段(例如用核武器轰炸)去征服它,还是高喊“敬畏大自然”坐以待毙?那样的“敬畏大自然”岂止是反科学,简直是反人类。

  □方舟子(旅美学者)

“无须敬畏大自然”是妄言

  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声称:“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一种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无所作为的观点。”此话出自中科院院士之口,不能不让笔者感到诧异。

  从人类历史上看,每当遇到人类力不可拒的天灾,总会有人彷徨无措,有人疑惧人类自身的能力,有人对大自然产生敬畏的心理。其实,人类彷徨无措的实质,并不是因天灾本身,而是对天灾的成因及其运动机理的认知有限所致。所有的学者,特别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学者,无不在面对未知世界而不得其解时不可避免地彷徨无措。即便是有所成就的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学者,当其理论被后人补充、拓展甚至推翻的时候,更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彷徨无措,以致对未知世界产生敬畏。

  人类现代科学的历史也不过区区400年,且在这400年的历史中,不断有新的假说、新的学科产生,用何院士的话来说:“从伽利略开始到现在,科学水准的发展是极为迅速的。”极为迅速发展的科学不断更新、淘汰原有的理论,即便如此,我们面对宇宙、面对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以及我们自身,例如我们的大脑,仍然彷徨无措。我们妄自尊大地打着科学的大旗,吹着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号角干的蠢事还少吗?如果我们确实要奉行“以人为本”的原则,就应踏踏实实做学问,勿妄言。

  科学的发展的确影响着人类的未来,但科学的发展遵循着一条铁律:科学在本质上具有可被证明是谬误的特性,否则它就是宗教。科学固然是一盏明灯,但其所照亮的领域总是有限的,而未被科学照亮的领域又是动态的、变化着的,科学之光的扩展速度是否能赶得上未知世界的变化速度,恐怕今天没有人能说得清楚,哪怕他是中科院院士。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赖于良好的环境,有赖于和谐的、平衡的生态系统,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本身就是以人为本,而且是以全人类为本。大自然造就了人类,人类的未来依然仰仗自然,很显然,人和自然的关系首先是个逻辑问题。所谓“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奉行的应该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这是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我认为,应该是以人为本”的说法,是将人和自然的关系分割、对立的说法,如果不是刻意的,就是一个简单的逻辑错误。

□杨斌(北京环保人士)

“敬畏大自然”是号召人类不作为

  我不赞成汪永晨“旗帜鲜明地”号召“敬畏大自然”的观点。

  “敬畏大自然”的倡导者经常发出激动人心的声音,但在激情之下,我却很难看到“敬畏大自然”的可操作性及其效果。如何“敬”?如何“畏”?我从未得到过一个满意的答案。如果说“敬”不过是发表激情演讲的话,那还真有一些关于“畏”的可怕事例,其中一个就是战国时代魏国的“河伯娶妇”。另一个例子来自中美洲的玛雅人,近年的研究表明,在910世纪左右,玛雅文明迅速衰落可能和当时太阳活动导致的局部气候干旱有关。这听上去有点讽刺,但是玛雅人非常“敬畏”太阳,他们文化中的一个主神就是太阳神。

  让我们看一看引出这场讨论的海啸。“敬畏大自然”在这场灾难面前能做什么?如果你同我一样,认为不存在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即嘴里说着、笔下写着“敬畏大自然”就可以改变大陆和大洋板块的运动,防止地震和海啸的发生,那么答案就是:看不出“敬畏”有任何效果。当灾难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候,为什么还要说“敬畏大自然”?

