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公正平台   创造宽容环境

WELCOME TO 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树育健康心态   共谋高尚事业

科学热点
科学新论
专家论坛
科学观察
科学讨论
科学杂谈
科学轶趣
科学成果
科学论文

 

 
 

中国科学家考察南极冰盖最高点 将获“最纯粹的冰”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 2005-01-21

 

  早报记者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获悉,我国第21次南极冰盖昆仑科学考察队12名勇士成功抵达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Dome-A,时间为2005年1月18日3时16分。Dome-A的海拔高度为4093米。我国成为国际上首个从地面进入该点展开科学考察活动的国家。
  DomeA的“三最”
  冰盖最高点极地最冷处全球最干燥

  冰盖队队长李院生说,1月18日是冰盖队向全世界公布冰穹A(Dome-A)测绘结果的日子,冰盖队在18日向全世界公布有关冰穹A(Dome-A)海拔高度、经纬度、冰厚等所有数据,宣布中国南极考察队冰盖队挺进冰穹A(Dome-A)成功。
  18日中午,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原主任、我国极地研究权威专家、我国登上南极第一人董兆乾接受早报记者的专访。董兆乾说,从他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Dome-A首先是南极冰盖最高的点,但不能说它就是南极的最高点,最高点应该是位于西南极洲的南极大陆最高峰———海拔5140米的文森峰。
  此前,对于Dome-A高度的揣测,有人说是4030米,有人说是4039米,也有人说是4200米,目前我们测出的4093米应当是目前最权威的数据。不过,南极冰盖最高点也不固定,是移动的。谈到Dome-A的其他特点,董兆乾介绍,按道理Dome-A比俄罗斯南极东方站还高,应该是南极最冷的点。此前在球上测出的最低温度纪录,是俄罗斯南极东方站测到的-89.2℃。不过,这次冰盖队去的时候是夏天,不一定能测到更低的温度。此外,Dome-A可能是全球最干燥的地方,这里年均降水量比撒哈拉大沙漠还少,而且几乎没有液体水,因为温度太低,也没有蒸发水。此外,南极高原上的风力也很低,年均风速只有约每小时几米。
  科考任务:
  获取“最纯粹的冰”

  据李院生此前透露,16日到17日,冰盖队主要任务有打冰钻、测量冰厚等,最主要的任务是安装“自动气象站”。这个自动气象站是中国和澳大利亚合作进行的一个考察项目。自动气象站由电瓶作能源,上面安装了传感器,担负着测量冰盖冰穹A(Dome-A)区域风速、风力、温度、气压等数据的任务,测得的所有数据将通过卫星传输到中国气象局,并对全世界开放。
  有人乐观地估计,人类因为有了这个自动气象站,将在2005年冬季改写南极考察的历史,这个自动气象站将有望测量到南极历史上的最低气温。最起码也有望测量到2005年的南极最低温度。Dome-A是南极冰盖的最高区域,南极冬季的最低气温有可能出现在这里。
  董兆乾告诉早报记者,Dome-A的冰雪的特点是,它纯粹是从大气中降下来凝结而成的,不像其他的地方,可能有更高冰盖处滑过去的冰块。因而,这里的冰是与南极大气联系“最纯粹的冰”,其样品的分析,可以为相关大气研究提供最为准确的数据。这次科考队在Dome-A的进行的主要内容,目前来看主要是4个方面:寻找真正的Dome-A;潜冰芯的钻探(很有可能找到最古老的冰);冰厚度测量;在Dome-A设置第一个无人观测站。此外,还要进行一些其他的测绘与冰雪采样等。
  据悉,按照计划,冰盖队将在最高点建立临时科学观测站,开展气候环境监测,进行冰雷达测冰厚、高精度GPS定位和综合气象观测,并钻取150米到200米的冰芯,进行内陆站选址调查。目前,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在南极冰盖冰穹A最高点区域进行冰芯钻探,已获得近100米的浅冰芯,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区域获取的唯一一支冰盖顶点冰芯。冰芯将为研究这一地区千年以来的气候和环境演变提供可能,并因其珍贵性成为关键性的研究样品。
  1985年,我国在西南极乔治王岛建成了中国首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1989年又在东南极的拉斯曼丘陵建成了中山站。此次登顶冰穹A,完成了我国在“十一五计划”期间建成第三个南极科考站的选址工作,并为在这一区域进一步开展科学考察拉开了帷幕。
  科考价值:
  填补南极科考空白点

