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科学家考察南极冰盖最高点 将获“最纯粹的冰”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5-01-21
早报记者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获悉,我国第21次南极冰盖昆仑科学考察队12名勇士成功抵达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Dome-A,时间为2005年1月18日3时16分。Dome-A的海拔高度为4093米。我国成为国际上首个从地面进入该点展开科学考察活动的国家。
相关链接 三位关键人物讲述南极冰盖考察幕后故事(图) 记者从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公室了解到,中国南极冰盖昆仑考察队已经接受了新的考察任务。在返回途中,绕道进入被DOME-A冰盖覆盖的甘伯采夫下山脉的北高点地区,对那一区域冰下地形状况进行探测。 短短几个月,中国从艰难面对DOME-A,到成功完成南极冰盖最高区域考察,并有能力接受新的内陆冰盖考察任务。 刘小汉:在国际会议上竞争到这个项目 刘小汉,当年在国际科联南极科学考察委员会上,参与竞争DOME-A考察项目的科学家。回忆当年的一幕,他显得有些激动。他说,这一天,他已经等了13年了。 小汉仍然清楚地记得13年前那一天的情景,在一间不大的会议室里,坐着来自世界各国的20余位科学家,他们都是当今从事南极考察的顶尖级人物。中国的代表是秦大河和刘小汉,他们都是中国最早从事极地研究的科学家,而在当时,他们也分别是南极某一项目的负责人。 小汉说,在那次会议上,美国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提出的“横穿南极的计划”让在场的顶尖级人物们眼前一亮,而他提出的由国际合作共同完成的理念,更是让会议的气氛变得异常热烈。这个被称为“网格式”横跨南极的计划,让资金相对雄厚的西方国家跃跃欲试。 仅仅在一个小时之内,“网格”上的线路就被承担得所剩无几。小汉说,当年,中国科学家在南极国际会议上的发言还很不被重视,但面对放在眼前的国家利益,他和大河共同的感觉就是做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准备。 大河几乎是抢过了话筒。他镇静地列举了中国可以承担“中山站—DOME-A—南极点”科学考察的理由,而中国已经在中山站开展了部分科研项目,为大河的现场竞争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大河的陈述结束了,房间里的气氛由开始的活跃,变得有些冷静。这个场面,小汉两年前就曾经体验过。在那次国际会议上,小汉提出的项目就是因为这种“冷静”,才被“冷落”掉了。 小汉说,在科学界最不怕的就是争论,这说明你的观点有讨论的价值。而冷落却是最令人无可奈何的局面,很多想法就是在这种不置可否中被悄然略去。 而就在他们内心颇有些失望的时候,他们的“据理力争”生效了!“中山站—DOME-A”的考察线路宣布由中国承担,但“DOME-A—南极点”的线路的考察则没有通过。小汉说,这已经是一个不小的胜利了,尽管他在这些南极大腕的眼里看到了怀疑的目光,小汉仍然禁不住挥了一下拳头。 事实上,由于时间紧迫,大河的竞争,并没有得到主管中国南极考察工作的领导的同意。尽管如此,大河还是果断地决定竞争。因为他们坚信国家会支持这个项目,“南极办”会同意他们采取的行动。 小汉说,在南极考察中看一个国家的实力,一是看是否在南极建立了越冬考察站,二是看是否在南极开展了科学考察项目,而进入南极内陆考察则被看作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这最后一点,才是决定一个国家在南极国际事务中的地位的关键。 廖国勤:为冲顶项目无条件提供了资金 廖国勤,中石油昆仑润滑油公司总经理。从没接触过南极,但却将运作了13年的DOME-A计划推上了轨道。就在国人为昆仑冰盖考察队的壮举而动容的时候,她却显得格外平静。 