  那么水利设施呢?的确,有些水利设施是失败的,但确实也有一些是成功的。如果按照“自然一点都不能被改变”的标准,没有什么水利设施是成功的。然而,按照这一标准,人类从一开始就是对环境的一个威胁。即使是最原始的农业,也是对自然的背叛。因此修建水利设施和人类上万年来的活动并没有实质的区别,只不过前者的影响力更大些。

  一篇短文很难全面地阐述在“敬畏大自然”这个问题上的看法,所以我只想提出一个简单的事实:我们所在的地球大约有30多亿年的生命进化历史。尽管今天的地球上生活着千万种生物,然而,在这漫长的进化历史中,99%以上的生物都灭绝了。我常常向其他人提到这个事实,用来唤醒人们的一个意识,那就是自然并没有一个人们想像中的仁慈面孔,而我们(或者任何物种)手里都没有一张由自然开出的保证书,确保我们不会灭绝。

  汪先生所表达的,似乎是这样一种观点,即人类特别地不敬畏自然,特别地自私自利。如果把大自然认为是一个家庭,那么这个家庭的所有成员———不论你是否愿意承认———都是自私的。

  每一种生物都是在进化这一自然规律的支配下生存的短视者,它们都在改变着环境。

  没有哪种生物会为长远的将来着想,除了人类。因为人类拥有超越其他物种的智力,借助这种智力,我们可以让这个大自然变得不那么悲惨。例如,我们发明了医学,延长了人类寿命;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海啸发生之后可以及时发出警报,避免重大的伤亡;科学家正在初步登记可能威胁地球的小行星,它们曾经摧毁了上一个占全球统治地位的物种———恐龙。我们的智力和建立在其上的科学,可以对未来的风险发出警报,并设法避免这颗星球遭到破坏。而“敬畏大自然”却要求人类放弃这种独一无二的能力,用不作为取而代之。

  我认为,抛弃“敬畏大自然”的观念,用更有建设性的观点对待我们所处的环境,是保护我们的环境以及我们的未来的第一步。

  □柯南(北京市民)

“敬畏大自然”不是反人类

  上一篇文章我感谢何祚庥院士发起了一场该不该“敬畏大自然”的论战,这篇文章要感谢方舟子学者的一篇《“敬畏大自然”就是反科学》的文章,能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场论战中。特别是在海啸大灾难之后。

  “敬畏”一词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里的解释是:“又敬重又畏惧”。在这里我想先问一下方舟子,你在文章中说的敬畏大自然从字面意思上看就是敬仰和害怕自然。在你的认知里,敬重和敬仰的意思一样吗?

  我在文章中是把大自然比做人的躯体,也会生病,而不是方舟子说的把大自然当成有意识、有人格的神灵,并要充当大自然的代言人。而且敬重并不等于代言。

  我对方舟子的“今天把天灾当成人祸,教训人要敬畏大自然,就都是想用人道影响天道”的观点就更不敢苟同了。不知道方舟子对这样一条消息怎么看:“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最新调查表明,在这次印度洋海啸袭击中,凡是珊瑚礁和红树林保存完整的地方,受灾的程度明显轻于其他地方。”同样的灾害,受灾的程度却明显不同,不知方舟子做何解释。

  我和方舟子观点的另一个分歧是:我认为,为什么大自然中一有了人类,就要以人为本。方舟子认为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是人,所以人类的利益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我们是人就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吗?当你面对生长了上百年上千年的大树,当你走近自由奔流着的江河,为了自己的利益就可以剥夺它们生的权利?我们人类正在从灾难中醒悟,寻找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不是断子绝孙、斩尽杀绝。另外,全球气候变暖,一些小岛国的国土将被大海所吞没;修建水坝,原住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却得不到最基本的补偿。这一切光用“以人为本”

  这四个字来概括,未免有些苍白。还有三门峡,它给我们的警示只是没有以人为本吗?在这里我还想不厌其烦地再说一句,黄河的存在并不完全是为了我们人类自己。

  我一直对这样一句口号质疑: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如果换个说法:我爱我的国家,我爱我的亲人,就是因为我爱我自己吗?我们的国家意义之深刻,我们亲人存在的价值之多样,难道都是为了我们的存在而存在着吗?