  这一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Dome-A,几乎相当于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人到了那里会有很强的高原反应。对于每一个队员来说,都要克服重重困难:南极寒冷的气候,强烈的极地风,极地的磁场效应,加上高原反应,人很难吃得消。生存条件对人体是极为不利的,而且,建成观测站后,需要留守人员常年观测,对人的体能和心理的考验也非常严峻。
  尽管困难重重,但在“不可接近之极”进行科学考察意义重大。
  谈到科考队员登上Dome-A的意义时,董兆乾简单地概括了三点:
  第一,国际社会都在关注冰盖对全球气候的作用问题。中国首次登上Dome-A并进行综合性科学考察,这是举世瞩目的事。南极一共有4个主要点:极点、冰点、磁点和高点。目前美国已在“南极点”建立了阿蒙森·斯科特站;法国在“南极磁点”建立了迪蒙·迪维尔站;前苏联在“南极冰点”测到了-89℃的全球最低气温,建立了东方站;南极仅剩下海拔4000多米的Dome-A这个科考空白点。因此,抢先登上“冰穹A”最高点不但能使我国科学家获得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而且必将提升今后我国在南极事务上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第二,Dome-A有很多在南极独有的科考资源,涉及一些独特的科学领域。例如,冰穹A是南极冰盖冰芯钻探仅存的最后一个理想地点和世界上雪冰现代气候环境观测、大气与气象观测等独一无二的“科学观测站”。冰穹A地区直接接受来自地球平流层大气的沉积,这里的冰盖是原始堆积形成的,储存着全球的气候和大气环境信息。冰穹A地区也是南极冷源的中心区,可望获得近期地球表面的最低温度。这是其他任何地方替代不了的,科学价值相当大。
  第三,我国完成对从中山站到Dome-A断面的考察,是国际横贯南极计划的组成部分。科学家将通过建立中山站至冰穹A的气候环境监测系统,全面完成国际横穿南极计划中由我国承担的考察任务。 [东方早报]

 

相关链接

三位关键人物讲述南极冰盖考察幕后故事(图)

  记者从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公室了解到,中国南极冰盖昆仑考察队已经接受了新的考察任务。在返回途中,绕道进入被DOME-A冰盖覆盖的甘伯采夫下山脉的北高点地区,对那一区域冰下地形状况进行探测。

  短短几个月,中国从艰难面对DOME-A,到成功完成南极冰盖最高区域考察,并有能力接受新的内陆冰盖考察任务。

刘小汉:在国际会议上竞争到这个项目

  刘小汉,当年在国际科联南极科学考察委员会上,参与竞争DOME-A考察项目的科学家。回忆当年的一幕,他显得有些激动。他说,这一天,他已经等了13年了。

  小汉仍然清楚地记得13年前那一天的情景,在一间不大的会议室里,坐着来自世界各国的20余位科学家,他们都是当今从事南极考察的顶尖级人物。中国的代表是秦大河和刘小汉,他们都是中国最早从事极地研究的科学家,而在当时,他们也分别是南极某一项目的负责人。

  小汉说,在那次会议上,美国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提出的“横穿南极的计划”让在场的顶尖级人物们眼前一亮,而他提出的由国际合作共同完成的理念,更是让会议的气氛变得异常热烈。这个被称为“网格式”横跨南极的计划,让资金相对雄厚的西方国家跃跃欲试。

  仅仅在一个小时之内,“网格”上的线路就被承担得所剩无几。小汉说,当年,中国科学家在南极国际会议上的发言还很不被重视,但面对放在眼前的国家利益,他和大河共同的感觉就是做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准备。

  大河几乎是抢过了话筒。他镇静地列举了中国可以承担“中山站—DOME-A—南极点”科学考察的理由,而中国已经在中山站开展了部分科研项目,为大河的现场竞争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大河的陈述结束了,房间里的气氛由开始的活跃,变得有些冷静。这个场面,小汉两年前就曾经体验过。在那次国际会议上,小汉提出的项目就是因为这种“冷静”,才被“冷落”掉了。

  小汉说,在科学界最不怕的就是争论,这说明你的观点有讨论的价值。而冷落却是最令人无可奈何的局面,很多想法就是在这种不置可否中被悄然略去。

  而就在他们内心颇有些失望的时候,他们的“据理力争”生效了!“中山站—DOME-A”的考察线路宣布由中国承担,但“DOME-A—南极点”的线路的考察则没有通过。小汉说,这已经是一个不小的胜利了,尽管他在这些南极大腕的眼里看到了怀疑的目光,小汉仍然禁不住挥了一下拳头。

  事实上,由于时间紧迫,大河的竞争,并没有得到主管中国南极考察工作的领导的同意。尽管如此,大河还是果断地决定竞争。因为他们坚信国家会支持这个项目,“南极办”会同意他们采取的行动。

  小汉说,在南极考察中看一个国家的实力,一是看是否在南极建立了越冬考察站,二是看是否在南极开展了科学考察项目,而进入南极内陆考察则被看作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这最后一点,才是决定一个国家在南极国际事务中的地位的关键。

廖国勤:为冲顶项目无条件提供了资金

  廖国勤,中石油昆仑润滑油公司总经理。从没接触过南极,但却将运作了13年的DOME-A计划推上了轨道。就在国人为昆仑冰盖考察队的壮举而动容的时候,她却显得格外平静。

  而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公室负责人说,德国已经购进了雪地车,并宣布明年进军DOME-A;澳大利亚宣称不久的将来,他们要在DOME-A建天文观测台;日本也说他们在完成了DOME-F的考察后,将进军DOME-A。而美国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完成这条线路另一半的考察任务,而如果不是重修极点站,他们很可能更早地提出进入DOME-A的计划。