而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公室负责人说,德国已经购进了雪地车,并宣布明年进军DOME-A;澳大利亚宣称不久的将来,他们要在DOME-A建天文观测台;日本也说他们在完成了DOME-F的考察后,将进军DOME-A。而美国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完成这条线路另一半的考察任务,而如果不是重修极点站,他们很可能更早地提出进入DOME-A的计划。 他们说,中国已经不能再拖下去了,然而经费是他们几年都没有出手的主要原因。所以,他们决定减掉其它南极科考项目,提前支配下一个年度的南极科考费用,强行启动 DOME-A计划。但事实远不像他们所计划的那样顺利。 曾经策划“全球首次人文学者南极行”并担任领队的策划人阿正决定帮助DOME-A寻找支持资金,完成极地办“第一次对国家考察项目进行市场运作的试验”。阿正和中宣国际传播集团的其他智囊对项目作了深入分析与梳理,历时一个多月,形成了一份精彩的策划书。“幸运的是,”阿正说,“我们没走多少弯路,就在中石油遇到了一群有着梦想的人。” 阿正并没有和廖总谈DOME-A,而是谈他眼里的南极人和中国南极考察历程。几天后,廖总很快就做出了决定。就在“极地办”左砍右挪的时候,中石油昆仑润滑油公司的赞助到了。 对这笔几乎不加任何要求的赞助经费,极地办的人说,这确实是雪中送炭。中国开始南极考察以来,先后得到了不少企业的资助,但数额都不大,完全以资金形式支持极地考察的就更少。他们说,中石油昆仑润滑油公司的赞助额,几乎超过了此前得到过的赞助的总和。 但对此,廖总则表示,昆仑的钱要花在有价值的地方,要能够体现昆仑的企业理念,要使尽可能多的人受益。昆仑出资1500万元支持中国南极冰盖队,就是“关爱”的最好体现。他们希望冰盖队的装备得到最大的改善,以减少自然对考察队员的损害。 李院生:冰盖队的主心骨 李院生,DOME-A计划的执行者。曾多次进入南极冰盖考察,被看作是国内最好的冰盖队统帅。他是昆仑冰盖队的主心骨。 李院生被选为冰盖队负责人在人们的预料之中,他三次带队进入冰盖,其中两次都超过1000公里。在熟悉他的人眼里,李队是一个坚定、自信、野外生存经验丰富的人。从已经回来的盖军衔那里,记者证实了这一点。 盖军衔说,当队伍进入冰盖800公里的时候,他们走进了冰裂隙分布区。一天下来,队伍仍没有办法冲出冰缝的包围,李院生决定按照作息时间,就地休息。在一般人看来,应该抓紧时间走出冰裂区,但多次进入冰盖的经验告诉他,在特殊环境,首先要保证体力。 那一次,他们按照李院生的要求,在整个宿营区里拉上了绳子,为的是如果一脚踏空,可以靠绳子自救。 在离开中山站之前,李院生病了,按照医生的诊断,他应该留下来休息。但所有的队员都知道,他们的队长是不会就此罢手的。果然,12日,他决定按时出发。随队医生问,如果在冰盖上病情反复了怎么办?他说,坚持,再坚持,直到最后。 刘小汉就曾经这样描述李院生,他想要做的事情,没有人可以阻止。他不会把坚定不移的想法挂在嘴上,但只要有机会,他就会持之以恒地努力,直到实现为止。 盖军衔对此深有体会,这次是他第二次跟随李院生进入南极冰盖了。永远的白茫茫一片的冰盖,对于老盖来说已经不再神秘。他原本不打算参加这次DOME-A行动的,李院生为此居然两次前往厦门。 有关专家表示,从这次行动看,整个过程推进得比较顺利,李院生的决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DOME-A队员素描 李院生,多次前往南极冰盖,是中国目前研究血冰水平最高的科学家之一。 效存德,现场经验丰富,从事冰川学研究多年。 孙波,多次参加南北极考察的年轻科学家,可以用最简单的语言描述最深刻的道理。 徐霞兴,善于吃苦的机械师。 盖军衔,液压专家,曾两次前往冰盖。 张永亮,永远不会有高原反应,中国最好的冰钻师。 陈有利,埋头苦干,谁的忙都帮,负责通讯。 张胜凯,精通业务,负责测绘。 童鹤翔,临时被拉进队伍的医生。 侯书贵,认认真真做事的冰川学家。 崔鹏惠,来自青藏高原的机械师。 陈晓夏,阳光大男孩,来自央视。 李亚玮,快乐王子,来自央视。 [北京青年报]
|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Tel:010-62063238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