  方舟子在文章的最后说,假如有一天小行星迎着地球飞来,撞击地球……人类是应该采取一切手段去征服它,还是高喊“敬畏自然”坐以待毙?我想问问方舟子,在这次海啸之后,我听到了不少科学家说要建立海啸预警系统,你听到有一个科学家在说,要采取一切手段去征服它吗?

  对大自然心存敬畏,减少因为我们人类的干扰与破坏带来的越来越多的灾难,从这次海啸后专家们对红树林、珊瑚礁的认知来看,保护它们不能不说是当务之急。

  □汪永晨(北京环保学者)

2005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恐惧

  2004年岁末,各个媒体用年终特刊给我们勾画了一个随处可见选举情怀、经济狂欢和恐怖悲歌的世界,热烈而积极的新闻人进而向我们指出,这个世界在2005年依然美好而且充满光环。很少有人告诉我们,2005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应该避免什么,或者说有什么值得我们恐惧。

  2004年圣诞节后的海啸,发生在各个媒体的年终特刊策划之后,这让我想起了20031223日重庆开县井喷在新闻评选中同样面临的尴尬。海啸把我们拉回到自然的怀抱里,让我们知道了,这个世界上恐惧无所不在。对于人类理性疏失或者非理性肆虐的恐惧,不分国籍,不分地域。问题在于,媒体能否帮助我们将这种记忆上升为全人类的集体印象。

  集体记忆的缺失,是一切恐惧的来源。而历史,正是集体记忆的最好表现方式。

  套用一句老话:“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也可以说,2005年能够带来个人恐惧的,正是这种以往历史感的缺失。固然20世纪中叶以来各个民族争取独立和解放的运动,正在为全世界建立国与国之间新秩序的运动所取代,但是人类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多少次流血牺牲所换取的平等自由的权利观,也正在现代化甚至后现代化文明进程中,伴随着权力政治和恐怖活动的双重梦魇中,逐渐消失。

  这不是一个无知的年代。可以预见的是,2005年的恐惧,存在于生活的各个层面。一定有人为了饥饿而恐惧,一定有人为了疾病而恐惧,一定有人为了权力而恐惧,也一定有人为了思想泛滥或者是思想贫乏而恐惧。有人怕多,有人怕少;有人怕没有,有人怕有。但我觉得,最可怕的,是集体记忆的缺失。2005年,我们最怕忘记了2004年的灾难和过失。

  历史与恐惧的辩证关系在于,集体记忆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恐惧,但却是消弭恐惧的最好方式。发生在2004年的矿难、空难、自然灾难以及恐怖主义灾难,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遗忘的原因所造成。而媒体恰恰需要负责提示,因为恐惧才会有信仰,因为恐惧才会有责任,因为恐惧才会有敬畏。

  至于美好回忆,美国政治评论家ChuckTodd在《大西洋月刊》发表评论说,美国著名橄榄球队的教练曾经有句名言:“胜利并不代表一切,它只意味着一时。”他认为这句话再好不过地诠释了当下美国政治的流行态度。其实这句话也再好不过地诠释了我们对于2004年美好回忆应当持有的态度。

  2005年我们最恐惧什么?能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其实只要能够记住2004年所经历的恐惧就可以了。中国人不喜欢在新年开始的时候说丧气话,本人亦然。我想,这个世界是不是也和我一样,不愿意回忆这些错误和恐惧?不是最好,是则可耻。

周庆安(北京学者)

北京中学生馨儿:敬畏大自然是科学常识

  我是一名初中生,之所以加入到大人们的这场论战,只是为了说明一个常识。从小学的自然课到中学的生物课,老师们一直都在告诉我这个常识: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分子,而生物圈是一个有机体,人必须依赖着别的生命系统才能生存;地球已有46亿年的历史,而人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人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够生存和发展。正是这个科学常识告诉我们:人类要敬畏大自然。

  “敬”是对别的生命体系支撑起我们自身生命的一份感激和敬重:“畏”是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不可违背的承认。自然规律不会随着人的意志发生转移,人类也无法逃脱自然规律,就像无法逃脱死亡一样。对大自然,人类只能趋利避害,因势利导。面对海啸,人们不能派出一支装甲部队去与之作战,而只能将自然灾害中的“人祸”成分降到最低。

  建立海啸预警系统不正是出于人类对大自然的“畏”吗?我对科学家向来是敬佩的,但对于这样一个科学常识,为什么还要争来争去?