  他们说,中国已经不能再拖下去了,然而经费是他们几年都没有出手的主要原因。所以,他们决定减掉其它南极科考项目,提前支配下一个年度的南极科考费用,强行启动

  DOME-A计划。但事实远不像他们所计划的那样顺利。

  曾经策划“全球首次人文学者南极行”并担任领队的策划人阿正决定帮助DOME-A寻找支持资金,完成极地办“第一次对国家考察项目进行市场运作的试验”。阿正和中宣国际传播集团的其他智囊对项目作了深入分析与梳理,历时一个多月,形成了一份精彩的策划书。“幸运的是,”阿正说,“我们没走多少弯路,就在中石油遇到了一群有着梦想的人。”

  阿正并没有和廖总谈DOME-A,而是谈他眼里的南极人和中国南极考察历程。几天后,廖总很快就做出了决定。就在“极地办”左砍右挪的时候,中石油昆仑润滑油公司的赞助到了。

  对这笔几乎不加任何要求的赞助经费,极地办的人说,这确实是雪中送炭。中国开始南极考察以来,先后得到了不少企业的资助,但数额都不大,完全以资金形式支持极地考察的就更少。他们说,中石油昆仑润滑油公司的赞助额,几乎超过了此前得到过的赞助的总和。

  但对此,廖总则表示,昆仑的钱要花在有价值的地方,要能够体现昆仑的企业理念,要使尽可能多的人受益。昆仑出资1500万元支持中国南极冰盖队,就是“关爱”的最好体现。他们希望冰盖队的装备得到最大的改善,以减少自然对考察队员的损害。

李院生:冰盖队的主心骨

  李院生,DOME-A计划的执行者。曾多次进入南极冰盖考察,被看作是国内最好的冰盖队统帅。他是昆仑冰盖队的主心骨。

  李院生被选为冰盖队负责人在人们的预料之中,他三次带队进入冰盖,其中两次都超过1000公里。在熟悉他的人眼里,李队是一个坚定、自信、野外生存经验丰富的人。从已经回来的盖军衔那里,记者证实了这一点。

  盖军衔说,当队伍进入冰盖800公里的时候,他们走进了冰裂隙分布区。一天下来,队伍仍没有办法冲出冰缝的包围,李院生决定按照作息时间,就地休息。在一般人看来,应该抓紧时间走出冰裂区,但多次进入冰盖的经验告诉他,在特殊环境,首先要保证体力。

  那一次,他们按照李院生的要求,在整个宿营区里拉上了绳子,为的是如果一脚踏空,可以靠绳子自救。

  在离开中山站之前,李院生病了,按照医生的诊断,他应该留下来休息。但所有的队员都知道,他们的队长是不会就此罢手的。果然,12日,他决定按时出发。随队医生问,如果在冰盖上病情反复了怎么办?他说,坚持,再坚持,直到最后。

  刘小汉就曾经这样描述李院生,他想要做的事情,没有人可以阻止。他不会把坚定不移的想法挂在嘴上,但只要有机会,他就会持之以恒地努力,直到实现为止。

  盖军衔对此深有体会,这次是他第二次跟随李院生进入南极冰盖了。永远的白茫茫一片的冰盖,对于老盖来说已经不再神秘。他原本不打算参加这次DOME-A行动的,李院生为此居然两次前往厦门。

  有关专家表示,从这次行动看,整个过程推进得比较顺利,李院生的决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DOME-A队员素描

  李院生,多次前往南极冰盖,是中国目前研究血冰水平最高的科学家之一。

  效存德,现场经验丰富,从事冰川学研究多年。

  孙波,多次参加南北极考察的年轻科学家,可以用最简单的语言描述最深刻的道理。

  徐霞兴,善于吃苦的机械师。

  盖军衔,液压专家,曾两次前往冰盖。

  张永亮,永远不会有高原反应,中国最好的冰钻师。

  陈有利,埋头苦干,谁的忙都帮,负责通讯。

  张胜凯,精通业务,负责测绘。

  童鹤翔,临时被拉进队伍的医生。

  侯书贵,认认真真做事的冰川学家。

  崔鹏惠,来自青藏高原的机械师。

  陈晓夏,阳光大男孩,来自央视。

  李亚玮,快乐王子,来自央视。

    [北京青年报]

 

  

   

 

 

诚信为本

经商做人

 

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anbaoe@public3.bta.net.cn

 


 

快速污水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氧化分解污水中生物菌群难以氧化的含苯类有机物、氰化物、氨氮化合物等各种严禁直排江河的具有高度污染性的物质。适宜于处理化肥、农药、制药、印染、制革、化学合成、电镀、石化、焦化、微电子等各个行业排放的各种污水。

Tel:010-62063238

anbaoe@public3.bta.net.cn

 


 

自来水、循环水消毒系统改造,通过安装次氯酸钠发生器设备可以取消不安全的液氯消毒方式,更能保障饮用水有利人体健康。

Tel:010-62063238

anbaoe@public3.bta.net.cn

 


 

 

 


 

Copyright© sciencehuman.com,All rights reserved.

科学人网站工作部暨北京鼎正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电话:010-62063238   E-mail:welcome@sciencehuman.com 


 

http://www.sciencehuman.com         科学人   网站