  科学常识都会受到挑战,我想是不是因为对物质的追求,蒙住了人们的双眼,顾不得接受这样的常理了呢?还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忘乎所以,便开始迷信科学了?迷信科学是什么?是盲目相信科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看不到科学的两面性和局限性。科学的确为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科学只是工具,而且永远只能是工具。如果人们将科学当成了信仰,到有一天道德根本无法约束科学时,科学将会走向何方?那时候离人性的异化、人类情感的泯灭还差几步?对科学的迷信正在一点一点侵占着我们的信仰空间,还在侵蚀着我们对大自然的感情。

  有人说敬畏大自然没有可操作性,我不这么认为。因为敬畏大自然不是手段而是态度。如果怀着一颗敬畏大自然的心,又怎么会去做那些破坏生态环境的事?现在地球的生态状况已经危机重重,但大人们用在发展上的精力和用在保护上的精力成正比吗?有人说人与自然相和谐是句空话,我要问,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难道不是一种人与自然相处的方式吗?而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基础在哪儿?就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里头呀。这些不就是敬畏大自然的可操作性吗?

  总之,我认为,敬畏大自然是科学常识,否认这个常识就是反科学。我这个中学生的话,就当是童言无忌吧

 

巴人论评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凡是还能够思想的人是不会否认这一点的。既然人来源于自然之母,就应当对自然之母有所敬畏。中国在一党执政的领导下,决策因为往往是几个人说了算而吃过许多大亏。记得当年“人定胜天”的时代,人们因为违背自然规律至于饿死掉了千千万万的民众。当然,提出“人类无需敬畏大自然”的先生一定是没有挨过饿的,也没有到沙漠里植过一棵树,更是没有抗过什么洪灾的了,否则他一定是不会如此快地忘记自己的过去。

中国如果继续按“人类无需敬畏大自然”的何祚庥“理论”搞下去,现阶段也是可以的,但是,“大跃进”玩了三年,而今不知道准备玩几年?!想想当年,“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口号震天,“亩产两万斤粮”的卫星也放了不少,可至今还没有实现。当然,何先生当年对这些口号多少也是相当紧跟时代的!事实胜于雄辩!人总是要讲一回道理才好的!认为只有自己在理,往往是独断专横的开始!中国有限的资源是经不起几代人瞎玩的!

败家的总是说自己家底如何的可以挥霍殆尽,吹嘘起来是什么也会忘记的。若果真的要实现“无需敬畏大自然”的理想的话,建议提议者先饿饭七天,这样也才有资格作出不必敬畏大自然的行为。道理很简单,我们能过上像样的日子,后世子孙也有权利过上好日子!节省一点自然之母积攒了几亿年的财富留给子孙们去花销,不仅仅是对自然之母的体谅,而且也是在积善积德,更不用说自然世界也有对人类相生相克的属性了。

在我们这些傻瓜看来,敬畏大自然应该是一个基本的常理。人类对于自然,也应当“取之有道”,不能取之所欲!这样想,这样做,也就是“敬畏大自然”!人不是万能的,世上也没有万能之人!明白人只要看一看八宝山的烟囱就知道了!不知道有人确实统计否?已有多少人经此而化为烟灰了?!

唉,我等实在是愚鲁不堪,只能认准这样一个死理:中国再也不经受不起专家们“亩产两万斤是可能的”之类误国祸民理论的效验了![可笑可叹]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public3.bta.net.cn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public3.bta.net.cn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public3.bta.net.cn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电话:010-62063238  E-mail:welcome@sciencehuman.com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